司羅紅
摘 ?要:語法研究中需要分清“句法、語義、語用”三個層面,這一點已經在學界得到了普遍認可。目前,三個平面之間的互動研究已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語用層面的各種因素需要通過特征化,轉化為句子深層結構中的特征;之后,再通過移位、加標、重疊、刪除等句法手段,在句法層面得以實現;最終在句子的表層線性結構中得到體現,并為交際者所感知。許多表面錯綜復雜的語法現象,其背后實際上是極其簡單的語用因素實現的過程,是可以推導出來的衍生現象。
關鍵詞:語用;句法;互動;實現
從不同角度觀察語言能夠得到不同的層面,其中,語用功能和語法結構是兩種最常見的層面。目前,界面研究已經成為語言研究關注的熱點,國內研究尤其強調“語法、語義、語用”三個平面的互動研究,正如袁毓林所指出的,語法分析中的句法、語義、語用三個層面除了要注意區(qū)分之外,更應該研究這三個平面之間的互動關系,從而推動語言研究走向更為全面、綜合和多層面互動的道路[1](P53)。國外,后格賴斯語用學已經轉向語言的界面研究,特別是語用—語義的界面、語用—語法的界面已成為后格賴斯語用學研究的前沿問題。語用因素應當可以也必須作用于句子,在句子的深層結構中形成相應的特征,這些特征需要通過改變句子的線性序列得到形式上的體現,從而形成表面可察的句法結構。
一、語言研究的層面
語言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會得出不同的觀點,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結構視角和功能視角。從結構上看,語言是一套復雜的符號系統(tǒng),其中,語音是語言符號的能指,語義是語言符號的所指。從功能上看,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它是人類特有的社會現象,其他動物如鸚鵡,即便是能夠發(fā)出人類所能辨別的聲音,也只是“人云亦云”的學舌。人類能使用語言進行交際,成為人類區(qū)別于其他動物的本質特征之一。交際作為語言最重要的功能,是其他各種功能的基礎,如文化功能、標志功能、美學功能等,都是交際功能的衍生功能。
就其內部結構來看,語言是符號的組合系統(tǒng);就其外部功能來看,它則是具有交際功能和思維功能的工具。用語音表示語義的最小單位是語素,但能夠獨立運用且可以受到句法操作的最小單位是詞,語言的能指語音具有一維性,詞語需要在線性序列上依次出現構成更大的結構。語言在交際中最小的單位是句子,即便是僅有一個詞,在交際中也包含了語調等句子特有的元素,成為獨詞句并形成句子作用。
(一)語言研究的多個層面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語言,語言研究通??梢苑譃檎Z音學、語法學、語義學和語用學四種不同的分支。如語音學主要研究語音,包括語音的產生、語音的傳遞和接受,語音的描寫和分類,言語的聲音等;語法學的研究可以分為研究詞語內部構成的形態(tài)學、研究句子形式和結構的句法學;語義學主要研究意義在語言中如何編碼,不僅關涉詞語的意義,還關涉語素、句子等的意義;語用學則是對特定場景中的語言特點進行詮釋,重點關注不同社會環(huán)境中的語言特點,主要是從語言作為交際工具的層面而非語言的組成結構層面予以解讀。
