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梅
隨著課程改革進程的推進,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無疑已成為人們的共識。語文素養(yǎng)是學生學好語文的基礎,開展語文教學應該以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為教學目標和任務。語文素養(yǎng)包括語文能力、語文積累、語文知識、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人文素養(yǎng)等?,F(xiàn)代信息化教學的融入,給語文課堂增加了更多的活力,也將語文教學提上了一個新的高度。本文就基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提高之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應用展開討論。
語文積累是語文素養(yǎng)的基礎,只有在積累的基礎上,才能構建完整的語文知識系統(tǒng)。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語文學習能力的提升,需要呈現(xiàn)在一點一滴的積累中,這是一個逐步提升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信息化教學與網(wǎng)絡相連的特點,給學生的識字積累、寫作積累提供了更多的便捷。例如在《松鼠》的學習中,為了讓學生牢固掌握動物形態(tài)、外貌的描寫,可以讓學生通過網(wǎng)絡查詢更多的相關動物描寫的詞匯、語句,促進學生掌握語言運用的規(guī)律,提升語文基礎底蘊。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遇到不懂的字詞讀音或解釋時,可以通過網(wǎng)絡直接查詢,積累語言。在《景陽岡》的學習中,老師利用多媒體播放武松打虎的相關視頻,促進學生將視頻與文章內容相結合,體悟語文表達,并對這些語言典范進行積累,豐富學生的詞匯,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語文是一門文化性極高的學科。除了利用信息化教學讓學生積累詞語,掌握多種寫作方法之外,還要重視文化積累,促進學生了解到語言文字的積累是中華文化的積累過程。利用信息化教學展示一些優(yōu)秀的人文作品,體驗中國文化的歷久彌新和博大精深。在不斷挖掘蘊含在語文知識中的人文教育價值時,促進學生文化積累。例如在綜合實踐活動“我愛你漢字”的學習中,促進學生對我國漢字的認識和理解。在知識積累的基礎上,將漢字文化對學生進行展示,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我國漢字由甲骨文到現(xiàn)在漢字的發(fā)展歷程,讓學生了解我國的書法文化,從而促進學生對漢字文化的理解,感受語文學習中的文化魅力,提升學生的文化積累和情感體驗。
(一)聽的能力
信息化教學作為一種時代性的教學工具,它具有視聽相結合的教學優(yōu)勢。語文主要是學習語言的運用,只有在聽的基礎上才能促進學生其他語文能力的提升。例如在《七律·長征》的學習中,老師用多媒體播放《七律·長征》的音頻,讓學生在聆聽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感情基調,同時還能幫助學生提高語感,為學生提升讀的能力奠定基礎。
(二)讀的能力
信息化教學為學生的課外閱讀提供了條件。課外閱讀是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延伸和擴展。利用信息化教學與網(wǎng)絡相連的特點,促進學生閱讀更多的課外閱讀資料,引導學生速讀廣覽,訓練學生的直覺思維。同時在廣泛的閱讀中,也能擴展學生的閱讀范圍,更好地把握語文閱讀技巧。進行熟讀多誦,不僅增強了學生詞匯、句式的儲備,也能為學生搭建更好的語感橋梁,促進學生提升讀的能力。
(三)說的能力
說的能力主要是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教師應立足于教學內容,在課堂上積極展開口語交際,促進學生的口語表達,從而培養(yǎng)學生說的能力。例如在口語交際“聊聊書法”的教學中,老師用多媒體展示我國篆書、隸書、楷書、草書等著名書法作品,促進學生在作品的觀看中對我國書法進行了解,并談談自己對書法的感受。這樣的口語交際促進學生發(fā)散思維,開口說話,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見解,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說的能力。又如在課堂上積極地與學生展開有效的課堂互動,針對一些課堂上的問題進行交流,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促進學生敢于發(fā)表自己的個人看法和見解。這樣的師生互動活動也能促進學生說的能力。
(四)寫的能力
語文中寫的能力,包括寫作能力和寫字能力。語文教師重視信息化教學,展示各種寫字技巧和書法規(guī)律,促進學生寫出一手漂亮字。利用多媒體給學生講述更多的寫作技巧和方法,提供更多的寫作素材,促進學生在寫作中寫出情能動人、理能服人的優(yōu)秀作品。例如在習作《有你,真好》的寫作中,老師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更多的作文素材。警察為“你”,則可以說明維護治安,使我們的生活更加安定和諧;媽媽為“你”,則可以說明給我們更多的呵護和愛,促進我們快樂成長;老師為“你”,則可以說明教書育人,育我成長等等。在這樣作文素材的展示中,擴展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能夠更好地寫作。
語文是具有文化素養(yǎng)的學科,具有語言之美、文化之美。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應該受到美的熏陶,從而提高審美情趣。重視學生美的體驗,廣泛學習語文知識,感受到語文知識的豐富、博大精深和無限魅力,從而體會語文學習之美。透過語文知識的學習挖掘深層次的優(yōu)秀文化,獲得美妙的情感體驗,從而感受文化之美。語文知識的學習,除了讓學生學習先人留下的知識,更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創(chuàng)造能力。在信息技術迅速發(fā)展的今天,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相融合,能提高知識的直觀性和形象性。應該將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與信息技術教學相融合,讓學生在知識的直觀體驗中感知語文的美。
例如在《少年閏土》的學習中,老師用多媒體展示月色當空的圖片,促進學生感知文章中“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的意境,通過圖片的直觀感知和文字的敘述,促進學生展開想象,感受語言表達之美和語言文字下的意境之美,從而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審美能力。在《北京的春節(jié)》學習中,老師用多媒體展示北京春節(jié)時的風俗,用色彩鮮艷的圖片和一些短視頻使得學生感受到春節(jié)的熱鬧氣氛,感知節(jié)日的愉悅的同時,體驗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之美,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在《開國大典》的學習中,老師利用多媒體播放開國大典的歷史視頻資料,讓學生感受到新中國成立的壯觀,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傳承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民族精神。
語文知識的學習和問題的解決都以學生的思維為支撐,缺少了學生的思維活動,那么語文課堂便會變成無效課堂,因此應該利用信息化教學,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和提升。語文學科具有抽象性、邏輯性,應該利用信息化教學展開各種形式的教學情境,促進學生在情境中感知語文知識并積極思考語文問題,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和想象力的提高;在信息化教學直觀性的特點影響下,促進學生活躍思維,梳理思路;在問題的直觀感受中,生成語文學習的靈感,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在《少年中國說》的學習中,利用信息化教學展示我國優(yōu)秀少年的事跡,促進學生在了解這些事跡的過程中,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并思考如何做一個有志少年,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思維。
作者簡介: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金余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