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杰
?
基于法治理念的大學生教育管理體制研究
劉杰
【摘 要】本文探討了法治理念下的高校大學生管理工作,目的在于促使我國高校學生管理與國際接軌,使學生管理工作不僅高效,而且人性化,最終目的在于保障每個學生的合法權益。首先闡述了高校法治教育工作開始的背景,進一步闡述了依法施教的背景。其次,指出了我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了解決方法。
【關鍵詞】依法治國 依法治校 法治理念 教育管理
中國共產(chǎn)黨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其中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偉大目標。這對我國教育事業(yè)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那就是全面依法施教。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教育法治建設不斷完善,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條例、條文。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學校設置暫行條例》等。這些法律條例規(guī)范是高等教育教學的保證,既是對教師的要求和保護,也是對學生權利和義務的應有規(guī)定。在高校學生管理方面,政府先后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試行)》,又在2005年修訂了新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1998年,北京科技大學學生田永將狀告母校,這是全國首例大學生訴學校拒發(fā)“兩證”行政訴訟案;隨后,1999年,北大博士生同樣因學校拒發(fā)學位證,將母校推上法庭。自這兩起訴訟案之后,大學生與高校的法律糾紛事件屢見不鮮。高校與學生的糾紛及其處理情況也成為社會媒體和公眾關注的話題,社會對高校傳統(tǒng)學生管理模式的適宜性、先進性提出了質疑。學界對“依法治?!?、“高校學生管理法治化”的呼聲越來越大。
2015年全國兩會和黨的十八屆四種全會對我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正在經(jīng)歷新一輪的改革與發(fā)展,其中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就是進行管理體制改革,而管理制度改革是管理體制改革的重中之重,高校管理法治化同時又是高校管理制度改革的核心體現(xiàn)。
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我國高校在學生管理法治化進程中存在著諸多問題。
(一)教育者思想觀念滯后,依法管理的意識薄弱
自古以來,我國都有“尊師重教”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從“一日為師,終生為父”這一傳統(tǒng)提法就可以看出來。但是,由于對傳統(tǒng)“師道尊嚴”思想的錯誤解讀,一部分人在行使教師權利的過程中,有悖學生管理倫理,剝奪學生正當權益,嚴重損害了學生的利益和權利。具體表現(xiàn)為,在教學和管理實踐中搞“一言堂”,讓學生“惟命是從”,不允許學生挑戰(zhàn)教師的權威,不講究教書育人的方法,全然不顧大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階段特點,仍然把大學生當成小孩子對待,在行為和言語上傷害學生的自尊心。
(二)高校大學生管理制度未與時俱進
當前,在校的大學生均為“90后”,與以往各年齡階段的人相比較,這個年齡段的年輕人思想活躍,創(chuàng)新意識強,維權意識強。這就要求高校在法律范圍內通過科學的調查研究盡可能聽取“90”的意見和建議,根據(jù)“90后”的特點制定適合這個群體的管理制度。然而,情況不容樂觀,當前,大部分高校仍然固守著傳統(tǒng)的管理制度,不考慮在校大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社會文化背景,照抄照搬國外的管理制度,或者直接使用甚至是十幾年前甚至是幾十年前的教育管理制度。無形之中損害了學生的權利,與依法治校的要求差距甚遠。
(三)人治大于法治
“依法治?!笔恰耙婪ㄖ螄痹诮逃I域的具體體現(xiàn)。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實施依法治國,依法治校的戰(zhàn)略,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布了《教育部關于加強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教政法[2003]3號)?!耙庖姟敝赋?“實行依法治校,就是要嚴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則與規(guī)定,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尊重學生人格,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不斷提高學校管理者、教師的法律素質,提高學校依法處理各種關系的能力?!薄兑庖姟分攸c突出了學生權利與義務,明確了法治的地位。法治最根本的要求是,任何人和組織都是依法現(xiàn)存的法人或被監(jiān)護人,任何法人或被監(jiān)護人至少在法律上的地位是平等、自由的。然而,在部分高校中,個人意志凌駕于法律之上,人治大于法治的現(xiàn)象十分突出,學生僅僅是被管理的對象,學校想怎么管就怎么管,對于學生的訴求、意愿僅僅應付了事。名義上是以學生為中心,為主體,實際上并不關心,也不重視學生的合理意見和要求。