早期的語言研究認為,語言學各個分支之間是平面關系,組成語言的各個部件體現了語言的不同結構層次,主要以Akmajian等為代表[2]。20世紀80年代,研究者逐漸認識到各分支平面關系間的不足,眾多學者開始重新梳理語言系統(tǒng)各分支之間的關系。Leech認為,語法和語用是語言最重要的兩個層面,語用通過語義系統(tǒng)與整個語法系統(tǒng)互動[3]。Akmajian等從功能適應性的角度研究語言,認為語用是研究語言使用的分支,而語音、詞法、句法、語義則是語言內部系統(tǒng)的研究,語言使用和語言結構系統(tǒng)之間存在互動關系[2]。不難看出,語音、形態(tài)、句法和語義構成了語言的結構系統(tǒng),語用則主要是語言使用的問題。它與語言使用的環(huán)境直接相關,同時也與語言系統(tǒng)有著密切的聯系,不同的語用需要得到語言系統(tǒng)的相應體現。Katz、Gazdar等學者則從語義學角度出發(fā)進行探討,他們認為,語用與語義屬于意義層面,而語音、形態(tài)和句法則屬于形式層面,語用與語義是意義層面的兩種不同類型。
(二)語法研究的三個層面
20世紀90年代,漢語語法研究由之前的靜態(tài)描寫轉向動態(tài)互動研究,代表人物有文煉[4],施關淦[5],王維賢[6],范曉、胡裕樹[7]等,他們將語法研究分為語義、語法和語用三個層面。邢福義則提出“兩個三角”理論,認為語言研究中存在“普—方—古”大三角和“表—里—值”小三角[8]?!皟蓚€三角”和“三個平面”都要求在對語言事實進行成分分析或層次分析等靜態(tài)分析的基礎上,對語言現象分別進行多層面分析和多角度驗證,更好地觀察語言現象,揭示語言規(guī)律。
“表—里—值”小三角與“語法—語義—語用”三個平面基本一致,但與三個平面隔斷式的視角相比,“小三角”更加重視各個視角的相互驗察?!靶∪恰闭J為,任何語法事實都同時存在著三個角度:語表形式、語里意義和語用價值。在語法研究中,三個角度都需要考察,三者構成一個三角關系。語表形式是語法現象顯露可見的形式,主要包括形式標記、組合能力等。語里意義主要是指語法現象中不可見的內在的隱含關系和內容。當然,對不同的語言單位來說,語里意義的表現也不相同。例如,詞的語里意義表現為語義特征等因素,而短語和句子則表現為施受關系、意向關系、結構關系等。語用價值是指不同格式具有的特定效應,能夠適用的語言環(huán)境等。一個語言單位必須使用于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達到相應的語用效果;否則,這一語言單位就會因為沒有存在的必要性而被淘汰。
動態(tài)語法研究通常從“表—里—值”小三角開始,由語表形式入手,將語表形式和語里意義進行相互印證,在里表印證的基礎上,再探究結構的語用價值。如果需要的話,可以進一步擴展研究視角,從方言和古代、近代漢語中獲取相關材料,進行“普—方—古”大三角的考察,以獲得更加令人信服的結論。
二、語用與句法的互動
雖然“三個平面”理論和“兩個三角”觀點都特意強調區(qū)分“語義”“句法”和“語用”三個層面,采取“由表及里”“由里及表”的表里印證和語值驗察,但在漢語研究中,語用價值的驗察常常處于邊緣位置,通常是表里互證之后的補充,語法和語義則處于核心位置。誠然,語法和語義的互動是語言研究最核心的問題,正如邢福義所指出的,“在研究路線上,表里關系的反復驗證是先行的工作,語值的驗察起補充作用,是延伸性的工作?!盵9](P459)不過,語言本來就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僅是語表—語里之間的關系也相當復雜,必須通過反復驗證才能揭示其蘊含的規(guī)律,如果再有語值問題,研究則會變得更加復雜。
語言研究首先要研究共時的語言,要分析語言符號系統(tǒng),因此,語音、形態(tài)、句法和語義構成的語言系統(tǒng)自然是語言研究的重點。雖然語用因素不是語法研究的重點,但是語用因素也與語法系統(tǒng)互動,語用因素影響語言系統(tǒng),語用中的各項特征需要也必須在語言系統(tǒng)中得到顯性體現。當然,這些特征既可以是語音形式、詞匯形式,也可以是語法形式;同時,不同的語言形式所反映的語用特征也必然會有所差異。比如,焦點是語言學研究的熱點問題,它通常被看作是一種語用現象。確實如此,語言中需要強調哪部分內容、不需要強調哪部分內容,與語言的使用環(huán)境和說話人的主觀態(tài)度有直接且明確的聯系,焦點的選擇無疑是一種語用學問題。