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建美,江麗燕
孕婦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模式與宮內(nèi)感染的關系分析
葉建美,江麗燕
目的分析孕婦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模式與新生兒宮內(nèi)感染的關系,為其臨床防治工作提供參考。方法
孕婦;肝炎,乙型;肝炎病毒;宮內(nèi)感染
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感染是世界范圍內(nèi)的難題,約有一半的人群為母嬰傳播所致[1]。我國是HBV感染高發(fā)區(qū),出生后乙肝疫苗接種失敗是新生兒感染HBV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2],宮內(nèi)感染是母嬰傳播的主要方式之一,HBV病毒經(jīng)由胎盤、羊水以及陰道分泌物等上行傳播至胎兒。其感染機制十分復雜,現(xiàn)有研究已證實母親HBV的復制程度高是宮內(nèi)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3]。HBV的復制程度受到病毒感染模式的影響,本研究追蹤分析HBV感染孕婦病毒感染模式與新生兒感染率的關系,以期為宮內(nèi)感染的預防提供數(shù)據(jù)支撐。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收集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qū)人民醫(yī)院2012年7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13例HBV感染孕婦;年齡22~37歲,平均(29.5±4.1)歲。納入標準:(1)參考文獻[4]診斷標準;(2)足月妊娠。排除標準:(1)妊娠期高血壓、妊娠期糖尿病等妊期合并癥;(2)先兆流產(chǎn)或早產(chǎn);(3)明顯黃疸;(4)孕期服用過免疫類藥物;(5)合并有其他類型的肝炎病毒癥狀。其中單胎101例,雙胞胎9例和三胞胎3例;剖宮產(chǎn)51例,順產(chǎn)62例;孕周37~40周,平均(38.3±1.4)周;新生兒體質(zhì)量3.1~4.9 kg,平均(3.7±1.1)kg。
1.2 研究方法
1.2.1 樣本采集和預處理于分娩前1周左右采集孕婦空肘腹靜脈血5~8m l;并于分娩時取臍帶血,生產(chǎn)1個月后,主-被動免疫接種前取新生兒外周靜脈血;置于滅菌管。所得的血液樣品均分為兩份:一份常溫靜置40min以上,3000 r/min離心15min分離血清;另一份采用梯度離心法獲得外周血單個核細胞(PBMC);所得樣品均-20℃冷凍保存。
1.2.2 HBVM的測定HBVM指乙肝兩對半相關指標,包括HBV表面抗原(HBsAg)、抗-HBs、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抗-HBe及抗乙型肝炎核心抗原(簡稱抗-HBc)。采用全自動電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儀(COBAS6000,上海羅氏)以及上海卡邁舒化學技術有限公司提供的乙肝兩對半檢測ELISA試劑盒進行測定,嚴格根據(jù)說明書操作步驟進行。
1.2.3 病毒載量的測定同時檢測血清和PBMC的HBV-DNA載量,其中之一為陽性時則為陽性。血清HBV-DNA檢測需同時考察到外周血清和單個核細胞。檢測方法為PCR熒光探針法,HBVDNA熒光PCR檢測試劑盒由上海艾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血清樣品先以TRIZOL試劑提取總RNA,然后再進行反轉(zhuǎn)錄和實時熒光定量PCR擴增實驗。PBMC樣品采用1 640完全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37℃、5%CO2,至對數(shù)生長期,調(diào)整細胞濃度為109/L,加入細胞裂解液,以裂解法提取DNA,行熒光定量PCR擴增實驗。結果以指數(shù)形式表示,有效范圍為103~108copy/m l,不足103copy/m l的為陰性病例。
1.2.4 宮內(nèi)感染判斷方法胎兒臍血檢測到HBsAg或HBV-DNA陽性者,1個月后復查新生兒股靜脈血,HBsAg或HBV-DNA陽性者即為宮內(nèi)感染。
