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柯
內(nèi)容摘要:在整個語文教學中,古詩詞教學是相對比較難的板塊之一。怎樣更好地教學,讓學生不止?jié)M足于字詞梳理,充分挖掘每一個精細文字背后的內(nèi)蘊,實現(xiàn)語文知識與技能的和諧統(tǒng)一,是值得每一個教師探討的問題。筆者基于“語文學習結(jié)果分類模型”理論和“布魯姆認知目標分類理論”,以比較為橋,對如何訓練學生高級技能,提升古詩詞鑒賞力作出探討,以期實現(xiàn)古詩詞高效教學。
關鍵詞:古詩詞 比較 鑒賞 語文學習結(jié)果分類 認知目標
當下古詩詞教學中,學生對古詩詞整體把握有難度,閱讀興趣不高。教師講解占主導,學生主體性未充分發(fā)揮。主體性未能發(fā)揮,反過來更導致學生興趣不高,產(chǎn)生惡性循環(huán)?;蚴墙處熢诮虒W過程中忽略古詩詞審美特性,將語文知識與技能割裂,未能有效實現(xiàn)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读x務教育課程標準》總體目標規(guī)定“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情趣”①,在“教學建議”中重申:“重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②。同時,還要求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注重情感體驗?!惫旁娫~本身內(nèi)蘊豐富,是培育學生審美能力、發(fā)揚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載體。在學生進行古詩詞鑒賞無意識運用的多種策略中,筆者將焦點聚焦于比較策略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搭建支架,以“比較”為橋,訓練學生比較思維。不同學段的學生認知結(jié)構和心理發(fā)展階段存在差異,本文重點探討初中階段如何把比較策略與提升鑒賞力的古詩詞教學目標統(tǒng)一在同一教學過程中,既提高古詩詞鑒賞水平,又教給學生具體策略,為主體性教學注入活力。
一.概念界定
“審美鑒賞能力是指審美能力的一種。主體在審美鑒賞活動中對審美對象進行鑒別、理解和評價的能力。審美鑒賞是在審美感知的基礎上加上理性的充分參與而進行的,需要調(diào)動想象、思維、情感等心理因素,特別是依據(jù)一些明確的專門化的審美標準去鑒別審美對象,然后從中獲得美的享受?!雹畚膶W鑒賞不同于藝術、繪畫的審美鑒賞,是對古詩詞、小說、等各種文體的鑒賞,將范圍限定在語文中的古詩詞中,“審美對象”就是相似或不同的古詩詞文本,對其進行“鑒別、理解、評價”。也就是布魯姆認知目標分類理論中認知層級,在理解的基礎上對文本分析和評價。林崇德提到“專門化的審美標準”,基于語文學習結(jié)果分類模型,“審美標準”,就是語文學科中的專門知識。古詩詞語文知識包含字詞字義、寫作背景、時代背景、音律、文體風格、表達技巧、意象及意象蘊含的意境、情感等。審美鑒賞能力,就是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掌握的語文專門知識,對古詩詞文本進行分析、評價的能力。不同經(jīng)驗、知識積累的學生,其審美鑒賞力有差異。但是審美鑒賞能力作為一種語文技能中的高級技能,可通過有效的訓練逐步提升,比較就是實現(xiàn)的手段。從語文技能層面來看,鑒賞能力的提高,由古詩詞專門知識的練習習得而成。從態(tài)度、情感領域?qū)用鎭砜矗瑢W生需要挖掘詩歌隱性內(nèi)涵,調(diào)動審美感知、體驗,從而獲得美的愉悅感受。
“比較法存在于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各個階段,比較是概念形成的橋梁,是作出判斷的前提,是進行推理的方式?!雹鼙容^作為一種手段,就是把內(nèi)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對的兩篇文章或一組文章放在一起,對比著進行閱讀。學生通過比較閱讀,一邊能快速抓住鑒賞對象的不同之處,把握文本獨特性,剖析古詩詞的精細個性;一邊在對古詩詞的宏大理解之上,尋求藝術共性。在文本對立統(tǒng)一中尋求共性與個性的連結(jié)點,看到差別,把握特點,以達到提高鑒賞能力的目標水平。
二.理論依據(jù)
語文學習結(jié)果分類模型與布魯姆認知目標分類理論
