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殿忱
(北華大學文學院 吉林吉林 132013)
唐德宗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三月,吐蕃遣使告牟尼贊普(足之煎)卒。[1]五月,唐德宗遣工部侍郎張薦為吊祭使,以左拾遺呂溫為副使入蕃吊祭。①行至鳳翔,加封呂溫為侍御使,賜緋袍牙笏。[2]張薦,字孝舉,為人廉正端直,博洽多聞。他曾于貞元四年送咸安公主入回紇和親。是個恰當?shù)娜诉x。但是,此時他已是六十一歲的老人了。難以承受唐蕃古道上的艱辛旅途。七月,行“至赤嶺東被病,歿于紇壁驛。吐蕃傳其柩以歸?!盵3]唐廷只得以原副使呂溫代正使之責入蕃吊祭。呂溫生于唐代宗大歷七年(公元772年)此時才三十三歲,正是年輕力壯之時。呂溫少時從其父呂渭學《詩》《禮》,又師陸質通《春秋》。貞元十四年登進士第,又登博學宏辭科,授集賢殿校書郎,十九年擢左拾遺。況且,他曾參加過唐蕃清水之盟,對吐蕃的情況是比較了解的。因此,代行正使之責是完全可以勝任的。問題只是他當時從八品的左拾遺官階太低。于是唐德宗加封他為從六品下階的侍御使。使他脫掉青衫,換上緋袍紫衣。正如他在《謝章服表》中所言“賜臣緋衣魚袋、笏并袋紫衣一副者……九重清袐,不忘絕域之單車;萬乘憂勤,特記微臣之命服?!盵4](P40)
呂溫是與柳宗元、劉禹錫等同時的中唐詩人。他在出使吐蕃期間作有二十多首詩及相關文章。本文就部分詩文作如下校釋。
行行忽到舊河源,城外千家作漢村。
樵採未侵征虜墓,耕耘猶就破羌屯。
金湯天險長全設,伏臘華風亦暗存。
蹔駐單車空下淚,有心無力復何言。[4](P13)
題中河源軍,為唐儀鳳二年(公元677年)設置的邊戍政區(qū),治所在今青海省西寧市東南。唐時屬隴右道轄境,隴右採訪使,治所在鄯州鄯城。《新唐書·地理志》載:“河源軍西六十里有臨蕃城,又西六十里有白水軍、綏戎城……又西二十里至赤嶺,其西吐蕃,有開元中分界碑[5](P1041)。詩中樵采、農(nóng)耕、伏日、臘祭的華夏生產(chǎn)、生活、風俗亦完全融入邊地之中。
詩題中的“村”字,《全唐詩》作“邨”[6](P923)。連同詩中的“蹔、涙”,依國家1955年公布的《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分別為“村、暫、淚”的異體字,其中“暫”字,今又簡化作“暫”。下文凡言正異體字,均據(jù)此表。
又,此詩為七律,首句入韻,“源”與“村、屯、存、言”同押中古“十三元”韻。
(元缺一字)南橋上見河州,遺老相依赤岸頭。
匝塞歌鐘受恩者,誰憐被髪哭東流。[4](P13)
詩題中的河州亦屬隴右道。《新唐書·地理志》稱:“河州安昌郡,本抱罕郡,天寶元年更名。”[5](P1040)
詩中“元缺一字”的“元”,明代迄今已寫作“原”。因為明代忌諱元朝再來。由此可推知收錄此詩之書為元代或元以前之版本。南宋陸游的《示兒》詩云:“死去元知萬事空”,用的正是“元知”一詞。所缺之字,在南宋洪邁進呈,明代趙宧光等人編定的《萬首唐人絕句》(以下簡稱《萬首》)中作“左”字。詩題作《題河州赤岸村》。從詩的意境來看,題寫的是村中之人:相依村頭的遺老,塞歌聲中的受恩者,而非“橋”。應該從“村”字。
又,“鐘”下,《全唐詩》注:“一作‘中’?!盵6](P923)反復吟哦,似覺“中”字佳。又“被髮”,在此處既可理解成“披頭散髮”地哀哭,亦可理解為漢族遺老久居邊地而使之改變成“被(披)髮”的髮式。似乎后者更合詩意。
