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玥
摘要:微型課題研究課是指圍繞微型課題研究展開的教學活動。研究課既是廣大中小學一線教師開展教學研究的平臺和抓手,也是促進教學與研究有效融合的路徑與方式。研究課通常有雙重的目標和內容:既有研究目標,又有學科教學目標;既有研究內容,又有學科教學內容。研究課具有實踐性、研究性、連續(xù)性和成果性等特點,一般有重合、從屬和并列三種型態(tài)。
關鍵詞:教育科研;微型課題;研究課
中圖分類號:G40-0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8)11A-0038-05
微型課題研究是研究者采用一般的科學方法對自身教育實踐中具體而微、小而有型的問題進行觀測、分析、了解和改進,從而發(fā)現(xiàn)日常生活中常見教育現(xiàn)象之間的本質聯(lián)系與規(guī)律的實踐活動。相對于宏觀和中觀課題研究而言,微型課題(有的地區(qū)稱“小課題”“個人課題”)研究的對象及其范圍、研究的問題切口小,研究周期短,研究過程相對簡便,具有小、活、實、短、平、快的特點,因此,成為當前廣大中小學一線教師開展教育教學研究的主要形式。就一線教師而言,無論什么樣的研究,都無法,也不能脫離自己的實際工作,更不應在課堂之外開展所謂的研究,微型課題研究尤其如此。那么,如何把課題研究與課堂教學有機融合起來,真正做到在教中研、研中教呢?“研究課”是一個適切的平臺和抓手。
所謂研究課,是指圍繞微型課題研究展開的教學活動,也就是根據(jù)微型課題研究的目標、內容,在學科教學中,運用一定的方法、策略有針對性地解決教與學實際問題的課堂教學活動。研究課既是學科教學活動,又是課題研究活動,因此具有雙重的目標和內容:既有課題研究目標,又有學科教學目標;既有課題研究內容,又有學科教學內容。那么,在研究課的設計與實施中,學科教學與課題研究之間是什么關系?或者說,怎么處理教學目標、內容與研究目標、內容之間的關系呢?從雙重目標、雙重內容之間的價值指向和邏輯關系看,我們可以把研究課分為重合、從屬和并列三種基本類型。下面我們通過研究課的教學設計或課堂教學實錄來分析、探討。
一、重合型研究課
所謂重合型研究課,是指研究課的兩類目標或內容在特定的教學時空中是一體的,教學目標、內容與研究目標、內容的指向高度一致(或目標一致,或內容一致),兩者相互包容、融為一體。重合型研究課所研究的內容大多是學科知識與能力訓練的重點、難點或關鍵點,與當堂課的教學內容基本一致,而目的都是幫助學生掌握某一單元教學的知識或技能。
課例1:
《公儀休拒收禮物》教學設計
江蘇省如皋市丁堰小學 潘明哲
一、研究課題
通過編演課本劇提高小學生文本理解能力的研究
二、教學課題
《公儀休拒收禮物》
三、研究內容
1.擴編課本劇。
2.分組表演課本劇。
四、教學內容
1.學會本課9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了解獨幕劇的特點,在認真閱讀劇本的基礎上擴編劇本。
3.學習“正因為……所以”“如果……就要”等一系列關聯(lián)詞語,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理解公儀休最后一段話的含義,體會公儀休清正廉明、遵法守法的品格。
五、研究目標
1.通過擴編、分組表演課本劇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參與度。
2.通過角色扮演體會人物不同的性格,感受公儀休的可貴品質,提高學生的文本理解能力。
六、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分組、分角色朗讀課文。
2.初步了解劇本的特點,學會閱讀、表演劇本。
3.能抓住文中的重點詞語去品味人物語言、表情、動作,研究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點。
七、教學過程(略)
從這堂研究課的設計思路和教學效果看,研究目標與教學目標,研究內容與教學內容基本一致,盡管表述有差異,但內在的價值指向以及要實現(xiàn)的教學結果或境地是完全一致的。這個微型課題研究的方向(主題)是“通過編演課本劇提高小學生文本理解能力的研究”,目標很明確,就是要通過編演課本劇來提高小學生的文本理解能力。這堂課的研究目標有兩個,關鍵詞是擴編、興趣、參與度、角色扮演、文本理解能力。這堂課的教學目標有三個,關鍵詞是朗讀,表演,品味、理解等。兩類目標的追求不盡相同,但內在的價值取向都是指向學生文本理解能力的提升。
這堂課的研究內容有兩個,一是擴編課本劇,二是分組表演課本劇。教學內容包括“學會本課9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等三個方面。從研究內容看,擴編也好,分組表演也好,是為了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生字、詞語,更好地了解獨幕劇的特點,學會閱讀劇本,更好地體悟人物的個性品質。反過來,在擴編和表演之前要先熟悉并初步掌握教學內容,這是擴編和表演課本劇的基礎和前提。很顯然,研究內容和教學內容的出發(fā)點不一樣,著力點不同,但它們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事實上,擴編和表演課本劇是這堂課的表現(xiàn)形式,而學習、理解生字詞,閱讀、朗讀課文,品味、研究、把握人物特點等才是這堂課的教學內容。在邏輯上,內容與形式是疊態(tài)的影像,也就是說,內容與形式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互相轉化的,作為一定內容的形式,可以成為另一形式的內容。擴編和表演課本劇是本堂課的研究內容,也是本堂課的教學形式,但在實際的教學中,尤其是學生角色扮演時又轉化為教學內容,而閱讀、朗讀課文,品味、研究、把握人物特點等又成了形式。
