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敏 趙世奎 李泮泮(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100191)
?
我國“博士學位論文”主題研究的文獻計量分析
于曉敏趙世奎李泮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100191)
摘要:博士學位論文是衡量博士生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指標,也是我國研究生教育研究領域學者較為關注的研究對象。運用CitesPace軟件,以我國37種教育學核心期刊收錄的127篇“博士學位論文”主題研究為分析對象,從期刊刊載量分布、作者-機構分布、關鍵詞聚類、研究熱點知識圖譜以及突變詞等角度展開文獻計量分析并繪制相應的知識圖譜。研究結果揭示了當前我國學者對“博士學位論文”研究的現(xiàn)狀、研究熱點以及研究前沿。
關鍵詞:博士學位論文;文獻計量 共現(xiàn)知識圖譜是反映某研究領域熱點主題的重要可視化手段。本文對納入分析的“博士學位論文”主題研究繪制了知識圖譜,如下圖3所示。圖中各節(jié)點代表不同的關鍵詞,節(jié)點大小代表了其所表征的關鍵詞出現(xiàn)頻次的多少。節(jié)點越大表明該關鍵詞出現(xiàn)的頻次越高,受學者關注的程度越大,也就是2000年以來的研究熱點。
與世界“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博士研究生教育起步較晚”。[1]但是,隨著我國研究型大學在21世紀以來的迅猛發(fā)展,我國博士研究生的培養(yǎng)規(guī)模已經迅速躍居世界前列,[2]博士教育有了長足的發(fā)展。[3]與研究生教育實踐相應的,我國博士教育相關的研究工作也隨之展開。
博士學位論文是貫穿博士培養(yǎng)過程的重要科研成果,是衡量博士生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指標。2000年到2013年之間,我國學者對“博士學位論文”的研究迅速發(fā)展,研究覆蓋面包括了論文分類方法、引文分析、論文評審方式、博士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培養(yǎng)質量、博士導師角色以及學位授權單位考核等熱點問題。研究方法也從質性研究逐步覆蓋實證研究。從數(shù)量上來看,我國該類研究在2000年到2008年之間經歷了發(fā)展高峰,如今已回歸平穩(wěn)。
總體來看,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中已經取得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當前,我國博士生培養(yǎng)實踐正在經歷重要的變革,整合該領域的已有研究,為我國博士生培養(yǎng)實踐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持,是十分必要的。
本研究采用科學知識圖譜等文獻計量方法對我國以“博士學位論文”為主題的已有研究進行全面系統(tǒng)地文獻梳理與分析,從關鍵詞、作者、核心貢獻期刊、核心機構以及突變詞等方面把握我國以“博士學位論文”為主題的研究領域中的研究情況、熱點和研究前沿,以此來揭示我國博士生培養(yǎng)質量研究現(xiàn)狀、問題以及發(fā)展趨勢。
CSSCI收錄了我國37種教育學領域重要核心期刊,基本涵蓋了我國教育學領域的主要研究情況。本研究文獻檢索范圍將鎖定該37種教育學核心期刊。在中國期刊網(CNKI)所提供的檢索平臺中,對中國優(yōu)秀期刊庫進行以“博士論文”和“博士學位論文”為主題詞的不設時間限定的大范圍檢索。
檢索共得到327條題錄數(shù)據(jù),文獻類型包括理論研究、實證研究、公示文件、訪談稿、會議記錄等文獻類型。經過必要的過濾,將優(yōu)秀博士論文公示(17篇)、訪談記錄(18篇)、高等教育學博士論文提要(23篇)、講話稿以及序論等不符合本研究目的的文獻資料剔除后,共得到127篇可以用于“博士學位論文”主題研究的文獻資料。
科學知識圖譜是學者們廣泛關注和應用的文獻計量學研究方法。近年來,以Ucinet、CitesPace等為代表的一批可視化文獻計量學研究軟件相繼問世。其中,CitesPace因其較好的中文兼容性及較高的可視度而被我國各學科研究學者應用于文獻研究。特別是,CitesPace提供了突變詞探測功能,可以精確地探測不同學科和研究領域中的研究前沿、發(fā)展趨勢等。[4]
本研究將采用基于CitesPace軟件的科學知識圖譜分析方法對我國以“博士學位論文”為研究主題的已有研究進行文獻計量學分析。分析過程中,首先,將納入文獻分析的127篇文獻的相關題錄信息導出,導出過程采用RefWorks的格式;其次,運用CitesPace軟件的格式轉換功能,對所導出的格式文件進行轉換;最后,對轉換后的文件進行基于CitesPace軟件的文獻計量分析并繪制相應的知識圖譜。
1.“博士學位論文”研究領域的關鍵學術期刊分析
文獻計量學中的學術期刊分析能夠反映某一研究領域中較為活躍、貢獻度較大的核心期刊。本研究對127篇以“博士學位論文”為研究主題的已有研究進行了基于期刊刊載量的文獻計量分析,以期揭示2000年以來我國該領域較為活躍且貢獻度較大的關鍵期刊。具體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
表1“博士學位論文”研究期刊分布情況
從該研究領域的期刊分布情況來看,我國“博士學位論文”主題的相關研究刊載較為集中。14年來,刊載超過10篇的核心期刊僅兩種。
其中,《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是該領域中的核心期刊,刊載量為64篇,占據(jù)了該領域總文獻量的50%。說明,《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為學者研究我國博士生學位論文質量、博士生培養(yǎng)質量以及探索博士生培養(yǎng)模式等問題提供了重要的平臺。從刊載量和影響度來看,它是該研究領域中貢獻度最大的學術期刊。
