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羽豐 顏子翔
[關鍵詞]統(tǒng)編教材,關鍵變化,版本比較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7-6241(2020)21-0056-04
據李曉風老師的研究,高中新教材中的新知識占50%,甚至更多。這為一線教學帶來極大挑戰(zhàn)。新知識究竟有多少?直觀地說,筆者所在的學校,用3周時間才講完了第一單元的全部內容,進度推進很慢。究竟怎樣有效研究新教材?筆者試圖化繁為簡,將新知識挑揀出來,以供教學研究參考。①本文以統(tǒng)編版教材的體例順序排列,以明顯的知識點為題,逐一比較,并略做評說。
一、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新石器時代
03版教材僅以河姆渡文化、半坡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為例。統(tǒng)編版首先強調,“中國已發(fā)現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有1萬多處,且分布廣泛,奠定了多元一體的發(fā)展基礎”。(第3頁)而后列出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特別指出“距今約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龍山文化、紅山文化、良渚文化。并附插圖“紅山文化牛梁河遺址的祭壇、積石?!焙汀傲间竟懦浅菈Ψ植挤秶疽鈭D”。紅山文化牛梁河遺址第一次進入中學教材,統(tǒng)編版表述的新變化及其插圖,結合后面所言:“考古學證明,大約相當于五帝后期的龍山文化時代,中國大地上邦國林立……有專家認為其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tài)?!保ǖ?頁)意在說明我國歷史5000年的起點。
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特征,03版教材表述為“已有貧富和貴賤分化……隨著貧富分化加劇,階級和國家就要出現了”。(第3頁)統(tǒng)編版中表述為“社會貧富分化與不平等開始出現,氏族間的聯系趨于緊密,形成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聯盟。……私有制已經產生,階級分化日益明顯,部落中出現權貴階層?!袊磳⑦~入階級社會的門檻”。(第4頁)可以這樣理解:在進入階級社會之前,父系氏族社會存在貧富差別,產生了私有制和階級分化,社會組織形成部落。這里提示教學應該講清概念:氏族、部落、部族、宗族和民族的差別。
從部落到國家,統(tǒng)編版增加了一個概念:“萬邦”時代,并解釋說“有專家認為其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tài)”,也就是說,在夏朝建立之前有一個“階級階層分化比較明顯”的時期。舊教材沒有這個說法。
夏朝建立
07版必修1表述為“禹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夏商時期已初步建立起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第4頁)統(tǒng)編版僅強調夏朝:“中央設有主管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的機構與職官”,增加了“夏朝社會仍然是聚族而居。除對夏部族生活地區(qū)實行直接統(tǒng)治外,夏朝對其他地方主要通過控制一些部族進行間接統(tǒng)治”。(第5頁)也就是說,夏朝地方沒有建立行政管理機構,還是部族形態(tài)。
關于啟的即位,07版必修1表述為:“禹死后,他的兒子啟奪得王位,并傳位給自己的后代?!保ǖ?頁)統(tǒng)編版說:“禹死后,其子啟繼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薄皩W思之窗”欄又以《史記·夏本紀》《戰(zhàn)國策·燕策一》為例,說明“關于啟的繼位,古書有不同的記載”。并提出:“關于啟的繼位,為什么會出現上述不同說法?”(第5頁)教師教學用書提供了答案,在此不綴。
