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蘭娥
摘 要:小學課本選入的古詩,堪稱中外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在教學中,我們應根據古詩言簡義豐的特點進行教學,積極拓展古詩閱讀,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讓學生加深情感體驗,領會古詩的意境美,感受文化現象,體會到詩歌的內涵,從而有效提高古詩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拓展閱讀;古詩教學;學習興趣;情感體驗;意境美;文化現象
古詩教學中的拓展閱讀是指根據古詩特點、教學目標、學生實際,適時、適度、適量地引進相關詩篇,以促進古詩教學的有效性。拓展閱讀作為精讀和略讀的補充,可以拓寬閱讀的范圍,在知識的相互比較、補充、融合和重新建構中,擴大學生的視野,開拓學生思路,便于溝通課內、課外閱讀,加強語文與其他學科的聯系,使所學的知識網絡化、立體化、綜合化。可以說拓展閱讀是古詩教學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一、適當拓展,激發(fā)學習興趣
古詩,短短的幾行字,寥寥數語,卻蘊含著豐富的哲理和醇厚的美韻。而這其中的哲理與美韻是讓學生受益終身的知識積淀。但傳統(tǒng)教學的三部曲“釋題目,知詩人;解難字,譯全篇;悟情感,齊背誦”讓古詩美韻盡失,難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要改變這種教學模式,大膽拓展閱讀教學,將學習的觸角伸向課外,讓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習詩文,受到更多的詩的浸潤,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如教授宋代詩人楊萬里的《宿新市徐公店》,在引導學生感受詩中蘊含的生活樂趣后,可以讓學生交流自己在課外積累的關于描寫兒童的古詩。根據學生的交流情況,教師選出一兩首具有代表性的古詩,如呂巖的《牧童》、胡令能的《小兒垂釣》。要求學生借助注釋合作學習、比較交流:同樣是描寫兒童生活的詩,詩人的切入點有什么區(qū)別?描繪的情景和表達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宿新市徐公店》一詩生動有趣,刻畫的情境貼近學生生活,通過誦讀表演,學生容易獲得快樂的情感體驗。拓展同一題材的作品,增加課堂教學容量,加深對課內所學的理解、感悟,也實現了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突破,給予學生學習的新鮮感,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可謂一舉多得。
二、適時拓展,加深情感體驗
白居易說過:“詩者,根情苗言。”任何一首詩都是詩人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有感而發(fā)的,滲透著作者真摯的感情。然而由于古詩含蓄凝練,再加上大多數古詩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水平相差甚遠,使得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和感悟存在障礙。以詩教詩,以詩學詩,是為學生學習古詩詞提供知識鋪墊,搭建情感橋梁,實現與詩人對話的有效手段。如執(zhí)教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秋思》,為了幫助學生感悟“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這一詩句蘊含的情感,一位老師做了這樣的拓展:
“是啊,詩人的行為不僅讓行人覺得奇怪,在我們看來,也有點不可理喻。為什么會這樣呢?我們可以在另外一首詩中找到答案。”(出示孟郊《歸信吟》:淚墨灑為書,將寄萬里親。書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1)讀《歸信吟》,初知詩意。
(2)議:你從孟郊的這首詩中讀出了什么?
