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官保,黎昕,肖朝文,張俊,趙新陽,蔡常春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武漢中心醫(yī)院 肝膽胰外科,湖北 武漢 430014)
胰腺囊性腫瘤(pancreatic cystic neoplasms,PCNs)包含20 余種不同類型的疾病,外科手術是治療胰腺囊性腫瘤的首選方法。常見手術方式包括胰頭十二指腸切除、保留十二指腸的胰頭切除、胰腺中段切除、胰體尾切除、局部剜除術等。但對緊鄰主胰管的囊性病變,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胰腺節(jié)段切除、胰體尾切除等術式,存在胰腺切除過多、手術難度大、胰瘺發(fā)生率高等問題,局部剜除存在易損傷主胰管導致胰瘺、腫瘤殘留的缺點,臨床開展仍有諸多顧慮。胰腺局部切除治療緊鄰主胰管的胰腺囊性腫瘤的病例報道較少,我科在該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及實踐,患者獲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本文總結近年來我科治療緊鄰主胰管的胰腺囊性腫瘤的經(jīng)驗教訓,以期為該病的臨床診治提供參考。
患者1 女,80歲。因“意外發(fā)現(xiàn)腹腔包塊1年”入院,輔助檢查:CA19-9、癌胚抗原均正常,增強CT提示胰體尾部囊實性占位,大小約5.5 cm×4.5 cm×4.0 cm,主胰管未見明顯擴張,腫瘤與主胰管毗鄰,考慮胰腺良性或低度惡性腫瘤。綜合患者及家屬意愿,全麻下行腹腔鏡胰腺腫瘤局部切除術。術中見腫瘤位于胰體尾交界處上前方,呈外生性生長,與周圍組織無明顯粘連。沿腫瘤邊緣帶部分胰腺組織完整切除腫瘤,切除過程中未發(fā)現(xiàn)主胰管損傷,未見明顯胰液漏出,于術區(qū)前方交叉放置24號橡膠引流管各1根。病檢結果為胰腺脂肪肉瘤。常規(guī)給予禁食、胃腸減壓、奧曲肽等治療。術后1周內每天引流管可見約150 mL引流液,引流液淀粉酶明顯增高(最高1 次為42503 IU/L),診斷為手術后胰瘺(B級)。1周后患者逐漸恢復飲食,引流也明顯增多,日引流量約400~800 mL,復查MR提示術區(qū)主胰管損傷,給予持續(xù)體外引流。右側引流量逐漸減少消失,術后49 d時拔出右側腹腔引流管;左側引流量每天約200~300 mL,無減少趨勢,術后99 d時行主胰管內支撐管置入術,術后引流量明顯減少,最少時約10 mL。但支撐管置入后15 d和60 d時, 2次發(fā)生急性水腫性胰腺炎,拔出支撐管,保守治療好轉,拔管后引流液再次增多,每天引流量約200~300 mL,繼續(xù)帶管引流??偣矌Ч?個月后引流液突然減少至消失,復查CT、彩超、MR未見局部積液、假性囊腫形成及胰管擴張表現(xiàn),血、尿淀粉酶正常,考慮胰瘺自行愈合,觀察1周后拔出引流管。術后1、3、6個月及1、3年時隨訪未見腫瘤復發(fā)、胰管擴張、胰腺炎等征象,患者生活質量良好。
