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建
摘 要:行政問責制度是依法治國、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表現(xiàn),是提高政府執(zhí)政能力和政府公信力的重要舉措,是建立廉潔高效政府的基礎,是強化政府職責、改善政府管理的有效途徑,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重要體現(xiàn)。我國當前行政問責制度的問題既有權力機關監(jiān)督問責乏力,又有行政機構制度弊端;既有宏觀體制問題,又有微觀時間問題。 如何完善和廣泛地實施行政問責制度,對建立一套高效率的權力運行程序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行政問責;問題與完善; 法治理念;制度建設;
行政問責制在我國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由點及面、由淺入深的發(fā)展歷程,這一制度正在隨著政治體制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依法治國的進程而不斷得到推進與深化。行政問責制的發(fā)展與完善,一方面需要對這一制度本身的運作模式適時做出調整,以充分有效地實現(xiàn)這一制度的權力制約和權力監(jiān)督功能;另一方面行政問責制的發(fā)展也有賴于這一制度賴以建立的政治基礎和法治基礎得以不斷鞏固與完善,從而使行政問責制能夠不斷地獲取制度資源的供給與保障而不斷取得突破。
一、行政問責制的含義
所謂行政問責制,是指一級政府對現(xiàn)任該級政府負責人、該級政府所屬各工作部門和下級政府主要負責人在所管轄的部門和工作范圍內由于故意或者過失,不履行或者未正確履行法定職責,以致影響行政秩序和行政效率,貽誤行政工作,或者損害行政管理相對人的合法權益,給行政機關造成不良影響和后果的行為,進行內部監(jiān)督和責任追究的制度。
二、完善行政問責制的意義
首先,有利于建立誠信政府、廉潔政府、責任政府。行政問責制建立的目的,在于規(guī)范政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的公務行為。行政問責制的全面推行,有助于促進政府公共行為民主化、透明化、高效化,有助于明確公務行為的責任主體,減少公務人員不作為、不當作為的現(xiàn)象。其次,有利于建設服務型政府。行政問責制的建立與完善,能更好的規(guī)范政府的公務行為,通過啟動行政問責程序,對產生失職行為的個人追究責任,讓行使公權力的工作人員更加嚴謹和負責,減少過失、疏忽大意等原因給人民權益造成的不必要損害。再次,有利于法治政府的建設。法治政府的建設要求依法行政,行政行為要符合法律規(guī)范。建設法治政府要求行政問責制具體化、體系化、規(guī)范化、法律化。構建和完善現(xiàn)有行政問責制,從根本上說是為了保障人民民主的權益,體現(xiàn)出社會主義制度強大的生命力和活力,推動政治文明進程。
三、我國行政問責制度存在的問題
第一,問責主體、范圍以及對象不明確。行政問責的主體包括同體問責和異體問責。同體問責是一種體制內問責,即上級對下級的一種追懲。異體問責是行政系統(tǒng)之外的機構或個人,對行政機關以及工作人員的問責,主要包括人大、政協(xié)、人民群眾、新聞媒體等。關于行政問責范圍方面,我國行政問責的適用范圍比較狹窄,局限在重大安全責任事故的責任追究,把問責制看成是為責任追究制。這樣的問責制并非實際意義上的問責。責任追究制是一種過錯追究,非過錯的追懲相對來說也同樣重要。因此,行政問責的范圍是“無作為”、“不作為”、“亂作為”這些方面,而并非只是追究已經出現(xiàn)的過錯。根據(jù)《黨政領導干部問責暫行規(guī)定》,每個行政主體在被賦予行政權力的同時,就意味著承擔相應的行政責任。
