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偉峰
摘要:科學學科是以探究為核心的學科。在科學學習中,探究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主要途徑。為此,科學課教學中加強探究學習很有必要,教師要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優(yōu)化探究材料,奠定探究基礎,借助探究問題,讓學生都能在課堂上學有所長,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關鍵詞:小學科學?探究學習?探究材料?探究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是小學科學課堂的重中之重,這不僅是學生學習科學的目標,而且是一種學習方式。相比于傳統(tǒng)的小學科學教學模式,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要側重于讓學生參與探究活動,在親身操作和體驗中獲取科學知識。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契合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而且能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獲取知識,掌握技能。在實踐中,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這種模式的發(fā)展偏離了主線,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沒有切實承擔起指導者的責任,沒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讓學生淪落為科學探究活動的旁觀者。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以下三大策略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
一、創(chuàng)設懸疑情境,激發(fā)探究熱情
創(chuàng)設懸疑情境是近年來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經(jīng)常使用的教學手段。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表演科學魔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并且在其中設置懸念,使得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幫助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探究科學魔術背后的原理,無形中調(diào)動了學生探究科學的熱情。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水的三態(tài)變化”這一課時,事先準備了一根魔法棒,將一根不透明的空心管的一端密封,另一開口處灌入滿滿的維C粉,隨后用紙密封。在教學展示時,教師可以在一個燒杯里裝上大半杯由高錳酸鉀藥劑調(diào)成的紫色液體,顏色如同葡萄酒的顏色一樣,再適時取出魔法棒,告訴學生:“我有一根神奇的魔法棒,它能夠把紫色的葡萄汁變成白色?!彪S后,教師用這根魔法棒放入燒杯中進行攪拌,學生可以觀察到紫色的液體逐漸變淡,成了白色。學生對于這樣的科學魔術會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也能夠最大程度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這對于提升探究能力和獲取知識都是大有裨益的。
以上案例中,教師為學生設計了懸疑情境,有效地激發(fā)了他們的科學探究熱情,有了科學探究熱情之后,自然就會以一種積極的狀態(tài)投入到學習中去。
二、優(yōu)選探究材料,奠定探究基礎
小學生在開展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中離不開探究材料,引導他們進行科學探究學習時,對探究材料進行選擇是關鍵一環(huán)。只有選取高質(zhì)量的探究材料,才能讓科學探究活動順利開展。因此,教師要善于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及學生的實際學情,對探究材料進行優(yōu)選,這樣才能為他們在課堂上的探究學習奠定物質(zhì)基礎。
1.緊扣重點篩選材料。在以往的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通常不注意對探究材料的篩選,選取的材料比較隨意,沒有重點。其實,每一節(jié)科學課都有教學重點,教師要立足這些重點科學地選取材料,這樣才能保證這些材料更契合教學目的,更有典型性,學生的科學探究也更有目標性。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導體與絕緣體”一課中,由于對教學材料沒有篩選,統(tǒng)統(tǒng)按照教科書的要求準備了20多種檢測材料,這些材料需要學生逐個檢測,不僅降低了學生的探索欲望,而且不利于課堂教學的高效開展。為了讓學生充分感知“導體”與“絕緣體”這兩個科學概念,突出對同材料導電性的檢測區(qū)別,教師要對教科書中的檢測材料進行合理篩選,選擇一些代表性的材料,如氣球、皮毛、蠟燭和陶瓷等,舍棄紙、鉛筆和塑料尺等。教師要切實負起課程資源開發(fā)者的職責,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檢測材料。這樣篩選后,學生的學習興趣明顯增強,有的學生完成檢測后意猶未盡;有的學生在后期報告中還會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反思為什么電路檢測器檢測鐵質(zhì)鉛筆盒時指示燈不亮等,切實達到啟發(fā)學生的探究能力的目的。
從上述教學片段可知,教師選取探究材料時應當重質(zhì)不重量,要選取一些契合教學目的且有代表性的材料,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基于學情優(yōu)選材料。小學生由于身心發(fā)育尚未成熟,其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也處于較弱時期,經(jīng)常在科學探究過程中遇到一些無法克服的困難。教師要以學生的實際學情為出發(fā)點,選擇合適的探究材料,更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的科學學習,要注重學生的探究過程,而不是僅僅得出探究結果,要在探究過程中激發(fā)其對科學的興趣,自主學習獲得探究知識。