不過,選定的焦點必須通過語言系統(tǒng)顯現出來,才能為聽話人所感知,從而達到強調的效果。反之,從聽話人的角度看,在語言系統(tǒng)中感受到有別于一般語言的特征就能判斷它是否為焦點特征,如果是焦點特征,就能判斷說話人所強調的對象,更清晰地明確說話人的表達意圖。這里不妨以“我上周用新設備給那部手機換了屏幕”為例,來說明這一過程。這一句子本身語義完備,結構合法。說話人會根據語言環(huán)境和主觀表達的需要,選取不同對象予以強調,在深層結構中確定它為焦點。同時,焦點必須在語言系統(tǒng)中得到體現。話語表達者既可以通過語音手段,將焦點成分變?yōu)槿涞闹匾?,也可以通過添加焦點標句“是”的方式,在語法上得到體現。例如:
(1)a.我上周用新設備給那部手機換了屏幕。
b.是我上周用新設備給那部手機換了屏幕。
例(1)中,“我”是說話人強調的對象,是句子的焦點,用以回答“誰”的問題。例(1a)采用語音手段,使“我”帶有對比重音來表示焦點;例(1b)則采用語法手段,在“我”之前添加沒有語義的標記“是”來標識其焦點性質。
(2)a.我上周用新設備給那部手機換了屏幕。
b.我是上周用新設備給那部手機換了屏幕。
例(2)中,時間詞“上周”是說話人的強調對象,是全句的焦點,用以回答“什么時間”的問題。例(2a)采用語音手段,使焦點“上周”獲得對比重音,在語言的表層得到體現;例(2b)則采用在焦點“上周”之前添加焦點標記“是”的語法手段,使焦點在語言表層得到體現。
(3)a.我上周用新設備給那部手機換了屏幕。
b.我上周是用新設備給那部手機換了屏幕。
(回答“用何種工具”的問題)
(4)a.我上周用新設備給那部手機換了屏幕。
b.我上周用新設備是給那部手機換了屏幕。
(回答“哪部手機”的問題)
(5)a.我上周用新設備給那部手機換了屏幕。
b.我上周用新設備給那部手機是換了屏幕。
(回答“做了什么事”的問題)
以上各句中的焦點分別是用以回答“何種工具”的“用新設備”,用以回答“哪部手機”的“那部手機”,用以回答“做了什么”的“換了屏幕”。例(3a)、例(4a)、例(5a)采用語音手段,使焦點成分獲得對比重音,從而在句子的顯性層面獲得表現;例(3b)、例(4b)、例(5b)則采用語法手段,在焦點成分之前添加焦點標記“是”,使焦點得到顯性層面的體現。
由此可以看出,作為語用因素,“焦點”首先受到語言使用環(huán)境和說話人主觀認識的限制,焦點的選擇無疑是一個典型的語用學問題。被選擇作為焦點的成分,如何在句子的表層結構中得到顯性表現,卻是語言系統(tǒng)的問題。我們認為,選定為焦點的成分在深層結構中被賦予了焦點特征,可以碼化為[+F],具有焦點特征的成分既可以通過對比重音的語音手段得到體現,也可以通過添加焦點標記“是”的手段得到體現。添加語法標記的手段應當是語法學研究的范疇,它屬于典型的語法問題。我們不妨用下圖表示這一過程:
語言中諸如話題、焦點、疑問、祈使、虛擬等語用層面的因素,會投射到語言系統(tǒng)中,形成相應的特征。這些語用特征必須在語言系統(tǒng)中得到體現,通常情況下,它們是通過語音手段、詞匯手段和句法手段在句子中得到體現的,使句子的線性結構或語音中心發(fā)生改變,形成與話題、焦點相關的特殊句式以及疑問句、祈使句、虛擬句等表面語法現象。采用語用因素影響句子生成機制的視角,來觀察句子的結構特點,能夠揭示更大的語言現象,能對許多問題作出更加合理的解釋,得出更令人信服的結論。
三、句子是語法與語用互動的結合點
