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溯源、應用、深化及滲透幾方面進行論述,提出強化小學生符號意識的方法,通過搭建符號意識與數學思維之間的橋梁,為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提供借鑒。
【關鍵詞】小學數學 符號意識 思維橋梁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8A-0130-02
任何學科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數學也一樣。只有讀懂數學語言,才能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小學階段,教師一定要注重強化學生的符號意識,讓學生真正理解數學,才能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數學思維,提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如何強化符號意識,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四點做法。
一、結合具體情境追溯符號源頭
數字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但這并不代表它的存在沒有價值和意義。隨著科學文化的發(fā)展,符號的出現逐漸增多,種類也愈發(fā)豐富。但數字可以說是數學符號的開端和起源,尤其需要教師重點講述。
人教版一年級第一章第一節(jié)的入門課就是“數一數”。學生在幼兒園階段也學習了數數的方法,從1數到10肯定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這些所謂的“數數”其實只是一種長期訓練下的條件反射,學生并不一定真正理解其中的內涵。要想在小學階段一開始就向學生灌輸數學符號的意識,就一定要讓他們真正理解數字的含義。課堂教學伊始,筆者就播放了一張幻燈片(里面有一堆蘋果、香蕉和梨子),然后提問道:這里面有多少個水果?不一會,學生就數了出來,三種水果加起來一共有9個。接著筆者問到:里面分別有多少個蘋果、香蕉及梨子?學生的答案依然是正確的,每一種水果都有3個。最后,筆者再次提出問題:這里面有幾堆水果呢?顯然,對于最后一個問題,回答一堆的學生少之又少,哪怕是回答出來的學生,在筆者的追問下,也是不敢確定的。于是,筆者提示到:數字并不是用來一個個機械地往下數的,數字代表的是物體的數量,3個蘋果和3根香蕉都可以用3來表示,但只要放在一起的水果就是一堆,所以最后一個問題的答案就是一堆。聽了筆者的解釋,學生對數字也都有了相對正確的認識。
數字是數學符號的基礎,對于剛入門的一年級小學生來說,他們頭腦中的數字可能還停留在機械地從1數到10的階段。此時教師要結合具體情境,用實物引導,進一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
二、經歷具體過程體驗符號意義
數學與實物、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如果將數學引入解決實際問題的領域,讓學生親自體驗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則會使學生對符號化數字的理解更加深刻。這就需要教師設置一定的生活情境,讓學生經歷具體的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符號語言的意義。
一年級上冊第二章的兩節(jié)內容分別是“上下前后左右”的分辨,這部分內容還處于看似簡單的階段,沒有給學生造成更大的課業(yè)壓力。筆者充分利用這個時間段,向學生提出一個具體問題,讓他們從中體會數學符號的用處:在一次軍訓活動中,教練幫學生整理隊伍,每2個女生之間有且只能有2個男生,第1個是女生,那么第10個是男生還是女生?有些學生很聰明,在紙上記錄“女男男女男男女男男女”,得出了第10個是女生的結論。接著筆者繼續(xù)提問:按照這樣的規(guī)律,前提不變,那么第40個位置是男生還是女生呢?顯然,數量較多時,采用文字的方式就非常繁瑣,而且速度也慢。此時,有學生想到了替換方法,用0代表女生,1代表男生,那么整個序列就可以替換成“0110110110110110110110110110110110110110”,得知第40個位置依然是女生。同樣的解題思路與方式,用符號代替數字則會簡便很多。更重要的是,學生在此次解題過程中,主動賦予數值以一定的意義,打破了對于符號的刻板印象。
在解題過程中,學生會想方設法簡便計算,提高解題正確率以及解題速度。此時,教師應給予學生適當的引導,讓他們給符號賦予合理的意義,從而在不斷的練習中理解并熟練運用符號。
三、引導字母示數深化符號意識
數字、圖形和字母都是數學符號的幾種常見的表示形式。這其中每種符號所代表的意義都不是單一的、一成不變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在日常中將字母與實物聯(lián)系起來,深化學生的符號意識。
五年級上冊第五章的內容為“簡易方程”,涉及一些比較基礎的實際問題的解決。在學習這一內容的過程中,學生出現了一個普遍的問題:不知道如何用字母代替一定的量,從而簡化邏輯方面的推理;學生解決問題時還是通過利用已知量、倒推出未知量的逆向思維方法。于是,筆者先通過一些非常簡單的例子,訓練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教學時,筆者把3位學生的數學課本放在講臺上,并且在黑板上寫下了a和3a兩個式子,讓學生思考這2個式子分別可以代表什么意義。一開始,學生并不明白筆者要表達的意思。于是,筆者先給出提示:如果a表示一本書的價格,那么3a就表示3本書的價格。在筆者的提示下,學生紛紛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如果a表示一本書的厚度,那么3a就表示3本書的厚度;如果a表示一本書的頁數,那么3a就表示3本書的頁數;如果a表示一本書的字數,那么3a就表示3本書的字數……經過這樣的訓練,學生深刻地理解了字母應該為己所用,在適當的時候表示適當的意義。在之后的解題過程中,大家也都是將未知量設為特定字母x,然后再聯(lián)系其他已知量列方程并進行求解,而不是進行費腦的倒推。
方程是聯(lián)系中小學數學的重要紐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用字母表示數。這種訓練一定不能機械地進行,教師要通過實例讓學生理解字母表示數的深刻內涵。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理解并靈活運用。
四、挖掘生活資源滲透符號應用
課本上的數學知識是抽象的概念。但事實是,數學是完全可以應用在生活中的。因此,適當在生活中挖掘資源,將數字化符號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強化學生的符號意識,培養(yǎng)其思維能力。
五年級下冊第五章第4節(jié)“實際問題與方法”的教學,這一階段已經涉及了一些方程的高級應用。學生可以根據題目、聯(lián)系生活實際解決大部分日常問題。不過越是日常的問題,越容易被學生輕視。例如在一次測試中有一道非常簡單的題目,但大多數學生都得出了錯誤的答案。題目:廠家在一次生產過程中生產了100個零件,每一個零件的成本為2元,賣出75件后,凈利潤為175元,那么請問單個零件的定價為多少?其實這就是和生活聯(lián)系非常緊密的一個簡單問題,但是大多數學生的解答思路是:(凈利潤+成本)÷個數=單個零件定價,列出式子則為(175+100×2)÷100=3.75,即單個零件定價為3.75元。這個解答過程似乎沒有什么問題,但是仔細分析的話,我們還是可以發(fā)現,在實際過程中,生產數量和銷售數量并不是一致的。題中的已知條件為生產100個,銷售75個,但學生在求解過程中并沒有考慮到存貨問題,而是以默認100個計算的,那么出錯也是很正常的。再深入分析,學生的問題還是沒有厘清現實生活中的生產邏輯關系,零件一定是先生產再出售的,因此銷售額與生產數量是不能默認相等的??紤]到這個問題,學生便意識到了符號化的重要性,也給出了新的求解思路:設單價為x元,那么根據已知條件,可得出75x-100×2=175,解之得x=5。最終,學生得出了正確答案。
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解決問題。因此,學生不能只是以解決題目作為學習數學的最終目標,而應該聯(lián)系生活實際,將數學符號滲透到生活中,才能厘清所有量之間的邏輯關系,最終掌握數學思維。
作者簡介:麥英華(1979— ),女,廣西陸川人,中小學一級教師,大學本科學歷,主要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