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歡
經(jīng)典是一個民族優(yōu)秀文化豐厚的積淀,是歷經(jīng)時光磨洗而仍熠熠閃光的明珠,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內涵。其深度、高度和廣度常為人所折服。它不僅可以跨越時間與空間,還可以超越文化與民族。蘇教版語文的經(jīng)典之作如《勸學》《六國論》《阿房宮賦》《滕王閣序》《逍遙游》《鴻門宴》《漁父》等篇目,堪稱文言之津梁。這些作品的共同價值在于:講述著天理人倫,反映了普遍的自然規(guī)律、社會章程,追求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在表達作者意圖的同時也教化著人們不斷提高人文素養(yǎng)。
經(jīng)典課文的教學一直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其最大的困惑是無法和當下的生活、變化的社會、誘人的時尚、成長的心靈形成對接,造成理解上的“空缺”和“差距”。
解讀經(jīng)典,“還原”是有效的途徑。還原,即還原境遇、還原情感、還原生命。首先從總體上準確把握其神韻,再加以衍生和發(fā)揮。這個過程有點類似于一見鐘情及其之后的交往。一見鐘情的基礎正是自己長期的積淀與尋找,以及剎那間對于另一個生命的整體把握和穿透,是以生命溝通生命。所以我們在解讀經(jīng)典之中既還原了經(jīng)典,也還原了自我。
下面筆者從閱讀和教學實踐中列舉兩例。
在我看來,《燭之武退秦師》這篇課文的真正靈魂,一不是愛國主義,二不是精彩言辭,三不是用賢問題,而是教育君王如何看待與衡量利益的博弈,如何把握不同人、不同國家之間的不同利益,在各種沖突下如何維護自身的利益,鞏固自身的地位。如果不充分把握和了解不同的利益、需要,不能夠在表面的行為一致背后看出利益的分歧和矛盾,從而善于利用,一切的勇氣和辯詞都是無從談起的。
燭之武之退秦師,憑的一不是義正詞嚴,二不是嚴陣以待,三不是虛張聲勢。他很爽快地指明,鄭國這下是非完蛋不可了,沒什么好說的,但是問題在于——鄭國滅亡了,你秦國能得到什么好處呢?結論是沒有任何好處??梢?,燭之武能成功退秦師,依靠的并非“勇氣”,而是他的政治智慧,即對當時各國形勢的洞察和權衡。
同時,這篇文章里沒有絲毫的空洞說教。一個長期無用武之地的臣子,在國家危在旦夕之時,面臨重托,慨然赴險,他是如何處理的?和我們所熟悉的那種反應模式——終于盼到這一天了,我一定好好為國效勞,過去的一切不計較了,我一定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一樣嗎?非常不一樣。在這里他顯出了自己的不滿和驕傲,他的回應是拒絕,而且拒絕的話中暗含譏諷。這種回應或許不夠崇高,但是非常真實,也很自然,是人之常情。我們現(xiàn)在往往將人之常情弄成了人之矯情。鄭伯的態(tài)度如何呢?首先態(tài)度誠懇地認錯,再者一語道出“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之理,使得燭之武欣然接受請求。你們看,這是愛國主義的典范嗎?這不是將個人恩怨和利益放在國家前面嗎?我認為,這確實不是愛國主義的典范。但是我這樣說并非是想顛覆什么,只是覺得它要君王明白的道理是——明了這個世界不同利益主體的利益所在,并據(jù)此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而進行博弈。
我們在讀《燭之武退秦師》時,正是將之“還原”為與實際生活有關聯(lián)的人和事,設身處地去體驗和分析,學會思考,學會權衡,懂得表面的背后還有深層的原因,懂得眼見并非為實,懂得真實除了靠眼睛,還要靠腦子。而這對中學生而言正具有相當重要的指導意義,也符合中學語文的育人功能——培養(yǎng)學生綜合的人文素質,承擔起社會學、心理學、倫理學及普遍思維規(guī)律、邏輯規(guī)律培養(yǎng)的一些責任。
