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容縣楊梅鎮(zhèn)中心學校 封新初
小學生很好動,往往喜歡做游戲,喜歡活動,尤其是充滿新意的游戲活動。我們可以抓住這一特點,利用遷移原理,把他們的興趣中心引向寫作,并及時加以鞏固,使他們形成比較持久、比較廣泛而又有中心的興趣愛好。如在三年級上冊作文教學《我們的課余生活》時,我在上課時就先給學生們列舉了幾項活動,比如,“石頭、剪刀、布” “丟手絹”等游戲,我把活動內容、活動地點、活動要求都做了詳細說明。充滿歡樂而又帶有幾分緊張氣氛的游戲活動把學生的興趣提到最高點,學生們個個興奮不已,我及時把學生的興趣中心引導遷移:活動過程中玩得開不開心?你能不能把游戲的過程、同學們的動作、神態(tài)說一說嗎?問題一提出,學生們爭先恐后地回答,你一言,我一語的把剛才的場面描述下來。然后學生根據(jù)所描述的進行習作,這樣通過活動激發(fā)了興趣,克服了學生的害怕心理。我們利用興趣遷移,使學生學到了習作的好方法,提高了習作興趣,為學生寫好作文打下了基礎。
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發(fā)現(xiàn)事物的個體差異,捕捉它們的不同特點。這樣,才能使寫出來的文章鮮活、生動,才能防止寫出來的話千篇一律、萬人一腔。例如,寫人物的神態(tài),有多少人,就會有多少種不同的神態(tài)。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場合,也有不同的神態(tài)。如笑,有微笑、大笑、冷笑、假笑等,它們表達的意思是不同的,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每個笑都表露出它特有的意思。比如,你把一件事做得很好的時候,別人的一個笑,可能是表示稱贊,也有可能表示諷刺。當你把事情弄砸時,別人的一個笑多半是鄙視的笑。雖說是同一個“笑”,可它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表達的意思就不同了。我們只有這樣去觀察事物,才能提高學生辨別事物、區(qū)別異同的能力,才能使學生在寫作中寫出事物個體差異來,才能使學生掌握觀察的方法。
遠近觀察法是一種常用的方法,一般是先近后遠,當然也可以由遠及近地進行觀察。例如,課文《趙州橋》的作者,就是先從遠處觀察,寫了趙州橋的總體樣子非常雄偉,然后寫它的長、寬、橋面布局,橋身的結構及橋洞的作用來說明趙州橋的設計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創(chuàng)舉。再從近處觀察,具體寫欄板上那些精美的圖案,用三個“有的”相連,把橋欄上雕刻著的龍寫得栩栩如生,“所有的龍似乎都是在活動,真像活了一樣”,這句話看似很平淡,但在平常中我們看到了真情,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遠景的描寫顯示了趙州橋的雄偉壯觀,近景突出了趙州橋的無與倫比的精美設計,給讀者留下了完整深刻的印象。
學生在寫作中普遍存在“無話可說”的現(xiàn)象,這跟他們的年齡小,生活閱歷少有關,也跟他們平時沒有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或者觀察不細致有關。因此我在教學實踐中,選擇學生可感可看的事物,教給他們觀察方法。我一般是先讓學生觀察靜物為主,注意觀察順序和觀察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如文具盒、書包、教室、自己的房間等。接著,擴大觀察范圍,從室內到室外,從靜態(tài)的到動態(tài)的。從顏色、形狀、大小寫靜止狀態(tài),從看、聽、想等方面寫動態(tài)片斷。如指導寫“校園一角”片斷,我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觀察,并要求按一定的順序,如有個學生這樣寫校園的一個花壇:“這個花壇座落在二年級室的前面,一條鵝卵石鋪成的小路直通到二年級教室,把花壇分成大小不等的兩邊。春天來了,萬物復蘇,春風把小草兒吹出了小芽,小樹伸展著腰枝,好像在和教室比高低。花草們有的圍成圓形,有的圍成棱形,有的手拉著手,好象在竊竊私語;小鳥在樹上唱歌,蝴蝶在花中翩翩起舞!”學生觀察清楚了,就得讓學生觀察到的東西說出來,這常常是最容易被忽視的環(huán)節(jié)。葉圣陶先生認為:“作文是寫話,把要說的寫下來就是文章。”因此“把觀察到的事情說出來”這一環(huán)節(jié)非常重要,我經(jīng)常讓學生把觀察到的按要求說一、二段話,同桌互說互評或通過口頭作文比賽,賽后評議。學生說的,其實就是將看到的如何用語言文字表述的問題,這就是學生的思維。學生的思維能力的提高,又可以反過來解決學生觀察時因受時間、地點、角度的限制而產生的困難,因此我們可以讓學生多觀察,多表達,讓思維與表達同步發(fā)展。
常言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說明文章源于豐富的語言積累。只有語言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妙筆生花。否則心中縱有千言萬語,筆下也難有片言只語。沒有生活積累就沒有好的寫作素材。學生年齡小,生活閱歷淺,對所描寫的事物不熟悉,我們要結合課內外內容多作積累,多作些讀書筆記?!爸匾曃谋尽笔切抡n標的要求,新課標課文的思考練習中都出現(xiàn)“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摘抄好詞、佳句”這樣的練習,讓學生在朗讀、背誦的時候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同時將好詞、佳句摘抄在筆記本上。我們要讓學生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讓學生在平時閱讀雜志、報刊時,把一些優(yōu)美的詞語、句子、語段摘抄在本子上;同時讓學生用書面語言表達自己從這些美詞佳句中所得到的啟迪,讓他們有詞可用、有話可說、有感可舒,從而起到文道結合,一舉兩得的作用。
批改作文對于語文老師是一項繁重的工作,想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作文的批改是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在作文批改中,我盡量多給學生打高分,多寫一些激勵性的評價,比如,“這個詞語用的不錯!”“寫得太好了!”“你太棒了!”“你進步了,我太高興了!”等這些評語,會讓學生覺得自己一直受到老師的關注,同時,我們要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給予不同的評價,特別是那些平時學習成績比較差的學生,在作文批改時,要挖掘他的優(yōu)點,要及時發(fā)現(xiàn)他的進步,并在作文課上給他們大力表揚,讓他們體驗到習作進步的喜悅心情。這樣不但保護了學生的自尊,而且提高他們的積極性。
我們在小學生習作訓練中,只要多一份細心、多一份表揚和鼓勵,相信會激起學生習作的興趣,會點燃學生想象的火花,會誘發(fā)學生的寫作靈感。久而久之,他們一定能寫出富有創(chuàng)意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