另外,《中國高教研究》《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國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研究》《現(xiàn)代教育技術》以及《江蘇高教》和《清華大學教育研究》等雜志也是該研究領域的重要交流與傳播載體。
2.“博士學位論文”研究領域的核心作者與研究機構分析
文獻計量學中的核心作者與研究機構分析,可以揭示本領域較為活躍且發(fā)揮重要作用的研究學者和相應的研究機構。該分析有利于“確立本研究領域的標桿”。[5]一般來說,作者與研究機構是一一對應的。因此,本文采用作者-機構混合網絡圖譜來刻畫“博士學位論文”主題研究領域的核心作者與研究機構。分析中將以作者(Author)和機構(Ins)為節(jié)點類型,節(jié)點代表了作者或署名機構,節(jié)點越大表明該作者或署名機構出現(xiàn)的次數(shù)越多,作者間聯(lián)系則代表兩位作者間存在合作關系,同時出現(xiàn)在作者合作網中的機構一般為作者所在單位。另外,本圖譜中僅顯示出現(xiàn)頻次大于2的作者和機構,具體如圖1所示:
圖1作者-機構混合網絡知識圖譜
由圖1可知:首先,從機構署名次數(shù)來看,以王澤溫等人為主要作者的浙江大學研究生院最多(3次),是該領域中研究較為活躍、影響力較大的研究機構;其次,從作者發(fā)文量來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的張淑林、華東師范大學研究生院的馬玲等8人均發(fā)表論文三篇,是該領域中的重要研究學者。
另外,混合網絡知識圖譜中作者間連線的多少,可以反映作者之間合作的緊密程度,并進一步反映某一研究領域內部作者合作從事相關研究的情況。由圖1可知,在以“博士學位論文”為主題的研究領域中,作者間的合作較為頻繁。其中,林夢泉、王戰(zhàn)軍、劉桔等學者分別來自于全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fā)展中心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兩個重要研究機構,是該領域最大的作者合作群。其研究內容覆蓋了博士學位論文質量的影響因素、博士生導師、博士生培養(yǎng)質量的評價措施等問題。由張淑林等人合作構成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作者群是我國該領域研究的第二大作者合作群,研究貢獻涵蓋了優(yōu)秀博士生導師特征、工程博士教育、博士教育質量保障等重要問題。
上述兩大合作群體將我國博士生培養(yǎng)實踐與理論研究有機結合,促進了我國博士學位論文質量監(jiān)控以及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改革的深入發(fā)展,可視為該領域研究的重要“標桿”。但是,我國以博士學位論文為主的研究人員多數(shù)是實踐的管理者,而單純從事理論研究的學者對博士學位論文的關注度相對較弱。
3.“博士學位論文”研究領域的關鍵詞聚類分析
為了精確地反映自2000年以來我國以“博士學位論文”主題研究的具體關注側重點,本文對127篇已有文獻進行了基于CitesPace的關鍵詞聚類分析。在具體分析的過程中,以關鍵詞(keyword)為節(jié)點,采用時間線(timeline)為可視化的展示形式。圖中的每一條時間線上的節(jié)點代表所形成的一個聚類。時間線右側為所得出的聚類標簽。具體分析結果如圖2所示:
圖2關鍵詞聚類知識圖譜
由圖2可知,2000年以來,我國該領域的研究學者的主要關注點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共詞分析”,該類研究主要是將已有的博士學位論文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文獻分析中的共詞分析方法來總結某些特定學科博士研究生們關注的研究熱點以及這些熱點的內部結構與聯(lián)系,以此來反映一段時間內某一學科或者多個學科的研究取向和相應的“科學結構”。[6]目前,我國學者采用共詞分析方法對教育技術、體育學、旅游學以及醫(yī)學等幾個主要學科先后進行了實證研究,解讀了這些學科的研究取向和相應的知識發(fā)展脈絡。
第二,以“分布特征”為聚類標簽的已有研究,主要對優(yōu)秀博士論文的學科分布,學校分布以及地域分布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
第三,“學科建設”是該領域的第三大聚類標簽?!安┦繉W位論文”與“博士生培養(yǎng)質量”是反映“學科建設”成熟與否的重要標準,經過多年的研究與實踐,我國大部分學者以提高“博士學位論文質量”和“博士生培養(yǎng)質量”為研究目的展開了大量的“學科建設”主題研究。
4.“博士學位論文”研究熱點主題
圖3關鍵詞共現(xiàn)知識圖譜
由圖3中節(jié)點大小的繪制情況可知:2000年以來對博士學位論文研究的熱點主要集中在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博士生培養(yǎng)質量、論文質量、創(chuàng)造性和創(chuàng)新能力、博士生導師、匿名評審、研究方向和方法上。
第一,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優(yōu)秀博士論文的選題一般為本學科的前沿,具有較強的理論意義和研究價值,且具備較高的理論與方法的創(chuàng)新性。[7]因此,在深入探究博士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培養(yǎng)、博士論文質量以及博士生培養(yǎng)等問題的過程中,相當一部分學者將注意力放在對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的研究與剖析上,并取得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