因此,學生和經(jīng)典之間的聯(lián)系,并非表面的隔離疏遠,而是一種更為深層次的情感和體驗,是一種全方位的共同生活的經(jīng)驗、思想的分享和暗示。而且這樣的過程會隨著學生的成長、歲月的變遷呈現(xiàn)出微妙的變化,增添新的內容。學生在閱讀一些經(jīng)典之作時,不妨把成長體驗結合起來:什么時候開始感到原來事情的真相并不像自己看到的那樣,如何看待利益,如何看待復雜的社會與人生。
《寡人之于國也》一文中,孟子認為,梁惠王雖然看起來實施了一些具體政策,但實際上是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于事無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正如那個逃兵雖然看上去少跑了點路,但本質是一樣的。
我們通常認為此文體現(xiàn)了儒家的仁政思想。但究竟什么是仁政?簡而言之,即重視百姓,關心民生。難道梁惠王所說不是關心百姓疾苦嗎?所以說仁政,或者說仁的思想,并非一望而知的簡單。它需要我們穿越事物的表面去思索探討其背后的道理,強調的是找到問題的要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所以說這篇文章的關鍵詞,其實并非仁政、愛民之類,而是——要害,分析問題要找要害。
孟子提出的解決問題的關鍵又是什么?其一是順應自然,按自然規(guī)律辦事,向自然索取的時候要留有余地。時至今日這個觀點仍具有新鮮感、前瞻性。其二是發(fā)展農業(yè),鼓勵耕織和養(yǎng)殖。如何發(fā)展?仍然是要順應自然,不違農時。孟子為何對這個問題如此強調?因為當時的對外戰(zhàn)爭與對內工程時常擾亂農時,破壞自然的節(jié)奏,而一旦造成物質的損失與饑荒又反過來加倍向自然掠奪。如果這個關鍵問題不解決,君王對百姓的所謂體恤其實都是無效勞動,因為他沒有體恤到百姓最需要體恤的地方。而以上兩點做好了,物質生活會隨之充裕,道德思想、政治教育等難題也能迎刃而解。所以說問題的要害是絕不能擾民,特別是以私利來破壞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自然過程,否則亡羊補牢亦晚矣。而如果這樣做了,且對造成的后果聽之任之,推卸責任,只怪年成不好,則更是令人憤慨的。
類似于梁惠王的這種現(xiàn)象,學生們也常碰到:我語文不好了,于是在語文上多下功夫,數(shù)學不好了,又轉而在數(shù)學上多下功夫,可是我的成績怎么還是提不上去呢?孟子或許可以給他們提供一個解決問題、磨礪自己的辦法。那就是從自身方面找到根本和要害,評估學習狀態(tài),制定學習規(guī)劃,否則就是隨風倒,會出現(xiàn)顧此失彼、打破平衡、喪失核心的結局。所以說《寡人之于國也》除了針對當時的政治提出施行仁政這樣的特定內涵外,對今天的為政、求學等方面仍有著普遍而深遠的意義,這就是將經(jīng)典“還原”到當下,作用于自身的價值。
由上可知,經(jīng)典課文既是“實體本體”,關涉了人類共同關心的主題;又是“關系本體”,在一代代地延傳和闡釋中成為話題的中心、話語的平臺。也就是說,“經(jīng)典”是重要的、豐富的、開放的。我們賞讀經(jīng)典,不妨用“還原”的方式,打破傳統(tǒng)的思維,多和自己、多和人生、多和時代、多和社會融通、碰觸、對話。只要虔敬地體驗經(jīng)典的思想、辭采,深入歷史脈絡,就能和經(jīng)典多一些真正意義上的對話和交流。
尤其在社會多元化發(fā)展的今天,無深度、無特性、批量化、模式化的通俗文學對經(jīng)典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學生對經(jīng)典失去了熱情、失去了敬畏,對經(jīng)典的解讀有時是盲目的、輕淺的,甚至是偏狹的、錯誤的。因此,如何正確引領學生體驗經(jīng)典、還原經(jīng)典、崇尚經(jīng)典,是每一個教師的重要責任。
作者簡介:江蘇省南京市溧水高級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