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耀升,錢志平,郭艷輝,王 麗,閆彩艷,李 帥
(鄲城縣中醫(yī)院 腦病一區(qū),河南 鄲城 477150)
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高發(fā)于中老年群體,癥狀輕者頭暈目眩,嚴重者站立不穩(wěn)。后循環(huán)缺血又稱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主要指腦梗死及后循環(huán)短暫腦缺血發(fā)作,腦部缺血缺氧,血流不暢,且缺血性腦血管病中約20%患者由后循環(huán)缺血引起[1]。尋找安全有效的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治療措施對減少缺血性腦梗死發(fā)生具有重要意義[2],本研究探討血塞通注射液聯(lián)合倍他司汀對后循環(huán)性缺血眩暈患者臨床癥狀及血流動力學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9月—2018年12月收治的后循環(huán)性缺血眩暈患者104例,均符合《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血管內(nèi)治療中國專家共識》[3]診斷標準并經(jīng)臨床確診及影像學檢查確診,排除標準:①經(jīng)頭顱MIR及CT檢查有腦出血、腦梗死及顱腦腫瘤者;②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③有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④有精神障礙及病史者。入組患者隨機分為2組各52例。對照組男27例,女25例;年齡39~71歲,平均(52.67±2.86)歲;病程2~7年,平均(4.13±0.82)年;合并糖尿病20例,高血壓24例,高血脂22例。觀察組男28例,女24例;年齡40~72歲,平均(53.44±2.71)歲;病程2~8年,平均(4.43±0.87)年;合并糖尿病22例,高血壓24例,高血脂20例。2組患者以上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患者知情同意,本研究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治療 2組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規(guī)治療,即臥床休息、降血脂、改善微循環(huán)以及抗凝治療等。對照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給予鹽酸倍他司汀注射液(東北制藥集團沈陽第一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1022577)2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靜脈滴注,1次/d,治療2周。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以血塞通注射液(西安漢豐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Z61021575)1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靜脈滴注,1次/d,治療2周。
1.3 評價指標 治療前及治療2周后,比較2組臨床療效、血液流變學指標。療效判定依據(jù)《中國后循環(huán)缺血的專家共識》[4],臨床癥狀均無好轉(zhuǎn),證候積分減少<30%為無效;臨床癥狀均有好轉(zhuǎn),證候積分減少≥30%為有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為顯效;臨床癥狀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為痊愈。痊愈、顯效、有效的總例數(shù)占總病例數(shù)的比例為總有效率。以血液流變儀檢測血漿黏度(plasma viscosity,PV)、全血黏度(whole blood viscosity,WBV)、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F(xiàn)IB)及血小板黏附率(platelet adhesion rate,PAR)等血液流變學指標。記錄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惡心嘔吐、頭暈、皮疹等不良反應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組間用非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nèi)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與不良反應 觀察組痊愈19例、顯效21例、有效8例,對照組痊愈12例、顯效15例、有效11例,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2.31%)高于對照組(73.0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718,P=0.01)。治療期間,對照組出現(xiàn)1例惡心嘔吐、2例頭暈、1例皮疹,觀察組分別為2例、3例、1例,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7.69%)與觀察組(11.54%)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443,P=0.506)。
2.2 血液流變學指標 治療前,2組血液流變學指標(WBV、PV、FIB、PAR)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血液流變學指標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2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
后循環(huán)缺血是最常見的缺血性腦血管病,常見的臨床表現(xiàn)為眩暈,其他表現(xiàn)有肢體無力、短暫意識喪失、眩暈、視覺障礙、行走不穩(wěn)、頭面部麻木、嘔吐等[5]。西藥治療對后循環(huán)性缺血眩暈患者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單一使用病情易反復,效果不佳。祖國醫(yī)學認為,濁陰不降、腦府失養(yǎng)、痰液互結(jié),“眩暈”癥也,故本研究加入中成藥輔助治療[6]。
鹽酸倍他司汀是H1受體激動劑,對血管擴張起持久作用,可有效增加腦部血流供應,改善血液微循環(huán),降低全身血壓,對消除內(nèi)耳源性眩暈起重要作用,可有效增加患者前庭及耳蝸的血流量。同時,鹽酸倍他司汀可有效消除淋巴內(nèi)水腫,促進細胞外液吸收,并對兒茶酚胺的縮血管起拮抗作用,從而有效降低動脈壓,并對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及血液凝固等起抑制作用[7]。血塞通注射液是一種中成藥,目前臨床多用于心腦血管疾病治療,可有效減緩心率,降低心肌耗氧,擴張外周血管及冠脈。血塞通注射液的主要成分是五加科人參屬的三七提取物,三七具有破血散瘀、消炎定痛、通脈活絡、止血及滋補等功效[8]。本研究采用血塞通注射液聯(lián)合倍他司汀治療循環(huán)性缺血眩暈,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2.31%)高于對照組(73.08%),WBV、PV、FIB及PAR等指標均較對照組低,而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無差異。表明,倍他司汀聯(lián)合血塞通注射液治療后循環(huán)性缺血眩暈,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及血流動力學,效果顯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