(3)想象說話:模擬孟郊與行人的對話。
(4)反復引讀“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由于時代的變遷,學生對古代游子的重要精神寄托——家書不甚了解?!翱帧弊衷谶@里的陌生化使用,再加上“臨發(fā)又開封”這一行為的怪異,決定了這句詩就是教學的難點所在。《歸信吟》的拓展,為學生提供了對家書的感性認識:家書與其說是用淚寫的,不如說是詩人用一顆思鄉(xiāng)的心,用一份戀家的情寫的;家書送出去了,詩人的心也跟著飛回去了……在文本拓展、角色轉換、激情引讀中,詩人反常的舉動便顯得合情合理,學生讀出了思鄉(xiāng)的詩人,讀出了詩人對家鄉(xiāng)、對親人深沉的愛。
三、適量拓展,領會意境美
古詩的內容精粹,意境優(yōu)美,感情真摯。根據表達的需要,詩人把語言高度濃縮、概括,這就使詩中存在許多“留白”。教師應該抓住“留白”,拓展延伸,促使學生通過想象和聯想身入其境。因為只有“入境”,學生才能領會詩人的真情實感,才能理解古詩詞美的內涵,才能產生情感的共鳴,對詩歌意蘊的體悟方能更加真切而深刻。如在六年級上冊《春天組詩》的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整合資源,適時拓展,將學生帶入春天如詩如畫的意境之中。比如在“觀詩色”環(huán)節(jié),老師在引導學生品讀主詩——《橫溪堂春曉》(南宋虞似良),感悟春天的“綠”之后,即進行互文拓展:
“春天僅僅是綠色的嗎?請大家讀讀這些詩句,閉上眼睛想象。從這些詩句中,你又看到了什么?”(課件出示帶顏色的春天的詩句。)
(1)引導學生用“從中 ,我看到……”的句式表達自己的發(fā)現。
(2)小結。黃鸝、白鷺、翠柳、青天,再加上各色鮮艷的花,詩人筆下的春天真是一幅幅絢麗多彩的圖畫??!
(3)引讀課件出示的詩句。師:春天是一幅畫,畫里有什么呢?生: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草木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教師憑借敏銳的語感,信手拈來,靈活運用,將學生的視野帶入更為廣闊的天地。
四、適度拓展,感受文化現象
古詩詞中,一些客觀事物被人們賦予了特定的含義,形成了一些特殊的文學意象,由此演化成民族的文化現象。例如,“楊柳”表挽留之意,“流水”喻指情愁,“明月”則是思鄉(xiāng)的代名詞……小學古詩教學,以一首帶多首,通過對幾首具有相同意象詩詞的學習,初步感受文化現象,符合語文課程總目標提出的要求——“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提高文化品位”。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詩經·采薇》(節(jié)選),只有短短的十六個字,學生不難理解。對于其間蘊藏著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典型基因——以柳喻留,教師可進行這樣的拓展:
“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是??!生離死別,難免傷情。柳諧音留,表示挽留。詩人這里明寫景,暗借柳來表達依依惜別之情。你們知道嗎?從《詩經· 采薇》開始,柳便與別離結下了不解之緣;加上古人送別時往往折柳相贈,楊柳從此成為了古詩詞中離情別緒的意象,成為了我們民族文化的一個亮點?!?/p>
(1)讀讀背背,粗知大意。
(2)小結:對于詩歌中出現的“柳”這一意象,不能單純地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而應融進歷史文化的因素去感悟其中的內涵。
根據學生的認知特征,這里無須對所拓展的詩詞進行過多的賞析。教師對“折柳”意象的解釋意在豐富學生的文學、文化知識積累;而相同意象詩詞的拓展則是促進學生對“折柳送別”這一文化現象的直觀認識。
朱光潛先生所說:“詩的境界是理想的境界,是從時間與空間中執(zhí)著一微點而加以永恒化與普遍化。它可以在無數的心靈中繼續(xù)復現,雖復現而不落于陳腐,因為它能夠在每個欣賞者的當時當境的特殊性格和情趣中汲取新鮮生命?!?/p>
古詩中,凝練優(yōu)美的語言、深遠悠長的意境、博大精深的內涵都值得學生好好去品味。而要讓學生更好地品味,就應該有效進行拓展閱讀。只有這樣,才會更好地豐富孩子們的情感世界,潛移默化地塑造孩子的靈魂。
參考文獻:
[1]程 芳.讓古詩文滋養(yǎng)學生的心靈——關于小學古詩文教學的思考與嘗試[J].湖北教育(教學版),2008,(9).
[2]白云霞.古詩文教學的點滴體會[J].語文學刊,2009,(10).
(作者單位:福建省仙游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