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離別詞作為宋詞的類型之一,在文學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通過對敘事模式、意象選用、情感特質等方面的研究,分析宋代離別詞的抒情模式。結合教學實踐,探討詩詞教學的共性與個性,分析宋代離別詞的教學策略,建構合適的課堂教學框架。
關鍵詞:離別詞;抒情模式;詩詞教學
相較于唐宋詩歌的浩瀚,離別詞在數(shù)量上不占優(yōu)勢,觀察唐宋兩朝離別詩詞抒情范式,宋代以前的詩詞在抒情上往往借助于“景”。作者通常采用以景抒情的方式表達離別之情。
上述情況在宋詞中發(fā)生了變化,本文選取了柳永、蘇軾、李清照、晏殊、秦觀等名家詞作,試從敘事模式、意象選用、情感特質等方面分析宋代離別詞的抒情模式。在此基礎上,探討詩詞教學的共性與個性,建構合適的教學框架,分析離別詞教學在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上的作用。
一、意象選用的獨特性
由于古代的生活方式與現(xiàn)代生活方式差距較大,學生缺乏相應的經(jīng)歷,無論是離別詞中的意象還是意境,都對教師的教授和學生的理解形成了一定的挑戰(zhàn)。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教學中最易入手的便是意象分析。
講解意象,疏通詞意,是古詩詞教學的基本內容。整理宋代離別詞中的意象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有:南浦、寒蟬、古道、長亭、蘭舟、霜露、月、酒、柳以及河岸(煙波)、樓臺等。不難發(fā)現(xiàn),像“南浦”“長亭”這樣的意象學生未必了解,這就需要明確此送別意象的含義來豐富學生心理詞典。心理詞典是詞的意義在人的心理中的表征,如果學生沒有關于離別意象的心理詞典,就無法完成對離別詞的體味,也就達不到課程目標的相關要求。
以下選取宋代離別詞的部分常見意象,試做分析:
1.月
(1)漸月華收練,晨霜耿耿。(蘇軾《沁園春·孤館燈青》)
(2)夜半潮來,月下孤舟起。(蘇軾《蝶戀花·過漣水軍贈趙晦之》)
(3)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
(4)無端天與娉婷,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秦觀《八六子·倚危亭》)
含有“月”這個意象的遠遠不止上述幾句。謝莊曾在《月賦》中說:“美人邁兮音塵絕,隔千里兮共明月。臨風嘆兮將焉歇,川路長兮不可越?!痹铝潦丘?、永恒的象征,在詩詞中,月又常用于代表人生苦短,天各一方。最為人熟悉的是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將“月”的意象書寫到極致?!霸隆焙汀耙埂蓖且黄鸪霈F(xiàn)的,清輝皎潔、樹影婆娑,在如此環(huán)境下,詞人送別友人或是追思友人,從此以后,相見不知何時,但思念之時抬頭,看到的仍是同一輪明月。
值得注意的是離別詞中的月大多是“殘月”,例如張先《江南柳·隋堤遠》中的“斜照后,新月上西城。”滿月意為團聚,“新月”與“殘月”自然是分別的代指,詞人這樣寫本質上是內心離別感情的寫照。因此,月亮的陰晴圓缺雖然只是普普通通的自然現(xiàn)象,但它卻映射了人世間的悲歡離合。
2.水
(1)波聲拍枕長淮曉,隙月窺人小。(蘇軾《虞美人·波聲拍枕長淮曉》)
(2)隋堤三月水溶溶。(蘇軾《江城子·恨別》)
(3)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
(4)念柳外青驄別后,水邊紅袂分時,愴然暗驚。(秦觀《八六子·倚危亭》)
對于詩詞意象中的“水”,浙江大學肖瑞峰教授這樣評價:“水的纖柔,象征著離情的纏綿;水的悠長,象征著離情的綿邈?!鄙鲜隼渲形催x柳永詞,但“柳三變”的詞作常有“水”出現(xiàn)?!澳钊トァ⑶Ю餆煵ā笔撬拿烀Ec無情,“離宴殷勤,蘭舟凝滯,看看送行南浦”是對友人的不舍,而“一葉蘭舟,便恁急槳凌波去”則是在孤獨無依中,獨自前行。
意象作為詩詞教學的初始環(huán)節(jié),對學生理解離別詞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理解意象決定著學生詩詞解讀的準確性。此處僅舉兩例對離別詞的意象進行論述,從而得出一般性規(guī)律。教學中一方面需要歸納意象的常用含義,將要學習的新詞與學生已有的語文知識、語言積累相聯(lián)系,降低閱讀難度;另一方面要注重文本細讀。
二、敘事模式的場景化
中學教材中所選入的古詩詞大多為名家名篇,因此本文所選用的離別詞以柳永、蘇軾的詞作為主。柳永屢試不第,一度混跡于樓臺楚館之中,因此也常有與友人、情人的別離。蘇軾則歷經(jīng)坎坷,“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睆目婆e考試打動歐陽修到常州病逝,其一生奔波操勞,所創(chuàng)作詩詞中,送別、追思、感懷等題材不在少數(shù)。
唐代離別詩注重“景色”的刻畫,宋代離別詞則在“場景”的營造上有章可循。試看以下詞句:
(1)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晨霜耿耿,云山摛錦,朝露溥溥。(蘇軾《沁園春·孤館燈青》)
(2)北望平原,落日山銜半。(蘇軾 《點絳唇·再和送錢公永》)
(3)月華收,云淡霜天曙。(柳永 《采蓮令·月華收》)
(4)酒闌歌罷玉尊空,青缸暗明滅。(李清照 《好事近·風定落花深》)
從上述例句中可以看出離別的場景基本為早晚兩個時段,細分則可分為清晨、黃昏、夜晚。究其原因,首先從常識和邏輯上可以理解為古人出行不便,趁早趕路能夠最大化利用日光;親朋好友間的踐行宴通常設在傍晚,因此月下送行的故事同樣不少。