語音、詞匯、語法是語言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語法研究主要關注詞、短語、句子等語言單位的結構規(guī)律,通常包含形態(tài)研究和句法研究。形態(tài)研究主要關注最小的音義結合體的語素如何轉變?yōu)樵~。句法研究主要關注詞組合為短語進而實現為句子的過程。漢語是一種缺乏形態(tài)變化的語言,缺乏詞綴和語綴,因此,其構詞往往采用復合法,語法表達也主要依靠語序和虛詞。一般認為,漢語語法中主要包含四級語法單位:語素、詞、短語和句子。其中,語素是最小的音義結合體,是構成詞的備用單位;詞是能夠獨立運用的最小語法單位,其主要作用是構成短語和句子;短語是語義和語法均合法但不能獨立運用的備用單位,它可以實現為句子,也可以作句子的構成成分;句子是具有句調、能夠表達完整意義的語法單位。
(一)句子是語法研究的核心
語法研究主要關注各個語法單位的組合規(guī)則,即語素如何組成詞、詞如何組成短語、短語如何變?yōu)榫渥印T谒募壵Z法單位中,句子處于最高位置,包含最完備的語法實體,具有最完備的句法結構。
1.句子包含各類語法實體
句子是具有表述性、能夠獨立運用的語法單位。各類語法實體都必須實現為句子,才能在語言中使用。作為一種詞匯單位,詞當然可以不依靠任何其他實體出現在詞典中,但是句法中的詞必須在句中才能實現其自身價值。詞首先可以直接與句子語氣組合,實現為最簡單的獨詞句。例如:
(6)走(詞)—→走?。ň渥樱?/p>
例(6)中,雖然前后兩個“走”沒有區(qū)別,但是前一個“走”是詞,只能作為備用實體出現在詞典中;后一個“走”附帶有句子語氣,能夠表達一個完整的表述,是能獨立運用的句子。
同時,句子也包含短語。短語作為由詞構成的備用實體,可以出現在句中充當句法成分,也能直接與句子語氣組合,實現為句子。例如:
(7)a.你們走(主謂短語)
—→你們走!(祈使句)
b.你們走(主謂短語)
—→我知道你們走。(充當賓語)
例(7)中的短語“你們走”是主謂結構的短語,它可以直接與句子語氣結構構成祈使句,如例(7a)所示;也可以在句中充當句法成分,如例(7b)所示。無論獨立使用作句子還是充當句法成分,它都包含于句子。
需要說明的是,句子語氣僅包含于句子。句子語氣是一種特殊的語法實體,它沒有線性語音形式。語素、詞、短語都具有線性語音形式,都是音義結合體,在語言表達時依次出現,為聽話人所感知。句子語氣不使用單獨的詞語,不能獨立存在,必須依附于句子的構件,表現為句調。句子必須包含句子語氣,同時句子語氣也只能存在于句子中。即使句子的構件相同,結構一致,當其附著的句子語氣不同時,表達的意義不同,句子也不相同。例如:
(8)關宇去了河北。(陳述句)
(9)關宇去了河北?(疑問句)
(10)關宇去了河北?。ǜ袊@句)
例(8)~例(10)中,句子的構成相同,都是主謂結構“關宇去了河北”,但是當它所依附的句子功能不同時,表達的意義也不相同。例(8)為陳述句,陳述“關宇去了河北”這一事實;例(9)為疑問句,表示對“關宇去了河北”這一事件的懷疑;例(10)為感嘆句,表示對“關宇去了河北”這一事件的感嘆。
詞、短語等必須添加句子語氣變?yōu)榫渥?,或者充當句子的某種句法成分,才能發(fā)揮它們在語言交際中的作用。句子語氣是句子的重要組成部分,句子必須有句子語氣;同時,句子語氣不能單獨存在,它必須附著于句子。
2.句子包含完備的句法結構
如前所述,詞可以直接添加句子語氣構成獨詞句,但更多的句子則是由短語添加句子語氣構成的,因此,漢語中的短語與句子具有很強的一致性。朱德熙指出,“句子與短語結構基本一致”是漢語語法的基本特點之一,并由此認為,漢語中的詞到短語是組成關系,而短語到句子則是實現關系,因此,漢語研究可以以詞組(短語)為本位研究漢語語法[10](P14-22)。
句子包含短語具有的所有結構,由于多數句子是由短語添加句子語氣構成的,因此,短語所具有的主謂、動賓、定中、狀中、中補、并列等結構都包含于句子中。同時,句子還包含一些常見短語類型之外的組合,比如語氣助詞與短語的組合,表示疑問的正反組合等,均不是常見的短語結構。例如:
(11)明天學校會開學嗎?
例(11)中,句末語氣詞“嗎”與之前的短語“明天學校會開學”之間不能歸入短語結構類型的任何一種。語氣詞“嗎”只能出現于句子中,不能構成詞組,即使之前只有一個詞,也不能與之產生組合關系。例如:
(12)我嗎?