第二,論文質量。博士學位論文是博士生在攻讀學位期間的主要任務,是博士生經過三年至四年甚至更長時間學習后完成的具有總結性的學術成果。[8]因此,學位論文的質量集中體現(xiàn)了博士生的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是衡量博士生培養(yǎng)質量好壞的重要標志。[9]2000年以來,我國學者先后從創(chuàng)新性、理論研究深度、寫作規(guī)范等角度深入剖析了我國博士學位論文存在的不足,在與國際一流的高校進行了對比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提高我國博士生培養(yǎng)質量相應策略。其中加強導師隊伍建設是學者建議較多的策略,導師的人格魅力、治學風格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導師的學術水平及其引導貫穿于博士學位論文創(chuàng)造的始終。因此,導師隊伍建設是博士生學位論文質量的重要保障。
第三,論文評審。從博士學位論文的“署名評審”制度到部分“抽查匿名評審”制度,再到完全“匿名評審”制度,我國各高校的博士學位論文評審方式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實現(xiàn)了嚴把輸出關口的重要轉變。[10]1995年,清華大學率先開始嘗試對博士學位論文采取匿名評審的方式,隨后各高校對博士學位論文審核制定了相應的部分或者全部匿名評審政策,[11]以保證博士生培養(yǎng)質量,提高博士生的科研水平。但是,近年來,匿名評審制度的泛化導致了其實施過程的逐漸“形式化”。因此,相當一部分博士學位論文研究學者們將注意力轉移到探究匿名評審“有名無實”的原因和應對之策。因此,該類研究再次成為該領域的研究熱點。
5.“博士學位論文”研究前沿
最后,本研究還采用CitesPace軟件中的突變詞探測功能對127篇文獻的關鍵詞進行突變探測,以期獲得“博士學位論文”研究領域以“突增”為標志的突變詞,具體分析結果如下圖4所示。
圖4 2000年-2014年博士學位論文研究前沿演變
由圖4可知,本研究共探測到“創(chuàng)造性”與“博士生培養(yǎng)質量”兩個重要的突變詞,且突變率分別為3.2297和2.8517,突變特征為突增。說明,“創(chuàng)造性”和“博士生培養(yǎng)質量”為2000年以來我國“博士學位論文”主題研究領域的研究前沿。
2004年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實施辦法》正式實施,其中對博士生科研能力和創(chuàng)新性做出了具體要求,“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能力,并在科學或專門技術上做出創(chuàng)造性成果”。自2004年開始我國相繼實施了博士生擴招,我國博士生培養(yǎng)實踐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質量”與“數(shù)量”的不同步增長的問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不斷提高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生培養(yǎng)質量”??梢?,創(chuàng)新能力是博士生教育中的重要培養(yǎng)目標。正因如此,博士生培養(yǎng)過程中的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問題一再被各界所廣泛關注。
通過對127篇已有文獻的回溯分析發(fā)現(xiàn),無論是對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的研究,對博士論文質量的剖析,還是對匿名評審存在問題的探討,學者研究的主體思路在于探求客觀評價博士論文的創(chuàng)新水平,增強博士生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博士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進而提高博士生培養(yǎng)質量。
“博士學位論文”主題研究領域的文獻分析,一方面有利于揭示我國博士生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可以反映我國博士研究生教育實踐與理論研究所付出的努力與取得的成果。
本研究采用文獻計量研究方法對2000年以來我國已有“博士學位論文”主題研究進行相關統(tǒng)計與可視化分析,分別從核心期刊、作者、機構、研究熱點與前沿等角度分析了該領域的研究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研究發(fā)現(xiàn):
第一,從文獻刊載量來看,自2000年以來我國以“博士學位論文”為主題的相關研究數(shù)量較為豐富,基本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研究結構。其中,《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中國高等教育》及《研究生教育研究》等三種期刊是該領域具有較高影響力的核心期刊,期刊刊載量占總文獻的一半以上;但是,從我國教育學核心期刊的數(shù)量來看,該領域研究的期刊覆蓋面不足。從這個角度看,我國博士學位論文主題研究還沒有引起較為普遍的關注。
第二,從作者合作和單位分布情況來看,以“博士學位論文”為主題的相關已有研究中,作者合作程度較為緊密。其中,以全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fā)展中心和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為該領域的兩大重要作者-機構合作群。
第三,從關鍵詞聚類分析結果來看,2000年以來,我國該領域的學者使用最多的研究方法為“共詞分析”,研究對象集中在“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研究角度為分布特征、導師特征、評審方式等,研究目的基本圍繞“博士生培養(yǎng)質量”以及“學科建設”展開。
第四,該領域研究熱點的可視化知識圖譜揭示了“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博士生培養(yǎng)質量”、“論文質量”、“創(chuàng)新能力”、“博士生導師”以及“匿名評審”等研究熱點。
