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潔
【摘要】識字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生閱讀和寫作的基礎,低年級學生以直觀思維為主,形象思維為輔,因此,識字教學應遵循學生認知規(guī)律,關注學生識字興趣,按圖索驥。舉“象”造“境” 是識字教學的一條有效途徑,按照字的形或象,可觸摸和存在的感知,去探尋快速識記的方法。
【關鍵詞】識字興趣 按圖索驥 形象 意境
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是識字教學,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識字,教師要通過使用各種有趣的識字方法,把字形字理闡釋清楚,通過圖畫、表演、故事等形式,讓學生愛上識字,輕松學漢字。由字到詞,字就獲得了新生,由詞成句,成段,成篇,一個個既簡單又不簡單的詞組合在一起,呈現(xiàn)了一句句、一段段、一篇篇有魅力的文字。字詞教學是起點工程,帶領學生步入文學的殿堂,一步步感受文字的洗禮和熏陶,駛向真善美的天堂。所以,我們要探索一條低年級字詞教學高效之路,讓學生在識字大道上昂首闊步向前進。
一、識字教學,按“圖”索“驥”
識字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生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的任務,低年級學生以直觀思維為主,形象思維為輔,因此,識字教學應遵循學生認識規(guī)律,關注學生識字興趣,有效地激發(fā)學生識字、寫字的積極性。按圖索驥是識字教學的一條有效途徑。按照字的形或象,可觸摸和感知,進而探尋快速識記的方法。
1.易錯字,觀“形”想“象”,故事激趣牢記心
為了能讓識字教學變得活潑有趣,在認識新字時,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觀察字形,指導學生把握字的特點,啟發(fā)他們根據(jù)字形特點大膽想象,鼓勵學生將一個個生字轉(zhuǎn)化成生動可感的畫面,探索出“編順口溜、編故事”的方法。例如,教學“游”字時,點撥學生編故事:一個男學生戴著游泳帽在一個方方正正的游泳池里游泳,一跳下去就濺起三朵水花。這樣一來,學生牢牢地記住了最右邊的下面是個子,而不會再寫成反文旁了。又如“拔”字是小學階段學生容易寫錯的一個字。教學中,讓學生從歌曲《拔蘿卜》中編故事,學生編成了小兔用手拔蘿卜,請朋友來幫忙,每人都使出一點力,大蘿卜終于拔起來了。這樣抓住字的特點,分析字形,用學生熟悉的歌曲入手調(diào)動積極性,在主動參與中,在輕松的氣氛中,難點就化解了。
2.易混字,知“義”辨“異”,撥開迷霧見真面
到了高年級,學生認字量多了,錯別字也會增多,這也是教師一直想尋找捷徑改變的問題。
易混字有同音字和形近字兩類。有些生字字形復雜,某些部件與學過的字相近,學生往往容易張冠李戴。教學中,我們找出各部件的聯(lián)系,或抓住容易錯的地方,引導學生創(chuàng)設特定的語境,進行聯(lián)想,巧妙地記住字形,強化識字效果。如“睛”和“晴”這兩個字,粗看差不多,學生在書寫過程中也很容易出錯,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看偏旁來區(qū)分,“晴”的偏旁“日”是和太陽有關,而睛的偏旁是“目”和眼睛有關。教師這樣講解學生很容易就記住字了。當遇到讀音相同或相近,字形也相近,根據(jù)形聲字的規(guī)律,重點理解偏旁所表示的意思。對易錯的形近字做適當?shù)谋容^,如區(qū)分“辨、辯、辮”明確意思后,再出示詞語進行鞏固,這樣,再見到這類讓人迷糊的字,就能看得真真切切了。
二、詞語教學,舉“象”造“境”
由字過渡到詞,學生仿佛進入了文學世界的萬花筒,一個字可以和那么多字組成好朋友,意思也有了很大的變化,真是太神奇了。詞語教學中要舉“象”造“境”,當詞語通過學生的想象成為一幅幅畫面,一個個情景時,學生便能身臨其境感受詞語的神韻。
(一)釋義,詞“境”在探索中“明了”
