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
【摘要】 目的:探討超聲引導技術在小兒腘窩坐骨神經阻滯中的應用。方法:選取筆者所在醫(yī)院實行足部手術的患兒40例,根據患兒及其家屬自愿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對照組實行神經刺激器坐骨神經阻滯,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行超聲引導的坐骨神經阻滯。對兩組穿刺的時間,局麻的起效時間,以及試穿次數(shù)等進行比較,分析兩組腘窩坐骨神經阻滯的效果。結果:試驗組穿刺時間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試驗組的試穿次數(shù)少于對照組,局麻起效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于小兒足部手術,在神經刺激器的基礎上使用超聲引導下的腘窩坐骨神經阻滯效果良好,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關鍵詞】 超聲引導; 坐骨神經; 神經傳導阻滯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8.020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18-0040-02
當患兒需要在足踝上實行手術時,需使用小兒腘窩坐骨神經阻滯方法實行局部麻醉,但由于小兒的身體發(fā)育不成熟,導致坐骨神經的變異較大,加大了準確定位神經的難度,減少了阻滯成功的幾率[1]?,F(xiàn)在使用超聲引導下的穿刺定位神經[2],可以增加神經定位的準確度和成功阻滯的概率。本文選取筆者所在醫(yī)院實行足部手術的患兒,根據患兒及其家屬的自愿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分別實行神經刺激器坐骨神經阻滯,以及在此基礎上實行超聲引導的坐骨神經阻滯,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于筆者所在醫(yī)院實行足部手術的患兒40例,根據患兒及其家屬的自愿原則,分為實行神經刺激器坐骨神經阻滯的對照組,以及在此基礎上實行超聲引導坐骨神經阻滯的試驗組,每組20例。其中,女21例,男19例,年齡2~10歲,平均(5.3±0.7)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排除標準:(1)患兒有先天性的重大疾病,如先天性的心臟病等。(2)患兒患有嚴重的腫瘤。
1.2 方法
患兒入手術室后,均實行基本的麻醉操作,靜脈滴注氯胺酮(3 mg/kg)。對患兒實行連續(xù)的心電圖檢測,密切關注患兒的生命特征,對患兒實行面罩吸氧(3 L/min),保證患兒的呼吸通暢。測量患兒的無創(chuàng)血壓及血氧飽和度。
1.2.1 試驗組 采用超聲引導下的腘窩坐骨神經阻滯聯(lián)合神經刺激器,以及超聲波系統(tǒng)的神經成像模式,在患兒腘窩褶皺中心上的一點上做一條6~8 cm的直線。探頭在垂直于股骨的位置上,將探頭沿著腘窩上的直線從近向遠進行掃描,從而獲取坐骨神經的超聲圖像(橫斷面)。在圖像中可以將坐骨神經識別出來,坐骨神經分為腓總神經和脛神經。將探頭固定在坐骨神經處,在探頭的附近1~2 cm,腘窩處直線的外側1 cm穿刺,在超聲圖像的引導下確定穿刺路徑并實行穿刺。神經刺激器的初始電流為1 mA,頻率為1 Hz。當使用神經刺激器引出患兒背屈運動時,將電流調至0.4 mA,若還能引出背屈運動,則在確定回抽無血后,將麻藥注入。如果不能引出背屈運動,則將穿刺針退至皮下,改變穿刺角度,再次實行穿刺,若3次穿刺均未成功,則改為靜脈麻醉。
1.2.2 對照組 采用神經刺激器坐骨神經阻滯。根據醫(yī)生的臨床經驗和常規(guī)的解剖學知識,在腘窩中心向外側1 cm,以及腘窩頂點處1 cm的位置實行穿刺。神經刺激器的初始電流為1 mA,頻率為1 Hz。當在使用神經刺激器引出患兒背屈運動時,將電流調至0.4 mA,若還可引出背屈運動,則在確定回抽無血的位置注入麻藥。如果不能引出背屈運動,則將穿刺針退至皮下,改變穿刺的角度,再次實行穿刺,若3次穿刺都沒有成功,則改為靜脈麻醉。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在患兒進行局麻后30 min內,每隔5 min,使用針刺法,參照健側腿,對腓總神經和脛神經的阻滯效果進行評價?;純簩Υ掏礇]有任何反應,沒有出現(xiàn)流淚的情況,血壓升高不超過15 mm Hg,心率升高不超過15次/min,為完全阻滯;能感受到輕微的刺痛,小于健側腿,血壓升高15~30 mm Hg,心率升高15~30次/min,為部分阻滯;患兒感到刺痛與健側腿相同,血壓升高超過30 mm Hg,心率升高超過30次/min,為阻滯失敗。記錄患兒的麻醉起效時間、穿刺時間、試穿的次數(shù)及穿刺的相關并發(fā)癥。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研究數(shù)據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試驗組的穿刺時間為(10.60±2.63)min,長于對照組的(7.52±2.72)min,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試驗組的試穿次數(shù)為(1.5±0.5)次,少于對照組的(2.2±0.8)次,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的局麻起效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神經傳導阻滯是在神經的干、叢、節(jié)周圍注射麻藥,導致神經沖動被阻滯,造成神經所支配的范圍內出現(xiàn)麻醉效果[3]。