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元豐
(喀什大學中語學院 新疆 喀什 844007)
?
邊疆民族地區(qū)小學漢語課堂朗讀教學研究
——以喀什地區(qū)縣鄉(xiāng)小學為例
柳元豐
(喀什大學中語學院新疆喀什844007)
摘要:雙語教育的有效推進是提高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教育質(zhì)量,培養(yǎng)高素質(zhì)人才的需要。近年來,新疆喀什地區(qū)的雙語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在雙語教育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小學漢語課堂朗讀教學流于形式,缺乏實效便是其中之一。這些問題影響和制約了雙語教育的有效推進,需要雙語教育工作者從多方面去解決。
關鍵詞:民族地區(qū);漢語課;朗讀教學
美國著名的功能派語言學家僑姆斯基(Jom?sky)說:學習母語是說在前、讀在后;而在沒有外語語言環(huán)境的情況下學習外語,是讀在前、說在后。目前,喀什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小學生基本就是在維語語言環(huán)境里學習漢語,所以,要能達到用漢語交流的目的,他們就必須先學會朗讀漢語。在小學漢語教學中,朗讀是一種出聲的閱讀方式,它是小學生完成閱讀任務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功,能正確地進行朗讀,這是學好漢語的第一步。朗讀是一種有聲的語言藝術,也是少數(shù)民族學生學習漢語的基本技能之一,更是學好一種語言的基礎。事實上,這種同時使用眼、耳、口、腦各個器官來進行的有聲閱讀,有助于提高少數(shù)民族小學生的漢語聽、說、讀、寫等語言能力。朗讀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漢語思維和記憶能力??梢?,“讀”在少數(shù)民族學生學習漢語過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如今在漢語課堂上,崇尚互動教學,往往是老師們進行問題設計,孩子們負責作答,課堂的氣氛活躍了,但朗讀成了被人遺忘的角落,存在諸多問題。因此,民族小學漢語課堂教學中加強朗讀教學非常必要和緊迫。同時,探索有效的朗讀訓練方法對于激發(fā)少數(shù)民族小學生的漢語學習興趣,促進漢語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尤為重要。鑒于此,筆者對處于邊疆民族地區(qū)的喀什地區(qū)部分縣鄉(xiāng)小學進行了調(diào)查研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一)朗讀教學用時少,普遍被忽視
當前,小學雙語教育正在喀什地區(qū)蓬勃開展,但是漢語課堂的朗讀教學普遍存在用時偏
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雙語教育評價體系不健全不合理。朗讀教學被忽視的很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科學合理的雙語教育評價機制。目前,喀什地區(qū)對小學漢語課教學,對雙語教育成效的評價基本是以考代評、以查代評。考試成績被地方教育部門作為職稱評定、人員管理的手段[1]。從調(diào)研情況來看,90%以上的雙語教師都認為考試是最重要的評價方式??荚嚦煽兊暮脡?,直接關系到學校的教學質(zhì)量,任課教師的年終獎金和績效工資。而學生們的漢語口語、漢語朗讀能力并不是考核內(nèi)容。這就導致在教學任務繁重的情況下,小學雙語教師并不愿意在漢語朗讀教學環(huán)節(jié)花過多的時間和精力。此外,小學雙語教育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還突出表現(xiàn)在對漢語課堂教學管理的缺失上,部分學校在加強對教師課堂雙語教學的管理上做得不到位,僅滿足于有人進課堂上課即可,導致部分教師上課十分隨意,朗讀教學形同虛設。(2)教材選用和編寫還有待完善。目前,喀什地區(qū)縣鄉(xiāng)小學采用的《漢語》教材版本繁多,更換頻繁。從調(diào)查情況來看,部分教材存在一定程度的問題。以疏勒縣塔孜洪鄉(xiāng)中心小學四(1)班使用的新教版《漢語》為例,每課基本都圍繞字、詞、句的學習和練習展開,甚至出現(xiàn)了后綴構詞法的學習,沒有安排朗讀練習。這對于連課文都讀得嗑嗑巴巴的少數(shù)民族小學生來說實在是操之過急。任課教師也普遍反映,每課要講的內(nèi)容太多,課時非常緊張,幾乎顧不上朗讀教學。(3)對朗讀在漢語學習中的重要意義認識不到位。多年來,由于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很多老師課堂上太注重講和問,而忽略了朗讀的訓練和指導。拿到一篇課文,老師就用提問的方式進行逐字逐句地理解和分析,提問的目的就是為了滿足疏通課文情節(jié)的需要。這種滿堂問、滿堂灌的做法導致學生課堂上沒有時間和機會去讀,忽視了朗讀教學。