總體來說,我國“博士學位論文”主題研究領域基本形成了以博士生導師為主體的博士生培養(yǎng)模式探索,以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為目的的博士生培養(yǎng)目標定位,以匿名評審等為評價指標的博士生培養(yǎng)質量監(jiān)測體系構建等若干分支所組成的較為完善的研究結構體系。盡管學者對博士論文的研究角度不盡相同,但其目標都是為培養(yǎng)博士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提高博士生培養(yǎng)質量服務。已有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為博士生教育培養(yǎng)實踐提供關于論文評審力度、導師角色與指導方式、博士生培養(yǎng)質量等意見與建議,積極地推動著我國博士生培養(yǎng)實踐水平與博士生培養(yǎng)規(guī)模的同步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清華大學研究生教育研究編委會.清華大學研究生教育研究2009??痆J].清華大學研究生教育研究,2009.
[ 2] Robert A R, Wang X, Shi X, et al. China's Rising Research Universities: A New Eraof Global Ambition [M].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14.
[3]王建梁,郭亞輝.英國博士論文“獨創(chuàng)性”標準的研究及啟示[J].中國高教研究, 2006,(7):15-17.
[4] Chen C. Searching for intellectual turning points: Progressive knowledge domain visualization [C]. Proceedings of th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4.
[5]官思發(fā).基于科學知識圖譜的知識共享研究進展分析[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2.
[7]王戰(zhàn)軍,林夢泉.評選全國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是提高博士生培養(yǎng)質量的有效措施[J].中國高教研究,2002,(4):31-32.
[6]李穎,賈二鵬,馬力.國內外共詞分析研究綜述[J].新世紀圖書館,2012,(1):23-27.
[8]馬玲.博士學位論文評審實施效果的調查分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3,(7):11-15.
[9]姚秀穎等.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影響因素研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8,(1):2-6.
[10]趙敏.博士學位論文匿名評審何去何從[J].中國高等教育,2007,(12):36-37.
[11]于曉舟,張俐.博士學位論文匿名評審的總結與思考[J].第二屆中國研究生教育學術論文論文集,2007.
(責任編輯田曉苗)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Subjects of“Doctoral Dissertations”
Yu Xiaomin Zhao Shikui Li Panpan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the quality of doctoral education, doctoral dissertations have drawn much attention of the scholars specializing in China's postgraduate education.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citespace',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research status, research structures and research frontier from 37 journals out of 127 existent researches on the subjects of doctoral dissertations. Through scientific and quantitative analyses, this essay is to reveal the status quo, the foci and the frontier in this research field.
Key words:doctoral dissertation; quantitative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G64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4038(2016)02-0079-06
作者簡介:于曉敏,女,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講師,主要從事教育經濟與管理研究;趙世奎,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教育經濟與管理研究;李泮泮,女,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教育經濟與管理研究。
基金項目: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12JYA001)
收稿日期:2015-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