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欣?李楠?應斌?劉衍玲
〔摘要〕英語閱讀教學作為重要的課型,不僅發(fā)揮著培養(yǎng)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作用,還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態(tài)度的心理功能。本文通過對英語閱讀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的簡要闡述,梳理總結了現(xiàn)階段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并嘗試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以期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進而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達到利用英語閱讀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英語閱讀教學;心理健康教育;挫折教育;初中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1)11-0063-04
目前,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成為全球范圍內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1]。就學校而言,不僅需要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況,也需要學科教師積極承擔心理健康教育的責任,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學習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問題。各科任教師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學生在學習學科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起良好的心理品質。對于英語教師來說,英語閱讀是很好的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載體。
一、依托英語閱讀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國家對心理健康教育學科滲透的要求
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以下簡稱《綱要》)指出,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并對學校教師提出了要求:“學校應該將心理健康教育始終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全體教師都要自覺地在各學科教學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規(guī)律,將適合學生心理特點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有機滲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2]。
另外,《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英語學科旨在培養(yǎng)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盵3]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顯然也是以學生擁有健康成熟的心理基礎作為前提的。因此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不但要關注文本主題意義的深度挖掘,也要關注如何融心理健康教育于閱讀教學中,正確引導學生健康心理品質的塑造。
(二)英語閱讀材料對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影響
在英語教學中,閱讀課是英語教學的核心組成部分。學生在閱讀英語文本時,會接觸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話題的閱讀材料,這些材料本身所承載的文化內涵以及價值取向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初中階段的學生年齡約為12~15歲,屬于少年期,而少年期是童年期向青年期發(fā)展的過程。蔡笑岳[4]將這一時期稱為“危機期”?!拔C期”的孩子面臨著生理和心理的復雜變化,這些變化對他們今后心理健康的發(fā)展極為關鍵。因此,接觸到的英語閱讀材料可能會對他們價值觀的形成產生影響。這就迫切需要英語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對他們進行引導,使他們在閱讀中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發(fā)展健康的人格。
二、英語閱讀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
(一)文本閱讀時產生的焦慮及恐懼心理
初中生在英語文本閱讀時,由于學習策略的不完善,往往會遇到一些困難。這些困難不僅會影響英語閱讀思維,甚至還會妨礙其心智健康發(fā)展,從而衍生出閱讀中的心理問題。
首先是學生在文本閱讀中產生的焦慮心理。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兩點閱讀文本中存在大量的生詞。初中生在文本閱讀中遇到較多生詞,而又無法通過上下文語境獲得其意思時,容易產生焦慮感。具體表現(xiàn)為:一是對英語文本的完整閱讀喪失信心和興趣;對英語學習產生疲倦感,妨礙學生自信心的建立。二是閱讀文本中頻繁出現(xiàn)的長難句和語法結構?,F(xiàn)行的初中教材和輔助學習資料,為了給學生呈現(xiàn)豐富的主題,文本選材來源豐富,既有改編加工過的外刊雜志,也有原汁原味的英文原著,這會導致初中生在英語閱讀過程中碰到超出其語言水平的復雜長句和語法結構。當長難句頻頻出現(xiàn)直接影響到學生對文本大意的理解時,焦慮感也就產生了。
其次是學生在文本閱讀中產生的恐懼心理[5]。同樣是文本閱讀課,學生在英語課上經歷的緊張感和壓迫感,與語文課相比是截然不同的。英語的語言系統(tǒng)和規(guī)律不同于母語中文,這就使得學生在進行英語文本閱讀時,需要調動大量的注意力資源去理解語篇信息和意義,這對一部分語言基礎薄弱的學生來說是極大的挑戰(zhàn)。在初中英語閱讀課堂中,較為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是:教師在正式閱讀前羅列一串閱讀問題,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閱讀,而后隨機點名請學生回答。這種抽查式的閱讀活動,無形當中加重了學生的心理負擔,與其說是“帶著問題去閱讀”不如說是“帶著被提問的恐懼去閱讀”。而這種恐懼歸根結底來自學生的英語口頭表達能力欠缺,以及對問答題正確與否的不確定性。除此之外,學生在英語閱讀中的恐懼還與教師營造的閱讀氛圍有關。如果在初中生的英語閱讀課堂中,教師過分強調讀中知識的建構、讀后主題升華的深入探究等,那么學生就會以一種緊張的心態(tài)進行英語閱讀,整個英語閱讀過程非但不利于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還容易加劇學生對英語閱讀課堂的恐懼心理。