1.3 統(tǒng)計方法采用SPSS 1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HBV-M與宮內(nèi)感染的關系本組病例共發(fā)現(xiàn)11種HBV-M組合類型,前4位最常見的分別是小三陽、HBsAg與抗-HBc雙陽性、大三陽及HBsAg陽性,其孕婦比例分別為37.2%、18.6%、17.7%、15.0%;113例孕婦共發(fā)生宮內(nèi)感染31例,發(fā)生率27.4%,其中感染率最高的是大三陽60.0%,其次是小三陽26.2%、HBsAg與抗-HBc雙陽性23.8%以及HBsAg與HBeAg雙陽性17.6%;大三陽的感染率與小三陽、HBsAg與抗-HBc雙陽性及HBsAg與HBeAg雙陽性相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2=6.637、5.528、6.838,均P<0.05)。其他HBVM組合類型的孕婦例數(shù)本身偏少,未發(fā)現(xiàn)宮內(nèi)感染。見表1。
表1 113例孕婦的HBV-M組合類型及宮內(nèi)感染情況例(%)
2.2 病毒載量與宮內(nèi)感染的關系本組病例HBV-DNA陽性率為50.4%(57例),根據(jù)HBV-DNA載量結果對孕婦進一步分組(血清和PBMC結果差異較大時已較高者為主),分為陰性、103~105,105~107,>1074組。病毒載量在103~105、~107、>107者宮內(nèi)感染率均高于陰性者(2=11.755、21.996、27.395,均P<0.05)。見表2。
表2 113例孕婦的HBV-DNA載量水平及宮內(nèi)感染情況例(%)
孕婦感染HBV后,可能損傷胎盤血管,并通過垂直感染影響胎兒的免疫功能和正常發(fā)育,正因如此,妊娠合并乙肝是常見的高危妊娠之一,及時阻斷HBV母嬰垂直傳播是乙型肝炎防治的一項重要工作。目前,對于HBV宮內(nèi)感染的臨床診斷標準,尚未達成共識。一般以出生時HBsAg或HBV-DNA陽性作為宮內(nèi)感染的標準;也有研究指出[5],出生時新生兒體內(nèi)的抗體幾乎全部來源于母體,此時陽性結果并不能完全預測宮內(nèi)感染。因此本研究對出生時HBsAg或HBV-DNA陽性胎兒,于1個月后取其股靜脈血,再次測定HBsAg或HBVDNA陽性率。以出生時臍血和1個月后靜脈血均呈HBsAg或HBV-DNA陽性者為宮內(nèi)感染標準,來分析孕婦HBV感染模式與新生兒宮內(nèi)感染的關系。
HBV-M是反映HBV感染狀態(tài)的常規(guī)指標,本組病例共發(fā)現(xiàn)11種HBV-M組合類型,前4位最常見的分別是小三陽、HBsAg與抗-HBc雙陽性、大三陽及HBsAg陽性,其孕婦比例分別為37.2%、18.6%、17.7%及15.0%;這與國內(nèi)其他報道結果基本相仿[6]。本組病例的宮內(nèi)感染發(fā)生率為27.4%,其中大三陽的感染率最高,高達60.0%,與文獻[7]報道相似。另外,本研究發(fā)現(xiàn)即大三陽之后宮內(nèi)感染率風險最高的三種HBV-M組合類型分別是小三陽(26.2%)、HBsAg與抗-HBc雙陽性(23.8%)及HBsAg與HBeAg雙陽性(17.6%),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既往研究指出,HBeAg是HBV核心顆粒中的一種可溶性蛋白質(zhì),間接反映了病毒復制水平,因此HBeAg陽性說明病毒具備較高的血液傳染能力,新生兒HBV感染和母親HBeAg陽性明顯相關[8]。本組HBV-M組合類型中,凡是HBeAg陽性或抗-HBe陽性者均局部較高的胎內(nèi)感染率,也證實了其風險性。
另外,部分研究指出[9],高載量HBVDNA也能增加新生兒HBV宮內(nèi)感染風險,當孕婦HBV-DNA超出106copies/m l時,可能導致嬰兒免疫失敗。實質(zhì)上,HBV-DNA載量是反應其傳染性最直接的高特異性指標?;贖BV復制水平不高,本研究結合血清和PBMC兩種樣品來檢測HBV-DNA陽性率,結果發(fā)現(xiàn)陰性、103~105,105~107,>107者宮內(nèi)感染率分別為5.4%、37.5%、48.3%、 66.7%,證實宮內(nèi)感染率隨著HBV-DNA載量的升高而升高,也說明了高載量HBV-DNA的風險性。也提示對于過高水平的HBV-DNA載量應給以適當?shù)倪x擇性阻斷治療,或行HBV疫苗與HBIV聯(lián)合接種,以保障新生兒健康。
