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俊 費曉燕 王有為
摘要:研究選取安徽醫(yī)科大學,安徽中醫(yī)藥大學醫(yī)學相關學科的大學生40名,通過團體運動結合心理輔導方法觀察對醫(yī)學大學生幸福感的影響效果.經過24周干預實驗表明,雖然普通團體式心理輔導對醫(yī)學大學生幸福感有改善效果,但是,心理輔導結合啦啦操和籃球這樣的團體運動對大學生幸福感提升效果更加明顯.同時,相比較普通運動手段,團體運動能更大程度激發(fā)大學生鍛煉激情和態(tài)度,使得干預效果呈正性方向發(fā)展.所以,團體運動結合心理輔導對提升醫(yī)學大學生幸福感有一定借鑒價值.
關鍵詞:團體運動;心理輔導;幸福感;醫(yī)學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4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60X(2019)07-0115-03
醫(yī)學大學生需要有較高專業(yè)理論與技能素養(yǎng)的群體,他們是未來醫(yī)療工作的主力軍.但學習、就業(yè)的壓力使得醫(yī)學大學生對幸福感的理解與感受產生一些偏移.[1]另一方面,移動電子產品的行為依賴攫取了大學生的大量身體活動時間,造成他們有效身體活動時間明顯減少,屏幕時間大大增加,繼而引起體質下降和有效社會交往減少.[2]有研究表明,大學生的低幸福感與抑郁、孤獨等精神疾病有高相關性,并進而影響生理健康.[3]在日漸提倡“人文關懷”社會背景下,對高素養(yǎng)醫(yī)護人員的人文關懷成了現代醫(yī)療服務的關注焦點.因此,如何培養(yǎng)高質量且具有較高醫(yī)學人文素養(yǎng)的醫(yī)療人才成為了當代醫(yī)學院校教育學生的重要任務,其中,提高他們的幸福感就是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當前,我們普遍認為,體育是健康生活的積極體現.積極的體育運動不但可以緩解高強度學習的精神壓力,改善心理健康,還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培養(yǎng)良好的人格品質.團體式運動項目,如籃球、足球、啦啦操等項目是在一定競技規(guī)則下通過技戰(zhàn)術的良好發(fā)揮,在眾人共同努力下獲得集體成績的運動方式.團體式運動追求隊員間的交流、合作與信任,對參與者有較強的參與感和互動感,對參與者的自信力有較好的提升效果.[4]近年來,團體心理輔導已經應用于大學生心理干預的各個方面,尤其對大學生心理韌性、抑郁、人際交往等方面心理健康改善有較顯著效果.但是,應用于大學生幸福感改善研究還較少.此外,團體運動與幸福感之間有無相關和具體是怎樣的相關?如果結合心理輔導又會怎樣?基于以上問題,本文將通過團體體育運動結合心理輔導對大學生幸福感進行干預性研究.通過分析團體運動參與和心理輔導與幸福感之間的作用機制,為醫(yī)學院校大學生幸福感提升提供有效干預方案進而改善醫(yī)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通過安徽醫(yī)科大學、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的校園青年之家微信公眾號、校園廣播及體育俱樂部發(fā)布招募信息.采取整體隨機抽樣法和自愿原則,共招募醫(yī)學相關專業(yè)(臨床、影像、麻醉專業(yè))學生40名,隨機分配為實驗組(團體運動結合心理輔導)和對照組(心理輔導)各20人.兩組學生在進行實驗之前均未接受任何心理輔導干預且無心理疾患史.
1.2 研究工具
幸福感指數量表 以Campell編制的幸福感指數量表為測量工具,分為走總體情感和生活滿意度.其中總體情感包括8個項,生活滿意度為1個項目,共分7個等級,得分越高則提示幸福感越高.
1.3 實驗方案
實驗組心理輔導以團體——分組方式進行.團體——分組是指在進行每次心理輔導時全體受試者同時進行,輔導完成后分組鞏固交流.此次心理輔導共配備三位具有安徽醫(yī)科大學心理學教授且具有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資格的老師為心理輔導老師.一位老師進行團體輔導,另外兩位分別擔任兩組鞏固交流階段的輔導老師.本次心理輔導以緩解壓力為主線,輔以團體拓展游戲.心理輔導干預內容主要包括:“不一樣的自己”“不一樣的我們”“我是超人”“鏡中的我們”等輔導專題.心理輔導每周兩次,每次60min,共24周48次.團體性運動以花球啦啦操一、二、三級規(guī)定動作和半場籃球競賽為主要內容,共24周.每周訓練五次,其中每周二、四為花球啦啦操,每周一、三、五為籃球.每次訓練時間為1.5h,運動負荷為8METs.1-4周進行花球啦啦操基本手位和籃球運球、投籃、體能游戲等基本動作練習,期間穿插運動游戲.5-24周為主題式啦啦操展示與半場籃球對抗賽,并進行分組累積積分.對照組在24周期間僅進行心理干預輔導,其課余參加體育運動項目、強度、時長均為自由選擇.
1.4 數據處理
收集輔導前和24周后幸福感指數,采用SPSS19.0進行數據統計和分析.所有指標均使用X±S表示,其中組間為獨立t檢驗,組內為配對t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與分析
2.1 兩組幸福感干預前差異性比較
表1數據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實施實驗干預前測得的主觀幸福感數據.其中,實驗組(M=3.631,SD=0.986)與對照組(M=3.739,SD=0.815)組間比較,兩組總體情感指數相比較無顯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M=3.611,SD=1.603)與對照組(M=3.802,SD=1.433)組間比較,兩組生活滿意度相比較無顯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M=7.813,SD=2.239)與對照組(M=7.781,SD=2.313)組間比較,兩組主觀幸福感相比較無顯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基于以上比較得出,兩組在三項數據比較上均無顯著性差異.