總之,這堂課的研究目標和教學目標,研究內容和教學內容是重合的,價值取向是一致的。
從教學效果看,擴編的課本劇《公儀休拒收禮物》和原課文相比,不僅內容豐富多了,而且人物的形象也更鮮明了。在擴編和表演的過程中,孩子們走進了文本人物的生活世界,體驗課本場景,體悟文本蘊涵的社會形態(tài)與生活方式,對課堂生活化,鍛煉學生的分析、思考、表演能力等都有很大的幫助。擴編和表演課本劇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培養(yǎng)了合作能力,習得了學習方法,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并初步建立起對是非、善惡、美丑的評判標準和價值取向。心理學的有關研究成果也表明:聽和看雖然可以幫助學生獲得一定的知識,但遠遠不如動手操作給人的印象深刻,沒有親身體驗掌握得那樣牢固,不如實際參與更能將有關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
二、從屬型研究課
所謂從屬是指研究課的研究目標和內容從屬于教學的目標和內容,研究目標和內容是為實現(xiàn)教學目標服務的。從屬型研究課所研究的內容一般是針對特定學生或特定教學內容所應用的教學方法和策略。這些方法或策略的應用首先是根據(jù)學情和教學內容而確定的,脫離學情和教學內容的方法和策略都是低效乃至無效的。從屬型研究課的研究目標就是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課例2是一節(jié)同課異構研究課,研究課題和教學課題都一樣,但兩位老師運用了不同的預習方法和策略進行教學。
課例2(同課異構):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教學設計
山東省章丘市第七中學 王英
一、研究課題
高中生語文預習策略的研究
二、教學課題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三、研究目標
通過積累、理解、評價等預習策略的運用,提高學生的積累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四、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能說出故事情節(jié)的內容和悲劇結尾的意義。
2.理解杜十娘善良、熱情、剛強而又堅定的性格特點及其悲劇的雙重性(命運悲劇和社會悲?。斫庑≌f的主題。
3.通過分析杜十娘周圍的人物來比照杜十娘的獨特人品,促使學生形成向善向真的美好品質。
五、研究內容
1.指導學生應用積累、理解、評價等預習策略進行自主學習。
2.培養(yǎng)學生的預習(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學習意識。
六、教學內容
1.了解中國古代話本、擬話本的特點以及二者的區(qū)別。
2.分析文章的結構和主要人物的形象,體味人物語言,揣摩本文的語言特點。
3.體會杜十娘的悲劇愛情,理解“百寶箱”的多重含義,理解作者對追求幸福卻被迫犧牲性命的婦女的同情,從而體會小說深刻的主題。
七、教學過程(略)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教學設計
江蘇省如皋市第一中學 李冬梅
一、研究課題
高中生語文預習策略的研究
二、教學課題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三、研究目標
初步掌握信息篩選、反證的預習方法,提高文本理解和鑒賞能力。
四、教學目標
1.學會從社會背景、人物性格、人物經(jīng)歷等角度分析杜十娘悲劇的原因,提高學生的文學作品賞析能力。
2.通過杜十娘這一形象,認識封建社會對婦女的摧殘,體會這些悲劇女性的價值。
3.培養(yǎng)學生敢于提出問題并研究、討論的自學習慣。
五、研究內容
指導學生運用信息篩選法、反證法從文本中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推理、論證、解決問題。
六、教學內容
1.了解故事發(fā)生的時代背景、情節(jié)內容。
2.分析主要人物杜十娘、李甲的形象。
3.準確把握小說女主人公的悲劇命運。
七、教學過程(略)
這兩節(jié)研究課是我們在山東省章丘市第七中學開展的研究課觀摩活動。從設計思路看,這兩節(jié)課都是檢測、展示課,通過不同的路徑檢測、展示學生的預習策略和預習效果。
王英老師把預習稱為前置性學習,并分為積累、理解和評價三種類型,這也是本節(jié)課的研究內容。所謂積累型預習,就是要求學生在預習時,做好語文基本知識的積累,包括字詞句的積累以及對一些作家作品、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積累。本節(jié)課學生根據(jù)這一要求,把字詞句等內容在預習時整理到自己的筆記本上,在課堂教學的第二環(huán)節(jié)進行了相應的檢查、展示。