綜上所述,本研究孕婦乙肝病毒感染模式與新生兒宮內(nèi)感染關系的考察結果顯示,大三陽孕婦宮內(nèi)感染發(fā)生率較高,應做重點預防,小三陽及HBeAg陽性孕婦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感染風險,可依據(jù)HBV-DNA載量作適當預防。
[1]高爭,譚樂靜,王曉紅.妊娠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斷乙肝病毒母嬰傳播的臨床研究[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4,27(11): 1411-1413.
[2]張紅霞,費安興.乙肝病毒母嬰傳播及阻斷分析[J].湖北理工學院學報,2013,29(5): 52-54,58.
[3]胡洪波.孕婦乙型肝炎血清學模式與新生兒宮內(nèi)感染的相關性分析[J].實用預防醫(yī)學,2011,18(12):2388-2389.
[4]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中華醫(y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中華肝臟病雜志,2011,19(1):13-24.
[5]王蘭芳.乙肝病毒攜帶產(chǎn)婦感染狀態(tài)與新生兒母嬰傳播的相關性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4.
[6]周學梅,劉小麗,鄒婧,等.孕婦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模式與宮內(nèi)感染的關系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6,26(13):3066-3068.
[7]牛兆儀,王芳,靳晴,等.乙型肝炎病毒母嬰垂直傳播與乙肝抗原及乙肝DNA載量的關系研究[J].中外醫(yī)療,2014,27:105-106.
[8]李紀鳳,李瑋.孕婦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對妊娠結局的影響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18):4619-4621.
[9]白淑芬,楊立新,王艷,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婦病毒載量與嬰兒免疫失敗關系研究[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1, 25(12):1230-1231.
10.3969/j.issn.1671-0800.2016.10.057
R714
A
1671-0800(2016)10.1369-03
2016-09-09
(本文編輯:姜曉慶)
323000浙江省麗水,麗水市蓮都區(qū)人民醫(yī)院
葉建美,Email:huyonghua 21@163.com
回顧性分析113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孕產(chǎn)婦的臨床資料,所有孕產(chǎn)婦均于分娩前抽取肘靜脈血,新生兒取臍帶血和出生后1個月靜脈血,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檢測血清學標志物HBV-M,采用熒光定量PCR法檢測HBV-DNA水平。結果本組病例共發(fā)現(xiàn)11種HBV-M組合類型,前4位最常見的分別是小三陽、HBsAg與抗-HBc雙陽性、大三陽及HBsAg與HBeAg雙陽性,比例分別為37.2%、18.6%、17.7%、15.0%。宮內(nèi)感染發(fā)生率為27.4%,感染率由高到低依次為大三陽(60.0%)、小三陽(26.2%)、HBsAg與抗-HBc雙陽性(23.8%)及HBsAg與HBeAg雙陽性(17.6%);大三陽的感染率明顯高于其他各組(均<0.05)。本組病例HBV-DNA陽性率為50.4%,宮內(nèi)感染率隨著HBV-DNA載量的升高而升高,組與組之間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結論大三陽宮內(nèi)感染發(fā)生率較高,應做重點預防,小三陽及HBeAg陽性孕婦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感染風險,可依據(jù)HBV-DNA載量作適當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