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加瑜
〔摘要〕中學生進入青春期后,由于生理成熟與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識覺醒等因素的影響,心理發(fā)展呈現(xiàn)出錯綜復雜、矛盾重重的局面,此時逆反心理在中學生中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基本表現(xiàn)為四方面:(1)好奇心理,(2)獨立心理,(3)對立心理,(4)偏激心理。面對這一問題,教育者常常感到束手無策,如教育不當,就會給中學生的成長帶來不利的影響。為此,本文重點分析中學生逆反心理的基本表現(xiàn)及其形成原因,尋求解決中學生逆反心理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逆反心理;中學生;青春期;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9)32-0056-04
朱智賢在《心理學大詞典》中對逆反心理的解釋是:“逆反心理是客觀環(huán)境與主體需要不相符合時產生的一種心理活動,具有強烈的抵觸情緒。”換言之,逆反心理是人們對待事物的一種特殊的心理狀態(tài),反映在教育中,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產生和表現(xiàn)出來的對教育內容或教育者的不滿與抵觸。它是一種反常的情感體驗和行為傾向,通常表現(xiàn)為情感上的對立、抗衡與情緒上的厭煩、不滿。教師和家長要深入了解中學生的心理狀況,因材施教,更好地引導中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一、中學生逆反心理的基本表現(xiàn)
中學生進入青春期后,由于生理成熟與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識覺醒等因素的影響,心理發(fā)展呈現(xiàn)出錯綜復雜、矛盾重重的局面,此時中學生逆反心理的表現(xiàn)十分突出。其基本表現(xiàn)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好奇心理
進入青春期的中學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特別是對成人世界的好奇。他們強烈要求了解各種事物和現(xiàn)象,甚至有時還想親自接觸與體驗不同的新鮮事物。那些越是不能接觸的東西,就越想接觸;那些越是得不到的東西,就越想得到。以至產生了你不想讓我知道,我就越想知道的逆反心理。例如,他們有時不加篩選地去閱讀各種書籍報刊,有時會不考慮后果地進行探索與冒險。
(二)獨立心理
中學生已經不再是時時處處需要家長和老師照顧的孩子,他們常用批判的眼光來審視各種問題。他們此時的自我意識開始得到發(fā)展,獨立意識增強。他們對生活中或書本上遇到的問題喜歡做出獨立的評價,形成了自我對社會、對他人的評價體系,不再輕易服從他人的指揮,改變自己的想法。他們敢于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喜歡懷疑、爭論。因此,他們對家長和老師的話不再“惟命是從”了,往往嫌家長和老師管得太嚴、太啰嗦,把家長和老師的話看成是對自己自尊心的傷害,對家長和老師的教育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
(三)對立心理
當中學生與老師或家長情感不通、情緒對立時,就可能對教育者的教育引導進行抵觸,甚至故意表現(xiàn)出相反的態(tài)度。任憑你“苦口婆心”,千言萬語,他卻無動于衷,不以為然,還認為老師家長簡直太啰嗦。有時,雖然他們不敢做出一些很出格的行為,但對那些有不良行為習慣同學的行為卻頗為認同,對那些充滿正能量的同學的行為挖苦諷刺,這就會在同學中造成極其不良的影響,破壞班集體的團結。
(四)偏激心理
中學生社會閱歷淺,知識面還相當有限,看問題易偏激,易走向極端。這表現(xiàn)在,在認識上,總是用片面的眼光看問題,以偏概全,愛鉆牛角尖,總是認為自己比別人高明;在情緒上,總是按照個人的喜好去評人論事,缺乏理性的態(tài)度和客觀的標準,易受他人的暗示和引誘;在行為上,總是我行我素,莽撞行事,不顧后果。
二、中學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
中學生出現(xiàn)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中學生身心發(fā)展等內部因素,也有生活環(huán)境與教育影響等外部因素。中學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概括起來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自身發(fā)展的原因
首先,思想上獨立意識日益增強。進入青春期的中學生在生理上的發(fā)育開始趨向成熟,進而形成漸趨強烈的個性意識、獨立意識、成人意識。正是因為他們感到或擔心外界忽視了自己的獨立存在,才易產生逆反心理,從而用各種手段和方法來確立自我與外界的平等地位。
其次,思維上多元思維逐漸形成。進入青春期的中學生由于大腦的發(fā)育日趨成熟,思維方式也逐漸由簡單和單一的正向思維,向著逆向思維、發(fā)散思維等方面發(fā)展。但是由于他們認識事物和看待問題的偏差太大,認識上容易產生片面性,看問題容易偏激,很容易把老師和家長的勸說與批評看成是“管”“卡”“壓”,是吹毛求疵,是對自己自尊心的傷害,因而把自己放在了老師和家長的對立面,產生了逆反心理。
(二)學校教育的原因
首先,教育方式上普遍簡單粗暴,不尊重學生。學校中有的教師不尊重學生,不理解學生的內心體驗,不遵循中學生心理變化的特點進行管理,而是采用強制性的壓服或懲罰的方法來過分控制學生的行為,這樣就會導致中學生對老師產生排斥的心理,使得學生把老師的合理要求、正面的教育也視為專門針對他們的管制措施,甚至可能去做與要求相反的事。
