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紋瓏 梁瑤 王揚 王玥
【摘要】一人一故事劇場模式具有開放且易入門的特點,其在教育領(lǐng)域有逐漸蓬勃發(fā)展的趨勢。在一人一故事劇場模式的主題班會課中,師生均有機會成為表演者、敘述者或觀眾。通過一人一故事劇場模式的張力可以有效地完成班級德育活動的目標,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文章從一人一故事劇場的組成要素、演出流程及其在主題班會課中運用的策略展開論述,并對其可行性進行探討。
【關(guān)鍵詞】一人一故事劇場;主題班會課;運用策略
一人一故事劇場指演員從同理心的角度出發(fā),結(jié)合心理劇、社區(qū)工作經(jīng)驗,利用觀眾提供的個人感受或故事,以某種固定的形式進行即興表演,在這個過程中,二者可以互相學習、聆聽、尊重并接納不同的聲音[1]。此模式具有開放且易入門的特點,被廣泛應用于各種議題的操作上,為不同的社群服務。目前,在教育領(lǐng)域逐漸呈現(xiàn)出蓬勃發(fā)展的趨勢。
一人一故事劇場模式有很強的針對性,為主題班會課的開展提供鮮明的目標,在解決學生的困惑、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活動等方面具有幫助。主題班會課具有內(nèi)容豐富多彩、形式新穎多樣且?guī)熒餐瑓⑴c的特點,融知識、趣味、交流為一體,在提高班級凝聚力的同時,也為學校德育的發(fā)展做出重要貢獻[2]。在主題班會課中合理運用一人一故事劇場模式,可以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并給予學生展示自我、發(fā)展自我、肯定自我的平臺,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3]。本文結(jié)合一人一故事劇場模式的特點和優(yōu)勢,在主題班會活動的形式、內(nèi)容等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性和可行性探究。以下從一人一故事劇場的組成要素、演出流程及其在主題班會課中運用的策略展開論述。
一、一人一故事劇場的組成要素
1.演出空間
演出空間指在一個劇場中設(shè)置的場景。在空闊的舞臺上,中間有幾把椅子或幾個箱子,作為演員演出時的布景和道具;右邊有棵道具樹,樹上掛著不同種類和顏色的布;左邊坐著樂師,樂師前面有樂器;右下方有兩把椅子,一把給主持人坐,另一把給說故事人坐。
2.表演者
一人一故事劇場的表演者有三種:主持人(或稱為領(lǐng)航員)、演員和樂師,這三種角色通常待在表演區(qū),但主持人可以深入觀眾席,作為連接表演區(qū)和觀眾席之間的橋梁。演員在聽觀眾講述故事時,變成專注聆聽和認真觀察的“觀眾”;樂師并非在幕后,而是位于表演區(qū),是演出的一部分,要配合演員進行即興表演。觀眾不僅可以在觀眾席上觀看演出,而且是劇本的提供者,當觀眾自愿成為說故事人,將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作為演員的演出素材,就會被邀請到表演區(qū),坐上說故事人椅。他講述故事時的表情、動作、姿態(tài),以及在欣賞自己的故事被演出時的反應,都會成為被其他觀眾看到的戲劇要素,于是說故事人成了表演者。
二、一人一故事劇場的演出流程
一人一故事劇場的演出流程可分為三個環(huán)節(jié):觀眾暖身、主持人訪談和演員設(shè)定場景。
在觀眾暖身環(huán)節(jié),主持人與觀眾進行互動,以及搜尋、組合說故事人的經(jīng)驗幫助演員詮釋故事的核心,其自發(fā)的創(chuàng)意與社群的聯(lián)結(jié),皆建構(gòu)于每個流程步驟的層次,開啟故事與故事之間的銜接與對話。
主持人為連接演員與觀眾之間的橋梁,表現(xiàn)出演員在聽故事時采取的中性姿勢:挺身,肩膀放松,手自然下垂放置身體兩側(cè),眼神專注于說故事人身上,但臉上無明顯的喜、怒、哀、樂等表情。此中性姿勢的用意在于讓演員去除角色樣貌,使身體進入準備狀態(tài),以開放、懷抱同理心的心態(tài)承接故事中各種可能的角色。