但是如果操作不當可能會出現(xiàn)嚴重的并發(fā)癥,還會對周圍神經造成一定的損傷,因此,必須提高在穿刺中準確神經定位的技術[4]。以前使用盲性操作,根據解剖學中體表的標志,體內動脈搏動的情況以及針刺的感覺確定坐骨神經的位置[5]。這種方法準確性較低,神經傳導阻滯容易失敗,患兒易產生嚴重的并發(fā)癥,血管發(fā)生損傷等[6]?,F(xiàn)采用超聲引導下的神經定位,科學準確地分辨坐骨神經的位置,以及周圍組織和血管的情況,在穿刺時能夠提高穿刺的成功率,減少試穿的次數(shù),同時能夠使用更合理的穿刺路線,避免血管出現(xiàn)損傷[7]。在神經成像模式中可以觀察到麻藥的擴散情況[8],經過調整可以有效地縮短局麻的起效時間,減少麻醉藥的使用[9-10]。畢路甲等[2]研究了超聲聯(lián)合神經刺激儀引導腘窩坐骨神經、股神經和隱神經阻滯的臨床效果,其結果與本文結果具有一致性。endprint
本文選取筆者所在醫(yī)院實行足部手術的患兒40例,根據患兒及其家屬的自愿原則,分為采用神經刺激器坐骨神經阻滯的對照組,以及在此基礎上采用超聲引導坐骨神經阻滯的試驗組,結果顯示,試驗組的穿刺時間為(10.60±2.63)min,長于對照組的(7.52±2.72)min,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試驗組的試穿次數(shù)為(1.5±0.5)次,少于對照組的(2.2±0.8)次,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的局麻起效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于小兒足部手術,在神經刺激器的基礎上使用超聲引導下的腘窩坐骨神經阻滯,其效果良好,值得臨床使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陳漢強,孫立夫,沈娟萍,等.超聲聯(lián)合神經刺激儀引導腘窩坐骨神經、股神經和隱神經阻滯的臨床效果[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6,54(12):116-119.
[2]畢路甲,欒豐年,陳輝,等.超聲引導下經腘窩坐骨神經單次阻滯用于踝關節(jié)術后鎮(zhèn)痛的觀察[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6,22(3):61,131.
[3]陳衛(wèi),顧文義,濮建峰,等.超聲引導技術在老年患者腘窩坐骨神經阻滯中的應用[J].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16,27(16):2964-2965.
[4]胡格吉胡.超聲引導腘窩處坐骨神經聯(lián)合隱神經阻滯用于糖尿病足手術麻醉的效果[EB/OL].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連續(xù)型電子期刊),2016,16(84):37.
[5]孟凡華,季鋒,陳輝,等.超聲引導下腘窩區(qū)坐骨神經注射松解術治療膝后痛的療效[J].實用疼痛學雜志,2016,12(3):178-180.
[6]章敏,謝言虎,音櫻,等.改良髂筋膜間隙聯(lián)合腘窩坐骨神經阻滯在單側大隱靜脈曲張手術中的應用[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6,32(5):430-433.
[7]楊廣坤,彭德良,廖榮宗,等.應用序貫法研究超聲引導腘窩坐骨神經阻滯的有效劑量[J].蘭州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6,42(5):44-47.
[8]余建華,廖榮宗,劉萊利,等.超聲引導下坐骨神經阻滯對膝部以下手術的麻醉效果的影響[J].遼寧醫(yī)學院學報,2016,37(2):46-49.
[9]沈榮榮,劉志林,楊鑫,等.超聲引導神經阻滯聯(lián)合喉罩全身麻醉用于脛骨骨折手術效果觀察[J].現(xiàn)代實用醫(yī)學,2016,28(8):1091-1093.
[10] Lam N C K,Petersen T R,Gerstein N S,et al.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compa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ultrasound guidance versus nerve stimulation for lateral popliteal-sciatic nerve blocks in obese patients[J].Journal of Ultrasound in Medicine: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Ultrasound in Medicine,2014,33(6):1057-1063.
(收稿日期:2017-02-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