呂溫離京之后,唐廷便陷入多事之秋: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癸巳(二十一日),德宗皇帝(李適)崩于會寧殿,年六十四?!盵5](P205)國不可一日無君,三天后,四十五歲的皇太子李誦“即皇帝位于太極殿”,是為唐順宗。這位史稱“為人寬仁,喜學藝,善隸書,禮重師傅”的新皇帝,即位時雖已病得口不能言,但任用王伾、王叔文等東宮舊臣推行改革確是雷厲風行:二月,大赦天下;罷免貪酷的京兆尹,贏得了市井歡呼;又罷擾民的宮市、諸道進奉、五坊小兒及鹽鐵使月進錢。三月,兩次放出后宮及教坊女子九百多人;立其長子二十八歲的廣陵郡王李純?yōu)榛侍?。這一切呂溫的好友柳宗元、劉禹錫等人都積極參與,而他卻遠在吐蕃。
就連德宗晏駕,順宗繼位這些大事,他也是在近半年之后才得知確切消息的。
臣溫言:六月十四日,入蕃告哀使、左金吾衛(wèi)將軍兼御史中丞田景度至吐蕃別館。伏承皇帝陛下以正月二十六日明德奉天,纂臨宸極,重光升耀,百化惟新,澤被幽遐,慶覃動植……今月七日自別館迴至河州大夏川,即以十二日進發(fā),星言夕惕,莫敢遑寧。瞻望闕庭,載深感躍,無任喜抃屏營之至?!盵4](P40)
此段文字正與《新唐書·吐蕃傳》之載記:“順宗立,以左金吾將軍田景度、庫部員外郎熊執(zhí)易持節(jié)往使”[5](P6100)。相互發(fā)復。值得指出的是:呂溫文題中的“順宗”二字并非當時原題,因李誦的順宗廟號須死后入太廟時方能得知,賀其登極不可能預知此廟號。
順宗的“永貞革新”,由于遭到宮內太監(jiān)、保守大員與藩鎮(zhèn)勢力相互勾結的瘋狂反對而宣告失敗。“永貞元年八月庚子,立皇太子為皇帝,自稱太上皇?!蓖鮼刹∷溃跏逦谋粴?,柳宗元、劉禹錫等八人貶為邊遠地方的州司馬。兩《唐書》均言:“時柳宗元等九人坐叔文貶逐,唯溫以奉使免?!薄傲谠冉宰逦馁H,溫獨免。”春秋筆法,內含多多。
其實出使過程還是很艱辛的。這從呂溫所奏文中可見一斑。
(按:《狀》是一種向上陳述事實的文體)
“右,臣前月十四日至清水縣西,吐蕃舍人郭至崇來迎,便謂將書、詔等先去。臣以二十一日到薄寒山,西去蕃帥帳幕二十余里停止。至二十三日方見尚乞里徐、撥闡布(按:新唐書·吐蕃傳》作“缽闡布”并云:“為虜浮屠,豫國事者也?!保?、論乞心熱,奉宣進士,兼付賜物。莫不祇奉圣恩,感悅過望。部落歡抃,道路謳歌,加以接待殷勤,供擬豐厚,竭誠歸化,形狀可知。臣親睹蕃情,不勝慶躍。(接著筆鋒一轉)綺里徐等,固欲令臣與薛伾,領蕃使卻歸奏事,臣當時苦爭,請赴衙帳,自辰及午竟不見移。今日再見悉論,盡詞往復,勢既難拒??质乱?,即以今月五日,令臣與張薦分背便發(fā),彷徨中路,憂懼實深,心魂震驚,進退無據(jù)。謹勒某官某乙陳奏以聞?!盵4](P54)
由于唐廷變故頻發(fā),使吐蕃上層對于唐蕃和好關系是否繼續(xù)穩(wěn)定地保持下去,心存疑慮,因而,呂溫被羈旅未還。至永貞元年(公元805年)十月回京?!秴魏庵菁甲C》認為:“鄭監(jiān)使,當作薛監(jiān)使,即內官薛盈珍也?!指咂?、薛盈珍,有上卷《謝章服表》可證?!苯癜矗骸吨x章服表》作于離京未遠的鳳翔,可此狀作于距吐蕃衙帳僅二十余里之處。“鄭當作薛”之推論,有失于武斷。