(四)法律、法規(guī)缺乏可操作性
當前,高校在管理過程中所依據(jù)的法律法規(guī)有《憲法》、《學位條例》、《教師法》、《教育法》、《職業(yè)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但這些法律法規(guī)都比較抽象,缺乏可操作性。高校有其自身的特點,對于具體的事件,以上的法律法規(guī)只能作為參考,無法對照條款解決實際在法治管理道路上的實際問題。
(五)高校法治建設氛圍的缺乏
依法治國是我國的治國方略,但實施過程卻充滿困難和阻力,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法治建設的氛圍問題。一般認為高校主要有兩方面的工作,其一是教學工作,其二是行政工作,重中之重是教學工作。在高校中表面上法治建設被提的很響亮,實際上,就是開開會,走走形式,并未引起應有的重視。一些高校領導忙于應酬,教師也忙于教研、科研,沒有人真正地去組織深入學習如何依法治教,更缺少實踐性的依法治教。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guī)定,“受教育既是我國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也是我國公民的一項基本義務”。大
學生是受教育者,依法享有受教育權是大學生的基本權利,高校應保障大學生的這一權利切實實現(xiàn)。高等學校具有事業(yè)法人性質,擁有國家行政法律法規(guī)賦予的行政管理權,對學生負有管理職責,從法律的角度來看,高校與學生之間存在一種行政法律關系。另一方面,學生是繳費接受教育的,這樣,高校和學生之間就形成了平等人身關系與財產(chǎn)關系,從而二者確立了民事法律關系。綜上,高校和學生之間固有的法律關系決定了二者之間是平等的,各有自己的權利和義務,高校在行使管理權的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守法律法規(guī),保證學生的權利順利實現(xiàn)。
(一)切實明確大學生的義務以及應有的權利
大學生作為依法治校的主體以及教育管理的對象,在接受被管理義務的同時享有相應的權利,只有明確這一點,高校在進行依法治校的道路上才能夠充分尊重學生,才能順利實現(xiàn)管理目標,使學生、教師、學校三者和諧統(tǒng)一,使高校始終保持良性發(fā)展。同時,當學生遇到法律困境的時候可以通過啟動法律救濟機制幫助學生,讓學生真正享有申訴權。
作為學生應盡的義務有,第一,遵守法律規(guī)范;第二,遵守學生行為規(guī)范,尊敬師長;第三,努力學習,完成規(guī)定的學習任務;第四,遵守所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的管理制度和規(guī)定。作為學生的享有的基本權利有,第一,參加教育活動并且使用教育資源的權利;第二,享有國家給予的物質幫組的權利;第三,享有公正評價并后的相應資格證書的權利;第四,享有人身權。
(二)提升教育者的法治素質,加強法治觀念
高校依法治校中教育者扮演的是教育主導者的角色,如果教育者想要引導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遵守學校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那么首先要提升自身的法治素質,增強自身的法治觀念。具體做法為定期和不定期地組織教育者學法、用法,指導其在法律范圍內進行教育管理活動。通過立法的形式規(guī)范教師的培養(yǎng)、資格確認以及管理等。
(三)鼓勵學生自主管理
在高校中,對大學生進行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實現(xiàn)學生的權利和利益,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確立“以學生為本”的制校理念”,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既然以學生為中心,那么就要相信學生,相信學生能夠管理好自己,能夠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從而平衡學校管理權與學生受教育權,這是高校進行學生管理的職責和使命。
參考文獻:
[1]孫志明.高校大學生法治化管理探析.教育與職業(yè),2014,691(15):45~46.
[2]教育政策法規(guī)編寫組.教育政策法規(guī)[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洛陽師范學院)
作者簡介:劉杰(1985-),女,漢族,河南周口人,研究生學歷,助教,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