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健
[摘? 要]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數學閱讀是展示數學思維、體會數學思想方法的重要途徑,是促使不同層次學生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程度發(fā)展的重要手段。語文、英語閱讀之重要性,人人皆知;而數學閱讀往往無人問津?,F代教育倡導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閱讀是自學的主要形式之一。教師應借智慧璀璨、啟思誘想的閱讀材料,以知識邏輯鏈引領學生探求數學語言背后的“潛臺詞”,還原數學閱讀本真面目,從而開啟數學思維的深度發(fā)展。
[關鍵詞] 小學數學;數學語言;數學閱讀;數學思維;深度發(fā)展
數學語言是數學思維表達的載體,始終貫穿在數學學習之中。在小學階段,數學知識點不多,綜合性題目的難度也不算太高,但一些非常簡單的題目,學生卻總是出錯,究其原因是數學語言更為抽象和簡約。小學生在做數學題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概念混淆、理解不透徹、題沒看清等現象,歸根結底是其數學閱讀能力薄弱所致。從文字語言到數學語言,并從中提取有用信息解決數學問題,這一切的根本,就是“閱讀”。越來越多的國際大規(guī)模學力測評顯示:“數學閱讀與數學學業(yè)成就呈正相關?!睌祵W閱讀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數學成績及數學思維的發(fā)展。閱讀是幫助學生搭建文字語言和數學語言的橋梁,教師應將閱讀有機地滲透到數學教學中,引領學生用閱讀的方式對數學相關材料進行解讀,讓學生在繽紛絢麗、異彩紛呈的數學世界中開啟思維之門。
一、動口“說”數學,訓練思維條理性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于同一個閱讀材料,有的學生能夠完全挖掘出其中的潛藏蘊意或條件,而有的學生則接收不到深層的信息。語言表達為學生運用數學語言進行數學交流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在閱讀后,教師可為學生搭建一個交流的平臺,讓他們盡情表達自己在閱讀中的收獲和疑問,說出自己對所學數學知識的理解。教學實踐證明,思維的發(fā)展與語言的發(fā)展緊密相關。學生語言表達的過程,本質上就是學生運用數學知識進行思維的過程。語言的準確性和條理性,體現的是學生思維的嚴謹性和邏輯性。數學閱讀本身就是一種有效的交流形式,通過閱讀,可以豐富學生的語言系統(tǒng),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
以“位置”(五年級上冊)一課教學為例,確定行與列的方法是學生剛接觸的知識,他們在表達過程中容易發(fā)生錯誤。由于五年級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累了描述人或物體位置的經驗,且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所以在導入環(huán)節(jié)中,筆者讓學生通過閱讀教材第19頁中的閱讀材料,達到學習目標。首先,引領學生回顧一年級、三年級有關“位置”的知識,激活學生已有經驗,然后,讓學生用10分鐘仔細、完整地閱讀教材第19頁的內容,讀完后之后開展互動交流,促使學生積極表達。
師:剛才的閱讀與嘗試,同學們都完成得很認真。我想先請同學們來說一說,通過閱讀,你們收獲了什么,有什么疑問。
生1:我的疑問是為什么不能直接用文字來描述位置呢。
生2:我覺得用數對描述位置更加簡潔明了。比如說,王樂同學的位置是第6列,第4行,短短幾個字,就能精準定位王樂的位置。
生3:我覺得用語言文字和數對都可以表示位置,只是相對于語言文字,數對更方便快捷。
(教師總結數對的好處,學生繼續(xù)提出問題。)
生4:為什么數對要用括號括起來呢?
生5:用括號表示里面的兩個數字是一對的。
生6:用括號表示數字寫完了。
(教師總結學生的觀點,規(guī)范數對的書寫格式。)
生7:我發(fā)現括號里的數對,表示的是第幾列第幾行,為什么不能先寫行再寫列呢?有什么不同?
