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裕珍
【摘要】通過對古詩進行研究和分析,得知其中存在較多的特點,尤其是其中美的教育,具體表現(xiàn)在意境美、音樂美和形象美三方面。古詩文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有必要從基本學情出發(fā),將上述三個方面的美整合在一起,為學生接受古代文學的熏陶提供更為全面的支持,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古詩藝術的魅力所在。因此,本文重點對如何在古詩教學實踐活動中,促使學生感受古詩的音樂美、意境美和形象美這一問題,加以針對性的分析和討論。
【關鍵詞】古詩教學;意境美;音樂美;形象美
對學生展開古詩教育不僅要求教師重視其中的蘊含知識價值,同時還應重視古詩對學生美的教育,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到古詩的音樂美、意境美和形象美。怎樣才能達到這個教學要求呢?下面談談我的一些做法。
一、指導學生理解詩意,進入意境,領會言外之意。疏通文字,始終是學生理解詩意的基礎和前提。實際上,漢字從誕生之初一直到今天,始終處于動態(tài)的發(fā)展之中,一詞多義、古今異意的情況非常常見。例如,“兒童急走追黃蝶”的“走”,古義是“奔跑”。而“停車坐愛楓林晚”中的“坐”,則和現(xiàn)代漢語中的“坐”有著巨大的差異,古義上為“因為”。在開展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必須詳細給學生們講解這些字詞的具體含義,才能夠讓學生們無障礙地理解古詩的含義。再如《示兒》中的“死去元知萬事空”,和《鹿柴》中的“空山不見人”這兩首詩中,其中的“空”字分別解釋為“盡”“天空”與“空曠、幽靜”。如果不能熟練掌握這些多義詞的含義和用法,將會使得學生在閱讀和理解古詩的過程中誤會其含義。此外在古詩中還存在由簡單詞匯組成的生僻古意詞句,這就要求教師在古詩教學過程中能夠重視對這類詞語的講解,讓學生正確理解和掌握。再如《小池》中的“樹蔭照水愛晴柔”,這句詩中對“晴柔”以此拆開來看,學生能夠理解,但組合在一起卻是表達晴天柔和的風光。學生在疏通了文字以后,就能理解詩意。隨后,我們在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字詞的基礎上,就可以繼續(xù)討論和分析詩人所要傳達的思想情感,以及詩句中包含的主要內(nèi)容,從而使學生掌握詩句中深層次的含義。尤其是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對古詩中的景物分析,通過景物向?qū)W生闡述詩的意境,并讓學生融入到意境中,從而加深對古詩的理解,形成鮮明的景象后讓學生體會古詩的意境,并在意境中感受詩人的情感。如在《早發(fā)白帝城》一詩中,大量采用景物描寫和敘事相結合的表達手法,是借景抒情的代表作品,借助遇赦回歸過程中所見到的景物,將自身的歡快、朝氣蓬勃的思想情感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學生很容易就在這種歡脫的氣氛之中感受到詩人所要傳達的思想情感,并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
二、積極開展課堂閱讀,體會古詩的韻味和韻律。大量的朗讀,始終是現(xiàn)階段古詩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基礎原則。實際上,課堂上的講解,核心目的在于幫助學生疏通文字,從而更好地理解古詩的含義,但是我們應從實際情況出發(fā),盡可能減少講解在課堂上所占的比例。如果整堂課中用大量的課時去逐字逐句的講解古詩詞,那么不僅無法展現(xiàn)出古詩意象的完整性,同時也無法讓學生感受到古詩本身所具有的藝術感染力。只有反復朗讀,才能夠真正意義上地凸顯出古詩的韻律之美、音樂之美。實際教學中,應提倡以吟唱取代大量的講解,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學生沉浸在詩人所創(chuàng)造的情景之中,感受古詩背后所隱藏的雋永情感。如在竇桂梅教師的課件中,就利用現(xiàn)代音樂的曲調(diào),帶領學生吟唱《游園不值》,這不僅充分地在課堂教學中凸顯了古詩詞本身所具有的樂律之美,同時也以此為基礎,更好地將古詩的情感和意境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產(chǎn)生了較好的共情效果。
三、幫助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形成畫面感,以體會古詩中的形象美。每一首優(yōu)秀的古詩詞作品,實際上都是一幅優(yōu)美的畫卷,詩情畫意融為一體。因此,我們在開展教學實踐活動的過程中,也同樣要從古詩詞的內(nèi)容出發(fā),按照作者做傳遞的情感這一線索,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一幅完整的畫面,使它浮現(xiàn)在學生腦海中從而受到感染與教育。針對部分所塑造的形象較為鮮明的古詩,我們在開展教學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可以鼓勵和引導學生直接對其畫面加以想想;而針對那些形象構造較為晦澀的古詩,則應幫助學生從詩人的暗示出發(fā),積極展開想象,從而加深對古詩的理解,并從中主動去感受古詩之中所隱藏著的形象之美。如在《村居》這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讓學生首先進行自由朗讀,并鼓勵他們在朗讀的時候,自行現(xiàn)象詩句背后的形象,想象古詩描繪的情景,然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播放與江南春意有關的圖片或視頻等,此時教師以自身專業(yè)的素質(zhì)對學生進行語言描繪,引領學生進入到古詩情境中。又如,我在教《漁歌子》時,讓學生根據(jù)詩詞意思畫一幅圖,很多學生在為“蓑衣”涂上顏色時,走過來問我:“老師,我在網(wǎng)上查閱資料時,知道了蓑衣是棕色的,詩人為什么說是綠色的呢?”這時為了幫助學生對詩的意境理解得細膩些,我就笑著說:“詩人縱情于山水之間,和大自然之間形成了高度的統(tǒng)一……”我的話音還沒落,一名學生就迫不及待的搶著回答道:“詩人看到山是青的,他認為自己是青的;看到水是綠的,他就認為自己是綠的。老師,我們可以這樣去理解,對嗎?”這種根據(jù)詩意啟發(fā)學生作畫的方法,是通過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來解釋詩意,使到古詩既教得扎實,又靈活。體現(xiàn)出詩情與畫意融為一體。
古詩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不容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身所具有的強烈藝術感染力以及極高的審美價值,值得我們給予應有的重視。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學習這些優(yōu)秀詩篇,我相信很多教師有著自己的一套教學方法,去教育學生,用古詩去陶冶孩子們的心靈,為其文化素質(zhì)和綜合素養(yǎng)的穩(wěn)步提升,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陳娟.淺談在新課程標準下的小學語文古詩教學[J].讀與寫·中旬刊,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