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斯蓉 吳中勝
摘 要: 文章通過對江西省樟樹市某初中學校初一年級(義務教育九年制七年級)學生的問卷調查,掌握初一年級新生進入初中階段的學習態(tài)度、已有情況、主觀判斷和期待心理等方面現狀。本次調查結果,為初一年級語文教師關注和了解學情,以更好地銜接中小學語文教學活動提供素材,具有參考價值。
關鍵詞: 初一新生 語文學情 問卷調查
新課程改革倡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并要求“依據學情選擇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那么,教師準確而適時掌握學生特點就成了順利開展教學活動的前提條件。為了解進入中學階段的初一新生的學情狀況,聽取學生的心聲,幫助語文教師更好地把握學情,以更合理地安排語文教學活動,在開學之初特意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經過分析收集上來的調查結果而形成了本份調查報告。
一、調查方法和對象
本次調查共發(fā)出問卷180份,收回160份,調查對象正是江西省樟樹市某校初一年級全體新生。也許調查的范圍不夠廣,調查結果的收集不夠理想,數據統(tǒng)計不很精準,但調查活動或已達到調查目的,對語文教學有一定的參考意義,于是筆者愿執(zhí)筆將調查結果加以分析,形成本份調查報告。
結合學生的學習心理,并節(jié)約作答時間,本份調查問卷共設計了26個題,題型大體是選擇題,或有個別題是選擇加填空題,填空的部分多為選項的補充,為得到學生的其他想法而設。
二、調查結果分析
(一)學習態(tài)度方面
“態(tài)度決定一切”。在語文學習方面,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雖不至于說是最重要的,但其地位不可忽視。大部分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未必將其列為學情分析的一項,本問卷正設計了本方面的問題供學生回答,并排列在問卷前面,讓學生一開始答題就進行自我反思。
在這個方面設置了四個選擇題,有關于語文學習興趣方面的、學習難度方面的、學習地位方面的和學習動力方面的,調查結果如下:
在收回的160份問卷中,對語文學習有濃厚興趣與有些興趣的各有49和84人,共占比例是83.13%??吹竭@個結果,語文老師該是欣慰的,并且還有約9.38%的學生認為以前沒有興趣、現在有興趣,但還是有小部分學生對學語文現在或一直沒有興趣。關于把語文放在各科學習中的地位,收集到的結果顯示比例類似,把語文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和比較重要的地位共占比為81.25%,放在不重要的和最不重要的地位共占7.5%,放于次要地位的占剩下的11.25%。這兩個問題雖不是連續(xù)呈現,結果卻以如此接近的比例呈現,實為驚訝,也該引起語文老師的注意,以及思考: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不是影響了其將該學科列于總學習中的地位?由此,該用什么辦法培養(yǎng)興趣呢?
在學習語文的動力問題上,過半的學生認為是語文內容豐富精彩,其次是語文教師的教學水平高和提高素質、陶冶情操,三項共占比例是83.76%,也有10%的學生選擇的是能取得良好成績,剩下的幾個比例的學生則認為是父母、老師逼的,或是其他原因。而在學習難度方面,有80.76%的學生認為在各學科中,語文比較或最難學,如此高的比例,遠超認為比較好學和最好學加起來的7.5%。那么對于這兩個問題,要想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動力,緩解學生的畏難情緒,語文教材編織者和語文教師都得下一番工夫,將語文內容設計得更精彩,讓學生得到熏陶和感染,培育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
(二)已有情況方面
知道了學生在語文上的學習態(tài)度,也很有必要掌握他們以往的學習方式,以根據他們的已有情況進行教學銜接。因此,本問卷設計了十道明顯的此類題目,以了解學生在以往的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狀況,從時間上劃分,有課內也有課外的;從功能上劃分,有閱讀、寫作學習和完成練習的。
例如,課堂學習方面,有44.38%的學生在課堂上以聽老師講為主,甚至有10.63%的學生處于發(fā)呆、走神、聽不懂的狀態(tài),只有26.25%的學生常處于思考感受和11.87%的學生與老師同學產生思維碰撞,6.87%的學生會積極參與活動。這樣的學習狀態(tài)勢必影響他們的學習方式,在多選題的第9題“在六年級的學習語文中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哪些”的結果里,有32.93%的學生選“課前預習、上課聽講、課后鞏固”,和30.08%的學生選“多讀、多聽、多寫、多問”,也有21.14%的學生選“識記、理解、應用”。與此同時,有超過15.8%的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tài),或是想學就學,或是只聽老師講。
學習方法和學習狀態(tài)的顯性載體在于課堂的實在表現。當問起“老師在課堂上的提問,你是?搖 ?搖?搖?搖?”時,竟然有大部分學生沒有積極參與,過半比例的是知道答案不愿舉手,也有一些是等別的同學回答,甚至有一小部分是根本不參與,以沒思考為由,只有大約三分之一的學生選擇思考并回答,其中還包括遇到簡單問題能思考并回答。這樣的結論,也就和前兩道題不謀而合,可知在以往的語文課堂上,學生的參與度不夠高,大多學生有被動學習的心理跡象,更愿意聽老師講授,而自己則懶于認真思考、主動回答。這樣的學習狀態(tài),著實令人擔憂,而初一語文教師就該運用一些方法,漸漸培養(yǎng)學生在課堂上積極主動參與的習慣,一改以往的惰性。
