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慧芳
所謂“情境教學”,就是根據文本創(chuàng)設典型場景,有效激發(fā)學生情緒,將情感和認知活動有機結合的一種教學模式。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要圍繞文本結合實際,引入或創(chuàng)設有一定情緒色彩,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此激發(fā)學生態(tài)度意識和情感體驗,引導其深入文本透徹理解,在不斷的創(chuàng)造性思考中,實現自身理解能力、審美能力的提升,最終達到智力多元開發(fā)的目的。
一、畫圖——創(chuàng)設直觀之境,豐富感性認知
“畫顯詩章,詩顯畫神”,古人題詩作詞大多詩畫結合,兩者相映成趣。可見,語文和圖畫的聯系由來已久。抓住這一點,在語文教學中可畫圖創(chuàng)設情境,將抽象的認知轉化為具體的畫面,在降低學生理解難度的同時激發(fā)其問題探索的興趣,主動參與探究,豐富自身感性認知,達到預期的理解目標。
在教學《游褒禪山記》一課時,學生對于其中描述地理位置的詞不太理解,像“東五里”、“華山之陽”等,給其整體認知造成了困難。對此,我聯想到“地圖”,嘗試借助畫圖解決這一難題,讓學生在繪畫過程中直觀感受地理分布。首先,我讓學生反復閱讀文本,在理解的基礎上將褒禪山的地理位置和周邊環(huán)境用圖畫表示出來。然后,開展小組交流,互相演示,及時糾錯。最后,進行“大王來巡山”活動,邀請一位學生擔任導游,將自己的圖畫有條理、有重點地復述,帶領大家進入褒禪山,一覽其名勝之景。這樣一來,便輕松解決了理解難題,借助情境學生不僅整體把握文本,透徹理解,還體會到了語文課堂的趣味,激發(fā)了語文學習的興趣。
除了古詩詞,借助畫圖創(chuàng)設情境還可運用于小說教學,具體化呈現小說情境,引導學生透徹理解,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講解短篇小說《促織》時,我就巧妙引入數學中的坐標軸,充分運用其中的縱軸、橫軸反映人物和事件。具體運用時,筆者先指導學生認真閱讀文本,劃出重要內容,然后引導其在橫軸上標注事件的開端、發(fā)展、高潮以及結局,縱軸則反映成名后的心情,以此直觀呈現事件發(fā)展的過程和心理變化,突出小說一波三折的特點,幫助學生把握人物形象。
二、音樂——創(chuàng)設想象之境,加強情感體驗
自古以來,文學就與音樂相伴而生,彼此點綴,文學能給音樂增添韻味和內涵,反之音樂能給文學提供意境和美感。鑒于這一點,就可在詩歌教學中引入音樂,創(chuàng)設相關的內容情境,給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引導其融入其中,深入體會,充分感知文本意境,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
在教學《琵琶行》一文時,考慮到詩歌旋律、節(jié)奏以及情感特點明顯,其中委婉連綿的旋律充滿表現了琵琶女感情悱惻、境遇滄桑的形象。為了幫助學生充分領悟,筆者在深入探究前引入同名曲《琵琶行》,為學生創(chuàng)設壓抑悲愴的氛圍,讓其身臨其境,深刻體會琵琶女內心的感受。一遍過后,學生的情感發(fā)生了變化,受到感染變得有些低沉,顯然這是情境發(fā)揮了作用。這時,筆者趁熱打鐵,進入第二個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根據詩歌情感的發(fā)展變換節(jié)奏進行創(chuàng)意朗讀,可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大多數學生對“循聲暗問彈者誰……唯見江心秋月白”這一段比較感興趣,筆者就其多次練習后,給其配上伴奏,進行詩意朗讀。教學末,學生對于琵琶女形象的特點已經準確把握,能夠感同身受,這時我就鼓勵全班朗讀,挑選一名學生擔任總指揮,根據播放音樂的輕重緩急和文本內容的起伏打節(jié)拍,帶領大家深情朗讀。像在朗讀“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說盡心中無限事”時,就應該比較舒緩,語氣較為平穩(wěn);而在朗讀“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時就應該有力、急速,以此彰顯故事發(fā)展的跌宕起伏。創(chuàng)意朗讀過后,學生有種酣暢淋漓的感覺,不僅發(fā)泄了心中憤懣的情感,對于文本的體驗、把握也更加到位。
可見,借助音樂創(chuàng)設情境,不僅能營造氛圍,渲染意境,喚醒學生情感體驗,還能激發(fā)語感,在創(chuàng)意的朗讀中訓練提升,以此促進思維、想象的融合,在深化自身理解的同時豐富情感體驗。
三、游戲——創(chuàng)設推理之情境,增添課堂趣味
根據新課標精神,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不僅要精心設計教學,科學引導,更要注重與學生的日?;?,增進對學生的了解,為深入的教學活動奠定情感基礎。對此,我會在文本教學中適當引入游戲,為其搭建文本情境,邊學邊玩,勞逸結合,讓教學事半功倍。
在教學《祝?!返诙n時,筆者根據文本特點設計了一個“殺人”游戲,圍繞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展開,讓學生體會推理過程,與此同時深化文本理解。具體開展時,我先將學生帶到心理活動室,根據不同的人物角色分組:祥林嫂、四叔、四嬸、我、柳媽以及旁人,讓其圍坐,便于討論。然后,由我擔任“法官”,宣布祥林嫂的死亡信息,組織眾人猜測“誰是殺死祥林嫂的真兇?”這個問題一出,隨即點燃了學生的探究欲望,他們開始自發(fā)交流。五分鐘后,我借祥林嫂的“臨終遺言”開啟討論,讓其先猜測兇手,然后自主辯解。這一過程,所涉及的辯解都要源自文本,不可隨意猜想,學生可以個性化思考,但所說內容都有據可依。一番討論交流后,我宣布答案,結合文本內容分析“殺”死祥林嫂的真兇及其死因。
由此,學生在游戲情境中就能深入文挖掘分析,不僅體會到了語文課堂的趣味,被文學的魅力深深吸引,還對學科有了嶄新的認識,以更好的狀態(tài)投入其中,展開積極主動的學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