例(12)中,語氣助詞“嗎”之前只有第一人稱代詞“我”,“我”和“嗎”之間不是組合關系,而是一種附著關系,“嗎”是句子語氣的實現者。僅在短語層面進行研究,是不能很好地解釋這類語言現象的。
再如,漢語中的疑問句可以通過正反重疊的方式來表達,正反重疊可以是詞,也可以是詞的一部分。例如:
(13)明天學校會不會開學?
(14)小明幽不幽默?
例(13)中,助動詞“會”發(fā)生正反重疊后為“會不會”,用以表示疑問;例(14)中,“幽默”發(fā)生部分重疊表示疑問。發(fā)生重疊的結構也是短語類型中所沒有的,特別是像“幽不幽默”之類的重疊,它是發(fā)生在詞語內部的,在短語層面進行解決的話,更是捉襟見肘,而必須在句子層面才能得到更好地解釋。
邢福義明確指出,小句是語法研究的中樞,它涵蓋各類語法實體,并對詞、短語等結構有管控和規(guī)約作用[11](P420)。我們認為,句子除了涵蓋各種語法實體之外,句子層面的研究還能觸及短語層面不能研究的內容,諸如句末語氣詞的性質、疑問結構的表達等,都可以在句子層面得到關涉。
(二)句子是語用研究關注的焦點
句子是最小的具有表達性的語法實體,也是最小的言語單位和語用單位,自然是語用研究的基礎和關注的焦點。語用是語言的使用,它同時關涉語言使用的環(huán)境和語言的內部結構兩個層面。語用學雖然更多地關注語言使用的原則,但它同時也包含“語言結構的語境依賴的各方面”,也是對“一種語言的結構中被語法化或被編碼的那些語言和語境之間關系的研究”[12](P9)??梢哉f,語用學首先是對語言和語境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其次它也對語用因素如何在語言結構中得以體現進行探討。無論是哪種研究,都與句子直接相關。
1.語言與語境的關系研究關注句子
語言的有效表達不但要求結構完整、語義清晰,而且要求表達有效。也就是說,語言表達要與表達者的說話意圖、語言的使用環(huán)境相一致。因此,語用學研究中,把語言使用者將句子和句子與環(huán)境相匹配的能力作為重點。在語言交際時,說話人和聽話人的交談都必須通過句子才能實現,沒有句子,交際就無法進行,即使是只有一個詞的應答,也必須是帶有句子語氣的獨詞句。
語言交際中當然存在用詞不當的問題,但更多的是句子是否與使用環(huán)境相符合的問題。語用學關注的話語含義只有在句子層面才能獲得,所謂的語用中的“合作原則”,也是指在語言交際中,話語的參與者的語言圍繞共同目的展開,所使用的句子必須能夠提供足量準確的信息,并且使用清晰的方式表達與目的相關的內容,這些要求都是對話語中的句子而言的。同樣,言語行為理論和會話結構分析的基礎也是句子。就此而言,語用學研究的焦點和基點均是句子。
2.語用因素必須在句子層面得到體現和理解
語用研究中的各種因素只有在句子層面才能得到體現,也只有在句子層面結合語境才能得到真正的感知和理解。語用學最早選取的研究對象是指示詞語,它主要是表示指示信息的詞語。一般認為,它包含人稱指示、時間指示、地點指示、篇章指示和社交指示,這些指示詞語必須在包含句子的語用層面才能得到合理的理解。比如,你、我、他是常見的人稱代詞,它們在句子中出現時的所指與句子所處的語言環(huán)境直接相關。例如:
(15)你是老師。
(16)他是學生。
(17)我是工人。
上述例句雖然結構完備,但是句中的代詞“你、我、他”的具體所指是何人,必須結合句子出現的具體語境才能確認。在不同的對話環(huán)境中,“你”“我”的所指不同;同時,在言語交際中,說話雙方的“你”“我”角色不斷轉換。指示詞語所指的內容與句子和句子所處的環(huán)境直接相關,因此,必須以句子為基點進行研究。
預設、蘊含等語用學也必須依賴于句子。預設是判斷句子是否為真的先決條件,是一種特殊的語用推理;蘊含是指兩個句子之間,第二個句子的真值取決于第一個句子的真值。雖然預設跟預設觸發(fā)語相聯系,但語言學家關注的預設是與句子的使用有關的內容。句子只有合法與否,沒有真假之分,只有句子的使用才有真假,當句子做出的陳述與事實相符時為真,反之,句子做出的陳述與事實不相符時則為假。無論如何,預設蘊含只有在句子和句子的使用中才能發(fā)揮作用,詞、短語等沒有預設,也不存在蘊含。
