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和芬
【摘 要】數學交流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fā)展能力不可或缺的數學活動,其組織和實施已成為執(zhí)行和實施課標的突破口。作為一種教學方式,數學交流的目標是把課堂打造成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材之間進行多元多向互動交流的場所,在交流中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能力,為其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文章結合具體的實踐提出了開展數學交流的方式和策略,旨在通過引導學生開展數學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數學教學;數學交流;引導方式
弗賴登塔爾認為:“數學學習就是要通過數學語言,用它特定的符號,詞匯、句法和成語去交流,去認識世界?!笨梢?,數學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或“知識移植”,其教學過程必然伴隨著數學交流的過程。
一、開展數學交流的重要性
“數學交流”教學意義重大。從《數學課程標準》來看,數學交流包含三個方面:一是數學思想方法的接受。即通過聽覺、視覺、觸覺等知覺,以交流、閱讀、活動、游戲等方式接受他人的數學思想和方法。二是數學思想的表達。即把自己的數學認識以動作、直觀(實物)、口頭或書面、兒童語言或數學語言符號的形式表達出來。三是數學思想載體的轉換。即把自己對數學的認識由圖表、文字、符號以及實物、動作中的一種載體轉換成另一種載體,以發(fā)展對數學及問題的全面認識。
數學交流是挖掘、提煉數學思想方法的良好載體,這不僅在于它是一個知識和技能的習得過程,更在于它是學生數學素養(yǎng)和人文精神的形成過程。對“數學交流”教學的研究勢在必行。
二、開展數學交流的方式
數學交流是通過聽覺、視覺、觸覺來接受他人的數學思想,再將自己的數學思想用動作的、直觀的形式或數學語言形式表達出來。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正視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實踐,構建多向交流模式,營造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等多向的動態(tài)的交流氛圍,在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交流能力。
(一)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平等交流
教師在數學教習中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要充分發(fā)揮情感因素對學生學習的積極作用,理解、愛護每一個學生,與學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增進師生間的交流,使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在和諧的氣氛中完成。
……
教師應努力營造一個寬松民主、和諧互動的課堂環(huán)境,促進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fā)展。
(二)加強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自由交流
學生之間的交流,主要體現在合作交流、評價交流、思想交流等方面。教師要敢于變革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
例如,在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學習中,筆者把學生分成四人一組,并給每組提供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長方形、平面四邊形、任意三角形等材料。要求小組合作通過“擺一擺”或“剪一剪”等研究這些圖形,進而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學生通過合作操作、討論交流,最后得出結論。這樣的教學過程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等。這不僅增進了學生間的情感,還讓學生感受到集體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加強學生與教材之間的交流
教材是師生進行教學活動的材料和教學的主要載體,它能給學生提供很多學習信息。教師應引導學生對書本上的知識進行質疑問難,進一步拓展學生思維發(fā)展的空間。如“倒數認識”這一課,學生理解了1的倒數是1,但不明白0為什么沒有倒數。教師提示學生從分數的意思、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等去思考,通過討論使問題得以解決。在這樣的交流中,學生發(fā)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實質性的培養(yǎng)。
三、開展數學交流的策略
數學交流是一種開放性的探索活動,它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能提高他們應用知識的興趣。在數學交流過程中,給學生發(fā)表意見、提出問題、思考問題留下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能起到積極作用。
(一)創(chuàng)設開放性的問題情境
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為學生開展積極的交流“造勢”,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課堂學習,激發(fā)其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啟動他們的數學思維,使他們學會傾聽與表達,共同解決數學問題。
例如,設計這樣一道習題:學校食堂準備用12000元錢添置一些桌椅,據市場報價,每張桌子250元,每把椅子50元,請你算算這些錢可以買多少套桌椅?這是一道有關現實生活的開放性練習題,答案不唯一。問題提出后,大部分學生很快獨立解決了問題。下面是全班交流的情況:
生1:把一張桌子一把椅子看成一套桌椅,求出一套桌椅的價錢:250+50=300(元)。再用12000÷300=40(套)就可以解決問題了。
生2:它沒有說明幾張桌子幾把椅子是一套,有的是一張桌子六把椅子為一套,如果學校買的是這樣的配套,這題就得用250+50×6=550(元)求出一套的價錢,再用12000÷550來計算。
生3:那買我家一張桌子四把椅子那樣的餐桌,就得用12000÷(250+50×4)來計算。
……
上述針對食堂買餐桌椅的數學交流的過程至少使學生有如下體驗:(1)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處處有數學;(2)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是多樣的,要善于發(fā)現;(3)要不斷提高自身獲取、加工、輸出信息的能力。
(二)體驗開放性的教學過程
數學課堂上可采用“社會交往模式”即“小組互相合作學習模式”,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實踐研究中積極主動進行觀察、實驗、操作、猜想、思考、推理、驗證、應用等,讓每個學生都能經歷一個富有挑戰(zhàn)性的開放性的學習過程。
例如復習求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和圓錐體的知識后,教師可安排一次這樣的教學活動:把學生分成若干4人小組,分別圍坐在一起,每個小組的桌子上放有1個鉛球、1個標有刻度的圓柱體容器、1盆水、1個圓柱形的透明教具、1個茶杯和1把尺子。要求學生測出鉛球的體積。學生們充分交流,得出自己的測量方法。
生1:把鉛球熔化后,鑄成長方體,再計算它的面積。
生2:我們現在沒有這種設備,很難實驗。
生3:可將鉛球放入標有刻度的圓柱體容器里,看水上升多少,算出水上升的體積,就知道鉛球的體積。
……
師:大家都運用了“轉化”的數學思想,把鉛球的體積轉化成了其他物體的體積。真了不起!現在你能測量計算出鉛球的體積了嗎?
接著學生用桌上的實驗材料測試出鉛球的體積。各小組分工合作,默契配合,很快測量并計算出鉛球的體積。
(三)拓展開放性的評價空間
作為教育的對象和學習活動的主體,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活動和自身的學習活動有著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斷。教師可開展學生自我評價、集體評價、小組合作互評、獨立評價等交流活動,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數學思路和解決問題的體會,加深對學習活動的體驗和感受,不斷調整學習行為。
師:大家認可現在的修改嗎?(全班學生觀點一致,臉上露出了愉悅的神色。)
師:有幾位同學的觀點雖然被否定了,但他們善于提出問題,積極調整思路的這種勇氣和智慧為我們作出了榜樣!
還評價權給學生,使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形成一種互評互析的評價伙伴關系。這既拓寬了學生的思路,又開發(fā)了學生的潛能。
總之,“數學交流”教學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師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讓學生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合作,學會思考,在思考中創(chuàng)造,在創(chuàng)造中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