第二,問責的程序不規(guī)范。政府問責制中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問責的程序。行政問責的過程包括問責啟動、問責和問責救濟等一系列程序。當事故出現(xiàn)時領導總是最先發(fā)動,問責總是取決于上級的意愿。往往是行政領導決定是否有必要問責、問責的對象是誰、應當承擔哪些行政責任,并沒考慮到其他人的想法。二是問責的過程不公開。雖然行政問責在程序操作時會出現(xiàn)困難,例如具體步驟缺乏法律規(guī)范性,沒有具體的規(guī)則來衡量,公眾缺少知情權,媒體報道真實性不足,甚至出現(xiàn)同一事件眾說紛紜的現(xiàn)象。
第三,問責的法律體系尚未完善?,F(xiàn)行行政問責的主要法理依據(jù)是憲法的公務員法規(guī)的細則、政府組織法的規(guī)范,這些法規(guī)內容比較龐雜,使問責主體在量責時沒有標準尺度來衡量,不能保證問責的公正性,如果沒有具體詳實的法律法規(guī)作支撐難免有些勉強,從公眾的角度來說,在實施過程中缺乏持續(xù)性和公正性。目前對于行政問責的相關法律體系還缺乏統(tǒng)一的規(guī)定。
四、完善我國行政問責制度的基本路徑
(一)完善異體問責,規(guī)范問責程序。異體問責是比同體問責更民主、更具備公信力的問責方式。異體問責包括人大、各民主黨派、新聞媒體等對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問責。要推動我國行政問責制發(fā)展,必須完善異體問責。首先,完善人大的監(jiān)督機制。我國憲法規(guī)定了人大對行政機關有一定的政治監(jiān)督責任,如質詢、辭職、罷免等。其次,加強民主黨派對政府問責的權力。讓民主黨派依據(jù)憲法、法律所賦予的權力設立專門組織和專門辦事機構實施監(jiān)督和問責。再次,加強媒體問責。新聞如果不夠暢通的話,公民的信息知情權就得不到保障,也根本談不上問責制。 規(guī)范問責程序,如設立問責受理機構,規(guī)定問責受理期限,建立問責回避、申辯制度,規(guī)定問責啟動程序等,以保證各問責主體的權力。
(二)明晰問責的主客體,構建嚴格的權責體系。要建立負責任的政府,就必需對公共利益負有完全的責任。行政問責的責任主體可通過“誰主管誰負責,誰負責誰承擔責任”的原則來進一步明確。也就是說通過立法明確三方面的問題:首先黨政領導的職責要進一步明晰。其次規(guī)范行政首長負責制。根據(jù)《憲法》等法律法規(guī),行政機關一律推行首長負責制,即行政首長通過個人決策來處理行政事務,并對決策全權負責。最后明確行政機關層級之間的責任歸屬。在我國,行政機關分為中央、省級和地方等多個層級,對各層級進行行政問責時,需通過立法手段來明確責任歸屬,以確保問責規(guī)范化、制度化。
(三)全面拓寬行政問責范圍。行政問責不僅要問行政責任,還要問法律責任、政治責任和道德責任。
法治國家對失職官員的追“問”,更多的是作為它律機制中的法律責任,而不僅是作為自律機制中的行政責任。行政問責不僅要對發(fā)生的重大事故問責,而且要對行政作出的錯誤決策問責;不僅要對濫用職權的行政作為問責,而且要對故意拖延、推諉扯皮等行政不作為問責。從追究“有過”官員向追究“無為”官員延伸。問責不能僅僅局限于經濟領域的安全事故,對政治等其他領域的事故也要納入問責范疇。
(四)健全行政信息公開制度。推行行政信息公開制,拓寬信息發(fā)布渠道,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知情權,是“政務公開”的具體體現(xiàn)。一要進一步規(guī)范政務公開機制,準確把握政務公開的尺度;二要充分發(fā)揮“第四權力”新聞媒體的監(jiān)督作用,拓寬政務公開渠道,確保信息公開暢通高效、規(guī)范一致。還需完善信息公開考核工作機制,考核結果向社會公開;要開展信息公開社會評議工作,公開成效由群眾說了算。
參考文獻:
[1]周亞越.論我國行政問責制的法律缺失及其重構[J].行政法學研究20103.04
[2]孟雷.當前我國行政問責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3.
[3]徐元善,楚德江.績效問責:行政問責制的新發(fā)展[J].中國行政管理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