話題、焦點等語用成分只能出現在句子中。話題、焦點等是典型的語用問題,交際過程中圍繞什么內容展開,話語表達者在話語中強調什么內容,都直接與語用有關。話題成分、焦點成分通??梢允悄硞€詞或短語,但短語中不能有話題和焦點,作為語用成分,兩者只能出現在句中。例如:
(18)a.就那個人我給他理過發(fā)。
b.*就那個人
(19)a.我是昨天修好了電腦。
b.*我是昨天
上述例句中的“就”“是”作為話題標記和焦點標記,分別出現在話題“那個人”和焦點成分“昨天”之前,具有標志話題和焦點的作用,如例(18a)、例(19a)所示;話題標記“就”和焦點標記“是”所標記的成分只能出現在句中,不然句子就是不合法標記,如例(18b)、例(19b)所示。
句子是最大的句法單位,也是最小的語用單位。從句法上看,句子不但具有完備的結構,而且涵蓋包括句子功能在內的各種語法實體,因此,它是語法研究中的核心。同時,句子作為最小的語用單位也受到語用學的關注,語用效果和語境著眼于句子的使用;指示詞語的理解、預設和蘊含關系的揭示等,都需要在句子層面進行;焦點、話題等語用成分,也需要依靠句子才能得到體現。因此,句子是語法和語用共同關注的焦點。
四、語用因素對句法結構的影響
語用和語法都關注句子,語用關心句子的表達效果,語法關心句子的內部結構。其實,語用效果的實現需要依靠句子結構的變化,語用因素必須在句法層面得到體現,才能為交際者所感知和理解,句法結構也會因為受語用因素的影響而發(fā)生改變。因此,在語言研究中,應該將語用因素與句法因素相結合。我們認為,可以將其分為語用因素特征化和語用特征實例化兩個過程。
(一)語用因素特征化
如前所述,語用因素包含著語言交際環(huán)境和在這種環(huán)境下說話人的主觀意愿。其中,交際環(huán)境主要是指背景因素,包括上下文語境和語言情景。它涵蓋的內容十分廣泛,有社會背景、人際關系背景等語言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場合及聽者等因素。比如,交際場合是正式還是隨意,說話人與聽話人是上下級關系還是平級關系等。說話人的主觀因素主要是受語言交際環(huán)境的影響而在語言系統(tǒng)中表現出語用因素。比如,在語言表達中,說話人主觀上是緊急還是緩和,是強調還是忽視,是話題關聯還是話題轉換等。這些主觀語用因素都能夠影響語言,并在語言系統(tǒng)中得到體現。在一定意義上說,語用因素主觀選擇的過程,就是確定與交際環(huán)境和說話人的主觀因素有關的內容。被確定的語用因素進入語言系統(tǒng)進行運算并表現出語用特征,這一過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語用因素特征化。比如,焦點是說話人所強調的對象,焦點的選擇與語言交際的背景、說話人的主觀性等直接相關,被選為焦點的內容需要在語言系統(tǒng)中得到體現,就必須在語言運算系統(tǒng)中特征化為焦點特征。這時,它可以碼化為[+F],焦點特征附著于句法成分,形成包含焦點特征的底層結構。例如:
(20)我[+F]明天用新設備維護機器。
我明天[+F]用新設備維護機器。
我明天用新設備[+F]維護機器。
例(20)的基本語義和表達結構都是相同的,不過,由于話語表達者所強調的對象不同,因此,他選取的對象是不相同的,在深層結構中,焦點特征[+F]所依附的內容也不相同。這里的焦點特征[+F]沒有語音形式,在不改變句子基本語義關系的情況下,卻將語用因素中的焦點引入語言系統(tǒng),并能在之后的運算中得到語言系統(tǒng)的顯性體現。
總的來說,語用因素的特征化是聯系語用和語言系統(tǒng)的橋梁。語用因素中的語用環(huán)境影響著說話人的主觀意愿,這些主觀意愿中的因素通過特征化依附于語言系統(tǒng),形成帶有特征的底層結構,并通過語言系統(tǒng)運算,生成可以為人感知的表層結構。
(二)語用特征實例化
