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潔
?
將工作坊模式應用于康復治療學專業(yè)理療學實踐教學的初步探索①
鄭潔
[摘要]針對康復治療學本科專業(yè)理療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目前國內外較為流行的工作坊模式的特點,將工作坊模式引入理療學實踐教學,提出工作坊模式下理療學實踐教學的主要組織形式并將其付諸實踐。結果發(fā)現工作坊模式在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還可顯著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等綜合素質。
[關鍵詞]工作坊;理療學;康復治療學;實踐教學
[本文著錄格式]鄭潔.將工作坊模式應用于康復治療學專業(yè)理療學實踐教學的初步探索[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16, 22(2): 241-244.
CITED AS: Zheng J. Application of workshop mode in practical teaching of physiatry in rehabilitation therapy specialty [J]. Zhongguo Kangfu Lilun Yu Shijian, 2016, 22(2): 241-244.
工作坊(workshop)模式是目前國際上較為流行的一種教學活動組織模式,該模式于21世紀初引入我國,現已應用于我國高等教育本科及高職部分專業(yè)的課堂教學、畢業(yè)設計、醫(yī)學生臨床帶教等多個領域。與傳統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比較,以學習主題(或任務)為導向,在教師引導下的以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為主要組織形式的工作坊教學模式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幫助學生樹立團隊協作的意識以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康復治療學專業(yè)旨在培養(yǎng)從事康復治療的技術性人才,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yè)。理療學是該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方向課,理論知識枯燥難懂、實踐操作性強是該門課程的特點。基于工作坊模式注重實踐、課堂環(huán)境愉悅輕松、以學生主體的特點及優(yōu)勢,筆者將該教學模式初步用于理療學課程的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F將工作坊模式的組織形式、特點以及在理療學實踐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探討。
陜西中醫(yī)藥大學康復治療學本科專業(yè)成立于2005年,該專業(yè)辦學目標主要是培養(yǎng)具有扎實的康復理論基礎和較強的康復實踐技能、能夠在各級康復機構從事康復治療的技術性人才,實踐性強是該專業(yè)的突出特點。
理療學是康復療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現代理療學是應用電、光、聲、磁、水、溫度等物理因子進行保健、預防、治療和康復的一門治療技術。該課程是康復治療學專業(yè)學生的必修課,總課時60學時,理論課與實踐課比例為2∶1。該門課程一方面要求學生掌握各種理療技術相關的理論知識,如基于醫(yī)用物理學、生理學、病理學及功能障礙的各種理療技術的生物物理學作用、治療作用及在康復和臨床治療中的應用,能夠根據疾病及障礙的性質靈活選用適宜的理療技術;同時要求學生能夠熟練操作常用理療儀器,熟悉每種技術治療原理、參數設計及操作的注意事項等。
我們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發(fā)現,理論與實踐分離現象較為嚴重,以“教師講授+演示”的傳統實踐教學方法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課堂上學生只是被動地按照老師列出(演示)的操作程序機械地一步步進行操作,很少去想“為什么要這么操作”,“為什么××病選超短波治療而不選微波”,“除了老師列舉的典型案例,還能用于哪些疾患”等。結果造成學生的學習很被動,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完全沒有融為一體,達不到“理論學習指導實踐操作,實踐操作深化對理論知識的認識”這一預期目標。
究其原因,根源在于以“教師”為核心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充分體現,學生缺乏主人翁意識,往往是“老師怎么講,學生怎么聽;老師怎么操作,學生怎么練習”。要打破這種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變被動為主動,提高學習效率,加強理論-實踐一體化,關鍵在于如何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
工作坊最早源于德國魏瑪共和國時的包豪斯學院(Staatliche Bauhaus, 1919~1937),培養(yǎng)工程設計與建筑設計為宗旨的一套教學、研究、實踐三位一體的現代教育模式[1]。
小組合作是工作坊模式的主要組織形式,通常由10~20名成員組成一個工作坊,工作坊成員在主持人(高校教學中通常為教師)的引導下,通過活動、討論、實踐、短時演講等多種方式共同探討某個話題,深化對所討論主題的認識,甚至碰撞出思想火花[2]。工作坊模式下,教師不再是教學的主體,教師由備課者轉變?yōu)榫巹?、導演和主持人等,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真正轉變成教學的主體;教師事先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設計教學主題(或項目),開課前對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工作坊,各工作坊在教師的指導下就學習主題(或項目)共同學習(或實踐),具體形式多種多樣,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集體分享、團體討論、頭腦風暴、教師點評等[3]。
與傳統的灌輸性教學模式比較,工作坊模式具有以下特點。
