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樹煜+王琢
[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移動教育學習理論,對移動教育的特點和傳播方式進行了介紹,并將移動教育應用到計算機課程中作為實例進行講解,反映出移動教育的優(yōu)勢和潛在的實力,移動教育不但從時空上取消了條件限制,而且是終身教育的一種有效學習方式,是當今教育行業(yè)應積極推廣的一種教育模式,值得得到重視。
[關鍵詞]移動教育;計算機課程;教育模式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4.125
[中圖分類號]G4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7)14-0-02
移動教育是以通信技術、互聯(lián)網技術為依托,以移動的終端設備為工具,進行的教與學的研究活動。移動教育是在遠程教育和數(shù)字教育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它比遠程教育和數(shù)字教育更具靈活性,更加自由,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移動教育的終端設備主要以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掌上電腦為主。
計算機的大部分相關課程都可以在智能終端上進行實現(xiàn),所以,選擇計算機課程作為移動教育的實例,最為合適、貼切。
1 移動教育學習理論
1.1 自主學習理論
自主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主動自覺學習的過程。移動學習中,學生能夠監(jiān)控自己的學習行為,具有自覺意識,能夠主動學習,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輔助者。自主學習理論是移動教育行為的指導理論,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基本原則。
1.2 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任何學習過程都是有意義的構建,不是機械記憶的過程,而是學生通過相應的情境根據原有的知識進行積極主動地構建知識體系的過程。移動教育正是在這種創(chuàng)設虛擬現(xiàn)實的情境下,建立知識結構,與學生進行互動學習的過程。
1.3 泛在學習理論
泛在學習理論是指在任何時間和任何地點都可以進行學習的一種學習方式。只要有相應的網絡資源和移動終端就不會受到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泛在學習理論使移動教育更具有廣泛性。
1.4 非正式學習理論
非正式學習理論是與傳統(tǒng)的正式學習理論相比的,是指非課堂教育而言。移動學習是在任何環(huán)境下都可以進行的一種教育、學習模式,不受課堂教學的約束,但具備課堂教學必要的理論、知識、協(xié)作、測試、反饋等相應的環(huán)節(jié)和功能。
1.5 個性化學習理論
學生根據所學的側重點不同,根據需要進行選擇學習的一種方式。移動教育具有個性化的學習理論,不需要設定完全統(tǒng)一的教學計劃和大綱,學生只是根據需要進行選擇性學習,節(jié)省了學習時間,提高了學習效率。
2 移動教育的特點
移動教育具有內容的豐富性、學習的及時性、交流的方便性和選擇的差異性等特點。內容的豐富性,是指網絡資源豐富,通過移動終端即可進行查找所需的內容知識;學習的及時性是指需要進行學習的內容可以立即使用終端設備進行查詢,不受其他客觀條件的限制;交流的方便性是指在互動交流時,提供的及時回應,不需要過長時間的等待,且設備的便攜也為交流的方便性提供了保障;選擇的差異性是指學生在移動教育中進行學習時,按需選擇,不再接收已經熟練的知識內容,節(jié)省了學習時間。
3 移動教育的傳播方式
3.1 平臺模式
平臺模式主要以專有網絡平臺和慕課平臺的形式出現(xiàn)。專有網絡平臺主要針對于課程建立的專用平臺,而慕課平臺是指具有開放的、規(guī)?;南鄳秸n網站。在平臺上具有相應的系統(tǒng)知識,學生可以通過移動終端進行學習。
3.2 交流軟件模式
交流軟件最常用的是QQ或QQ群,其不但可以進行一對一的學習指導,還可以共同從QQ群中進行系統(tǒng)化學習。在這種方式中,交流互動形式的體現(xiàn)最為突出,即時性的答疑,更有利于攻克難點和完善知識。
3.3 微信公眾平臺模式
現(xiàn)在最流行的移動教育方式是微信公眾平臺模式,這種模式綜合了平臺模式和交流軟件模式的優(yōu)點,不但交互有利,且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進行選擇性學習,界面操作簡便,以片段式視頻為主的微課形式進行呈現(xiàn),學生可以反復觀看,直到學會知識點。
4 移動教育在計算機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4.1 微課程學習模式
智能手機普及的時代,學生基本每人手里都是智能手機,所以這也為移動學習提供了方便。在移動學習過程中,最主要的學習模式是微課程學習。微課程簡稱微課,是一種根據知識點建立的網絡教學短片,一般不超過10分鐘,以5~7分鐘為主。
教師根據教材的內容,將應知應會的內容劃分為若干個知識點,再根據知識點進行錄制微課,而這些微課是片段性的,每個片段都是一個或幾個知識點,這些看似獨立的短視頻,其實組合起來仍具有連續(xù)性和整體性,并沒有改變課程的知識體系。
4.2 學習目標的定位
移動教育和傳統(tǒng)的課堂教育一樣,在學習前都要確定學習目標。而移動教育的學習目標可以從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確定。從教師方面,教學目標是通過知識點的規(guī)劃進行確定的,從學生方面講,學習目標是根據學生需要學習知識的目的決定的。計算機課程的學習目標,再總體上要求學生掌握相關課程理論的同時,具有較強的實際操作水平,具有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4.3 師生角色的定位
不同于傳統(tǒng)教學的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客體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在移動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發(fā)生了重大轉變,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一種新型自主學習模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嚴格的自律性要求自己來完成學習任務,而教師起到因勢利導、輔助干預、因材施教的責任和作用。
4.4 移動學習的流程
(1)課程導入: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環(huán)境,通過問題引入課程。
(2)課程內容:引入相關微信公眾平臺,指導學生操作學習。
(3)布置任務: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內容,布置相應的教學目標和任務。
(4)學生學習:學生選擇自己相應的知識點進行自主學習。
(5)知識總結:學生根據原有知識點和所學知識進行重新融合,形成新的知識系統(tǒng)。
(6)測試測評:學生針對測試問題進行回答,由系統(tǒng)給出相應的評分。
(7)教師指導:教師根據測試得分,分別指導學生或根據統(tǒng)計數(shù)據,對典型性問題進行說明。
(8)教師總結:教師根據移動教育學習情況和成果進行歸納總結。
(9)教學反思:教師根據移動教育的情況進行教學反思,及時調整教學方案。學生根據成績反饋情況進行反思,查找不足和差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重新認識并重新構建知識體系。
5 結 語
移動教育是一種新興的教育模式,雖然在一些課程中已經開展了移動教育模式,但只是把簡單的知識點進行了推送,并沒有進行有效的互動交流、測試考評和統(tǒng)計分析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開展的不夠深入。在以后的教育過程中,教師還應該不斷深化移動教育理論,與應用實踐緊密結合,創(chuàng)造更優(yōu)化的教育模式,填補課堂教育的不足,更好地為教育教學進行服務。
主要參考文獻
[1]董少杰,劉金蘭.微信在水產動物疾病防治學輔助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5(17).
[2]回薔,左云飛.移動教育在醫(yī)學檢驗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1(9).
[3]秦學禮.移動學習對高職教育的影響和對策[J].計算機教育,2013(10).
[4]占莉娟.移動學習在高職院校的應用探析[J].武漢交通職業(yè)學院學報,2013(3).
[5]李利杰.移動學習在高職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大學教育,2015(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