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慶華
[摘 要]與傳統的講授型課堂教學不同,研究型課堂教學更加注重對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利用各種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正確積極的引導,在完成教學的基本任務和目的的前提下,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探討和分析。研究型課堂教學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以及知識結構對教學的內容進行設計,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學。
[關鍵詞]研究型課堂;數學思維;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05-0077-01
研究型課堂提出的目的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針對性地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初步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
一、設置探究性問題,引導學生大膽猜想
教師在進行研究型課堂的教學設計時需要注重設置探究性的問題,利用學生已有的認知和知識體系引導他們去探究問題的答案,讓學生在面對新的問題時學會用數學的知識和思維方法去解決問題,讓學生從“學會”向“會學”轉變。
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設計探究性問題:
(1)分別說出下面圖形的名稱,并比較圖形的面積大小。
(2)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較上面兩個圖形的大小?
在問題(1)的引導下,學生肯定會利用之前學習的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進行思考,緊接著的問題(2)就能促進學生嘗試用各種不同的方法進行比較。有的學生用重疊法,有的學生用剪切拼裝法......學生通過自己動手,能夠闡述自己的方法,同時對自己的思考過程進行說明。
顯然,在課堂上設計探索性的問題不但可以保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投入到課堂的教學中,還能對學生的思維進行有效的鍛煉,通過交流讓學生的思維進行碰撞,有效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
二、巧設情境模擬,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由于受到年紀和閱歷的限制,學生理解數量關系以及邏輯關系比較困難。因此,教師可以利用直觀的幾何圖形,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問題,達到掌握相關知識的目的。
如,教學“左、中、右”的位置概念時,可以給出圖形(左邊是正方形、中間是圓形、右邊是三角形):
(1)( )在左邊,( )在右邊,( )在中間;
(2)( )在正方形的右邊,( )在圓形的右邊;
(3)( )在三角形的左邊,( )在圓形的左邊。
通過這種和情景結合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對圖形的相對位置進行思考,最終獲取“左、中、右”的位置概念。
因此,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拓展學生思維的寬度,同時可以開闊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進行積極有效的思考。
三、把握關鍵,引導學生提升經驗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師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實際例子對學生進行指導,讓學生逐步把握問題的關鍵和本質,促使學生的能力和經驗不斷提升。
如,教學“搭配中的學問”時,設置習題:小明要買一本10元錢的書,他的零花錢中有1元、2元、5元三種不同面值的人民幣,數量不限,問:小明一共有幾種不同的付款方式?
顯然,學生在聽到這個問題之后就會思考:怎么組合才能符合題目中的要求?
這時,教師可以將問題轉化:有1、2、5三個數字,怎樣組合才能使得它們相加的結果等于10?
這樣,學生就會尋找這兩個習題之間的聯系,也能夠將簡單的人民幣組合問題轉化為數字之間的運算,不知不覺中就將生活中的例子轉變成為一個數學問題。
可以發(fā)現,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將復雜的源于生活的實際問題提煉出來讓學生研究,在學生積極思考之后,再由教師將其抽象為一個數學知識點,這樣不僅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還可使學生的研究經驗得到很好的提升,這也是研究型課堂的關鍵所在。
總之,在研究型課堂中,教師需要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有針對性的課堂教學設計,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探究學習,從而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責編 童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