《呂衡州集考證》又引《代張侍郎起居表》所云:“固令盈珍等卻迴奏事”與上《狀》所引“固欲令臣與薛伾(按:《新唐書》有傳[2](P3970))領蕃使卻歸奏事”相同。然而,考證《蕃中賀順宗登極表》又云:“《代張侍郎起居表》即是年秋途中作?!苯癜矗喝绱艘粊?,考證者便將作于三個時空段的文章相混淆了。
對呂溫在吐蕃的表現(xiàn),兩《唐書》口徑亦相同?!杜f唐書》云:“時王叔文用事,故與(呂)溫同遊東宮者,皆不次任用。溫在蕃中,悲嘆久之。”《新唐書》云:“會順宗立,(張)薦卒于虜,虜以中國有喪,留溫不遣。時叔文秉政,與遊者皆貴顯,溫在絕域不得遷,常自悲。”而劉禹錫在《唐故衡州刺史呂君集序》中稱:“上問能使絕域者,君以奇表有專對材膺選?!痹≡凇犊迏魏庵萘住分幸噘澝绤螠亍罢埨t期系虜,枕草誓損軀?!?/p>
言為心聲,綜觀呂溫在吐蕃所作詩,確有悲嘆內容。
三五窮荒月,還應照北堂。
迴身向暗臥,不忍見圓光。
詩題,《萬首》作《吐蕃館月夜》[7](P118)?!度圃姟贰皠e”下注:“一作‘列’?!盵6](P922)今按:別館即客館。南朝齊梁間文學家庾信出使北朝西魏被羈留作名篇《哀江南賦序》稱“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別館?!贝饲檎蠀螠匦木场S帧氨碧谩奔戎富始姨珡R神主之堂,又指秘書省之后堂(虞世南主編的大型類書《北堂書鈔》即本此)。在指代母親的意義上,又同“萱堂”或“高堂”。當十五月圓之夜,月圓人不圓的家國情懷,悲傷固然悲傷,亦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矣!
愁云重拂地,飛雪亂遙程。
莫慮前山暗,歸人眼自明。
詩題,《萬首》作《雪中送楊七》[7](P118)。遠不如上題點明“吐蕃別館”及送人“先歸”為好。又,“眼自明”,《全唐詩》作“正眼明”。先歸之人,歸心似箭,自知家人望眼欲穿,故再暗的前山在歸人眼中亦有光明在。又,楊錄事(正八品上階)在同一曾祖的兄弟中排行第七,唐人好以此“行第”(民間謂之“大排行”)相稱,如李十二白、杜二甫等。題中“先歸”二字,是呂溫期盼自己能盡早后歸的心聲,斷斷不可省去。
星漢縱橫車馬喧,風搖玉佩燭花繁。
豈知羸臥窮荒外,日滿深山猶閉門。
清明令節(jié)千官會,絕域窮山一病夫。
遙想滿堂歡笑處,幾人緣我向西隅?[4](P7)
詩題,《萬首》合稱《吐蕃別館臥病寄朝中親故二首》。“玉佩”作“玉珮”,“深山”作“山頭”,“清明”作“清時”,“窮山”作“窮荒”,“緣我”作“似我”。今按:題中“臥”字,在《說文·臥部》:“伏也。從人、臣,取其伏也?!薄芭P”,今為規(guī)范漢字?!矮槨保瑢V革椢?;“佩”義項較多,易生歧義?!吧钌健保y以“滿日”,陽光照亮“山頭”為是?!扒迕鳌睘槎墓?jié)氣之一,而中和節(jié)乃人為之節(jié)日,是唐德宗采用李泌建議“廢正月晦,以二月朔為中和節(jié)”。遂與上巳、九日為三令節(jié)。故知“清時”是,而“清明”非?!案F山”與“窮荒”,似兩可。而舉凡兩可之字詞,均應依從早出之書或版本?!熬壩摇本洌鉃椋耗苡袔兹艘蛭业木壒省跋蛴缍??典出劉向《說苑·貴德》:“今有滿堂飲酒者,有一人獨索然向隅而泣,則一堂之人皆不樂矣?!崩^承中尚有發(fā)展——吐蕃在長安之大西南,故云“向西隅”?!熬壩摇陛^“似我”大佳。人在羈旅中臥病,倍思親友,亦無可厚非也。反映彼此境況巨大反差的還有行次中的兩首詩。
時同事弗同,窮節(jié)厲陰風。
我役流沙外,君朝紫禁中。
從容非所羨,辛苦竟何功?