主持人訪談后,演員布置演出場景,樂師以音樂鋪陳演出場景的氛圍,二者共同創(chuàng)作劇場表演的核心元素。同時,樂師還會提示演員演出的開始與結(jié)束,并為演出做出音效與旋律等。演員完成演出后采取中性姿勢,將目光投向說故事人以致意。主持人將這場演出當成禮物送給說故事人,劇場動力回到說故事人身上。之后主持人再次扮演整個劇場儀式推進的角色,通過訪談,邀請下一個說故事人。
三、一人一故事劇場模式在主題班會課中運用的策略
策略是為了讓演員迅速聚焦要點、順利進行即興表演,至于何種故事適合何種形式呈現(xiàn),則取決于主持人。一人一故事劇場模式強調(diào)呈現(xiàn)說故事人的想法與感受,并帶出故事中其他角色的不同觀點。一人一故事劇場模式在主題班會課中運用,較熟知且常用的基本策略有流動塑像、一對對、自由發(fā)揮等,同時也有其他不斷轉(zhuǎn)化的策略。在演出中通常會先以短形式呈現(xiàn)感受或心情,再逐漸呈現(xiàn)較長的形式,表現(xiàn)故事的段落和內(nèi)涵。一人一故事劇場模式的策略是不斷變化的,其目的是把個人故事轉(zhuǎn)化為劇場形式和具有藝術(shù)性的美感體驗。以下對一些策略進行具體論述。
(一)基本策略
1.流動塑像
如同靜物素描一般,需四至五位演員一個接著一個出列,從不同的方面或角度,以不同的聲音與動作描繪說故事人的感受與情緒。其中,“流動”是指一種搭配著其他演員的“有機動作”,而非機械化動作。每個演員在此刻都代表著說故事人,所以演員之間必須極為貼近,但仍要注意層次和高低順序。
2.一對對
演員兩兩一組,一前一后緊挨著,兩位演員各自表現(xiàn)出說故事人的兩種情緒:掙扎與矛盾。一般來說,舞臺上會有兩對演員,習慣上由靠近樂師的演員先表演約一分鐘,待音樂或音效響起時,再由另一對演員表演。在“一對對”的形式中,演員說的話與非語言的聲音以一種對比的方式相互交疊,他們的親密創(chuàng)造出一種“假象”,讓人感覺好像不是兩位演員,而是一位演員有兩個分歧的自我。通過“一對對”的形式,觀眾能夠看到這種內(nèi)在的沖突被具體外顯出來,可以達到一種滿足的感覺。
3.自由發(fā)揮
又稱為“場景故事”,是一人一故事劇場模式中最能表現(xiàn)戲劇張力的形式,屬于長形式的表演。主持人訪問說故事人時,會先請說故事人選擇一個主要角色,以及其他故事中的重要人物,舞臺上的布會被當成許多實體或情緒的象征,或布置場景之用。未被選角的演員被稱為“忍者”,可視情況隨時進出表演區(qū),以輔助主要角色,有時可以扮演劇中人物,有時可以扮演一個物件。一般來說,在一人一故事劇場的表演中,自由發(fā)揮環(huán)節(jié)經(jīng)??梢詭友莩龅母叱?,引發(fā)觀眾說出較深層次的故事。
(二)其他策略
1.轉(zhuǎn)型塑像
類似于由兩個流動塑像組成,常用于演繹說故事人從一種心境轉(zhuǎn)入另一種心境,如由緊張到放松、由疑惑到豁然開朗等。在轉(zhuǎn)變的過程中,也就是兩個流動塑像之間,會由樂師下指令,所有演員同時改變?yōu)榇砹硪环N心境的動作和聲音,最后在樂師的指示下,演員動作漸緩、聲音漸小,在舞臺上形成靜止的“雕塑”,完成表演。
2.三句話
有時也被稱為“三段落”。舞臺上有三位演員,由左至右或由右至左依序出場,每位演員輪流以一段獨白表達角色的感受,表演結(jié)束后呈靜止動作,需要轉(zhuǎn)換演員時樂師會下指令,最后三人的動作形成一幅靜態(tài)畫面。
3.敘事者V
表演隊形呈現(xiàn)V字形,即當其中一位演員站在V字形的頂點(中心位置)時,其他演員便會自動站在頂點的演員的兩側(cè)形成V字形,兩兩平行對齊。站在頂點的演員通常以“從前,有一……”的句式開頭,類似口述傳統(tǒng)的套語,以第三人稱敘述故事,其身后的演員跟隨第一位演員的動作,將其放大,并搭配故事中可能出現(xiàn)的聲音,或重復應強調(diào)的重點語句,稱為“回聲”。敘事者V在形式上有漸層放大之美,在內(nèi)容上則拉開說故事人和故事的距離,讓說故事人好像在欣賞和自己有關(guān)卻又不太像是自己剛剛講述的故事一樣。演員往往用隱喻的方式表達故事含義,讓整個故事充滿美感與哲理。
4.大合唱
演員面向觀眾成群站好,彼此緊密如一個個體。群體中一位演員首先啟動,由說故事人的感受出發(fā),做出一個動作或發(fā)出一種聲音,其他演員立即跟隨,聲音和動作的強度可改變,但都是整體同時進行。一段時間后,第二位演員做出另一個動作或發(fā)出另一種聲音,其他演員馬上跟隨第二位演員做改變,以此類推。群體中每位演員都可以是發(fā)動者,但也都是跟隨者。在情節(jié)的發(fā)展上,演員對于故事中動作和聲音(或臺詞)的選擇,不一定是線性的,有時是非線性的組合;在內(nèi)容的表達上不一定是具象的,有時是抽象的;有時候可能會有一位演員從群體中走出來,站在一旁扮演故事中某個重要的角色,和群體進行對話,待此段情節(jié)結(jié)束,這位演員又回到群體中。