03版教材表述為“我國考古學家陸續(xù)發(fā)現了‘二里頭文化,其地域和距今年代正好和史籍上記載的夏朝相符”。(第4頁)統(tǒng)編版表述為:“考古學家在河南洛陽偃師發(fā)現的二里頭遺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遺存?!保ǖ?頁)用“很有可能”,似乎意在說明學界存在不同意見。
商和西周
07版必修1說:“夏商時期已初步建立起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保ǖ?頁)這句話涵蓋了商朝。統(tǒng)編版則表述為:“商朝國家機構更加完善……商朝國家管理實行內外服制。內服是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區(qū),外服是指商王間接控制的方國和部族?!保ǖ?頁)這樣說來,夏和商的地方制度似乎沒什么變化,商朝地方組織還是部族,“方國”也是部族組織。
統(tǒng)編版增加“何尊”及其銘文的插圖,以楷體字說銘文中“宅茲中國”是“中國”一詞最早的實物見證?!罢澲袊币鉃榫幼≡谔煜轮行牟课弧_@幅插圖及其文字,似乎意在說明西周王畿地區(qū)是最早的中國,向四周發(fā)展成為如今的大中國。
關于西周宗法分封制,07版必修1表述為:“為了加強分封制形成的統(tǒng)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西周實行……宗法制。”(第6頁)統(tǒng)編版表述為:“宗法制與分封制相互補充,解決了統(tǒng)治階級內部在權力和財產分配方面的沖突與矛盾”,“歷史縱橫”則強調“分封制與宗法制的結合,形成政權和族權的結合”。(第6~7頁)地方組織是什么樣子?沒有明確闡述,但是“族權”至少可以理解為部族的族權。
統(tǒng)編版為何增加“共和行政”?不解其意。
對商周農業(yè)生產工具的描述,03版教材表述為:“絕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僅有極少量青銅農具。”(第7頁)07版必修2表述為:“商周時期,出現青銅農具。由于青銅比較珍貴,在農業(yè)生產中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鋤、石犁,仍是人們進行農業(yè)生產的重要工具?!保ǖ?頁)統(tǒng)編版說商周時期“農業(yè)是主要生產部門,農業(yè)生產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質的工具,青銅農具極少”。(第7頁)盡管它說商周是奴隸制社會,但沒有說,農業(yè)生產者主要是奴隸。
二、列國紛爭與變法運動
華夏認同
03版教材的表述:“春秋戰(zhàn)國時期,除中原的華夏族外,四周還生活著其他民族……通過經濟文化交流和頻繁戰(zhàn)爭,各民族逐步融合?!保ǖ?4頁)07版必修中空缺。統(tǒng)編版明確指出:“春秋時期,中原各國因社會發(fā)展比相鄰的戎狄蠻夷先進,自稱‘華夏。在頻繁往來和密切聯系中,這些民族也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進入戰(zhàn)國之后,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華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更加穩(wěn)定,分布更為廣泛?!保ǖ?0頁)這里需要研究的是“中原各國”指哪些國?包括燕國嗎?楚國、越國不在中原。“這些民族”指哪些“民族”?“歷史縱橫”欄聚焦“華夏認同”:“華夏作為文化、政治實體,在春秋戰(zhàn)國時被周邊民族所認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觀念得到發(fā)展?!保ǖ?0頁)但所舉是“唐朝孔穎達”的認識,不是當時的現象。何以說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族同源共祖的觀念得到發(fā)展”?
變法運動
統(tǒng)編版說,“各國通過變法,推動了社會轉型,逐步建立起君主專制的政治制度”。(第11頁)需注意:此處將“社會轉型”定位于政治制度,而不是社會性質的轉變。
新舊教材對商鞅變法的表述大體相同,統(tǒng)編教材言:“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縣制,縣的主要官員由君主任免?!保ǖ?1頁)地方的行政管理,君主勢力可以“一竿子插到底”,想想夏、商、西周,不是這樣,意味著什么?