(二)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缺乏對社會育人因素的深層挖掘
英語教師對所教閱讀文本的解讀深度,會影響其對學生進行學科思政的滲透效果。有的初中英語教師會認為,初中英語閱讀的文本信息量小,可供深度挖掘的社會育人因素寥寥無幾,加上該階段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難以對其展開有深度的主題滲透式教育。有的英語教師則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之下,課堂始終聚焦于學生對各種語言項目的掌握和運用,而到了借主題升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時,往往是以“貼標簽”“喊口號”的方式草草結束。
事實上,處于青少年期的初中生正在經歷“社會化(socialization)”的過程,這一階段是他們“走向社會公共生活,融入現(xiàn)實社會的起點”[6]。學生需要教師幫助其發(fā)展社會行為,才能逐漸實現(xiàn)“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轉變”。根據蔡笑岳[4]的觀點,青少年的社會行為包括親社會行為與反社會行為、利他行為與利己行為、社會疏離與社會合作等幾方面。而初中生正處于心理發(fā)展尚未成熟的階段,對自己平日里所表現(xiàn)出來的社會行為尚未察覺或理解僅浮于表面,具體到英語閱讀課堂中,學生會對部分文本所折射出的主題意義理解淺薄,容易造成思想覺悟上的混淆。
因此英語教師應該對學生加以社會育人層面的引導和梳理,這樣才有可能促進學生建立正確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觀并樹立良好的社會行為,進而幫助其更好地理解形形色色文本中所傳達的社會文化信息。
(三)閱讀文本承載的文化價值觀差異帶來的自我認同危機
英語閱讀文本通常會涉及不同國家或民族的文化,因此英語閱讀本身就是一個跨文化的學習過程。由于初中階段學生的跨文化能力還處于有待培養(yǎng)的階段,往往會在自主閱讀時產生一些疑惑,導致他們對自身的身份或已經存在的事物產生懷疑,進而發(fā)展成自我認同危機。同時,英語閱讀的類型豐富,除了常見的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外,還有新聞報道、專題討論、新媒體語篇以及多模態(tài)文本,不同類型的文本在語言結構呈現(xiàn)、作者寫作意圖、文化價值取向等方面各不相同。初中生在進行英語文本閱讀時,由于尚未具備成熟的跨文化思維,大多以中國文化為背景和出發(fā)點,這就使其在進行文化對比學習和理解的過程中,難免產生心理上的文化沖擊(culture shock),帶來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建構上的困擾,需要教師進行適時適當?shù)奈幕龑Ш脱铡?/p>
三、利用英語閱讀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針對上述英語閱讀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英語教師可通過多種途徑改變現(xiàn)狀,分別從對個人、對他人、對社會三個角度切入,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養(yǎng)。
(一)借助閱讀課堂落實挫折教育,提高學生的挫折耐受能力
從對個人的層面來看,英語教師應當意識到: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的焦慮與恐懼,很大程度上來源于難以人為控制的客觀因素——閱讀文本存在的大量生詞和長難句。因而在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時,教師應當側重培養(yǎng)學生個人在面臨這些客觀困難時的主觀耐挫能力。
挫折教育對于大多數(shù)的中國父母和教師來說并不陌生,但在具體落實時,卻容易陷入“偽挫折教育”或是“人造挫折”的怪圈。為避免英語教師誤解挫折教育的本意,首先,從思想上厘清對挫折教育的認識,即挫折本身是沒有意義的,教會學生如何正確面對挫折,并在此過程中不斷激發(fā)、鍛煉其挫折耐受能力,才是教育的意義。
其次,在挫折教育的具體行動層面,一方面,英語教師可以通過向學生呈現(xiàn)有關挫折教育的閱讀文本,與學生共同探索語篇背后的深刻育人內涵,在此環(huán)節(jié)中貫徹挫折思想,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學生的逆商(adversity quotient)。例如,教師在教授英語九年級上冊(外研版)第三模塊Hero時,學生在學習完中外名人諸如鄧亞萍、袁隆平、奧德修斯、南丁格爾及其光鮮傲人的事跡之后,可以適當補充一些英雄背后鮮為人知的坎坷故事,讓學生在梳理和思考故事情節(jié)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挫折觀,進而延伸到對自己學習生活的反思,并將其與語篇啟迪相聯(lián)系。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針對特定話題設計模擬現(xiàn)實的讀后活動,讓學生通過辯論(debate)或是角色扮演(role play)去表演和體驗,初步感知真實語境下的溝通障礙,并以此為契機來鞏固學生對某一語言知識運用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受挫能力。同時,在學生耐挫力不斷生成的過程中,教師要著重進行閱讀策略的引領,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在遇到生詞和長難句時,作好心理和行動上的準備。
(二)巧設交互活動落實合作教育,樹立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從對他人的層面上看,初中英語教師應該意識到發(fā)展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的重要性。對初中生而言,英語作為學生的第二外語,本身極具交際性,且交際功能不言而喻。而交際性的本質在于培養(yǎng)學生樹立良好的交際觀,發(fā)展自身的交際能力。隨著合作教育的興起和發(fā)展,世界許多國家倡導在教學中落實合作教育。合作教育是班級授課制背景下的一種教學方式,即在承認課堂教學為基本組織形式的前提下,教師以組織學生學習小組為重要的教學手段,通過指導小組成員展開合作,發(fā)揮群體的積極功能,提高個體的學習動力和能力[7]。近幾年來,我國學者也積極探索合作教育在具體學科教學中的運用,倡導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活動、轉變教學方式等落實合作教育,樹立和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初中英語教師可以考慮以下兩點。