四、一人一故事劇場模式在主題班會課中運用的可行性探討
第一,一人一故事劇場模式在主題班會課運用的過程中,由于說故事人已經(jīng)將故事的細節(jié)做了充分的敘述,因此一人一故事劇場不需要完全依賴于單一的話語方式進行呈現(xiàn),可操作性強。演員經(jīng)過整理主持人的訪談內(nèi)容,領(lǐng)悟故事的核心精神,將說故事人所分享的故事設(shè)定一個合適的標語、選擇適當?shù)谋硌菪问?,即可運用肢體、聲音、啞劇、象征、隱喻等策略呈現(xiàn)出故事重要的片段,進而表達出故事背后所傳遞的深刻意義,讓觀眾在表達和感受的同時也能進一步聆聽和了解故事,使主題班會課順利進行。
第二,一人一故事劇場模式在內(nèi)容維度的有效性上遵循著一致性原則,將演出流程、場景布置以表演的形式呈現(xiàn),使得個人的經(jīng)驗故事可以在此特定的空間中得到交流,形成集體經(jīng)驗下的觀點認知,能讓師生通過集體經(jīng)驗的反饋轉(zhuǎn)變和提升原有認知觀點,從而做到自我覺察,由此實現(xiàn)觀點認知的轉(zhuǎn)移,形成對原有概念轉(zhuǎn)變的動力。
第三,一人一故事劇場模式在主題班會課中運用,能夠提升師生的參與性,使師生在體驗自我覺察的同時提升主題班會課的實踐意義。在一人一故事劇場模式的主題班會課中,師生均有機會成為表演者、敘述者或觀眾。因此,將一人一故事劇場模式應用于主題班會課中,可以讓師生整體的藝術(shù)性、儀式性、社會性等方面逐漸得到提升,并越來越成熟。
綜上所述,將一人一故事劇場模式應用于主題班會課中是可行的。在一人一故事劇場里首先是要給予說故事人表達其感受與想法的空間,實現(xiàn)進一步的聆聽與了解故事。其次,在故事中有所覺察的并不只是說故事人,師生也能夠透過故事覺察到自己,從而在主題班會課中實現(xiàn)對話的可能性。一人一故事劇場對話過程中存在不同類型的故事,所以主題班會課需要建立在自我敘事能力、反思能力和自我認同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之上。
將一人一故事劇場模式作為一種戲劇策略與形式應用于主題班會課中,可以使學生在演中學、學中演、互演互學、互演互教,教師應充分運用學生道德形成的自主性、生成性教育規(guī)律,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而非舞臺呈現(xiàn)的場景,注重學生對于問題思辨性的討論以及創(chuàng)新性、創(chuàng)意思維的訓練。通過戲劇的張力有效地完成班級德育活動的目標,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SALAS J.即興真實人生[M].屠彬,譯.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7.
[2]曲麗婷.小學主題班會研究綜述[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7(2):82-83,93.
[3]李源.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小學高年級主題班會的開展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以重慶市兩所小學為例[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9.
(責任編輯:羅小熒)
【作者簡介】張紋瓏,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藝術(shù)教育心理學;梁瑤、王揚、王玥,南寧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科學規(guī)劃重點課題“廣西中小學班主任專業(yè)化建設(shè)研究”(2014AA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