生8:數對順序當然要一致,否則容易混淆。
師:通過閱讀課本,在教材中所給出的數對為(列,行)的格式,這就是我們約定的規(guī)則。
(學生在閱讀后經過交流,掌握了數對的基本格式。)
師:請你們仔細觀察書中插圖,說說如何確定學生的位置,以及需要注意什么。
生1:列是從左往右數,行是從上往下數。
生2:不對,行是從下往上數。
師:是的,列是從左往右數,行是從下往上數。
閱讀后的語言表達與交流,是幫助學生提取閱讀材料中數學知識非常有效的一種形式,正所謂:“講得清楚代表了想得明白。”充分的表達,有利于鍛煉學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思維條理性。
二、動手“寫”數學,訓練思維嚴謹性
單一的數學材料閱讀,難免會讓數學閱讀枯燥、乏味,所以,數學課堂中的閱讀不能局限于文本閱讀,而是要讓學生帶著數學的眼光走進多姿多彩的生活。豐富多彩的數學閱讀活動,既能活躍課堂氛圍,增強學生主動閱讀意識,又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強化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讀寫結合”是數學閱讀中的一個突出亮點,是語文教學藝術在數學學科中的重要體現,也是提高學生數學語言轉換能力的重要手段。數學具有極強的邏輯性、嚴謹性,需要學生經歷復雜的思維過程,才能得以內化與吸收。心理學家費洛斯認為:“讓學生在寫作中解釋正在學習的內容,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在學生閱讀過程中,巧用“讀寫結合”,有助于學生梳理閱讀材料中信息之間的邏輯關系,提高注意力集中度,提高思維的嚴謹性。
課堂學習是培養(yǎng)數學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的主陣地。以“因數和倍數”(五年級下冊)一課教學為例,筆者讓學生閱讀第5頁材料,并對關鍵詞進行劃線標注。比如,材料中給出了“倍數”和“因數”的概念,并傳遞了三個條件:“整數除法”“商是整數”“沒有余數”。準確找出這些關鍵詞,有助于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與掌握。筆者要求學生運用圖形語言、符號語言、文字語言等多種數學語言對這個概念進行轉譯,通過讀寫結合,讓學生學會各種語言之間的相互轉換,幫助學生從多角度理解倍數和因素的概念。
通過數形結合的轉譯方式,比如結合線段圖理解文字、從圖形中提取數學信息用文字描述等,可以做到對數學材料的精細加工與理解,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三、動腦“思”數學,訓練思維深刻性
數學閱讀是一種復雜的思維過程,在數學閱讀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閱讀,要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方法指導,突破傳統(tǒng)淺層閱讀的弊端,讓閱讀變得更加有深度,從而促進學生思維的培養(yǎng)。
一些數學題目的語言稍顯復雜,這使得學生在做題時,雖然每個字都認識,但卻找不到解題思路。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一方面是學生不夠細心,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大部分學生都是泛泛讀題,缺乏“逐字逐句”閱讀的耐心,未能通過讀題提取到準確的信息,進而造成解題思路不清晰、數量關系搞不清等問題。因此,在數學閱讀教學中,筆者注重引導學生進行深度閱讀,在閱讀后,讓學生結合已知條件理清數量關系,弄清解題思路。
“學起于思”,數學學習最重要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所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該學會思考。
如題目“小云比小魚少20本書,后來小云丟了5本書,小魚新買了11本書,這時小魚的書比小云的書多2倍,問原來兩人各有多少本書?!惫P者指導學生在讀題找出已知條件的基礎上思考:從本題“原來兩人各有多少本書”中應該知道什么?小云和小魚的書數量怎么求?
這道題目首先需要運用到“差倍”關系,所以引導學生從“倍”這個條件入手,將其轉化為語言文字,“小魚的書比小云的書多2倍”是指小魚的書是小云的書的3倍(倍數關系)。這個倍數是變化后的量,所以“1倍”量應該是小云未變化的書的數量,“差”是20+5+11=36(本)。所以,小云現有書為36÷(3-1)=18(本),原來有書18+5=23(本),小魚原來有書23+20=43(本)。
伯利亞曾指出:“掌握問題就是善于解題?!痹陂喿x數學題目過程中,從“倍”這個關鍵詞入手,引導學生認真研讀,并有所思、有所想,實現對問題深層次的理解,既有利于達到把握解題關鍵的目的,也有利于學生邊讀、邊想的讀題習慣的養(yǎng)成。
四、結束語
數學學習的難點在于應用題,而應用題的基礎就是閱讀,這就需要學生通過閱讀找到有效的信息,然后利用這些信息來解題。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重視數學閱讀,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適度的數學閱讀空間,加深學生在生活中對數學的應用理解,使其從中有所體驗、有所感悟、有所發(fā)現,從而實現數學思維的深度發(fā)展。
3696501908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