首先,創(chuàng)設小組合作學習下的閱讀活動。小組合作學習強調的是小組成員之間的互動性和交際性,著力培養(yǎng)的是學生在小組活動中的合作能力及交際能力。因此教師在閱讀課堂開始前,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分組,并分配相應的閱讀任務,讓學生以小組合作形式完成。具體來說,教師可以考慮在小組合作的閱讀課堂中實施信息溝活動(information gap)。信息溝活動實施的主要目的在于鍛煉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換能力,從而發(fā)展學生的交際能力。小組成員通過對信息差異的了解進行閱讀信息的交換,并在此過程中主動與其他小組成員合作并分享信息,最終拼湊出整合的閱讀信息,從而完成閱讀任務。此過程既能提高小組內部成員之間的合作性,也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交際能力。
其次,創(chuàng)設真實語境下的交互性閱讀活動。在進行正式文本閱讀教學時,適當?shù)貏?chuàng)設語境并設置一些交互性討論活動,讓學生主動去了解和認識身邊的同學。同時需要注意,活動創(chuàng)設既要貼合學生生活實際,符合真實語境;又要符合交際性,發(fā)展學生的實際交際能力。例如:針對英語八年級下冊(外研版)第九模塊Friendship的閱讀教學,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交互討論活動,并分配具體的任務,要求學生了解班上至少三位同學,同時教師說明具體的了解要求和了解程度。學生在清楚教師的任務后,主動與同學進行互相溝通和了解,增進同學之間的相互認識,并在此過程中增進學生之間的互動性。這樣的交際活動不僅能夠鍛煉和鞏固學生的閱讀知識,同時更重要的是,逐步發(fā)展和樹立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讀后環(huán)節(jié)設置一些諸如小組辯論、小組討論、小組查閱資料并匯報成果等各式各樣的小組活動,來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和意識。在持續(xù)的課堂言語交際中,學生可以發(fā)展和提高自己的合作意識,以適應未來的社會交往,培養(yǎng)交際能力。
(三)利用英語學科落實核心素養(yǎng),增強學生的社會參與意識
從社會層面來看,英語教師應當認識到學生之所以在閱讀中產生自我認同危機,是因為頻繁地接觸到異于本國文化的經驗與知識,而該階段的學生社會參與意識欠缺,跨文化意識淡薄,自然在進行文化學習的過程中容易經歷認知沖突(Cognitive Conflict)。因而在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時,教師應當在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之上,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認同與參與意識。
據有關專家和教師對《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中18個要點的重要性排序統(tǒng)計結果,初中英語學科涵蓋了“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三個領域,“社會參與”主要包括“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兩個重要主題。因此,教師在具體的閱讀教學中,要著重考慮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社會實踐能力。
首先是充分挖掘英語閱讀文本,加強對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英語閱讀文本蘊含著豐富的主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主題涉及社會、社區(qū)等不同方面。因此教師在深刻挖掘文本主題的基礎上,可以依托文本主題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例如,在教授外研社版英語教材九年級上冊Module 4 Great Inventions時,教師可以基于該課主題進行延伸講解,引導學生明白個人的真正價值不在于自我的成就多大,而在于對整個社會的奉獻和付出多少。除此之外,英語教師還可以根據該主題開展學科主題教育的班會,引導學生逐步增強社會責任感。
其次是基于英語閱讀材料,布置實踐性強的英語作業(yè),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谟⒄Z學科本身所蘊含的實踐性,教師可以轉變傳統(tǒng)的作業(yè)布置方式,以實踐性強的作業(yè)代替?zhèn)鹘y(tǒng)的死記硬背的作業(yè)。英語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其自身的語言實踐性特征非常明顯,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布置更為靈活的實踐作業(yè)。例如:在一單元閱讀課完成后,教師基于該單元主題選定一個與社會生活相關的主題(如當?shù)孛麆俟袍E、偉人、習俗等),鼓勵學生在此基礎上進行資料的搜集和查閱,并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在課外進行相應的問卷調查、訪談記錄等,從而完成任務并進行匯報分享。在此過程中,學生一方面體會到實踐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逐步明白樹立社會參與意識的重要性。(本文通訊作者為劉衍玲)
注: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資金項目(SWU1909106)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許孔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探討與思考[J].河南社會科學,2013(12):9.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4]蔡笑岳.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5]陳文麗.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滲透[J].當代教研論叢,2016(10):124.
[6]俞國良.社會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7]陳淑萍, 王俊相,宿文傳.合作教育[M].北京:中國石油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1.西南大學外國語學院,重慶,400715;2.西南大學附屬中學,重慶,400700;3.西南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重慶,400715)
編輯/張國憲 終校/衛(wèi)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