(二)朗讀教學形式單一,缺乏對學生的有效指導
南疆農(nóng)村少數(shù)民族孩子的日常生活用語基本是本民族語言,生活環(huán)境和周邊氛圍的影響使學生離開學校就很少再使用漢語。使用漢語的環(huán)境和氛圍的缺失,導致學生的漢語能力較低。因此,課堂上學生的朗讀普遍存在發(fā)音不準、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問題。雖然教師們認識到了這一點,但由于教師要完成教學設計或者由于自身漢語水平的制約,使得朗讀教學環(huán)節(jié)往往是來去匆匆,流于形式。普遍情形是,小學低年級一般由老師領讀三、四遍,然后學生自由朗讀。小學中高年級基本是按照老師先讀一遍(或用電教設備放一遍錄音),再讓學生分段朗讀課文,然后老師就每段提問,并講解其段落大意的模式進行。教師們往往這樣示意學生:“請A同學讀課文的第一段,請B同學讀課文的第二段。大家齊讀第**自然段”、“請同學們帶著感情朗讀?!笔裁唇袔е星??又需要帶著怎樣的感情?事實上,這一點有很多老師自己都答不上來,更別說讓孩子們帶著準確的感情色彩來朗讀課文了。對于孩子們的讀音錯誤,部分教師似乎見怪不怪了,無動于衷。比如,學生在朗讀《杏子熟了》的課文時,把“黃澄澄”讀成了“黃登登”把“害羞 ”讀成了“害丑 ”,但教師并未予以糾正。漢字的聲韻調(diào)讀不準,朗讀教學處于低水平?!白终弊霾坏?,更別提“腔圓”?!白掷铩币?guī)范沒解決,“行間”的思想感情怎么能理解呢[2]。至于學生在朗讀中出現(xiàn)的語速、停頓、重音等方面的問題,基本上沒有教師予以指導糾正。由此可見,整個朗讀過程變成了教師指揮一群毫無目的的孩子進行朗讀練習。孩子們的朗讀熱情很高,但看似熱鬧的課堂卻往往忽略了學習的主體——孩子。他們往往丟掉了朗讀的目的性,被老師牽著鼻子走,有口無心地念著經(jīng)。這樣的朗讀訓練收效甚微,朗讀這個實實在在的實效手段,變成了課堂的點綴工具。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部分民族雙語教師漢語素養(yǎng)差,朗讀的基本技巧欠缺。目前,喀什地區(qū)縣鄉(xiāng)小學漢語課教師多為少數(shù)民族教師,部分民族教師漢語普通話和朗讀技巧不過關,不能很好地駕馭漢語教材,進行朗讀教學。首先是漢語發(fā)音不標準。例如,教師在范讀《唯一的聽眾》一課時,竟將“奏鳴曲”讀成“奏鳥曲?!闭蛉绱?,部分民族雙語老師對朗讀教學有一種畏難情緒,怕在學生面前出丑,不愿過多在朗讀教學上投入時間。其次,因為漢語素養(yǎng)不高,對漢語的語法掌握不好,對漢語朗讀中的停頓、語速、語調(diào)等技巧也就掌握的不好。教師本身漢語朗讀水平不高,或者朗讀技巧欠缺,也就無法采用多種朗多技巧去指導訓練學生。(2)對朗讀指導重要性的認識不到位。在漢語學習環(huán)境缺失的民族地區(qū)的小學生要習得地道的漢語,主要表現(xiàn)在其聲調(diào)和語調(diào)準確與否上,所以他們只有學好了語音、聲調(diào)、語調(diào)后,才能運用聲音技巧準確表達思想感情,在小學漢語課堂漢語朗讀教學中,通過對學生施以規(guī)范的朗讀訓練,使他們在學習中準確習得漢語語音、語調(diào)等語音形式,培養(yǎng)口語交際能力;同時通過教師正確規(guī)范的朗讀技巧如停頓、重音、節(jié)奏的指導,可以使學生更為嫻熟地掌握和理解句子內(nèi)部結構及層次,提高其朗讀能力。部分教師不了解第二語言學習的特點,對朗讀教學中指導的重要性認識較為模糊,認為其可有可無,這也導致了對學生朗讀指導的忽視。
在小學漢語課堂教學中如何通過加強朗讀訓練,切實有效地優(yōu)化漢語課教學,提高雙語教學質(zhì)量,是我們雙語教師研究探索的重要內(nèi)容。基于以上視點,筆者提出幾點建議。
(一)保證朗讀教學的時間
1.制定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雙語教育評價體系
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雙語教育評價機制是漢語課堂朗讀教學取得實效的保障,針對目前雙語教學中存在的“以查代評、以考代評”的評價機制,教育部門應建立更為科學的雙語教育評價體系,把漢語口語、朗讀教學作為衡量漢語課堂教學甚至是雙語教育成效的一個重要考核內(nèi)容,一個重要指標,使學校和教師重視漢語朗讀教學,積極采取各種措施提高學生的漢語朗讀能力,從制度層面上保障漢語課堂朗讀教學能取得實效。
2.進一步優(yōu)化教材
