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忠
摘 要:“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出自《禮記·大學》,其深意為推究事物的原理,從而獲得知識,因此最早的化學課就叫格致。一千多年前的古人能有如此高的覺悟,作為一名21世紀的化學教師理應將此作為教學的信仰。
關鍵詞:中學化學;把握學情;預設;實踐
劉默耕老師就給我們開了一個好頭,他一生致力于中學化學教學改革的研究。他總結了我國化學教學的經(jīng)驗以及世界各國科學教育的前沿理念,分析了科學教育的得失,并提出了切實可行的中學化學教學改革的方向——教學不要先把什么都告訴學生,也就是不要先深入細致的解釋,然后搞個實驗證明。而應該給出一定的情景,提出要求,讓學生自己去觀察,自己去實踐,自己去思考。這種教學的模式不就是我們熟悉的科學探究嘛,或者說是探究式教學的雛形。
反思我們過往的中學化學教學,也正在逐步朝著劉默耕老師殷切希望的方向在發(fā)展,但也遠遠沒有達到劉老師所期盼的。因此,在現(xiàn)實的化學教學中我們得做到“一舉多得”,為此,我思考著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嘗試開展中學化學教學:
一、知己知彼,把握學生的學習心理
這里的“己”指的是教師,“彼”指的是學生。作為教師,課堂是我們的生命線,我們必須先清楚的認識到教師擅長什么,能教給學生什么,應該交給學生什么。
例如學生對于水,更喜歡用通過聞、看、摸、嘗這些感官親身體驗獲得的相應的知識。我們的學生也更喜歡動手實踐的課堂,也更容易接受這種教授知識的方法。所謂的科學素養(yǎng)如何培養(yǎng)呢?我想每一個中學化學教師都深知這一點。所以在我們的教學中,不能光靠一腔熱情,更重要的是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需要,多從滿足兒童需要的角度來開展教學。需要的才是最好的!滿足學生心理需要的教學才是最受他們歡迎的。
二、深入挖掘,完整呈現(xiàn)學生的前概念
學生已有生活知識、經(jīng)驗是我們化學教學活動的起點和基礎。開展化學教學前,如果教師對學情把握不夠全面準確,教學活動將會無的放矢。這一點在劉默耕老師的書中也強調(diào)了,原話是“知識的獲得,一個概念的形成,它不是平地起高樓,它是在已有的、原有的知識基礎上來同化新知識?!?/p>
于是在教學設計之初,教師首先得想方設法掌握兒童學習的起點,從而確定切合他們實際水平的教學目標與教學發(fā)展點。
(一)鼓勵學生真實、充分地呈現(xiàn)前概念
化學老師要幫助學生將已有的生活知識、經(jīng)驗內(nèi)化為科學知識,必須準確了解學生內(nèi)心的真正想法。而在實際的教學中,很少有學生愿意把自己的真實想法告訴教師與學生,我覺得這正是我們需要深思和改進的地方。
(二)真誠面對學生暴露出來的前概念
在中學化學教學中,我們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的回答和教師的預設有出入時,教師往往是輕描淡寫的一笑而過,沒有及時挖掘和評價學生的表現(xiàn)。久而久之,學生就再也不愿甚至于不敢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說出來了,因為他知道他的回答不是教師想要的。其實,這是完全沒有必要的,科學前概念在沒有經(jīng)過科學驗證之前,其價值都是等量的。它們都是來自于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或者是代表了學生的思考,都有存在的價值。
(三)做好前概念的調(diào)查分析,減少誤判
要增進對學生對化學概念的理解,最基本的做法就是調(diào)查、分析學生的前概念。在實際化學教學中,教師了解學生已有化學知識概念的方法頗多,針對中學化學教學的不同內(nèi)容,我們可有的放矢不斷調(diào)整的自己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深入探究。
(四)指導學生有依據(jù)地呈現(xiàn)前概念
中學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學生已有感性知識的基礎之上,大膽引導學生預設,
更要讓學生說出自己預設的理論依據(jù)。這樣做,一方面培養(yǎng)了學生“有依據(jù)的猜測,而不是胡亂猜測”的習慣,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另一方面,也讓教師真正掌握了學生真實的想法,其為后續(xù)教學探究活動規(guī)劃好起點。
三、把課堂交還給學生
化學教學活動包括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方面,它是師生共同參與教學,教學相長的一個動態(tài)過程。教師的“教”是外因,而學生的“學”則是在學關鍵的內(nèi)因。在教學中,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是一種獨立的活動、主動的認識過程。中學化學新課程標準中也強調(diào)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教師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學。學生化學知識的獲得,應通過學生不斷反復的實踐,在參與化學實驗等一系列活動中,再認識,再提高。
我們的課堂很多時候教師還站在自己“教”的地位,忽略了學生“學”的重要地位??茖W探究活動往往是走過場,包括我自己在內(nèi),很多時候課上著上著又回到了原來的老路,就是不肯,準確的說是不敢把課堂交給學生,生怕出現(xiàn)意外。
劉默耕老師在中學化學教學方面給出幾點建議,值得大家去深思,去實踐:
(1)為學生學好,做好必要的物質(zhì)準備和精神準備。精心設計、搜集目的性明確的實物教材和器具等,備課的重點放在如何指導學生“學”上。
(2)啟發(fā)學生的興趣,激發(fā)求知欲,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景。
(3)組織好學生的觀察、實驗、研究活動,必要時給予點播幫助。
(4)教會學生學的方法,包括觀察、工具的使用、實驗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項,以及思維、推理、概括、歸納的方法。
(5)激發(fā)和指導學生課下的研究活動,支持他們合理的要求,使學習興趣持久發(fā)展下去。
(6)不排除必要的講解,特別是中學化學術語與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