孔子
03版教材認為孔子主張“以德治民”,統(tǒng)編版表述為:“孔子針對禮崩樂壞、社會動蕩的形勢,就倫理和政治重建問題提出自己的主張”,提出“為政以德”,“通過以身作則的道德感化來治理國家”。(第12頁)這樣解釋在中學教材是第一次。
孔子晚年編訂整理儒家經典,統(tǒng)編版指出,這些文獻“對夏、商、西周的文化傳承作出了重要貢獻”。(第12頁)舊教材沒有這個說法。統(tǒng)編教材意在說明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與孔子及其儒學的關系,即孔子和儒學的影響也在于它傳承了夏、商、西周的文化。
老子
統(tǒng)編版增加老子學說“物極必反,柔能克剛……反對制度束縛,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小國寡民”。(第12頁)從“道”的角度闡述老子追求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史觀。用“樸素的唯物史觀”定位老子的思想,較之“樸素的辯證法”更高一層。但后續(xù)研究需找出這個說法的依據。
百家爭鳴
07版必修3說:“原來社會地位較低的士,在社會生活中活躍起來,受到各諸侯國統(tǒng)治者的重用……提出自己的主張?!保ǖ?頁)統(tǒng)編版表述為:“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促使階級關系出現新變化,舊的貴族等級體系開始瓦解,新興的士階層崛起,他們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會主張和要求,企圖影響現實政治。”(第12頁)“新興的士階層”是新的提法。
07版必修3將荀子主張表述為:“強調用禮樂來規(guī)范人的行為,使人向善?!保ǖ?頁)統(tǒng)編版表述為“隆禮重法”?!爸胤ā本褪侵匾暦ㄖ?,由“人性惡”而主張“重法”,統(tǒng)編教材說出了荀子思想的特征、增加了“以鄒衍為代表的陰陽家……提出‘相生相勝理論”。(第12頁)多年不見“陰陽家”,而今為何再現?
百家爭鳴的影響,07版必修3表述為“奠定中國思想文化發(fā)展的基礎”。(第4頁)統(tǒng)編版表述為“它不僅為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思想理論基礎,而且成為后世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第13頁)二者含義相近。
三、秦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
秦的統(tǒng)一
07版必修1表述為:“戰(zhàn)國時期,一些強大起來的諸侯不滿足自己的封號,紛紛改稱‘王……人民經受長期分裂和混戰(zhàn)后,也渴望統(tǒng)一?!苯y(tǒng)編版導言:“戰(zhàn)國中后期,統(tǒng)一逐漸成為當時人們的共識。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迸赃叺摹秴问洗呵铩窌?,配合導言“作者認為只有統(tǒng)一才能結束戰(zhàn)亂”。(第9頁)只用這兩個證據說明統(tǒng)一的趨勢,說服力還不夠?!绊n國派遣水工鄭國游說秦王嬴政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為此,李斯上《諫逐客書》,促使嬴政改變了主張,網羅天下英才?!保ǖ?頁)意在強調統(tǒng)一在當時成為人們的共識,只有統(tǒng)一才能結束戰(zhàn)亂,是大勢所趨,以及重視人才的作用。同時注重史料實證,通過文獻資料加以證明。
對于統(tǒng)一范圍,07版選修4表述為:“秦始皇征服百越,北擊匈奴后,增設閩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使秦朝的疆域‘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居河為塞,并陰山至遼東。”(第5頁)統(tǒng)編版表述為“隨后,秦朝又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區(qū),加強了對云、貴一帶西南夷的控制。在北方,秦朝擊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進攻。公元前214年,秦朝在原有北方諸侯國舊長城的基礎上,修筑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秦的統(tǒng)一,建立起‘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并陰山至遼東幅員遼闊的國家”。(第15頁)對比不難看出,對“西南夷”是“控制”還是納入行政管理,是有差別的。還需注意的是對北方匈奴的防范,說明游牧民族的威脅沒有根本解除,這就為漢武帝反擊匈奴留下伏筆。
秦朝管理措施