在詞語教學時要有方法,最基本的法則有兩個:一是要把握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和認知水平,這是教學活動的基點;二是要把握詞語的特點,教師要用慧眼識方法,傳授方法,從這兩點出發(fā),我們就能感受到詞語教學路上“百花齊放”的爛漫和芬芳。
1.巧借圖片,化“抽象”為“形象”
低年級課文中常常會穿插很多精美的圖片來吸引和幫助學生理解和學習知識。練習中出現(xiàn)了有關春天的四個成語,要培養(yǎng)學生對文字的敏感性,并逐漸喜歡上文字,就要讓文字在學生的眼睛里“生動活潑”起來,學生關注后才能慢慢沉淀在他們的心田。于是我就問學生:“春暖花開的時候,你會看到什么呢?”引發(fā)學生想象詞語描繪的情境,并嘗試著用恰當?shù)恼Z言描述出來。在學生們對春天開始心馳神往時,我出示一組“春暖花開”的圖片,各種絢麗多姿的花兒競相開放,真是“春色滿園”“春意盎然”,恰到好處地使想象著落在圖畫所呈現(xiàn)的絢爛中,學生們仿佛身臨其境,真的走進了春天,興致勃勃,對詞語的理解也水到渠成,朗讀自然真情流露。
2.生動演繹,化“難”為“易”
例如,在學習《蝸牛的獎杯》這課時,為了突破“遙遙領先”這個詞語的理解難點,我設計了讓學生帶上蜻蜓、蜜蜂、蝴蝶、蝸牛的頭飾,上臺來表演飛行,當看到帶著蝸牛頭飾的學生飛得和蜻蜓很近時,學生們就忍不住地提醒:“小蝸牛,快飛遠點?!蔽伊⒖虇査麄儯骸盀槭裁囱剑俊睂W習們異口同聲說:“遙遙領先就是要比它們飛得遠很多很多。”通過學生生動的演繹,遙遙領先這個詞語的意思一下子就解釋得清清楚楚,相信學生也會牢牢地記住這個詞語。
3.多媒體演示,變“靜止”為“能動”
在低年級的一些課文中,有些詞語難以用語言描述清楚,加上低年級學生知識面窄、理解力差,課文中有些詞語單靠靜態(tài)的圖片是無法理解的。如果借助形象的多媒體演示,讓畫面化靜為動,就能幫助學生理解詞語。
例如,在教學《春筍》一課中的“沖破、掀翻、冒出來”等詞語時,我利用動畫演示春筍怎樣“沖破泥土,掀翻石塊,一個一個從地里冒出來”。它促使學生主動觀察春筍破土而出的過程,從而建立詞語與事物表象的聯(lián)系,根據(jù)畫面理解了“沖破、掀翻、冒出來”是什么意思,體會作者用詞的精準,認識到春筍不怕困難、頑強向上的精神,突破了教學重難點。
(二)朗讀,詞“意”在韻律中“流淌”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朗讀不僅僅是一種技能的訓練活動,更是一種主體的生命活動。朗讀與“理解、把握、體驗、領悟”等密不可分,朗讀不應外在于這些活動形式,而應融入這些活動形式。朗讀在性質(zhì)上應從屬于“感悟、積累和運用語言的語文實踐活動。朗讀是讓學生認識語言、品味語言、豐富語感的過程,好文章要反復品讀,好詞語也要有滋有味地讀,讓詞語的意思和意蘊,由心出口,由口入心,在心靈深處扎根。
例如,在執(zhí)教《猴子種果樹》這課時,出示幾組詞語,這幾組詞語有一定的規(guī)律,分別是文中出現(xiàn)的四種果樹,小動物、動物的叫聲以及農(nóng)諺。我先讓一個學生起來讀,相機評價了動物叫聲模仿得很像,農(nóng)諺讀得時候突出了時間之長,緊接著后面的學生讀的時候找到了規(guī)律,越讀越好。學生們一下子熱情高漲,躍躍欲試,因為這些關鍵的詞語為下面講這個故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后來在指導講故事時,學生很快掌握了技巧,學得順風順水,我心里暗想:小學語文可不“小”哦,有時在小小的詞語上小題大做,或許能成就學生一番“大作為”呢。
低年級字詞教學要使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豐富的刺激下銳化思維的觸角,提高對詞的敏感性。習得“秘訣”,才能“事半功倍”,學得輕松,高效??傊處熓侄紊鷦?,“扶”“放”有方,學生就能從“抽象”中看到“形象”“場景”“情節(jié)”“意境”,能從“無聲”中聽到“天籟”,能從兩個音節(jié)中品出無窮意蘊,還能從簡單中感悟到文字的博大和魅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