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揚
(甘肅省隴南市禮縣第一中學 甘肅 禮縣 742200)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文言文記錄、傳承了這一文化內(nèi)涵,同時又是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逐漸形成、趨于完美的書面語言,要深刻了解祖國的歷史,欣賞古代的文學作品,繼承我國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就必須從學習文言文開始。
義務(wù)教育初中階段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理解基本內(nèi)容。因為這是學習文言文的開始,所以就顯得比較難,它要求學生把文言課文在頭腦中做一番轉(zhuǎn)化,這就涉及到一系列問題——首先是語言問題、其次是文章內(nèi)容涉及到的歷史事件、時代背景及作者的情況,還有天文地理、典章制度、官制祭祀等古代文化常識。
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學的一般現(xiàn)象是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難”,教學效果“差”,針對這一現(xiàn)象在學生中開展調(diào)查,主要原因有這樣幾點:(1)老師一節(jié)課只是講,學生自主學習時間少;(2)練習不少,考試時用不上;(3)老師用多媒體上課,聽了記不下;(4)過去學得少,學習困難;(5)不容易讀,記不住……其實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真正原因就是;萬事開頭難。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yīng)認真鉆研教材,真正理解把握教材;合理利用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各種教學策略;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的綜合,注重聽說讀寫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加強教學內(nèi)容之間的整合,統(tǒng)籌安排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
初中階段每一冊課文有8篇古詩文,課程標準推薦的有61篇,它們在整體教材中并不算多,但多是名篇,是典范的文言文,其中包含著許多需要學生理解的文言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從教第一篇古詩文開始,積極引導學生對文章中的虛詞、實詞以及特殊文言句式進行梳理、歸納。
如《論語》12章:
虛詞積累:“而” 學而時習之 (而:表示順接 可不譯)
人不知而不慍 (而 表示轉(zhuǎn)接 可譯為“但是” “可是”)
實詞積累:“三”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表多 “幾個”)
三軍可奪帥 (表多“軍隊” “全軍”)
三十而立 (數(shù)詞“三”,三十后省略量詞“歲”)
通假字積累 “說”同“悅”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同“又” 吾十有五立志于學
我們把學生從文言文轉(zhuǎn)化到現(xiàn)代漢語中遇到的不易懂,只有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才能理解的詞,有意識地從虛詞、實詞,以及有特殊用法的詞開始,通過梳理、歸納起來,就會便于學生理解和積累。其實大家都明白:文言文中單音節(jié)詞占多數(shù),幾乎一個字就是一個詞;實詞眾多,虛詞有限;積累的重點在于實詞。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滄?!蔽覀儚膶W第一篇課文開始積累詞匯,經(jīng)過一學期、一學年反復的歸納積累,到初三畢業(yè)總復習時,已達到一定積累程度;相信這種積累是有效的,會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文言文奠定堅實的基礎(chǔ),正所謂:“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薄?/p>
課堂教學中的朗讀教學形式很多,可文言文的朗讀重在教師的示范和指導,古云“讀書而不能句讀”,雖然課本中的文言文都加上了標點符號,如果句子中停頓不對,也會影響到正確的理解;如《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鬃釉疲汉温?之有?
如果學生在朗讀時每兩字一頓,既不利于理解課文內(nèi)容,也難正確理解“苔痕上階(階)綠,草色入簾(簾)青”;這一特殊駢句。在正確朗讀的基礎(chǔ)上,讓學生自主誦讀,從合理的聯(lián)想中呈現(xiàn)出:山、水——陋室,仙、龍——吾(比興);陋室——景色、人物(側(cè)面烘托);主人——動作、神情(正面描寫);諸葛亮、楊雄——劉禹錫(類比)。一位處變不驚、處危不屈;堅持節(jié)操、榮辱從容;具有高尚品德的君子形象躍然紙上。
隨著多媒體教學的廣泛使用,配樂的同時配上畫面朗讀更能引起學生廣泛的學習興趣,能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陋室不‘陋’”其“雅”至極。銘;這一文體,也因劉禹錫千古流傳。
由朗讀到理解,由理解到記憶也需要一個積累的過程,“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呂叔湘先生曾指出:“學習文言文,必須背誦,背誦起很大作用……背熟了若干篇文章,就純熟地積累起了有用的文言文的語言材料,形成了某些基本的語言習慣,這樣才能初步掌握文言……所以要多背,背得越多越有效。”
時代在發(fā)展,歷史在前進;當今時代隨著科學和信息技術(shù)的迅猛發(fā)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斷出現(xiàn),給社會語言生活帶來巨大變化,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繼承,對語言文字的運用規(guī)則帶來新的挑戰(zhàn)。我們要繼承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了解中華民族燦爛歷史,學習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就必須學習文言文。文言文語言凝練,文采斑斕;邏輯嚴謹、思維縝密;引經(jīng)據(jù)典,言簡意賅;我們應(yīng)該引導學生、教育學生,善于學習、巧妙使用,不僅可以增長智慧,也可以使我們的語言更加優(yōu)美,行為更加優(yōu)雅,表達更加有力。
學習文言文需要自主學習,克服惰性,“懈怠縱弛,人之通患,知之非艱,行之維難;靡有不初,鮮克有終。人所共戒?!?宋·陸九淵)
學習文言文需要持之以恒,善始善終,可以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讀書三境界”共勉:“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不斷博覽、積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不斷堅持、探索);“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有所發(fā)現(xiàn)、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