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秋
【摘 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對教學的方式方法進行改革,是課堂教學的永恒話題。本文就參與式教學模式在聲樂課堂教學運用,進行探索性的實踐研究。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參與式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使學生能夠參與到教學內容的制定、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教學過程的實施中來。在教學中還可以采用生生互評、成立學習小組等多種方法發(fā)揮學生長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其學習自信心,激發(fā)其學習聲樂的熱情。本文的探索性的實踐研究,充分發(fā)揮參與式教學模式在聲樂教學中的優(yōu)勢,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參與式教學模式;聲樂課堂教學;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35-0104-02
聲樂教學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yè)技能技巧的教學。在教學實踐中,運用參與式教學模式,對學生在學習中的相互交流、示范和音樂綜合能力的實踐,以及對聲音的判斷、藝術實踐及教學等等方面能力的提高,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以學生為中心,有利于聲樂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
聲樂是技巧性、實踐性很強的一門課程。在課堂教學中完全依靠教師的聽覺對學生的聲音好壞進行判斷。在傳統(tǒng)的聲樂教學中,教師依靠聽覺的判斷給學生進行聲音的指導,根據學生的問題,給出訓練的意見,要求學生通過怎樣的訓練可以在技巧方面要達到怎樣的標準。但是對于教師的要求,學生因為理解問題、自身能力及技巧掌握熟練程度的問題,或者是學生因為身體原因,例如嗓子不太給力,這些技能技巧訓練完成得不好。如果老師不能和學生平等對話,沒有和學生進行良好的溝通,沒有充分了解學生出現(xiàn)問題的根本原因,就會覺得學生沒有完成的原因是沒有努力、認真地完成訓練。而學生會覺得老師只是關注他的聲音結果,并沒有了解其更深層的問題。在傳統(tǒng)聲樂課堂中,老師在發(fā)布指令,學生被動地接受指令并完成指令。學生不敢主動向老師提出個人的感受和困惑,只能被動地按照老師的要求來做。
這種傳統(tǒng)的上課模式,不利于師生的交流和溝通,課堂教學教學效果不佳,對教師和學生都不利。對于教師來講,兢兢業(yè)業(yè)地教學生,但是學生的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教師開始懷疑學生是否努力訓練,甚至懷疑自身教學的能力;對于學生而言,盡管很努力,但是總是不能進步,覺得老師不了解自己的問題,甚至否定自己的學習聲樂能力,嚴重打擊了學生學習聲樂的自信心。
參與式教學模式的中心是學生,所有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活動的設計都圍繞這個中心開展。在參與式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角色有所變化,由被動變?yōu)橹鲃?,學生有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的意愿,是參與設計教學活動和完成教學活動的一員,是課堂這個舞臺的“主角”,而不是“填鴨式”課堂模式中的“聽眾”。
在參與式教學模式下,學生是主體,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積極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在訓練過程中的自我感覺,學生對訓練的能力和訓練強度有自我的了解和認知。學生可以參與到教學目標和學習進度的制定,在訓練中有利于學生發(fā)揮能動性和自律性。和諧、輕松、熱烈的教學氛圍,有利于教師和學生的溝通和互動。學生能夠放松心態(tài),大膽地和教師溝通,向老師說明自己在訓練過程中的感受和困惑,幫助老師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問題。學生還可以和老師一起探討訓練方法和手段,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教師可以從理論上解答學生的困惑,同時采取更有效的實踐方法,師生配合共同解決學生的問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有利于培養(yǎng)聲樂學生敏銳的聽覺,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
聲樂課程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教學中,要理論聯(lián)系實踐。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時時糾正學生發(fā)音及演唱出現(xiàn)的問題,學生需要時時與教師互動。教師不但要了解學生聲音出現(xiàn)問題的原因,還要從聲樂理論方面來分析這個問題,進而采取有效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因此,在聲樂課堂教學中,需要聲樂教師有非常敏銳的聽覺,能夠對學生的問題做出及時的判斷。
當前的高校音樂學專業(yè)的聲樂教學中,聲樂小組課課型占的比重較大。在傳統(tǒng)的聲樂教學中,小組課的幾位同學之間沒有互動。其中一個同學演唱的時候,或者是老師單獨給某個同學做指導的時候,只有聲樂教師做出指導,其他同學都是在傾聽,不能參與提出意見。
而在參與式教學模式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相互傾聽,相互評論和示范。然后聲樂教師對他們的評論和示范做出點評。教師的點評,一方面對參與評論的學生就被指導同學的聲音問題的判斷是否正確、所采取的改正措施是否合適,給出教師的意見或者建議;另一方面,引導被指導的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使學生能夠對自己聲音的問題有更深層次的認識。