首先,一本好的小學漢語教材是搞好朗讀教學的關鍵。針對目前喀什地區(qū)縣鄉(xiāng)小學使用的漢語教材多存在字、詞、句的學習過多而朗讀教學設計較少或者根本就沒有的問題,相關教育部門應考慮南疆民族小學生雙語學習的特點,開發(fā)適合少數(shù)民族雙語教育實際情況的雙語教材和教輔資料。教材的編寫在遵循結構、功能、文化相結合,兼具科學性、實用性和趣味性的原則下,加大朗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設計,使教師和學生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到朗讀訓練當中,從而切實加強漢語課堂的朗讀教學,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3.教師要明確朗讀教學的目標,合理安排朗讀教學時間
隨著雙語教學改革的深入,不少老師已開始重視漢語課堂的朗讀訓練,但由于對漢語朗讀教學的目標不明,對各年級漢語朗讀教學的要求不清,導致漢語朗讀教學帶有明顯的隨意性。因此,教師首先要明白漢語朗讀教學的目的和重要性,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師要養(yǎng)成根據(jù)教材設計朗讀方案的習慣,要根據(jù)年級、學情、教材的特點安排每節(jié)課的朗讀時間,并自我監(jiān)控達成度。要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進行朗讀練習,要求用漢語普通話、聲音響亮、讀準字音、不讀破句。特別是自學性朗讀,要讓全部學生都讀好、讀完,不能只做樣子,流于形式。要留出讀后評議的時間。通過評議,強化朗讀的診斷功能、激勵功能。這就要求我們教師精心設計訓練過程,把那些意義不大的“一問一答”讓位給讀;放棄那些形式花哨的、沒有實效的討論,充分保證朗讀教學時間。
(二)豐富朗讀教學形式,加強對學生的有效指導
1.提高教師漢語素養(yǎng),掌握朗讀技巧,提升朗讀正確性
漢語普通話朗讀是一門學問,它要求朗讀時在聲母、韻母、聲調(diào)、輕聲、兒化、音變以及語句的表達方式等方面都符合普通話語音的規(guī)范,這是一個教授漢語的教師的基本語言能力。漢語水平差,普通話不規(guī)范是影響漢語教師課堂朗讀教學的不利因素。從事漢語教學的教師特別是少數(shù)民族雙語教師應當具備較高的漢語普通話水平和相當?shù)睦首x體驗與相關知識,才能在漢語課堂上進行有效的朗讀教學,因為只有自己先做一個成功的朗讀實踐者,才能有效地指導學習者。因為要做到“讀中做指導,讀后搞評判”。這就要求教師具備較高的漢語素養(yǎng)、規(guī)范的普通話,并清楚朗讀具體要求與技巧。因此漢語課教師要通過各種途徑來提高自身的漢語素養(yǎng),比如自學,業(yè)務培訓等。教育部門要制定科學的選拔和淘汰機制,對不合格的雙語教師堅決予以分流或淘汰,對于新進教師要嚴把入口關,使雙語教學師資隊伍的建設與管理走向規(guī)范化、制度化。
2.采取形式多樣的朗讀方法,巧妙訓練朗讀,確保有效朗讀
要確保朗讀在漢語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性,教師必須巧妙地安排各種朗讀方式去訓練學生的朗讀。比如,小學生是喜歡模仿的,示范朗讀可以給學生提供可模仿榜樣,所以范讀應是朗讀訓練開始階段最常用的手段。教師只有把握好教材的特點,聲情并茂地范讀課文,才能喚起學生的情感,迅速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能讓學生在傾聽中獲得語感的熏陶,把握重音、停頓、語調(diào)、節(jié)奏、語氣等語感的技法,是對學生語感的有效訓練。還有多種朗讀方法可供教師選擇。如群讀,老師在進行一番指導后,可以放手讓孩子們自己進行朗讀訓練,這就讓一些因為漢語發(fā)音不好而膽怯的孩子放下心中的顧慮,自由自在地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訓練。對膽怯的孩子而言,這無疑是最好的訓練方法了。此外,輪流朗讀,比賽朗讀,分角色朗讀等朗讀教學形式也可視情況采用。
當然,朗讀教學中,一定的激勵機制是必要的。每個班級都有幾十個孩子,朗讀水平不可避免參差不齊。于是,教師在朗讀教學中也應當體現(xiàn)層次性,采用相應的激勵機制,讓學生多一些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朗讀訓練中,根據(jù)他們不同的起點,評選出朗讀較好或較認真的孩子,提出口頭表揚或發(fā)給小紅花,這在一定程度上能激發(fā)他們的朗讀積極性。
3.加強對學生的朗讀指導