例如,一位教師在“聲音是怎樣產(chǎn)生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chǎn)生的”,摒棄“聲音是由物體碰撞產(chǎn)生的”這一不科學的認知,立足學生思維起點進行教學設計。學生在理解概念的過程中,要經(jīng)歷“對已有概念的否定—新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完善”這一過程,教師需要準確把握這種層次性,有針對性地選擇探究材料??梢赃x擇鼓、鐘等材料讓學生觀察,學生嘗試撞擊鼓、鐘等物體后,聲音可以延續(xù)很長時間,這就否定了“聲音是由物體碰撞產(chǎn)生的”的錯誤認知。還要選擇尺子、鼓等材料,讓學生觀察發(fā)聲的尺子、鼓等材料的特征,從而對“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chǎn)生的”這一結論有了清楚的認知。通過讓他們制止正在發(fā)聲的鼓、鐘的振動,以驗證這一結論正確與否,事實證明這一結論是正確的。通過上述三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教師分別選擇了有針對性的探究材料,很好地符合教學要求,幫助學生正確建立認知。
三、借助探究問題,指明探究方向
相比于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當下的科學教學更加注重啟發(fā)學生的質(zhì)疑精神,讓學生能夠有勇氣挑戰(zhàn)權威。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學習。要鼓勵學生敢于質(zhì)疑,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在質(zhì)疑中提升探究動力。
1.設計引導性探究問題。教師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應當注重設計一些引導性問題,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思維,幫助學生構建自身的科學探索知識架構。
例如,一位教師在“測量水的溫度”一課的教學中,先設置問題讓學生思考:“同學們,在測量水的溫度時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問題?”學生通過教師的問題逐步開展自學,并對自學情況進行反思。在此基礎上,有學生提出疑問:“為什么在測量水溫時,手只能握在溫度計的上端?”“溫度計在測量時為什么不能讓玻璃泡碰到杯壁?”“在讀取溫度的過程中,讓溫度計保持在水中是什么道理?為什么要讓溫度計液面保持在同一平面?”教師對于學生的踴躍提問應當給予鼓勵和贊許,隨后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開展討論,讓學生在相互的分析、比較、交流中得出答案。
可見,教師在小學科學課堂上,既要鼓勵學生多質(zhì)疑、多提問,幫助學生養(yǎng)成敢于質(zhì)疑的習慣,又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自行探究獲取答案,只有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2.設計啟思性探究問題。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切實承擔起“引導者”的職責,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設計能夠啟發(fā)學生思考的探究問題,以此引導學生自行探究,這樣就能夠讓他們的科學探究學習高效化。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日食和月食”一課時,就通過引入模擬實驗的方式來讓學生對“日食”的形成原因進行探究。教師先讓學生對日食的特點進行描述,有學生說:“這個過程貌似是一個物體將太陽遮住了?!薄斑@個過程就好像是一個圓球遮住的太陽,而且它不透明。”教師對于學生的初步認識并沒有立刻進行評價,而是對他們進行提問:“在實驗時,同學們會想到哪些工具呢?怎么操作才能實現(xiàn)對那些天體進行模擬?”學生通過前面的鋪墊初步認識了日食的特點,會根據(jù)具體情況選擇乒乓球、地球儀和手電筒等工具,分別用來指代月球、地球和太陽。隨后,教師讓學生進一步思考:“這些工具可以完整地模擬出天體運動的過程嗎?”“在具體實驗過程中,可能會發(fā)生什么情況?”這樣,就有效地為學生的科學探究指明了方向。
以上教學片段中,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一步步地設問,引導學生思考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幫助學生制訂科學的研究計劃,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科學探究水平。
總之,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要嚴格貫徹落實以學生為主的理念,真正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教師要做好引導者工作,通過循循善誘,幫助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式。同時,教師要調(diào)動一切教育資源,采取各種有效的教學方式,設計科學合理的探究活動,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都能在課堂上學有所長,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參考文獻:
[1]徐炳蔚.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能力探微[J].小學教學參考,2002(4).
[2]周建國.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J].科學大眾,2009(6).
[3]童海云.科學探究結構的再探究[J].科學課,2008(3).
[4]李祝修.交給學生“探究”這把金鑰匙[J].廣東教育(綜合版),2007(9).
責任編輯:丁?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