2.2 實驗組幸福感干預前后差異性比較
由表2所示,實驗組總體情感指數干預前(M=3.631,SD=0.986)與干預后(M=5.393,SD=1.455)相比較,有顯著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生活滿意度(M=3.611,SD=1.603)與干預后(M=5.618,SD=2.394)相比較,有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主觀幸福感總分干預前(M=7.813,SD=2.239)與干預后(M=11.037,SD=2.527)相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有統計學意義.主觀幸福感項目中干預后測得的分數較干預前有顯著提升.
2.3 兩組幸福感干預后組間比較
由表3所示,實驗組總體情感指數干預后(M=5.393,SD=1.455)與對照組干預后(M=3.936,SD=1.023)相比較,有顯著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干預后生活滿意度(M=5.618,SD=2.394)與對照組干預后(M=4.133,SD=1.231)相比較,無顯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主觀幸福感總分干預前(M=11.037,SD=2.527)與干預后(M=8.012,SD=1.784)相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總體情感指數和主觀幸福感項目實驗組干預后測得的分數較對照組干預后有顯著提升.
3 討論
研究表明,快樂的人更有活力,更有創(chuàng)造力,更健康,更成功,更善于交際.也就是說,如果大學生在學生生涯中享有足夠的快樂感,那么他們在接受教育的各個方面都會更加成功,并且畢業(yè)后的工作幸福感也會很高.[5]另一方面,幸福感通常被認為是成功生活的基本標準,也是生命過程中不斷追求的心理狀態(tài).東西方文化中,主觀幸福感的概念具有許多相同的特征,并被廣泛接受為感受幸福并明確這一心理體驗帶來的意義.換句話說,幸福感可以跨越文化鴻溝并具有相似性.例如,在一項調查對幸福的跨文化差異的研究中,大學生的幸福感是可以通過心理健康程度來衡量的.[6]醫(yī)學專業(yè)學生在成為未來醫(yī)生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路徑中,幸福感對其心理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影響.然而,醫(yī)學專業(yè)學生在成為醫(yī)生前,可能會經歷高度學習壓力并帶來低水平幸福感.[7]
本次實驗干預可以看出,醫(yī)學專業(yè)大學生通過24周的團體式體育運動結合心理輔導對其幸福感的三個維度均有顯著提升.在同樣進行心理輔導的情況下,實驗組加入團體式運動后,其幸福感水平有明顯的提升.而對照組在進行相同的心理輔導干預后,雖然其幸福感水平有所提升,但與實驗組比較,還不夠明顯.其干預效果弱于實驗組.
大學生體育參與方式受個體喜好、價值觀及幼年運動經歷等綜合因素影響,呈現出多層次、多樣化特征.同時,大學生在選擇運動項目時,其目的各有不同:有強健體魄、有舒緩減壓、有掌握技能、有社會交流等等.啦啦操是非對抗性評分類運動項目,在進行啦啦操訓練時所對應的隊伍口號是每個小組團隊精神的外在展現,在動感活潑的音樂配合下,大學生在進行各種肢體語言的展示的同時,也是對自我心情的一種宣泄和放飛.因此,長期啦啦操運動不僅對醫(yī)學大學生形體有改善效果,同時對其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也有改善效果.
希望成為未來醫(yī)生的大學生的幸福感體驗不僅會對自身心理產生強烈影響,也會對整個社會產生強烈影響.然而,目前,由于學業(yè)和就業(yè)壓力我國醫(yī)學大學生患有軀體癥狀和抑郁癥程度較高.特別是,醫(yī)學大學生在成為身心俱健的醫(yī)生的培養(yǎng)階段,大學校園的快樂心理非常重要,因為人們在快樂時更愿意幫助他人.[8]當醫(yī)學學生過上幸福的生活并具有個人資格為他人創(chuàng)造快樂時,他們就可以關心照顧并影響患者的幸福感.
4 建議
綜合以上,為了更好提升醫(yī)學大學生幸福感,建議以下幾點:一,在對醫(yī)學專業(yè)大學生進行幸福感或相關心理情感干預時,盡量多采用復合型干預模式,以避免單一手段干預給干預對象帶來枯燥感,引起心理疲倦.二,在設計干預方案時,應考慮到醫(yī)學大學生心理和生理特點.將易于實施的,生動活潑與動感時尚的體育運動項目融入其中會引起醫(yī)學大學生的心理吸引度,從而更好地實施運動干預并可能取得更好的干預效果.三,在實施干預時,實施者可以對醫(yī)學大學生施以更多的人文情感關懷,其中鼓勵人際交往能力好的同學積極進行組隊,以發(fā)揮榜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徐長江,鐘晨音.大學生壓力感的研究[J].心理與衛(wèi)生雜志,2001⑷:23-25.
〔2〕李雪皎.“幸福訓練”團體輔導對留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以在韓中國留學生為例[J].中國科技縱橫,2012(2):93-94.
〔3〕秦亞平,李鶴展.大學生手機依賴與主觀幸福感及社會支持相關性研究[J].臨床身心疾病雜志,2012,18(5):465-468.
〔4〕王嵐,馬長征.醫(yī)學生主觀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的調查[J].蚌埠醫(yī)學院學報,2013,38(1):84-85.
〔5〕溫翠紅,韓建茹,黃曉明.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陰[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5(2):106-l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