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蓉
校本課程指的是根據(jù)學校的辦學理念,由學校自主開發(fā)、自主設計,并根據(jù)學校情況進行實施和評價的課程。本文所指的校本課程開發(fā)與研究性學習相結合的理念,就是學生的研究性課題應從校本課程的內容中生發(fā)而來、合二為一。一體化的好處是刪繁就簡,使學生學習研究更易專注精心,使校本課程實施更精簡高效。之所以有這個議題,是因為學校在校本課程和研究性學習開設的過程中有很多“誤讀”,比如,把校本課程與研究性學習割裂開來,校本課程只局限于上課講授,又另外開設研究性學習;校本課程和研究性學習的課題隨意性很大,使學校各種名目的課程紛繁蕪雜,令人厭煩。
毋庸置疑,校本課程、研究性學習開拓了高中語文教育的領域,給文學人才培養(yǎng)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優(yōu)異性一目了然。關鍵問題是,高中語文校本課程和研究性學習能否把學科素養(yǎng)和學科知識落到實處?于是教師怎樣教,學生怎樣學,才能切實、有效地達成學習研究的目標就成了高中語文校本課程實施的重要考量之一。那么,把高中語文校本課程和研究性學習結合起來,使之一體化,是否會更簡單高效?本文將從這一課題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具體實施、實踐成果等方面進行探究、總結和反思。
一、高中語文校本課程和研究性學習結合的必要性
高中語文校本課程和研究性學習的設想雖然很好,但是,對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無論從學習時間、空間還是心力上都不足以容納多線課程,所以,紛繁蕪雜的校本課程和研究性學習看上去很美,實則是在學生繁重的學習中又加上一重大山。因而,校本課程和研究性學習最終淪為“不得不做”的任務和“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使許多校本課程和研究性學習最終成為走過場的形式。這樣的校本課程和研究性學習,已背離校本課程和研究性學習設立的初衷,甚至可能滋長偽研究、偽學術的不端思想,危害之大,不可不警惕。
校本課程的設置和研究性學習不能光追求數(shù)量,還應走校本課程精品化的道路,使課程目標更加單一明確,在操作上更簡便易行,并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所謂“大道至簡”,正是此意。所以,高中語文校本課程和研究性學習的一體化,有利于刪繁就簡,有利于校本課程的堅實與深入,有利于規(guī)范紛繁蕪雜的亂像,收獲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高中語文校本課程和研究性學習結合的可行性
所謂“刪繁就簡”,就是要圍繞高中語文的教學目標與能力要求,結合現(xiàn)行的語文必修教材和選修教材,在某些點上拓展延伸深化,設立一套與之相配的語文校本課程的教學體系,把選修課、研究性學習、校本課程一體化、精簡化,促進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的有效形成。校本課程,是基于學校的教學現(xiàn)實而展開的,應在達到基本的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的基礎上,兼顧多樣性和個性化,使校本課程既落地生根,又繽紛多彩,使創(chuàng)新之花孕育而生。
比如:開設“唐詩宋詞選讀”課程,把幾首因素相同的唐詩或宋詞編成一個個單元,進行專題的鑒賞學習,然后,讓學生分組搜集相關資料,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強化古詩詞鑒賞力;開設“文言傳記選讀”課程,強化、擴展文言知識,涵養(yǎng)文言語感,把握事件的細節(jié),理解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形成自己的思考判斷,然后,開展相關作品的比較閱讀,通過報告會或討論會反饋學習研究的成果;開設“中華文化尋根”課程,學習積累古代文化常識,探求根源與演變,以及對現(xiàn)今的影響,然后,分類設置專題,因地制宜,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調查本地的風土人情、文物古跡,理解其中蘊含的文化現(xiàn)象等等。這些做法,都可以把選修課、研究性學習、校本課程一體化,使高中語文課程精簡高效,使語文的“聽、說、讀、寫、賞、研、創(chuàng)”等學科素養(yǎng)訓練得較到位。
