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軍 吳玉婷 辛琬琭 侯艷
【摘要】 目的 分析大葉性肺炎患兒的臨床表現(xiàn)、病原譜變遷、血常規(guī)及生化檢查等特點, 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幫助。方法 選取127例大葉性肺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 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平均發(fā)病年齡 8.55歲, ≤3歲6例(4.7%), 3~6 歲17 例(13.4%), 7 ~14歲104 例(81.9%)。127例患兒入院后第1天均行血常規(guī)、血沉(ESR)、C反應蛋白(CRP)、肺炎支原體抗體(MP-IgM)、心肌酶同工酶(CK-MB)、降鈣素(PCT)、白細胞介素-6(IL-6)檢測。其中白細胞(WBC)升高者13例(10.2%), 下降者2例, 其余112例均在正常范圍;NEU%增高33例(26.0%);CRP升高4倍者42例(33.1%);以MP-IgM >1∶80為陽性標準, 陽性59例(46.5%), 其中4例患兒入院第2天檢測MP-IgM為陰性, 第 5天后復查為陽性, 且抗體水平增高4倍以上。127例患兒CK-MB升高者33例(26.0%), 其中有3例CK-MB在100 U/L以上;ESR升高者65例(51.2%);PCT>0.1 ng/ml者13例(10.2%);IL-6>7 pg/ml 者20例(15.7%)。其中MP-IgM(+)的大葉性肺炎實驗室指標增高的比例均在50%以上。結論 大葉性肺炎多好發(fā)于3歲以上兒童, >6歲者居多。大葉性肺炎住院時間相對較長, 感染時動態(tài)觀察WBC、ESR、CRP、PCT、MP-IgM、CK-MB、PCT、IL-6水平可作為反映機體感染大葉性肺炎合并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的初步判定。肺炎支原體(MP)感染亦成為兒童大葉性肺炎主要的病原體。
【關鍵詞】 兒童;大葉性肺炎;臨床特點;肺炎支原體感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7.072
兒童大葉性肺炎是以咳嗽, 發(fā)熱為主的嚴重的下呼吸道疾病, 以起病急與病程長, 肺泡內彌漫性滲出為主要特點, 若治療不及時, 易發(fā)生胸腔積液, 肺膿腫, 膿毒血癥及肺外多系統(tǒng)并發(fā)癥[1]。由于各種因素兒童大葉性肺炎在流行病學、病原學、臨床表現(xiàn)等方面發(fā)生了很大變化?,F(xiàn)對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qū)人民醫(yī)院兒科2018年1月~2019 年12月收治的 127 例大葉性肺炎病例進行回顧性分析, 分析其臨床特點及實驗室指標, 為臨床診斷及治療提供幫助。
1 臨床資料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 1月~ 2019年12月在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qū)人民醫(yī)院兒內科住院符合大葉性肺炎診斷標準的127例患兒, 診斷標準:有發(fā)熱和(或)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癥狀, 肺部X線或CT呈肺葉或節(jié)段性片狀致密影或肺實質浸潤性病變;排除肺結核、占位性病變[2]。平均發(fā)病年齡 8.55歲, ≤3歲6例(4.7%), 3~6 歲17 例(13.4%), 7~14歲104 例(81.9%)。
1. 2 實驗室檢查結果 判斷標準:蘭州市西固區(qū)人民醫(yī)院檢驗科實驗室檢驗參考值:外周WBC:
(4~12)×109/L, 中性粒細胞百分比(NEU%)50%~70%, CRP 0~5 mg/L, CK-MB 0~25 U/L, ESR 0~20 mm/h, PCT <0.046 ng/ml, IL-6 <7 pg/ml, MP-IgM >1∶80陽性。127例