其次,教育方法單一,教學評價不合理。有些教師的教學內容比較單一,教學方法也缺少靈活性,相對呆板,忽視中學生的個性化,特別是對中學生的能力與成績不能給予客觀評價,嚴重挫傷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這些都會造成中學生產生厭學與逆反的心理。
再次,有些教師自身言行不一,不能以身作則。教師是社會道德行為準則的傳授者,教師的一舉一動對中學生起著表率作用,應該是中學生道德行為的楷模。如果教師的言行舉止與他的教育內容相悖,這種矛盾行為就會大大降低教師的威信,容易使中學生對教師的教育產生不信任的態(tài)度,進而產生逆反心理。
(三)家庭教育的原因
首先,很多家長對孩子缺乏尊重,缺少互動。中學生是已經步入青春期的孩子,如果家長再像以前那樣把他們當作小孩看待,就會引起他們的不滿和反感。有的家長把他們當成被動接受教育的對象,對他們提出要求時采取的是居高臨下的、粗暴的、命令式的態(tài)度,不給他們自主的空間,結果不能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孩子往往接受不了,以致和家長產生對立情緒。
其次,家長期望值過高。有的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太高,脫離孩子的實際情況。家長把自己的角色定位為一個教育者而不是父母,只重視孩子的文化成績,不遵循教育規(guī)律,不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總是強迫孩子做不喜歡做的事情,這樣往往給孩子造成嚴重的心理壓力,甚至使孩子產生抵觸情緒。
再次,家庭教育要求不統(tǒng)一。在同一個家庭中,不同的家長對待孩子的教育方式可能是不一樣的。有的家長對孩子百般溺愛,百般呵護;有的家長對孩子漠不關心,放任自流;有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法簡單粗暴,命令專制。家庭中多位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要求不統(tǒng)一,特別是祖輩和父輩之間的要求和態(tài)度不統(tǒng)一,往往會使孩子無所適從。
(四)生活環(huán)境的原因
首先是同輩群體中不良因素的影響。在同輩群體中,由于年齡、興趣、愛好、動機等方面的相似性,中學生之間容易相互認同,容易相互轉化與感染。特別是同輩群體中不良的道德行為傾向,往往會對置身于其中的一些中學生在心理上產生消極的影響,而中學生由于自身心理的不成熟性和模仿性,就容易形成逆反心理。
其次是大眾傳播與社會文化的影響。各種現(xiàn)代化的傳播媒介,為流行文化的傳播打開暢通的渠道。但由于中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而辨別是非的能力還不強,使得原本有些是用來警示人們的內容,卻給中學生帶來負面的影響,從而誤導了中學生。
三、中學生逆反心理的應對策略
教育者對中學生的逆反心理要有正確的認識,既要正視其存在的危害,又要分辨出其中有益的積極因素。根據中學生的逆反心理成因,中學生逆反心理的應對策略通常有以下六方面。
(一)尊重信任學生,搭建交流平臺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中學生都渴望被尊重、被信任,其逆反心理往往是由于與老師、家長之間缺乏溝通引起的。教育者既要做學生的良師,又要做學生的益友,應該和中學生互相尊重和理解,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如果教育者以尊重信任來對待中學生,中學生也同樣會以此來回報,那么教育者的工作就會很容易開展下去。
同時,教育者要及時與中學生溝通思想,掌握他們心理的最新發(fā)展變化。特別是對那些暫時遇到挫折而對未來失去信心、生活出現(xiàn)迷茫的中學生,教師要給予他們更多的安慰和關懷,并憑借自己豐富的經驗幫助他們學會應對挫折,使他們能心悅誠服地接受教育者的正確指導。
(二)鼓勵賞識學生,培育學習信心
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培養(yǎng)人,就是要培養(yǎng)他對前途的希望。”教育者對學生出現(xiàn)的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應該用一分為二的觀點來看待,盡量找出他們的閃光點。平時,教師應該經常鼓勵和肯定學生的優(yōu)點和成績,讓他們看到自己的潛力,這樣會使他們進步得更快。
同時,教育者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中學生,不能戴有色眼睛看待他們。教育者要認識到中學生一時的犯錯只是其認識上的誤區(qū),要通過教育,讓“丑”逐漸轉變?yōu)椤懊馈?。一旦他們有了進步,就應該立即表揚,讓他們的積極心理得到強化,建立自信心,從而以良好的心態(tài)投入學習。
教育者要把鼓勵賞識與贊美作為教育的有效手段,對學生多些鼓勵少些批評,多些贊美少些訓斥,這樣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重視自我教育,培養(yǎng)調控能力
克服逆反心理的最好辦法就是教育者引導中學生加強自我修養(yǎng),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提高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學會全面、客觀、辯證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教育者要引導中學生正確對待成功和失敗。調查研究表明,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能正確對待成功與失敗,往往對自己的成功作向內的歸因,對自己的失敗作向外的歸因。也就是說,對學習上的成功,認為是自己努力的結果;對學習上的失敗,卻認為是題目太難或運氣不佳等因素導致。因此,教育者要培養(yǎng)中學生對自我心態(tài)的調節(jié)能力,使他們學會正確的歸因方式。
同時,教育者要教會中學生正確認識別人,公正評價別人;教育者要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使他們既會自我調控,又會自我解脫,從而在挫折中能自我振奮,避免陷入消極的逆反心理。