所以,高中語文校本課程與研究性學習相結合,既可使校本課程不流于淺層次、形式化,又可引領研究性學習的方向,使研究性學習不盲目、不雜亂。另一方面,校本課程還可以借助研究性學習突破只傳授灌輸知識的困局,促使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養(yǎng)成做專題研究的學術精神和基本能力,培養(yǎng)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
三、高中語文校本課程和研究性學習結合的具體實施
首先,在課題開設上,要體現(xiàn)出語文學科素養(yǎng)和學科特色。校本課程的課題設置主要可從兩方面來:其一,從高中語文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中延伸而來,如“曹禺戲劇研究”、“韓愈散文選讀與研究”等;其二,從與語文有關的富有地方特色的語言文化而來,如“從閩南方言看古詩音韻變化”等。
其次,在實施程序上,要結合高中語文課程目標要求,發(fā)揮教師特長,關注學生興趣,制定適合各階段的“五有”課程。這“五有”就是:有學科的特色、有專屬的老師、有整編的教材、有規(guī)范的研究性學習程序、有系統(tǒng)的評價體系。這“五有”就體現(xiàn)了高中語文校本課程和研究性學習相結合的理想狀態(tài)。
再次,從師生互動上。高中語文校本課程與研究性學習相結合,從師生互動的形式上說,實行導師制,就是擔任校本課程的教師,同時擔任本課程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指導教師,而學生的研究性小課題從這個校本課程中產生出來。這樣,同一門校本課程的教師和學生一體化,學習的內容一體化,學習研究的時間一體化,培養(yǎng)的目標一體化[1],從而可以提質增效。
高中語文校本課程和研究性學習內容和形式的一體化,有助于“課程整合”。就如專家所說,“課程統(tǒng)整的工作,主要是以校本課程的形式進行”[2]。高中語文校本課程與研究性學習的“統(tǒng)整”,使校本課程和研究性學習的實施更切實、更有效。
四、高中語文校本課程和研究性學習結合的實踐成果
在“高中語文校本課程和研究性學習結合”課題研究中,我校高中語文學科開設了“歐美戲劇選讀”“金陵十二釵”“毛澤東詩詞選讀”“蘇軾詩詞選讀”“人生到處知何似——當代文學選讀”“莊子選讀”“古代文化常識研究”“謎語研究”;“小記者寫作教程”“泉州人普通話學習”“閩南話研究”等十幾個校本課程。這些課程均是“五有”課程,學生根據(jù)興趣從中選擇自己喜歡的,專屬教師引導學生進入課程學習,講授知識技能,細化研究小專題,引導學生思考探究、合作交流,撰寫研究報告。
語文校本課程與研究性學習結合,使得學生能得到更多專門的指導,興趣愛好得到較好的培養(yǎng),有效促進學生形成專長,也克服了行政教學班、必修課中師生對話不足、教學難以適應差異性的弊端。除此之外,高中語文校本課程和研究性學習結合,還培養(yǎng)了教師的專題研究精神,促進教師“術業(yè)有專攻”,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課題研究的基本思維和實踐方法,培養(yǎng)大多數(shù)學生的專業(yè)精神,促成多個研究小團隊的形成和成長。進行課題實驗以來,我校師生多次在閱讀、寫作、演講、小論文、猜謎、小課題研究等市級以上的比賽中斬獲大獎,為我校贏得了榮譽。
總之,校本課程的開發(fā)也好,實施也好,都是基于對校本的認識與把握,更是基于對學生實際與學業(yè)矛盾等問題深刻的洞察,否則,校本課程就成了一句空話。應基于語文課程、基于教師素養(yǎng)、基于學生興趣,開設符合高中生實際的語文校本課程。
整合高中語文校本課程和研究性學習,促進校本課程提質增效。通過對必修、選修課程的開發(fā)、重組,使得課程設置更精簡高效,紛繁蕪雜的低效課程大大減少,自然有利于術有專攻,有利于培養(yǎng)有學術精神、有創(chuàng)新精神、有實踐能力的新一代高中生。
參考文獻:
[1]曹雁.校本課程與研究性學習一體化模式探索[J].基礎教育研究.2009,(09).
[2]黃顯華等.課程領導與校本課程發(fā)展[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