患兒入院后第1天均行血常規(guī)、ESR、CRP、PCT、MP-IgM、CK-MB、IL-6檢測。其中WBC升高者13例
(10.2%), 下降者2例, 其余112例均在正常范圍;NEU%增高33例(26.0%);CRP升高4倍者42例(33.1%);MP-IgM, 以MP-IgM >1∶80為陽性標準, 陽性59例(46.5%), 其中4例患兒入院第2天檢測MP-IgM
為陰性, 第 5天后復查為陽性, 且抗體水平增高4倍以上。127例患兒CK-MB升高者33例(26.0%), 其中有3例
CK-MB在100 U/L以上;ESR升高者65例(51.2%);PCT >0.1 ng/ml者13例(10.2%);IL-6 >7 pg/ml 者20例
(15.7%)。其中MP-IgM(+)的大葉性肺炎實驗室指標增高的比例均在50%以上。見表1。
1. 3 影像學檢查 所有患兒均行胸部X線或胸部CT檢查, 所有病例顯示肺葉或肺段高密度實變影, 其內多見“空氣支氣管征”, 部分有肺不張。病變部位: 左肺62例, 右肺65例, 以中下葉為主, 合并有胸腔積液6例。
2 治療方法
127例患兒均給予常規(guī)及對癥治療, 早期經(jīng)驗性給予抗鏈球菌感染治療, 痰培養(yǎng)陽性者據(jù)藥敏試驗治療, 流感病毒陽性者同時給予“奧司他韋顆?!笨诜?合并心肌炎患兒給予果糖二磷酸鈉保護心功能, 若合并肝功能受損則給予患兒保肝治療。59例肺炎支原體抗體陽性患兒給予大環(huán)內酯類藥物治療, 阿奇霉素注射液靜脈滴注, 10 mg/(kg·d), 治療2 ~3 個療程, 5 d為
1個療程, 一般間隔3 d開始第2個療程, 待體溫消退, 臨床癥狀減輕, 肺部啰音消散改為阿奇霉素口服1~
2個療程。
3 結果
100例患兒治療后臨床癥狀消失, 復查胸片(10 d
左右)肺部實變影基本吸收, 治愈出院;20例治療后臨床癥狀基本消失, 肺部實變影較前吸收, 好轉出院, 口服中藥湯劑1周后康復;隨訪1~2周無異常;
2例因包裹性胸腔積液, 5例病情加重, 持續(xù)發(fā)熱10 d以上轉院治療, 隨訪系難治性肺炎支原體感染(RMPP), 聯(lián)合第3代、第4代頭孢類藥物, 及時給予糖皮質激素以阻斷免疫反應, 減輕疾病損害, 支氣管肺泡灌洗等治療后痊愈出院。
3 討論
兒童大葉性肺炎一般年長兒多見, 偶見于嬰幼兒, 本組資料中年齡最低1.33歲, 平均年齡8.55歲?!?歲
6例(4.7%), 3 ~6 歲17 例(13.4%), 7~14歲104 例(81.9%), 3歲以上發(fā)病逐漸增多, 與此時機體防御能力逐步成熟, 常使病變局限于一葉或一個節(jié)段而不致擴散[2]。另外此年齡段患兒活動范圍漸廣, 接觸事物漸多, 更易感染病原體[3]?;純耗挲g越大, 所占比例越高[3], 有報道6 歲以上的比例為60. 5%; 本文中達81.9%, 類似的結果也有報道, 總體發(fā)生大葉性肺炎的患兒中, 6 歲以上兒童占較大比例 [4]。發(fā)病年齡有趨幼化[5], 有報道最小發(fā)病年齡32 d[6], 本組資料≤3歲6例(4.7%), 最小1.33歲亦有發(fā)病。
本組資料中127例患兒均有發(fā)熱咳嗽, 入院后均進行實驗室檢查。以往認為肺炎鏈球菌感染后, 大部分患兒血常規(guī)WBC、NEU%、CRP、ESR增高[6]。本組資料患兒實驗室檢查指標變化不大, WBC升高者13例
(10.2%), NEU%增高33例(26.0%)。CRP升高4倍者
42例(33.1%), 心肌酶CK-MB升高者33例(26.0%), ESR升高者65例(51.2%), PCT >0.1 ng/ml者13例(10.2%),
IL-6 >7 pg/ml 20例(15.7%), 這與張雪靜等[7]和趙慧等[8]報道不一致。分析入選的患兒, 大部分均在外院及門診亦有治療, 入院時病程已在5 d左右, 故入院后的實驗室檢查指標不能完全反應大葉性肺炎的實際檢查意義。而本組資料MP-IgM陽性59例(46.5%), 分析59例患兒的WBC、ESR、CRP、PCT、 CK-MB、IL-6、MP-IgM指標變化均在50%以上。據(jù)報道, 當肺炎支原體感染人體后, 可以導致機體產(chǎn)生一系列的白細胞趨化因子, 最終導致組織或器官出現(xiàn)各種病變, 機體出現(xiàn)相應炎癥反應, 故當患兒感染肺炎支原體時, 實驗室指標WBC、ESR、CRP、PCT、CK-MB、IL-6均有異常時可作為反映機體感染肺炎支原體合并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的初步判定。