(四)凈化學習環(huán)境,爭取正確引導
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受到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影響,教育者要為中學生創(chuàng)建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面對錯綜復雜的文化現(xiàn)象和社會問題,中學生往往還不具備正確的認知能力,難以辨清其實質,這就需要社會各界相互配合,多建設一些適合中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內容健康豐富、形式生動活潑的學習與活動場所。同時,教育者要及時準確地把握各種文化現(xiàn)象和社會問題,和中學生一起做深刻分析,幫助他們建構正確的認知,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堅定人生信念。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M·米德說:“在現(xiàn)代社會中,同輩群體的影響甚至大到改變傳統(tǒng)文化傳遞方式的地步?!蓖吶后w構成了一個人成長發(fā)展的重要的環(huán)境因素,尤其是在青少年時期,同輩群體的影響日趨重要,所以教育者要加強對中學生同輩群體的指導。任何群體都會對個體產生一種心理壓力,不積極的群體會妨礙個體正常心理的產生。對那些消極型群體的核心人物,教育者應以說理的形式加以引導和教育,而不要采取“殺一儆百”的措施,否則會事倍功半,甚至引起群體成員的反抗。相反,如果教育者能夠成功教育好群體中的核心人物,中學生的同輩群體更能健康發(fā)展,這樣就可以使中學生在生活上與感情上相互支持,學習上也能夠相互幫助,使他們學會寬容他人,學會同情他人,學會聽取別人的建議,這就為他們以后的人生之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發(fā)展逆向思維,完善思維品質
學會運用逆向思維,有時對事物的認識會達到一種比較高的境界。當前有相當一部分的中學生不滿足對課本知識的學習,不囿于別人的見解,絕不滿足于已知的結論,而是熱衷于對各種事物與現(xiàn)象進行重新認識,并積極探索未知的領域。這是好現(xiàn)象。
教育者應該支持、鼓勵和引導中學生對事物與現(xiàn)象進行逆向思維,比如可以選擇一些中學生比較關心的問題,鼓勵中學生提出不同的見解和解決問題的方案。同時,教育者要改變過去只講有利或好的一面、不講有害或壞的一面的做法,按照實事求是的原則,實施恰如其分的教育,才能使中學生全面、準確地了解社會,增強應對各種社會問題的免疫功能。
具有逆反心理的中學生,一般都喜歡采用逆向思維。教育者要通過對中學生逆向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引導中學生去思考辨析問題,進而消除他們的逆反心理。
(六)轉變教育理念,實施有效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者不應該是一個不動感情的只按某些公正性的條條辦事的審判官?!苯逃咭獜V泛學習各種心理學知識,在教育教學中,應針對中學生的不同個性特征,采取多層次多角度的教育方法,把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思想教育與實踐鍛煉、正面引導與紀律約束、嚴格要求與關懷體貼結合起來,有的放矢地實施有效教育。
同時,教育者要不斷改進教育教學方法,使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建立一種和諧的關系,創(chuàng)設一個讓中學生感到心情愉快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教育者應針對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具體情況,從其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fā),提出符合學生實際的學習要求,并靈活運用各種教育方法。特別要注意運用“暗示效應”,對中學生提出要求時,盡量不用命令方式。教育者通過充分利用“期待”“暗示”的教育手段,可以增進和中學生的情感聯(lián)結,贏得他們的信任,喚醒學生的潛力,使他們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從而消除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逆反心理。
總之,中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產生逆反心理是一種必然現(xiàn)象,而逆反心理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又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這就要求教育者要針對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對中學生進行全面細致的教育,采取恰當?shù)慕逃椒▉磙D變其不良心理,用真誠的愛心去感化他們,從而保證他們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王玲.高中生常見心理問題及疏導[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6.
[2]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全國十二所重點師范大學聯(lián)合編寫.心理學基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湖北省黃梅縣第五高級中學,黃岡,435500)
編輯/衛(wèi) 虹 終校/張國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