聲樂的教學實踐性強,學生不但要學會自己演唱,同時還要學習如何解決各種聲音問題,學生對問題聲音的判斷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這種判斷能力,是在大量接觸問題聲音條件下,在理論與實踐的不斷磨合過程中得到鍛煉和提升的。就像醫(yī)生的成長過程,醫(yī)學生先是在醫(yī)學院學習醫(yī)療知識,然后到醫(yī)院進行實習,在導師的幫助下接觸各個科室,接觸各種病人,把知識、理論轉化到為病人治療的實踐。聲樂的教學也是如此。聲樂課堂參與式教學模式中這種相互間的評論和示范,使學生能夠接觸到問題聲音,同時依據自己所學習的理論知識和訓練中的實踐,在教師的指導下對問題聲音進行判斷,給出解決問題聲音的方法。這種參與式教學模式,對學生的聲樂教學能力的培養(yǎng)是非常有利的。
三、合作學習,把“著眼學生的問題”改為“發(fā)現(xiàn)學生的長處”
傳統(tǒng)的聲樂課堂教學中,聲樂教師在教學中的主要目的就是幫助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發(fā)聲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歌唱習慣,提高學生的演唱能力。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幾乎都是在積極發(fā)現(xiàn)學生的問題和解決學生的問題。
聲樂小組課,成員一般是3-5名同學。在參與式教學模式下,可以把每一組的同學成立為相互學習和共同促進的學習小組,綜合運用學生已有的音樂知識,發(fā)揮每一位同學在音樂方面的長處,激發(fā)其學習主動性。這樣既能幫助其他同學學習,又能提高學生自身音樂知識的實踐應用能力。
聲樂藝術包括“詞作的文學語言,曲作的音樂語言,口頭的演唱語言”[1]。在一個學習小組中,就這三個方面內容,把學生篩選出來,給他們布置一個負責本小組同學合作學習的任務。例如,普通話語音好的同學,可以負責本組其他同學歌曲中文學語言語音的辨析和矯正;試唱能力好的同學,可以負責本組其他同學音準、節(jié)奏等音樂語言的糾正;演唱較好的同學,可以負責本組其他同學的演唱示范及問題的發(fā)現(xiàn)和解決;鋼琴較好的同學,可以負責本小組同學歌曲的伴奏……
這種參與式的教學模式,能夠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演唱水平。把著眼學生的“問題”改為發(fā)現(xiàn)學生的“長處”,用長處激發(fā)學生學習聲樂的信心,促進其某些“短板”的發(fā)展,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在聲樂教學過程中運用參與式教學模式,“發(fā)現(xiàn)學生的長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給學生提供機會和平臺,激發(fā)其后續(xù)學習的熱情
聲樂藝術是一項綜合的藝術。學生學習的基礎課程,例如樂理、試唱、鋼琴、音樂史、曲式和聲等等內容,在聲樂課堂教學中都有所涉及和接觸。例如,在學習曲譜的時候,需要學生的樂理和視唱知識;在練唱的過程中需要鋼琴技能和即興伴奏的知識;分析聲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時代及風格,需要音樂史的知識來做出判斷;聲樂作品的結構分析,需要曲式與和聲的知識……
在參與式教學中,學生在小組學習中能夠運用已經學過的知識來解決學習的問題,是對已經學習過知識及課程的回顧,也是對這些知識和內容的掌握情況的一種反饋。參與式教學模式下,聲樂課堂是學生所學的音樂綜合知識與技能的輸出平臺。
(二)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認為,教育就是培養(yǎng)習慣,衡量教育是不是成功就看有沒有形成良好的習慣。
在聲樂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良好習慣。教師要了解課堂中學生在音樂領域的成績,充分肯定學生在某方面的特長,在某一個領域表現(xiàn)較好。同時,把學生的長處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有所設計、有所展示。這樣,可以給學生一個良性的刺激,激發(fā)其更好地去學習這門課程或技能的熱情。有了學習的熱情,就容易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習慣。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就能夠自律,自覺地遵照老師的訓練任務去完成訓練,從而掌握聲樂的技能技巧,學生就能夠主動學習,不斷地探究,發(fā)現(xiàn)自己在訓練中的問題,積極尋求答案,解決學習過程中的問題。
同時,個人的學習習慣也影響著學習小組中的其他人,可以帶動整個小組的其他成員,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相互學習,相互討論,共同進步。
(三)增強學生的自信,塑造學生的健康心理
眾多研究表明,自尊和自信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參與式教學模式,對學生社交能力的提高和心理健康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大學階段,高三學習壓力的驟然減輕,改變了原有的生活環(huán)境,面對新的伙伴,步入了新的學習階段,很多學生在心理和生理上會有不適應。同時,大學期間所面臨的諸如學習的方向把握問題、就業(yè)問題、社交交友問題,都是以前沒有面對的問題,對于大學生來講都是比較復雜的問題。而大學生又處在心理發(fā)育不成熟、不穩(wěn)定的階段,這些困擾處理不當常常會引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在參與式教學模式中,學生能夠參與到學習小組中來,并在其中承擔一定的任務和責任。這種參與,是其能力和價值的體現(xiàn),也是集體對其能力的肯定。這種外界的肯定,使學生對自身的專業(yè)能力和學習能力有了充分認識。同時,在與小組成員的不斷合作過程中,得到他人的認可,使學生對自己的表現(xiàn)充滿自信。
同時,學生在本小組的協(xié)作學習中,與同學的溝通和交往增多,鍛煉了學生與他人溝通的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結語
聲樂的課程教學中參與式教學模式的運用,打破了常規(guī)的、傳統(tǒng)的聲樂課堂教學模式,使聲樂課堂成為一個開放性的平臺,學生既是知識的輸入者,也是知識的輸出者。參與式教學模式,采用合作、協(xié)作的方式,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競爭能力,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素質。參與式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符合當代高校本科音樂學專業(yè)實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和綜合育人的教育理念。
參考文獻:
[1]余篤剛.聲樂語言藝術(修訂版)[M].湖南文藝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