其中CRP 4倍增高達81.6%, 其次是WBC、NEU%, IL-6均在75%以上, 而CRP 作為一種非特異性炎癥標志物, 在疾病早期迅速增高, 對于肺炎支原體肺炎合并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的判斷具有重要意義, 雖然CRP水平不能判斷感染的病原體, 但是可以CRP增高的程度判斷機體的炎性反應程度。值得關注的是細胞因子IL-6, 作為一種急性反應性細胞因子, 在本資料中異常達到75%, 有文獻報道IL-6在MPP感染時顯著增高, 治療后水平即會降低, 本組資料未做治療后IL-6水平的檢測, 但可據(jù)IL-6水平的顯著增高作為支原體肺炎(MPP)感染的判斷。127例患兒中有59例患兒MP-IgM陽性46.5%(59/127), 這與文獻報道的48.95%結論一致。隨著肺炎支原體檢驗儀器水平的不斷提高, 肺炎支原體檢出率逐漸升高, 在國內小兒社區(qū)獲得性肺炎病原中4~11歲占 68%, 本組資料>6歲兒童肺炎支原體感染發(fā)生率高達89.8%(53/59)。說明以肺炎支原體感為主的大葉性肺炎已成為兒童的大葉性肺炎的主要病原體, 其住院時間較長, 病情較重, 全身中毒癥狀重, 住院時間在12 d左右, 恢復慢。
大葉性肺炎的發(fā)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趨勢, 在臨床實際工作中對于持續(xù)性高熱不退伴咳嗽、早期肺部體征不明顯的大葉性肺炎患兒應高度注意肺炎支原體感染及合并感染, 在初次肺炎支原體抗體及痰培養(yǎng)陰性的情況下, 可依據(jù)WBC、NEU%、CK-MB、PCT、ESR、IL-6、CRP等相關指標的異常, 尤其是CRP、IL-6的增高對患兒的病原體類型做出初步判斷。在呼吸道病毒流行季節(jié), 注意合并病毒感染的可能, 積極檢測病毒血清學抗原及抗體對疾病的早期診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 總結分析兒童葉性肺炎的臨床特點、實驗室檢查指標等信息特點為臨床早期診斷、判斷病原體類型及治療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參考文獻
[1] 楊 潔, 張 歐, 楊家武, 等. 昆明地區(qū)不同年齡段住院兒童大葉性肺炎 287 例病原學分析. 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 2016, 54(6):77-80.
[2] 江載芳, 申坤玲, 沈穎. 諸福棠實用兒科學. 第8 版.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15: 1262-1265.
[3] 章曉雪, 李靜. 179例大葉性肺炎患兒的臨床回顧性分析. 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 2019, 19(4):79-80.
[4] 張世坤, 趙軻. 血清炎癥相關因子檢測在小兒大葉性肺炎中的臨床意義. 臨床肺科雜志 2019, 24(5):835-838.
[5] 肖愛紅, 田朗, 曠壽金. 兒童大葉性肺炎150例回顧性分析. 湖南師范大學學報, 2016, 12(3):67-68.
[6] 張愛麗, 季偉. 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后年齡和季節(jié)的分布情況. 中國中藥雜志, 2016, 62(4): 1104-1105.
[7] 張雪靜, 吳福玲, 何瀟, 等. 兒童大葉性肺炎1040例臨床分析. 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8, 16(28):87-88.
[8] 趙慧, 郭素華, 謝梅, 等.兒童大葉性肺炎病原及臨床特征與治療研究.中國婦幼衛(wèi)生雜志, 2020, 11(1):69-73.
[收稿日期:2020-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