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惠
【摘要】“做中學”是一種理念,是一種學習方法,更是落實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一個重要途徑.“做中學”這種教學方法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積累學生的學習經驗,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本文對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數學“做中學”教學進行了研究和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小學數學;“做中學”
【基金項目】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8年度一般自籌課題《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數學“做中學”實踐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立項號:GS[2018]GHB3491.
小學數學核心素養(yǎng)是指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過程中形成的思維品質和綜合能力.它是小學數學基礎教育的DNA.“做中學”作為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于教師,“做中學”是落實小學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一個重要途徑;于學生,“做中學”是以“做”為中心,在實踐中觀察、思考,獲取數學知識,并在此過程中體悟數學思維,積累學習經驗,提升學習能力的一種學習方式.
著名教育家蘇霍母林斯基曾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們的手指尖上.”然而傳統(tǒng)課堂教學,教師往往只注重記數學、練數學、考數學,對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做”“學”“思”并行的學習方式卻是充耳不聞,視之不見.那么,如何在教學中做到“學中做、在做中學,以學促做、知行合一”呢?筆者試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在教學中做到以學促做、知行合一.
一、以生活為載體,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是積極、主動、富有個性的生命體,數學學習過程,是一個感知、記憶、深化的思維過程,同時也是一個發(fā)現(xiàn)、推理、驗證的探究過程.思維需要激活,探究需要參與.“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興趣是數學思維的源泉,也是數學探究的內驅力.當下數學知識淪為抽象、枯燥的代名詞,主要原因在于學之乏味無趣,教之無從下口.如何改變其現(xiàn)狀,需要教師利用小學生好動、好奇、好勝的心理特征,以生活為載體,以興趣為切入點,激發(fā)學生的潛能,啟迪學生的思維,主動探究問題,體悟數學的“味道”,在樂學、善學中獲取數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如,教學“認識人民幣”一課時,以生活為載體,筆者課前利用教室里的物品做了一個小超市,對每一件物品都標價,一個黑板檫2元錢,一盒粉筆3元錢……然后讓學生思考:如果你現(xiàn)有人民幣10元,如何剛好把這十元錢花掉?學生看到熟悉的生活情境,興趣高漲,紛紛拿出零花錢,比比、畫畫,很快得出了結論.這樣的“做中學”情境,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認識了人民幣,而且啟迪學生思維,有疑而思,加深了學生對加法的深層次理解.
二、以實踐為契機,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手和腦在一塊兒干,是創(chuàng)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chuàng)造教育的目的.”數學本質上是抽象的,程度越高的數學知識就越抽象,理解就越困難.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速度往往比教師想象得還要慢.如果不讓學生親身實踐,許多數學知識便如過眼云煙、曇花一現(xiàn),很難植根于腦海.因此,這就需要教師轉變理念,把教材中的數學變?yōu)樯钪械臄祵W,把抽象的數學轉變成靈動的數學,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探究、爭辯的過程中親自感知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和發(fā)展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魅力,提升自身實踐能力和數學素養(yǎng).學生在實踐交流過程中同時也構建了數學思維模型,解鎖了數學學習方法,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鍛煉了克服困難的意志.
比如,“認識鐘表”這一課,教材只安排了2課時,當今小學生在這方面經驗很少,只知其物,不知其用,教師勢必要把大量的課時耗費在教學認識鐘表數字上,學生的思維訓練則無從談起.認識鐘表本身是一個生活色彩極強的問題,同時是一個需要長期經常性的練習過程.鑒于此,我在上課伊始,提供鐘表實物,然后讓學生用數學語言來表達,你怎么知道現(xiàn)在是9時?再讓學生撥一撥時刻、按時間規(guī)律畫一畫時刻.一節(jié)課的時間,學生不僅認識了基本的鐘表數字,而且在比比、畫畫過程中理解了鐘表的用法和24小時的數學表示法,教學事半功倍,學習收效斐然,課堂效率極高.
三、以合作為主線,提高學生探究能力
美國著名教育家韋伯斯特曾說:“人們在一起可以做出單獨一個人所不能做出的事業(yè);智慧+雙手+力量結合在一起,幾乎是萬能的.”學生在親自實踐過程中總產生這樣那樣的疑惑,惑而不能獨自解,就需合作交流共同解.也就是說合作交流是實現(xiàn)“做中學”的一個重要途徑.課堂上通過師生、生生之間合作交流,學生既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思維方式和過程,也可以在合作交流中獲得更多的知識、經驗、思想和方法.在合作交流中,生生之間共同實踐、各抒己見、取長補短,時時處處都會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課堂也會成為學生充分表現(xiàn)和發(fā)揮個性才能的舞臺.
例如,在執(zhí)教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據的收集和整理”一課時,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整理和歸納能力,我組織學生到校門口,觀察過往的車輛并讓學生數出一分鐘內的車流量情況,可是一分鐘過后,誰都沒有統(tǒng)計出來,究其原因,車太多、車速太快.該怎么辦呢?于是學生想到了通過小組合作的辦法.學生自發(fā)分成了六個小組,每人數一種類型的車.一分鐘過后,學生協(xié)作完成了任務,也體驗到合作的重要性.這樣的“做中學”既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拓寬了學生的數學視野,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
“做中學”是一種理念,是一種學習方法,更是落實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一個重要途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每一位教師更應該打破常規(guī),推陳出新,更新理念,變“講中學”為“做中學”,改變課堂教學方式,改變學生學習方式,放開教師的手,解放學生的思維,讓我們的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參考文獻】
[1]馮芳.做中學 學中做——淺談小學數學實踐活動課的作用[J].福建陶研,2007(2):8.
[2]曹芳.談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做中學”理念的實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5(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