知曉了學生在以往課堂里的表現,也可順便了解他們在課外是怎樣鞏固語文學習的。大語文觀提倡“由課內延伸到課外,由語文拓展到生活”,學生的課后練習和課外閱讀就不可忽視??删驼n后鞏固練習和課外閱讀的統(tǒng)計結果卻不容樂觀:
尤其是在課外閱讀方面,僅有13.13%的學生有經常讀的閱讀習慣,偶爾讀和沒時間讀、不想讀的學生比例竟超過40%。課外閱讀時間得不到保證,閱讀量難以居多,怕是難以達到“新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閱讀量,雖和閱讀速度、方法等有關,但閱讀詞匯和語匯估計也難以得到質的積累。所以,這該引起接手這些剛從六年級升上初一新生的老師們注意,適時和適量地推薦一些課外閱讀書目,增加閱讀量,并引導他們在讀的過程中思考,形成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
閱讀,是學生獲得語言知識的途徑;寫作,則是他們運用語言知識的實踐。為獲得學生在習作方面的情況,本套問卷里有幾道關于寫作的題,統(tǒng)計數據是:作文素材來源上,分別有69和15位學生是自己平時積累和觀察生活;70位選擇仿寫或自己想象,比例超過40%。由此,在寫作方法上,已有和期待的方法選擇結果如下:
這些統(tǒng)計數據較充分地說明,學生無論是已獲得的寫作方法還是希望得到的方法,閱讀和老師的作用都不可小覷,在老師指導上,多于三分之二的學生希望老師精批細改或評講、增加練筆指導。由現有水平到希望得到幫助,這是反映語文教育銜接的一個角度,而更好地體現這一觀點的表現則在于由學生的主觀判斷到期待心理的過渡。
(三)主觀判斷方面
主觀判斷是指對于本套問卷設計的一些題目,適于學生根據自己的真實想法做出選擇,判斷結果因人而異。例如,“你認為哪個因素最能影響你學習語文的熱情”、“你認為考試成績與你語文水平的關系是怎樣的”、“你認為最有效果的學習方式是什么”等,這幾個問題有類似之處,卻散落于已有狀態(tài)和期待心理部分之間,現只做簡單分析。
各有略超于30%的學生認為“學習壓力重”和“教師態(tài)度不好”易影響自己學習語文的熱情;約有六成學生覺得考試成績基本或能反映出自己的語文水平,只有不到12%的學生選“不能相比”;而對于“最有效果的學習方式”的選項則以“做練習題”、“默寫背誦”、“查找資料”、“去圖書館讀書”和其他方式的排列呈現,并且前三個選項的比例都居于兩成到三成之間,相差不大;就“自己的語文薄弱環(huán)節(jié)”而言,選“古文閱讀”和“寫作”的居多,各占43.13%和36.88%,其次是現代文閱讀、基礎知識和詩歌鑒賞。設計這樣的題目供學生作答,并以無記名方式,對于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略有欠缺,但對于教師從整體上把握學生的情況是有幫助的。
(四)期待心理方面
教師從總體上通曉了學生的實際情況后,更重要的是結合課程標準,迎合他們的期待心理,編排符合他們年齡段心理的教學活動,讓他們踴躍地參與進來,快樂閱讀,樂意寫作,以達到語文教學有效銜接、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分析他們的期待心理就尤顯必要。摘錄幾道題的統(tǒng)計數據,以直觀的表格形式呈現:
表格里的數據表明,學生希冀老師能在其學習過程中給予幫助和指導,并以幽默風趣的形式開展課堂活動,多講授或是在講授中交流,也就是說,希望老師發(fā)揮引導作用。這就該引發(fā)語文老師們的思考:新進來的初一新生希望老師能給予較多的幫助,那么該怎樣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與此同時,又不抹殺學生的獨立性和主動性?
除了這些,還從教材和學生自己學習角度方面提出問題,以把握他們的期待心理。如對于新教材中的欄目,學生較喜歡的有課文閱讀、古詩背誦、名著推薦閱讀等可知,相對于更需要深入思考的寫作指導、綜合性學習活動而言,學生更偏向于簡單的基礎知識部分。
而對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預期方面,就課前預習、課堂討論、課外學習上的統(tǒng)計結果如下:近半數學生愿意熟讀課文、借助工具書理解詞語意思,并有一小部分學生會主動收集有關資料或借助教輔資料書來預習,但仍有多于三成的學生不愿意預習或只把課文讀幾遍來簡單預習。只有55.63%的學生會積極與他人合作,剩下的一些學生或是自己獨立思考,或是因不知道怎樣與他人合作討論和不想思考、討論,而不能積極參與小組合作討論以解決疑難問題或學習新知識。課后學習上,預計自己能用一個小時以上來學習語文的只有38.75%的學生,而大概能用半個小時或以下的人數近于三成??梢妼W生對于自己的學習預期度不夠高,計劃用于學習語文的時間不夠充足,學習方式不夠新穎靈活,多數是希望老師給予幫助。如此,學生或許會花一些時間自學簡單部分,老師倒是要多指導他們不懂的部分,準確選定教學重難點進行教學。
三、調查意義
本份調查報告通過分析調查數據結果,從學生的語文學習態(tài)度、已有情況、主觀判斷、期待心理四個方面進行大致分類,既了解了他們以往(多指就近一年的小學六年級)的學習狀況,又傾聽他們的本階段的真實心聲及對剛進入初中階段的這一年的學習期待。并就統(tǒng)計結果進行分析和提出自己的思考,希望對初一語文教師更多地關注學生,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掌握群體和個體特點,以拋磚引玉;并在固有經驗基礎上尤為準確地把握學情,確定教學重難點,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更好地開展語文教學活動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陳隆升.語文課堂教學研究——基于“學情分析”的視角[D].上海師范大學,2009,4.
[2]邵燕楠,黃燕寧.學情分析:教學研究的重要生長點[J].中國教育學刊,2013,2.
[3]唐子江.語文“有效教學”批判[J].教育學術月刊,2008,5.
[4]陳先云.語文教學改革:不容忽視的四個問題[J].課程·教材·教法,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