文學應當表現(xiàn)生活,但詩詞不是現(xiàn)實的純客觀記錄,時空上的精確構造能夠為刻畫人物、表現(xiàn)主旨服務。以蘇軾的《沁園春·孤館燈青》為例,“孤館燈青,野店雞號”化用溫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通過雞鳴側面表現(xiàn)時間是清晨,用“孤”與“青”渲染氛圍,開篇便定下冷清、蕭瑟的基調,為后文的追憶、懷念埋下伏筆。蘇軾心中想表達的是對年少時兄弟倆真摯感情、恢弘抱負的追思,將場景設置在清晨,在這樣的時空場中,昏暗的燈光、荒僻的旅店、清晨的霜露、朦朧的山月顯得合情合理,由情入景,情景對比,更顯離別的凄苦與人生的不幸。
不管是蘇軾《南鄉(xiāng)子·和楊元素時移守密州》中的“今夜送歸燈火冷,河塘,墮淚羊公卻姓楊”,還是秦觀《八六子·倚危亭》中的“無端天與娉婷,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傍晚的離別場景亦在離別詞中頻頻出現(xiàn)。月色朦朧,燈火若隱若現(xiàn),有別于清晨的冷清,夜色籠罩下的遠行人顯得更加孤獨,令人斷腸。
由此可見,場景的設置關系到整首詞的基調,而時間的位置線推移能夠強化離愁別緒的感染力。在此過程中,詞人選擇的敘事結構同樣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上文已經(jīng)提到詞在敘事時的鋪陳遠勝于詩,這一點在離別詞的敘事中有著集中的體現(xiàn)。由詩入詞,或者說由小令入長調,一個顯著的變化就是體制由短變長,因此內容得以豐富、容量得以拓展?!对娊?jīng)》中“賦”的手法慢慢應用于詞作,使得離別詞曲折有度,增強可讀性的同時強化情感的感染力。細讀柳永的《鵲橋仙·屆征途》,整首詞結構呈現(xiàn)線性回歸狀,從眼前的“攜書劍”寫起,表達“易分難聚”的人生慨嘆,繼而回憶過往時光,表達對離去的不舍。下闕筆觸回到“此際”,寫送別時的場景,最后宕開一筆,以景作結,全詞的起承轉合超越了平鋪直敘的傳統(tǒng)敘事結構。
柳永、蘇軾等詞人的詞作通常以詳細的敘事性語言描寫離別的過程和人物心理變化,還常有層層遞進、步步深入的縱向鋪陳。這要求在教學中化抽象為具體,通過調動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將古詩詞的文字符號轉換為具體的場景和畫面,并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形成二次記憶。
三、情感特質的豐富性
《尚書·堯典》中記載:“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焙笕烁鶕?jù)詞的特色,加上了“詞言情”,由此詩詞在抒發(fā)志向與表達情感間的差異逐漸為世人認同。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上,感受離別詞的抒情特質,體會“人生長恨水長東”的愁緒;文化傳承與理解上,品味中國傳統(tǒng)詩詞的魅力,應當視為古詩詞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重要的教學目標。
唐代的離別詩,就其主旨而言,往往不僅限于送別。高適在《別董大》中說:“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是對友人的安慰,同樣也是對于自身仕途不順、壯志難酬的勸解。王勃的“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則在送別友人,抒發(fā)離別之苦的同時,表達了詩人的志向與抱負。
由于詞在篇幅容量、結構上不同于詩,其抒情方式也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慢詞長調的出現(xiàn)使得離別詞注重離別場面的描寫,注重人物形象、語言,甚至內心的刻畫。“攜手佳人,和淚折殘紅”(蘇軾《江神子·恨別》)是人物動作的描摹,柳永筆下的“頻耳畔低語”“猶自再三、問道君須去”更是以細致的筆觸將遠游人與送行人之間的依依不舍、纏綿悱惻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細讀離別詞,能夠體會出詞人的人生際遇和創(chuàng)作心態(tài)。如《傾杯·林鐘商》中所言“算人生、悲莫悲于輕別”,詞人或許屢遭貶謫顛沛流離、或許追思往事情難得已。離別詞表現(xiàn)的是離愁別緒,是詞人自身的悲哀,也是當時乃至后代的悲哀。
有宋一朝的離別詞,通過情與景的交融、人物的細致刻畫、純粹的自我化情感表達,使得離別詞在婉約派的大框架中獨樹一幟,具有極強的藝術張力和感染力,從而在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通過對高中宋代離別詞的專題講授,使學生在獲得詩詞知識的基礎上鑒賞古詩詞,提升學生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張必隱.閱讀心理學[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肖瑞峰.水與別離詩詞[J].古典文學知識, 1994(1).
[3]葉嘉瑩.古典詩詞講演集[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4]莫礪鋒.論黃庭堅詩歌創(chuàng)作的三個階段[J].文學遺產(chǎn),1995(5).
[5]張海鷗.論詞的敘事性[J].中國社會科學,2004(3).
作者簡介:袁家祺(1995—),男,江蘇省昆山市第一中學語文教師,主研方向為語文教學論、現(xiàn)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