患者2 女,47歲。因“體檢發(fā)現(xiàn)胰腺囊性占位伴反復血、尿淀粉酶升高3年”入院,輔助檢查:CA19-9、癌胚抗原均正常,增強CT及MR提示胰頭部見一類圓低密度灶,大小約31.1 mm× 24.0 mm×25.0 mm,病灶內可見多發(fā)小顆粒樣致密鈣化及少許分隔強化,主胰管無明顯擴張,考慮囊腺瘤。胰管造影見主胰管受壓,放置主胰管內支撐管,3 d后行腹腔鏡胰腺腫瘤局部切除術。術中見胰頭及頸部囊性病灶,腫瘤壓迫導致下方胰腺明顯變薄,僅胰腺下緣腹側有少許正常胰腺組織,沿腫瘤邊緣帶部分正常胰腺完整切除腫瘤,約3 cm主胰管裸露在術區(qū),其內可見胰管支架影,未見明顯胰液漏出,于術區(qū)前方交叉放置24號橡膠引流管各1根。術中及術后病檢結果為胰腺囊腫伴鈣化。常規(guī)給予禁食、胃腸減壓、奧曲肽等治療。術后引流管可見約150 mL引流液,引流液淀粉酶明顯增高(最高1次為42470 IU/L),診斷為手術后胰瘺(B級)。術后1周引流液逐漸減少,復查CT、彩超未見局部積液、假性囊腫形成及胰管擴張,血、尿淀粉酶正常,退管觀察無異常,術后第10天拔出引流管,治愈出院。術后1、3個月與1年復查未見異常。
患者3 女,65歲。因“檢查發(fā)現(xiàn)胰體部囊性占位1天”入院,輔助檢查:CA19-9、癌胚抗原均正常,增強CT提示胰體部囊腫占位,大小約 3.5 cm×3.0 cm×2.5 cm,主胰管未見明顯擴張,腫瘤與主胰管毗鄰。術前建議放置主胰管支撐管,但家屬不同意。全麻下行腹腔鏡胰腺腫瘤局部切除術,術中見腫瘤位于胰體上前方,沿腫瘤邊緣帶部分胰腺組織完整切除腫瘤,切除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主胰管損傷,可見胰液滲出,用5-0 Prolene線對攏縫合修補,于術區(qū)前方交叉放置24號橡膠引流管各1根。病檢結果為囊腺瘤。常規(guī)給予禁食、胃腸減壓、奧曲肽等治療。術后出現(xiàn)胰瘺,開始 5個月每天胰瘺量約400~600 mL,家屬不同意放置胰管內支撐管,5個月后胰瘺量逐漸減少,術后 7.5個月胰瘺自行愈合,拔除引流管。復查MR及CT術區(qū)可見主胰管局限性狹窄,胰腺尾部主胰管稍擴張,曾間斷出現(xiàn)血淀粉酶增高及輕度腹痛,后多次隨訪患者生活質量尚好。
患者4 女,63歲。因“檢查發(fā)現(xiàn)胰腺多發(fā)囊性占位18 個月”入院,輔助檢查:C A19-9、癌胚抗原均正常,增強CT及MR提示胰頸部腹側及胰體部背側可見管狀囊性腫瘤,大小分別為 1.5 cm×1.2 cm×0.9 cm、1.5 cm×1.0 cm×0.9 cm,病灶距離主胰管約2 mm,主胰管未見明顯擴張,考慮為多發(fā)分支型導管內乳頭狀黏液瘤;左側腎上腺腺瘤,大小約3 cm×3 cm×1.8 cm。自發(fā)病后,患者多次到不同醫(yī)院就診,心理壓力大。術前行主胰管內支撐管置入術,5 d后全麻下行胰腺腫瘤局部切除術+左側腎上腺切除。切除過程中未發(fā)現(xiàn)主胰管損傷,未見胰液漏出。分別于胰腺頸部及體部術區(qū)分別交叉放置腹腔引流管各1根。病檢結果為胰腺導管內乳頭狀黏液瘤伴腺上皮輕度異性增生。常規(guī)給予禁食、胃腸減壓、奧曲肽等治療。術后第1天和第2天可見約100 mL引流液,淀粉酶陰性,后引流液逐漸減少,術后1周拔除引流管,治愈出院。術后1、6個月復查未見異常。
參考2016版國際胰腺外科組術后胰瘺定義和分級系統(tǒng)[1]。