知識和技能形成學生的能力,詩歌審美鑒賞能力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訓練。從認知心理學角度看,布魯姆將認知目標劃分為記憶、理解、運用、分析、評價、創(chuàng)造水平。學生通過比較文本,能較快速地抓住文本特點所在,在教師引導下達到“理解、分析、運用、評價”的預期水平。理解,是新知識與原有知識建立聯(lián)系,通過比較,激活舊知,在比較活動中學生在掌握古詩詞知識時能達到為一般概念、原理舉例子以及知道某個例子屬于某個概念和原理,查明兩個以上客體相似性的水平。學生在理解基礎上,以舊知為支架,可以確定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形成總體結(jié)構,能挖掘古詩詞潛在的觀點、意圖,例如意象背后的意蘊、意境和情感等審美特質(zhì),即形成比較模型。并按照審美標準作出判斷,在比較活動中學會“評價”?;谡Z文學習結(jié)果分類模型,古詩詞鑒賞作為一種高級技能,由語文專門知識轉(zhuǎn)化而來,這里僅指古詩詞專門知識。需要不斷地進行變式練習以自動化。比較鑒賞,其本質(zhì)就是一種變式練習。審美鑒賞能力非一朝一夕就能培養(yǎng),“萬丈高樓拔地起”,也需要穩(wěn)固的地基,而這個地基,就是學生對語文專門知識的記憶、理解運用
三.比較鑒賞策略
孫紹振說:“讀作品,要真正讀懂,最起碼的就是要讀出個性,讀出它的與眾不同。孤立地欣賞文本,可能造成對作者和讀者兩方面?zhèn)€性的蒙蔽。為了剖析經(jīng)典文本的個性,幫助讀者從被動接受進入主動分析和評價。比較是分析的前提,分析建立在可比性上?!雹荼容^鑒賞可以選取的角度非常多,不同流派詩人創(chuàng)作風格比較,渾然不同的寫作風格,但也存在藝術的共性。同一作家不同時期不同作品比較,同一主題表現(xiàn)手法、表達技巧比較等等。比較對象越多元,鑒賞主體越能獲得不同的審美感受。教師在比較過程中引導學生從被動轉(zhuǎn)向主動,在遷移中分析,在分析中內(nèi)化。在眾多比較角度中,筆者選取主要從兩個維度進行研究。分別為異中求同、同中求異。
1.同中求異
1.1同一詩人不同表現(xiàn)手法的作品
表現(xiàn)手法是重要的語文要素,學生掌握比較策略,前提要有發(fā)現(xiàn)古詩之間相似或不同表現(xiàn)手法的意識。教師在比較活動中有意識培養(yǎng)學生比較習慣,引導學生搭建比較支架。學習杜甫《春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鳥本身為樂景,卻使詩人見了傷別,為了更好理解作者的悲徹,避免生硬、突兀。教師可以延伸教學內(nèi)容,呈現(xiàn)精心組織的材料,拿已學過的《聞關軍收河南河北》對比,激活舊知。兩首詩在情緒表達處于對立的兩面,“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寫了國破城荒、戰(zhàn)火經(jīng)年不息的悲涼景象。“漫卷詩書喜欲狂”,學生感知到一個因為收復失地而涕泗橫流的作者激動得又狂又喜的情緒狀態(tài)。教師細化教學內(nèi)容,從情感、表現(xiàn)手法等切入,引導學生整體感知兩首詩的情感?!洞和啡獞n國,傷時,念家,悲己,《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落腳于“喜欲狂”,八年的悲痛轉(zhuǎn)為驚喜如洪水決堤。最后教師從過程中歸納詩歌比較角度,兩者最大的區(qū)別是一個為憂國憂民的悲徹,一個是聽到江山收復后的歡喜鼓舞。解釋之所以產(chǎn)生這樣的原因,適時介紹兩首詩不同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在比較中學生開闊了眼界,在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中尋找審美切入點,一憂一狂,兩種極端的情感態(tài)度正反對照,但都以“戰(zhàn)亂”為背景,學生更能深切體會到詩人憂國愛國、心系天下的崇高情懷,增加審美理解與體悟。
1.2同一對象不同語言風格的詩歌
比較鑒賞是一種開放性的活動,教師在進行比較活動的時候,更多地是向?qū)W生呈現(xiàn)精心組織的材料,提供大概的比較思路,讓學生圍繞比較材料暢所欲言,充分尊重學生的感知體驗。如何挖掘詩歌的“言外之意”?需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充分想象與聯(lián)想,再造、升華詩歌的意境,促進學生的“感知與生發(fā)”。教學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引導學生扣住多個疊加的意象品析,發(fā)揮聯(lián)想與想象,意象內(nèi)蘊和生活經(jīng)驗勾連碰撞,形成個體獨特的審美體驗。以自身依依惜別親人老友的情狀比況,深入體會詩歌的意境。讓人想到:在這悲秋的時節(jié),景致都帶上傷懷的情感,只有羸弱的老馬與孤獨的游子相伴,悲涼之情滿溢。教師讓學生將《天凈沙·秋思》與另一首《天凈沙·秋》對比,“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不限定比較角度,打造和諧的比較平臺,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兩首詩詞牌名相同,都是寫秋,意象、意境相似,“輕煙老樹寒鴉”與“枯藤老樹昏鴉”在寫景上異曲同工之妙。雖珠玉在前,但是后者表達的“輕煙老樹寒鴉”意境一樣很美,情感基調(diào)也不一樣。學生自由發(fā)表看法,不必局限于一點,可以從詩詞內(nèi)容、情感強度、寫法、抒情方式多個維度加以比較。