但示酬恩路,浮生任轉蓬。[4](P7)
詩中的竇三端公,為代宗朝國子博士竇叔向五子中的第三子竇群。竇群曾任德宗朝侍御史,以其位居御史臺之首,故俗稱端公。兩《唐書》均言呂溫“與竇群、羊士諤趣尚相狎”,“與竇群、羊士諤相昵”。他與竇大常亦有唱和。呂溫逝世,五竇中的竇鞏還作悼詩《哭呂衡州八郎中》祭之。
轉蓬星霜改,蘭陔色養(yǎng)違。
窮泉百死別,絕域再生歸。
鏡數(shù)成絲髮,囊收抆血衣。
酬恩有何力?秖棄一毛微。[4](P7)
詩題中的“拘留”與“先寄”二詞,顯系認真推敲后所選定最能表現(xiàn)真情實感的文字?!度圃姟氛`書“隴右”作“隴石”[5](P921),實屬魯魚亥豕類的手民之誤。
更能表現(xiàn)呂溫思想境界的,亦有二首作于使蕃中之詩。
純精結奇狀,皎皎天一涯。
玉嶂擁清氣,蓮峯開白花。
半巖晦云雪,高頂澄煙霞。
朝昏對賓館,隱映如仙家。
夙聞蘊孤尚,終欲窮幽遐。
暫因役余暇,偶得志所嘉。
明時無外戶,勝境即中華。
況今舅甥國,誰道隔流沙!
詩題中的“白山”,《全唐詩》訛作“白水山”[6](P921)。在吐蕃別館眺望的“白山”即終年不化的雪山。詩中的前四句均指此,且“蓮峯”所開的“白花(《唐才子傳箋證》所引作‘白華’,實則‘花’同‘華’)”即雪蓮花??迹汗糯姿接卸阂辉诮駨V東增城東,蘇軾曾作《游白水山佛跡巖記》;一在今浙江余姚西南,皆因山巔有飛瀑如白練而得名。均與吐蕃無干涉。又周十一郎中,岑仲勉云:“周郎中何司何名,尚待考證?!钡珵檎迤飞想A官員可知,張薦侍郎為正四品上階,一正一副正搭配,故岑氏疑之。惜無確證之史料。
最值得稱道的是結末四句:明白無誤地說唐蕃是一家!太宗時文成公主嫁松贊干布開和親之先河。中宗時又嫁金城公主于吐蕃贊普棄隸蹜贊。松贊干布接唐廷所賜西??ね醴馓?。棄隸蹜贊上書稱吐蕃和唐廷已經(jīng)“和同為一家”了。詩中“舅甥”、“隔”,《唐才子傳箋證》作“甥舅”、“臨”[8](P1215)。又,上文所稱“流沙”,系泛指我國西北地區(qū)的廣大沙漠,中西交通中難以通過的路段,詩中言:流沙再也不是唐蕃間的阻隔?!芭R”字實在太煞風景。
又“朝昏”,《全唐詩》于“昏”下注:“一作‘暮’?!苯癜矗骸盎琛⒛骸币涣x,故兩可。又“巖、煙、況”,今為“巖、煙、況”之異體字,一般情況下不再使用。
(退渾種落盡在,而為吐蕃所鞭撻。有譯者訴情于余,以此答之。)
退渾兒,退渾兒,
朔風常在氣何衰?萬羣鐵馬從奴虜,強弱由人莫歎時。
退渾兒,退渾兒,
冰銷青海草如絲。明堂天子朝萬國,神馬龍駒將與誰?