漢語課堂朗讀教學中必須重視對學生的指導。首先,應加強對學生漢字讀音的指導。漢字的讀音包括聲母、韻母、聲調(diào)、平翹舌音、前后鼻音、輕聲、兒化音等。對于少數(shù)民族小學生而言,在漢語課堂朗讀教學中,很多學生連聲調(diào)都讀不準,更別說掌握平翹舌音、前后鼻音、輕聲、兒化音了。因此把字音讀正確首先表現(xiàn)在把漢字聲調(diào)讀正確。新疆少數(shù)民族學生學習漢語時,從初學階段到高級階段,聲調(diào)偏誤一直都是一個突出的問題。有的人盡管到了能夠流利地使用漢語交流的程度,仍難以去除其因母語影響造成的特有腔調(diào),在教師領讀的情況下,少數(shù)民族學生聲調(diào)表現(xiàn)較好,而一旦自己讀,就容易出錯。有的學生順著母語音高的語感,怎么容易怎么讀,并沒有著意去辨讀聲調(diào)。因此朗讀教學中應指導學生在自己讀時培養(yǎng)正確的漢語聲調(diào)意識,盡量避免母語的負遷移作用,以達到習慣成自然的學習目的[3]。讓學生把每一種字調(diào)都發(fā)音到位是漢語聲調(diào)學習中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在解決了聲調(diào)問題的基礎上,再逐步解決聲母、韻母、平翹舌音、前后鼻音、輕聲、兒化音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其次,加強對朗讀技巧的指導。以維吾爾語為代表的新疆民語言是有重音無聲調(diào)的語言,重音固定在每個詞的最后一個音節(jié)上。詞重音和語調(diào)重音在語流中起著分詞、停延、強調(diào)、表達語氣等作用。這與漢語語法體系有著較大的區(qū)別,因此,教師應加強小學生漢語朗讀中重音、停頓、語調(diào)、節(jié)奏、語氣等技法的有效訓練。這對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培養(yǎng)其學習興趣有很大的幫助。
總而言之,隨著雙語教育的深入發(fā)展,朗讀在民族小學漢語教學中越來越重要。小學漢語課教學要提高對朗讀的重視程度,將朗讀作為培養(yǎng)民族學生漢語口語表達能力、閱讀理解能力和漢語應用能力的重要途徑。教育部門應建立科學合理且具操作性的漢語朗讀教學評價機制,教師應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指導學生掌握朗讀技巧,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朗讀機會,從而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并最終提高學生的漢語能力。
參考文獻:
[1]馬小玲.新疆雙語教學評價體系研究[J].新疆大學學報,2012,(3):153-155.
[2]吳潔敏.漢語普通話朗讀的韻律規(guī)范[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11,(3):24.
[3]劉巖,李玲等.維吾爾族學生學習漢語聲調(diào)偏誤的實驗研究[J].語言與翻譯,2006,(2):66.
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469(2016)03-0042-05
收稿日期:2016-02-25
基金項目: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喀什大學南疆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喀什縣鄉(xiāng)小學漢語課堂朗讀教學研究”(XJEDU070115C06)的階段性成果;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新疆少數(shù)民族雙語教育研究中心項目“南疆三地州雙語狀況調(diào)查研究”(040413C0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柳元豐(1975-),男,湖南岳陽人,喀什大學中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雙語教學。少,被忽視的情況。以筆者調(diào)查的疏勒縣庫木西力克鄉(xiāng)中心小學為例,該校中高年級的漢語課每課由話題解讀、學習提示、課文一、練習一、課文二、練習二、話題交際等七個部分組成。一般情況下,每周(7學時)一課。其中,有朗讀教學安排的課文一、課文二為2個學時,其余部分為5學時,這些部分以字、詞、句的學習為主,并無朗讀教學內(nèi)容,教師一般也不會進行朗讀訓練。從調(diào)查情況來看,每課或者說每周的漢語朗讀教學總用時一般不超過30分鐘。由此可見,分攤到學生頭上的朗讀時間少之又少,有些學生甚至沒有朗讀的機會。又如,在疏勒縣阿爾曼小學三年級漢語課《霧在哪里》一課的朗讀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只讓學生聽了一遍錄音,就讓學生自由朗讀。學生還沒讀完,該教師又迫不及待地問:讀完了沒有?很多沒讀完的學生也只能回答讀完了,整個朗讀教學環(huán)節(jié)不到10分鐘。這就是目前喀什地區(qū)很多民語系小學漢語朗讀教學的現(xiàn)狀。在漢語學習環(huán)境缺失而主要依賴課堂習得的民族聚居區(qū),朗讀成了點綴,而非實效手段。這對于糾正學生的漢語發(fā)音,培養(yǎng)漢語語感,提高學生的漢語口語能力極為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