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晉平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學習的具體內容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而且能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課堂的秩序也能得到較好的維護。因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作為數學知識學習的主體,采用高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到全面發(fā)展。學生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還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數學知識的動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教學;有效引導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129(2020)14-0215-02
有效的引導,能讓學生思維朝著老師預想的方向思考,減少課堂上不必要的時間浪費,推進課堂教學有效地開展和問題生成。在實際教學中,作為數學老師可以采取注重氛圍營造,引導學生自覺融入課堂活動;借助課堂題目練習,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思考;慎重對待錯題集,引導學生學會反思與總結;落實因材施教,引導學生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等措施,來引導學生思考,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
1小學數學教學有效引導的策略
1.1有效引導學生,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小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數學知識時不能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對一切新鮮的事物都有較強的好奇心。這就需要教師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學生進行引導,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在具體知識的教學前,教師可以運用風趣幽默的話語激發(fā)學生參與的熱情,也可以借助小故事調動學生認真聽講的積極性,從而引導學生把注意力轉移到課堂學習上來。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認識各種各樣的圖形時,可以提前準備教具,制作各種顏色的卡紙,讓學生在課堂上觀察。教師在學生觀察的過程中,要用提問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主動思考。這樣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能讓學生扎實掌握本節(jié)課所學的相關知識。
1.2借助課堂題目練習,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思考。課堂習題是鞏固和檢查學生知識掌握好與壞的重要方式,在習題做與講的過程中,老師要能合理地給予引導,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做題習慣,還能對學生的思維起到鍛煉和提升的作用。在借助課堂題目練習,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思考時,不能僅停留在單純的講解層次,還應該注意:第一,要讓學生明白怎么思考,怎么從給定的條件中找到關鍵信息點和解題的依據。第二,學會反思和逆推做出的答案,檢查答案正確與否。
1.3慎重對待錯題集,引導學生學會反思與總結。眾所周知,學生在做題時,錯誤具有一定的頑固性,若得不到深刻認知和有效的反思,學生很容易會在今后遇到同類題目甚至同一個題目時,還會犯錯誤。所以,在小學數學課堂講解時,應該引導學生慎重對待錯題集,認真反思每一個錯題當時做錯的原因,認真總結以避免今后犯同樣的錯誤。
1.4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培養(yǎng)獨立思考能力。學習小學數學知識對學生今后系統(tǒng)掌握數學知識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引導學生學習,讓學生在課堂上主動思考數學問題,培養(yǎng)學生綜合邏輯思維能力。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之前精確地為學生設計所要思考的問題,讓學生能積極回答,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有效提高課堂知識的教學效率。
例如,教師在對學生教學“2/5倍數的特征”時,可以讓學生先圈出百數表中的數字,再引導學生觀察他們的特征。在分析的過程中,5的倍數的特征,學生較難發(fā)現。這時,教師就要對學生做好教學引導工作,讓學生橫著、豎著、斜著觀察數據。這樣,學生的思維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1.5落實因材施教,引導學生形成良好學習習慣。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對問題的認知、實行統(tǒng)一的標準進行衡量,應該基于學生現有的個性特點進行引導,讓不同的學生在合理的引導下都能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落實因材施教這一教學理念時,老師應懂得區(qū)別對待和引導。例如,小明是一個學習主動性不強,容易拖拉作業(yè)的學生,這時作為老師就應該嚴格要求,讓小明養(yǎng)成責任意識,明白按時主動地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是自己的責任和本職任務,必須不折不扣完成。而小宇性格急躁,做題易馬虎大意,對于這樣的學生,老師應該教其懂得如何進行控制自己急躁性格,學會靜心仔細去思考問題。
1.6正確引導學生,提高合作學習能力。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弱。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這一特點,走到學生中間,成為學習的參與者和促進者,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可以將班級中的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布置探究學習的任務,鼓勵他們大膽猜想、動手操作,培養(yǎng)合作學習能力,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性。例如,教師在教學“三角形面積”時,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動手操作的方式進行實踐學習:把兩個相同的三角形組合成一個新的平行四邊形。這樣,學生就能輕松地理解所學知識,掌握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還能感受到自己動手操作得出結果的喜悅,進而更主動地學習數學知識。
2結語
在現階段的教學過程中,仍然有部分教師采取“填鴨式”教學方法[1],讓學生被動接受相關數學知識,導致學生逐漸失去了學習數學的興趣。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嘗試采取新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學習。這樣的教學能產生積極的教學效果。教師在教學中要給予學生有效的引導,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參考文獻:
[1]樓超雄.小學數學有效引導學生學習的方法和策略[J].數學大世界(下旬版),20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