所謂理解型預習,就是在預習時要求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小說的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小說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根據(jù)語境揣摩語句含義,對小說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fā)、評價和質疑。在本節(jié)課的第三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對小說的情節(jié)進行了梳理概括,對人物形象進行了分析,先是組內交流預習的情況,然后全班展示。從教學效果看,通過前置性自主學習,學生能夠仔細閱讀文本,并根據(jù)教師的閱讀指導方法進行勾畫,做到及時批注,初步了解小說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的概括方法,為更好地理解文本奠定了基礎。
所謂評價型預習,就是在預習時,要求學生結合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注重個性化的、多層面的閱讀,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嘗試用現(xiàn)代的眼光批判小說的價值取向,提出自己的看法。課前,王老師要求學生就自己最欣賞或最反感的人物、最快意或最感動的場面、最巧妙的情節(jié)設計、最精彩的語言寫一段不少于150字的感受或評價。課堂上組內先交流,然后每組選一個人在全班展示。從教學效果看,學生能在研讀文本時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在展示時敢于交流、碰撞,盡管思考簡單甚至有些沖動,但促進了思維的發(fā)展。
而李老師這節(jié)課的研究內容是“指導學生運用信息篩選法、反證法從文本中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推理、論證、解決問題”。所謂信息篩選法就是要求學生預習時,對小說的人物、環(huán)境、情節(jié)等信息進行分析、概括、判斷、組合、提取,并從中選出所需要的信息,以便更好地體會、理解文本。從教學效果看,學生通過提取中心句和關鍵詞語,抓住了時代背景、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和結局,言簡意賅地概括了小說的脈絡:相中李甲—設計贖身—中途被賣—抱匣投江??偨Y出杜十娘美麗漂亮、重情輕財、聰慧機敏、善良癡情、剛烈自尊,李甲忠厚(善的一面)、見利忘義、懦弱、自私的人物形象。很顯然,指導學生運用信息篩選法進行閱讀,既能發(fā)展學生的邏輯思維,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覺性,提高閱讀效率,增強閱讀理解能力。
所謂反證法就是指導學生運用反證的方法從社會背景、人物性格、人物經(jīng)歷等角度分析杜十娘悲劇的原因,認識封建社會對婦女的摧殘,體會這位悲劇女性的價值。反證的思路是:杜十娘投江不是必然的(否定其投江行為),為其設計出路(假設各種可能,進行推理,導出矛盾),否定假設,肯定投江是必然的。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同學們?yōu)槎攀锛僭O了以下出路:另覓知音、獨身生活、生財致富、遁入空門、重結良緣,但推理、論證后又一一否定,因為這些出路既違背了人物的性格特點,也與所處的時代背景與社會現(xiàn)實不符。最后認識到杜十娘投江是必然的,也是唯一的出路,從而領悟到杜十娘悲劇的原因。
綜上所述,兩節(jié)課的研究目標都是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積累、分析、概括、理解和鑒賞能力,研究內容都是指導學生運用具體的預習策略解決問題。很顯然,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是依據(jù)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設計的;如果背離了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這兩節(jié)課的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就沒有實際意義,因為無論是積累型、理解型、評價型預習策略還是信息篩選法與反證法,都不是適合所有閱讀教學的。所以說,從屬型研究課的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是因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而生,是為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服務的,是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效益而存在的。反之,這兩節(jié)課如果沒有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的支撐,也就是說沒有如此極具針對性的教學(預習)策略來解決問題,必然會降低教學目標的達成度,造成教學低效乃至無效。
三、并列型研究課