在比較過程中學生積累了豐富的審美圖示,并且在已有知識結(jié)構上遷移,盡可能地多角度尋找二者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很快發(fā)現(xiàn)兩首小曲在主題、情感、語言風格上的不同,前者主要描繪天涯游子悲愴的內(nèi)心世界,結(jié)尾以“游子思鄉(xiāng)”收束,情感強度更濃;后者展現(xiàn)秋日明朗絢麗的景象。雖然都表達了悲涼、蕭瑟的愁緒,后者風格更加歡快明麗。原因在于表達色彩的詞語的使用,學生找出現(xiàn)相關詞語,“青、綠、白”。也正因為這些色彩的使用,《秋》不再是單調(diào)的肅殺悲冷,情感更歡快,給人帶來的撞擊力比秋思稍遜?!笆篱g百媚千紅,你們更喜歡哪一首?”學生各抒己見。以《天凈沙·秋思》為支架,學生亦能從這樣的畫面和情感的體驗,延伸至另首詩,抓住多種意象聯(lián)想想象填補詩歌空白。通過對課內(nèi)外古詩詞巧妙整合,學生既掌握了比較閱讀的方法,培養(yǎng)“異中求同”的思維,又在比較鑒賞中豐富古詩詞審美圖式,拓展延伸閱讀品鑒文本,提高了古詩詞鑒賞能力。
2.異中求同
在詩歌比較鑒賞中,大多數(shù)教師會選擇“同中求異”,而較少選擇“異中求同”。原因在于比較對象的差異性是非常明顯的,但在異中尋找細微的相同點,就需要比較敏銳的思維。不論是求同還是求異,都需要思維的發(fā)散與遷移,在篩選的比較材料中在各種不同中聚合思維尋找相同點。較典型的是《陋室銘》和《愛蓮說》的比較鑒賞。這兩首詩在教材編排上被放在一篇課文里,也是編者意圖所在。兩篇古詩很明顯的區(qū)別是文體的不同,一篇是“銘”文,一篇是“說”體,在學習了兩篇課文后,教師可以提問,一篇是在寫陋室,一篇是在寫蓮花,那么詩人的本意都在此嗎?通過比較歸納,學生自然會進行類比遷移,發(fā)現(xiàn)兩首古詩雖然文體不同,描寫的對象不同,但都是運用的“托物言志”的手法,都是借物表達自己的高尚文人之氣與精神追求。
四.采用比較策略進行鑒賞中要注意
在比較鑒賞中,注重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一些教師在有意識進行比較鑒賞教學的時候,又走進思維僵化的圈子,過多干涉學生過程參與,這體現(xiàn)在教師未將課堂參與權全部歸還學生,換個角度而言就是對學生能力的不信任。古詩詞鑒賞最重要的在于學生調(diào)動生活經(jīng)驗去進行審美體驗,從而達到深度學習。只有擁有了豐富的情感體驗,才可能生發(fā)情感的共鳴。而學生在課堂上能動性被激發(fā)起來,這一切才可能得以實現(xiàn)?;蛘呓處熓軅鹘y(tǒng)教學思想的束縛,強調(diào)學生朝自身預設的比較結(jié)果前進,忽視了學生本身能力與思維的創(chuàng)造,忽視了比較過程在古詩詞中的價值,反倒禁錮了學生創(chuàng)新思想,為什么不能讓學生自己先就比較材料進行思考,再試著去感知體悟?如果學生最后的思考存在不足,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提出疑問,再利用材料進行說補充擴展。教師還要善于激發(fā)學生審美興趣,在潛移默化中學生能“披文入情”,將古詩詞專門知識轉(zhuǎn)化為高級技能,自主產(chǎn)生審美體驗,實現(xiàn)對古詩詞的“深度學習”,在詩情畫意的古詩詞海洋中自由徜徉。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
[2]林崇德.心理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2.
[3]傅永安.中學語文比較教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5:35.
[4]孫紹振.名作細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52.
[5]吳紅耘,皮連生.試論語文教學設計中的目標分類及其教學含義[J].武昌:教育研究與實驗,2011.(3).
[6]蔣小平,張琴美,羅晶晶譯.Loria W.Anderson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修訂版[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21.
[7]陳亮.古詩詞教學中比較鑒賞法的運用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9:34-36.
注 釋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6頁.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20頁.
③林崇德:《心理學大辭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頁.
④傅永安:《中學語文比較教學》,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35頁.
⑤孫紹振:《名作細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2頁.
(作者單位:蘇州科技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