胰腺囊性腫瘤約占胰腺腫瘤的2.2%~15.9%[2],大部分胰腺囊性腫瘤為良性或低度惡性,根據(jù)腫瘤的大小、位置、潛在惡變發(fā)生率,手術方式有很大區(qū)別。胰腺腫瘤局部切除是指將胰腺腫瘤完整切除,可一并切除腫瘤周圍少量正常胰腺組織。Beger等[3]收集了1991—2002年間共709例行胰腺局部切除術患者的臨床資料,認為該術式最大的優(yōu)點在于術后早期并發(fā)癥少、手術相關病死率低。朱堅剛等[4]報道了15例胰腺局部切除治療胰腺腫瘤的臨床資料,其中8例行胰腺腫瘤局部切除術,7例行胰腺腫瘤局部切除術及Roux-en-Y胰腺空腸吻合術,術后效果良好。魯蒙等[5]報道了4例胰頭良性腫瘤行胰頭腫瘤局部切除及Roux-en-Y胰腺空腸吻合術,術后效果良好。Crippa等[6]、Kiely等[7]分別報道了61例、11例胰腺良性腫瘤局部切除術的患者,手術后效果良好。Park等[8]認可對直徑4 cm以下的良性或低度惡性腫瘤,行胰腺局部切除是安全可行的。與他們不同的是,上述報道中入組病例并非全部緊鄰主胰管,而本組中,病灶均緊鄰主胰管,并且全部未行胰腺空腸吻合術。4例患者均成功行胰腺腫瘤局部切除術并康復出院,其中2例術后順利康復出院,1例病理是胰腺肉瘤,隨訪3年未見腫瘤復發(fā)跡象,這說明胰腺局部切除治療緊鄰主胰管的囊性腫瘤是安全有效的。該術式既避免了局部剜除術腫瘤容易殘留的問題,也盡可能的保留了胰腺的內外分泌功能,簡化了手術,避免了過大的手術創(chuàng)傷。
胰腺腫瘤局部切除也存在術后胰瘺發(fā)生率高、主胰管損傷、主胰管狹窄、頑固性胰瘺等風險,文獻報道局部切除胰瘺發(fā)生率達33%[3]。本文報道的4例患者,2例出現(xiàn)了主胰管損傷(50%),術后高劑量胰瘺并長期帶管引流,1例復查主胰管未見異常,另1例出現(xiàn)了主胰管局限性狹窄。雖然這2例患者出院后隨訪并未出現(xiàn)明顯的臨床癥狀及不良后果,但均因主胰管損傷繼發(fā)的高流量胰瘺導致恢復時間長達半年之久,這提醒我們行胰腺腫瘤局部切除術時,需要嚴格把握適應證,掌握豐富的胰腺手術經(jīng)驗,積極避免主胰管損傷。
本組2例快速康復出院的患者,術前均放置了主胰管內支撐管,另外1例術后放置主胰管內支撐管后胰瘺量明顯減少,說明術前放置支撐管對于提高局部切除治療緊鄰主胰管的胰腺囊性腫瘤的安全性,減少胰瘺,縮短胰瘺的愈合時間有積極作用。盡管也有學者提出留置支撐管會出現(xiàn)胰管狹窄、胰管高壓、反復發(fā)作胰腺炎等并發(fā)癥[9-11],但目前國內、外多家中心研究認為術前放置支撐管有利于減少主胰管損傷、減少胰瘺發(fā)生率、促進胰瘺愈合[12-14]。文中1例患者術中可見長段主胰管裸露在術區(qū),其內可見胰管支架影,這對于避免主胰管損傷有重要價值。1例患者術后放置支撐管,胰瘺量明顯減少,雖然該患者放置支撐管后誘發(fā)了胰腺炎,但保守治療后恢復。結合文獻及本組經(jīng)驗,我們認為主胰管內支撐管可能導致的并發(fā)癥是可控的,它在預防主胰管損傷、減少胰瘺發(fā)生的作用明顯。因此我們推薦在ERCP技術成熟的單位,開展該術式時術前常規(guī)放置主胰管內支撐管。如果術前未放置支撐管,發(fā)生主胰管損傷導致高流量胰瘺時,可考慮術后置管促進胰瘺愈合。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對于緊鄰主胰管的胰腺囊性腫瘤,行胰腺腫瘤局部切除是安全有效的,主胰管內支撐管可有效減少主胰管損傷及術后胰瘺發(fā)生率。對于發(fā)生主胰管損傷、高劑量胰瘺長期不愈合的患者,術中應盡量修補,術后可補救性放置支撐管。在術后未出現(xiàn)活動性出血、頑固性感染等情況下,可不必急于二次手術,患者主胰管損傷有自行修復可能。本組病例數(shù)少,仍需要大宗數(shù)據(jù)的臨床分析及前瞻性研究對其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