考:詩題中的“退渾”乃唐代中后期對吐谷渾的稱呼。吐谷渾之讀音若“土玉魂”,所以《舊唐書·吐谷渾傳》云“今俗多謂之退渾,蓋語急而言。”即“吐谷”二字急讀為“退”。有學者稱:“唐代以后,雖然有一些藏文書籍,如公元327年的《西藏史》(即rGYNLRABS)稱吐谷渾為Thu-lu-hun。這顯然是因襲漢文中史籍對吐谷渾的稱呼?!盵9](P11)據(jù)《晉書》載:“吐谷渾,慕容廆之庶長兄也?!兰沃畞y,始度隴而西,其后子孫據(jù)有西零已西甘松之界,極乎白蘭數(shù)千里。然有城郭而不居,隨逐水草,廬帳為屋,以肉酪為糧。其官置長史、司馬、將軍,頗識文字?!盵10](P2537)其五世孫視連曾囑其子:“我高祖吐谷渾公常言子孫必有興者,永為中國之西藩,慶留百世?!盵10](P2540)《南齊書》載:“宋初始受爵命,至宋末,河南王吐谷渾拾寅為使持節(jié)、散騎常侍、都督西秦、河、沙三州諸軍事、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領護羌校尉、西秦、河二州刺史?!盵11](P1026)《周書·吐谷渾傳》載:“自吐谷渾至伏連籌一十四世。伏連籌死,子夸呂立,始自號為可汗。治伏俟城,在青海西十五里。雖有城郭,而不居之,恒處穹廬,隨水草畜牧。其地東西三千里,南北千馀里。官有王公、仆射、尚書及郎中、將軍之號?!嗪V芩那в嗬?,海內有小山。每冬冰合后,以良牝馬置此山,至來冬收之,馬皆有孕,所生得駒,號為龍種,必多駿異,世傳‘青海驄’者也?!盵12](P912)《新唐書·西域傳》載:太宗朝“詔封(吐谷渾)諾曷缽(為)河源郡王,號烏地也拔勒豆可汗,遣淮陽郡王道明持節(jié)冊命,賜鼓纛。諾曷缽身入謝,遂請婚,獻馬牛羊萬。比年入朝,乃以宗室女為弘化公主妻之?!鹿葴喿詴x永嘉時有,至龍朔三年(公元633年)吐蕃取其地,凡三百五十年,及此封嗣絕矣。[5](P6626)題注中“于余”,《全唐詩》作“于予”?!坝唷⒂琛倍衷诠艥h語中,均為第一人稱代詞。
《全唐詩》析此詞為二首,題中“詞”下有“二首”二字。[6](P924)又,詩中四個“兒”字均讀若尼音,這才與中古韻中的“衰、時、絲、誰”同押“支韻”?,F(xiàn)代漢語中的“倪、霓、蜺、睨”等字也以兒(音尼)為聲符。可見傳承關系。
又“神馬”,《全唐詩》作“神島”。見上引《周書》載記:青海湖中的山島產(chǎn)龍駒“青海驄”。“神馬”與“龍駒”同義,似以“神島”為佳。
呂溫身為唐廷使者,在吐蕃傾聽退(吐谷)渾人控訴被奴役之苦時,慨然作詞,鼓勵他們重振祖先雄風。體現(xiàn)了自西漢以來蘇武般的丹心名節(jié)。設身處地為之考慮,這實在需要膽識和勇氣!
元和元年呂溫回到唐廷,晉戶部員外郎。后與竇群、羊士諤因事被貶,先后外任均州、道州刺史,終官衡州刺史,卒于任上,年僅四十歲。同命相憐的柳宗元、劉禹錫、竇群等紛紛作誄文、祭文、墓志銘、悼亡詩以寄哀思。
[注 釋]
①關于張薦和呂溫的生平,參考周祖選主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唐五代卷)中的張薦條和呂溫條.中華書局.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