07版必修1表述為:“縣以下是鄉(xiāng)、里基層行政機構?!保ǖ?1頁)統(tǒng)編版表述為“縣以下設鄉(xiāng)、里和亭,分別負責管理民眾和治安”。(第15頁)并增加“頒布法律、編制戶籍”,還將“里耶秦簡戶籍簿”作為考古證實附在旁邊,圖下文字說:戶籍制“作為征發(fā)賦役的依據”。顯然,這是統(tǒng)一措施中的一項重要制度。
秦統(tǒng)一的評價
統(tǒng)編版新增“歷代對秦始皇統(tǒng)一和秦制給予高度評價”。選取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李白《古風》、柳宗元《封建論》和李贄《藏書》,通過節(jié)選不同時期的人物對秦朝統(tǒng)一和制度給予肯定性的評價,說明這個觀點由來已久。(第15頁)
四、西漢與東漢
——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文景之治
03版教材表述為“推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fā)展,中國封建社會出現第一個治世‘文景之治”。(第31頁)統(tǒng)編教材表述為漢初統(tǒng)治集團“遵奉黃老無為思想,采取‘與民休息政策,減輕賦稅、徭役和刑罰,提倡節(jié)儉,減少財政支出……經濟得到了明顯的恢復,社會穩(wěn)定,史稱‘文景之治”。(第20頁)統(tǒng)編版強調休養(yǎng)生息政策的兩個方面,一是減輕賦稅、徭役和刑罰;二是提倡節(jié)儉,減少財政支出,如此出現國富民也富的局面。
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
中外朝制度,07版必修1表述為“漢武帝重用身邊做侍從、秘書等工作的人,讓他們擔任尚書令、侍中等,參與軍國大事,以削弱相權”。(第14頁)統(tǒng)編版表述為“設立直接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尚書令的作用開始提升”。(第20頁)
統(tǒng)編版新增“任用酷吏治理地方,嚴厲打擊豪強、游俠等社會勢力的不法行為;推行均輸平準,國家插手并經營商業(yè)貿易,增加收入,平抑物價;抑制工商業(yè)者,向他們征收財產稅”。這樣描述細節(jié),集中一點都是為了增加中央政府的收入。而對獨尊儒術,統(tǒng)編版說得比較簡單,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尊崇儒術。公元前136年,朝廷設立五經博士,儒學獨尊地位確立”。(第21頁)與其他措施相比較,似乎獨尊儒術對于加強中央集權不那么重要。
統(tǒng)編版先說加強中央集權,后說反擊匈奴,開疆拓土。是加強中央集權后再對匈奴戰(zhàn)爭嗎?
對匈奴政策,03版教材表述為“鑒于國力有限,漢政府不得不與匈奴‘和親,并進行貿易往來”。(第41頁)統(tǒng)編教材沒有“和親”這個詞匯。除了描述衛(wèi)青、霍去病三次對匈奴大規(guī)模作戰(zhàn),“歷史縱橫”欄專門介紹說:“漢武帝時,在反擊匈奴襲擾的戰(zhàn)爭中,出現兩位杰出將領衛(wèi)青和霍去病。”(第21頁)本課最后的“學習拓展”言:“兩漢人民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歷史與文化,其中許多杰出人物的昂揚進取、不屈不撓的斗志,給后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霍去病‘匈奴未滅,無以家為的壯志,張騫‘鑿空的勇氣,蘇武‘屈節(jié)辱命的精神,馬援‘馬革裹尸的情懷,班超‘投筆從戎‘立功絕域的追求,膾炙人口,廣為流傳,熔鑄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保ǖ?4頁)結合起來看,統(tǒng)編版不僅肯定反擊匈奴的戰(zhàn)爭,而且對之歌頌、贊揚,將其定位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黃巾起義
03版教材表述為“張角……利用宗教,組織全國幾十萬人同時起義……終被東漢統(tǒng)治者鎮(zhèn)壓下去”。(第34頁)統(tǒng)編教材表述為,“張角創(chuàng)立的民間秘密宗教‘太平道的信徒,在多個地方同時發(fā)動起義?!S巾起義動搖了東漢王朝的統(tǒng)治基礎”。(第23頁)將張角的組織定性為“民間秘密宗教”,這是第一次。
兩漢的文化
03版教材稱《史記》為中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以人物傳記為主,編年紀事為輔……體例嚴謹,內容豐富,有很高的史料和文學價值”。(第49頁)統(tǒng)編版增加了“不虛美,不隱惡”的評價,課文后的“學習拓展”說司馬遷寫作秉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理念,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統(tǒng)編版的評價更高,司馬遷是獨立思考、求真求實的代表人物。
【作者簡介】張羽豐,中學高級教師,江蘇省溧陽中學歷史教師。
顏子翔,中學一級教師,江蘇省溧陽中學歷史教師。
【責任編輯:王雅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