語用因素通過特征化,形成依附于語言底層結構、沒有語音形式的語用特征,使語用因素進入語言系統(tǒng)進行運算;之后,帶有語用特征的底層結構再通過語言手段,在語言系統(tǒng)中得到顯現,從而為交際者所感知,使表達效果得以實現。語用特征通過語音、詞匯、語法等層面在語言系統(tǒng)中得以實現,我們稱之為語用特征的實例化。其中,語音層面的實現,不改變句法結構,只使用輕重音和語調,因為這種方式不改變句子的線性結構,所以稱為非線性實例化;相對的,通過改變語序、添加語法標記、重疊、刪除等句法手段改變句子的線性結構,在句子的句法層面實現的,則稱之為線性實例化。前文曾經提及,焦點特征可以采用重音、添加焦點標記“是”等實例化,在句子的顯性層面得到體現。例如:
(21)我[+F]明天用新設備維護機器。
→a.我明天用新設備維護機器。
→b.是我明天用新設備維護機器。
→c.是我明天用新設備維護機器。
例(21)中,“我”由于語用因素被選定為焦點,附著焦點特征[+F],從而形成具有焦點特征的深層結構。焦點特征可以通過對比重音的手段在語音層面得到體現,形成結構、語義都與一般句子相同的句子,如例(21a)所示;也可以通過添加焦點標記的手段,在語法層面得到體現,形成具有特殊標記的句子,如例(21b)所示。語音層面的非線性實例化與句法層面的線性實例化并不相互排斥,一個語用特征通常可以同時在語音層面和句法層面得到體現。例(21c)中,具有焦點特征的“我”既可以具有對比重音,同時也可以添加焦點標記“是”。
根據語用特征附著的內容,可以將其分為句法成分語用特征和全句語用特征。句法成分語用特征主要作用于特定的句法成分,通過改變句法成分的位置、形態(tài)等線性實例化,在句法層面得到體現。它包括話題、焦點等特征,實例化的特征形成相應的成分,如話題成分、焦點成分等。全句語用特征主要作用于全句,通過在句首、謂首、句尾三個句法敏感位置發(fā)生移位、重疊、添加標記和刪除成分的句法手段,得到線性實例化。常見的全句語用特征主要是疑問、祈使、假設等特征,線性實例化則得到相應的句類,如疑問句、祈使句、假設句等。
綜上所述,語用因素涵蓋了豐富多樣的內容,其中,說話人的主觀意愿必須通過語用因素的特征化,形成相應的特征,然后再進入語言運算系統(tǒng)。語用特征既可以通過重音、句調等語音手段進行非線性實例化,得到語音層面的體現;也可以在語法層面采用添加標記、移動位置、重疊、刪除等手段進行線性實例化,得到句法層面的體現??梢哉f,在探求語用因素影響句法結構方面,從語用因素特征化、語用特征實例化視角進行研究不失為一條有效的途徑,它為揭示句子的生成機制提供了新的思路,也為一些特殊語法現象提供了更具可信度的解釋。
參考文獻:
[1]袁毓林.走向多層面互動的漢語研究[J].語言科學, 2003,(6).
[2]Akmajian,A.,Demers,R.A. & Harnish,R.M.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M].Cambridge,MA:The MIT Press,1979/1984.
[3]Leech,G.Principies of pragmatics[M].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1983.
[4]文煉.與語言符號有關的問題——兼論語法分析中的三個平面[J].中國語文,1991,(2).
[5]施關淦.關于語法研究的三個平面[J].中國語文, 1991,(6).
[6]王維賢.句法分析的三個平面與深層結構[J].語文研究, 1991,(4).
[7]范曉,胡裕樹.有關語法研究三個平面的幾個問題.[J]中國語文,1992,(4).
[8]邢福義.現代漢語語法研究的兩個“三角”[J].云夢學刊,1990,(1).
[9]邢福義.漢語語法學[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 1996.
[10]朱德熙.語法答問[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11]邢福義.小句中樞說[J].中國語文,1995,(6).
[12]Levinson,S.C.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