并列型研究課是指研究課的研究目標、內容與教學目標、內容之間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存在間接關系),是相互獨立的。并列型研究課研究的內容一般有兩大方面:一是學生非智力因素以及對學習的影響,包括學習動機、興趣、習慣、態(tài)度等問題;二是教學活動的組織、管理、制度與規(guī)則、評價等方面的問題。例如,“小學生合作學習中小組長作用的研究”“高中化學教學實行‘一班兩制的研究”“小學數(shù)學合作學習中‘邊緣人成因研究”等等,這類課題的研究目標、內容在研究課教學中是相對獨立的,與教學目標、內容是并行的。對“小組長”“一班兩制”“邊緣人”等的研究與當堂課的教學目標、內容關聯(lián)度不大,但在整體上或一定時段內,研究并解決這些問題有助于實現(xiàn)教學目標,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學效率和質量。
課例3的研究內容是學習小組建設(動態(tài)重組),而教學內容是作文指導。很顯然,在內容上兩者之間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研究活動和教學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是兩條并行但有內在聯(lián)系的線。
第一條線是這堂課的研究活動,即通過創(chuàng)新學習小組的分組方式、變換座位分布型態(tài)、動態(tài)重構學習小組來提高小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和合作學習能力。這一目標是針對當前學習小組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的改進和突破。實施新課程后,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小組合作學習成為課堂教學最重要、也是最常見的學習方式和教學策略。但學習小組建設一直存在“注重形式,忽視實質,缺乏實效”的問題,在座位排列、小組成員組合、評價方法、交流展示等方面已經(jīng)形式化,不僅不能發(fā)揮小組合作學習的應有作用,而且影響了教學效率。從教學效果看,馬老師在這方面的探索和實驗有了一定的突破。其中有兩點讓人眼睛一亮:一是學習小組座位的排列采取了秧田式與小組圍坐式并存的形式。根據(jù)教學需要,兩種形式交替使用。二是動態(tài)重構學習小組。學習小組分組一般是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組內同質,組間異質,一旦分好后,一節(jié)課內乃至很長時間內是不會有變化的,即使有變化也是微調。馬老師這堂課根據(jù)寫作內容重分學習小組,不僅使有相同生活體驗、經(jīng)驗的同學在聊、評、改的時候產生共鳴,由于角色和地位的互換或輪換,也讓學生在新的學習小組中保持討論、交流、合作的新鮮感以及活動的熱情,從而提高合作修改習作的效率。學習小組的動態(tài)重構,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和學習能力,也為這堂課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發(fā)揮了重大作用。
第二條線是這堂課的教學活動,即通過聊、賞、寫、改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寫作能力。教學活動分三個板塊。第一個板塊是“聊鄉(xiāng)村活動”。同學們在組內找個伙伴互相聊聊在農村印象最深的一次玩的經(jīng)歷。這個板塊的設計主要是引導孩子們去觀察、發(fā)現(xiàn)、感悟農村生活的色彩,熟悉身邊的事物,了解自己的生活,并將他們作為作文素材,養(yǎng)成觀察、體驗生活的習慣。第二個板塊是“賞難忘一幕”。讓小作者挑選一處精彩點寫下來進行匯報。通過比較朗讀,體會語氣詞的恰當使用,學會表達感情,為文章增添情趣。體會文中動詞使用的準確,回憶自己在活動中有哪些動作,邊演邊說。第三個板塊是“改活動片段”。小組成員在組內朗讀自己的作品,然后挑選一位組員的作品共同修改,最后,每組再派代表展示修改后的作品,并說說修改的理由。
盡管并列型研究課的研究目標、內容與教學目標、內容之間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但它們之間不是沒有聯(lián)系,只是沒有重合型、從屬型那樣聯(lián)系緊密。很顯然,課例3中的學習小組動態(tài)重組策略是為了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培養(yǎng)兒童的合作學習意識和合作學習能力。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如果從眼前看,有利于本堂課教學活動的開展,提高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如果從長遠看,既有利于學科教學質量的提高,更有利于兒童的成長和發(fā)展。
對一線教師而言,微型課題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運用具體的方法、策略、途徑或手段來解決教學問題。這不僅是其功能和作用所在,也是微型課題研究的價值和意義所在。研究課所運用的方法、策略、途徑或手段要有鮮明的針對性。所謂鮮明,就是一點不含糊;所謂針對性,就是專有所指(能解決問題)。在學科教學中態(tài)度鮮明、目標明確、方法具體、解決實際問題,是研究課區(qū)別其他教學活動的主要特征。
責任編輯:丁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