2.1強調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工作坊模式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可以將所學理論知識進行融會貫通的全過程,這是其他實踐教學模式所不具備的[4]。工作坊模式下,學生在“做中學”,即按照實踐的要求學習相關理論知識,在實踐操作中深化所學理論知識,充分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融合。
2.2以合作學習為主要組織形式
小組合作是工作坊教學模式的主要組織形式,工作坊鼓勵每個成員表達想法,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成員之間通過交流、討論、思想風暴等形式尋求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案,完成學習主題。
2.3始終以學生為主體
工作坊模式以建構主義的教育思想為理論依據。建構主義強調學生是教學過程的核心,認為知識不是由教師灌輸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情境下通過協作、討論、交流、互相幫助(包括教師的指導)獲得的,其中教師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幫助者、促進者、課堂學習的組織者,而不是課堂的“主宰”和知識的灌輸者[5]。
所以在工作坊模式下,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地學習知識,提高技能,學生由臺下的觀眾轉變?yōu)榕_上的演員,其主角意識得到強化[6]。該模式下學生的知識和技能通常是通過工作坊成員通過自學與合作獲得的,學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同時更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主動思考的良好習慣。
2.4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
工作坊模式下,工作坊成員在主動學習、成果分享、問題討論、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等一系列學習過程中,除理論及技能的提高,語言表達、人際溝通、團隊協作、主動創(chuàng)新等素質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很好地契合了未來工作崗位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
2.5課堂氣氛輕松、愉悅
打破傳統“教師講臺上講,學生講臺下聽”的沉悶課堂氣氛,工作坊模式以小組為學習單位,根據教學內容靈活采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擬、角色扮演、集體分享、團體討論、頭腦風暴、教師點評、行為訓練等輕松愉快的教學方式,這種愉快輕松的教學氛圍可極大提高學生的興趣,往往使學生情不自禁地融入教學活動當中。
以上所述的工作坊模式的一系列特點正是傳統課堂教學所不具備的,而這些特點正符合了當前高校培養(yǎng)學生的重實踐、重能力及重綜合素質的要求。基于以上因素,我們于2014年初步嘗試將該模式用于2012級康復治療學專業(yè)理療學課程的實踐教學,并取得一定效果。
理療學實踐教學內容主要包括臨床常用理療技術的操作方法,同時還要求學生能夠根據具體疾患和功能障礙選擇合適的理療儀器及相關儀器技術參數的設計。開課前由授課教師將實踐教學內容進行設計,以治療技術為單位將教學內容分為若干學習主題(其下設學習提綱供學生參考),在設計學習主題時適當融入前期理論課學過的與該理療技術相關的理論知識,以便理論與實踐操作的融匯貫通。學習主題可分發(fā)給學生,為學生自學和小組學習提供指導。同時根據學生的性別、學習成績、性格特征及自愿等原則將其進行分組形成主題工作坊,如“磁場治療技術工作坊”、“超聲波治療技術工作坊”、“紫外線治療技術工作坊”、“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技術工作坊”和“經皮神經電刺激治療技術工作坊”等。每個主題工作坊4~ 5人,并由各工作坊選出一名負責人(相當于主持人),負責人主要組織本工作坊成員的共同學習。
實訓課前授課教師向各主題工作坊分配學習主題(其中含自學提綱,如超聲波的特性及其治療作用、超聲波在臨床及康復中的應用、超聲治療儀的組成,超聲治療的操作流程及操作注意事項、儀器參數的設計及典型案例等),發(fā)放相應儀器的操作說明書,以便主題工作坊在開課前就學習任務復習理論課的相關內容、圖書館查詢資料、網上檢索文獻及學習儀器操作說明書等。
20學時的課堂實訓分為兩個階段,每階段各占10學時。第一階段內容主要為各主題工作坊在理療實訓室就其各自學習主題進行相應理療儀器的操作練習,此階段授課教師主要負責監(jiān)督理療儀器的安全操作,以及對個別工作坊或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第二階段主要為各主題工作坊學習成果的共享,要求各工作坊充分發(fā)揮其創(chuàng)造性,共享形式不做具體要求,如可采用PPT講解+演示,演示操作視頻(提前錄制),或根據典型病歷的物理治療進行情景模擬及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入各自的學習主題。與此同時,授課教師作為主持人對個主題工作坊的講解、操作進行點評、糾錯及答疑解惑等,尤其對各工作坊出現的理論解釋或實踐操作中出現的錯誤在課堂上進行糾正和強調,以加深學生的印象,防止同一錯誤的再犯。具體流程及模式見圖1。
圖1 工作坊模式下的理療學課程實踐教學流程
教學過程中我們發(fā)現,工作坊模式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了能夠在學習成果的課堂共享環(huán)節(jié)上取得優(yōu)異成績(教師根據各主題工作坊在課堂共享過程中的表現進行打分作為實訓成績,如理論講解的正確性、儀器操作的規(guī)范性、案例分析中處方設計的科學性、工作坊成員之間協作性等),主動查閱文獻,尋找案例并在課堂上進行情景模擬、角色扮演,課堂氣氛十分愉悅、輕松,師生們經常忘記下課時間。
學生實訓成績以工作坊為單位進行評分,即同一工作坊內各成員的實訓成績都是一樣的,這極大提高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工作坊成員課堂內、外的合作學習、課堂成果共享環(huán)節(jié)的演講、答疑、技能演示、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等極大提高了學生自我表達、團隊協作及與人溝通等綜合能力。
向學生發(fā)放的“工作坊模式理療學實踐教學效果”的調查問卷統計結果(全班共45人,發(fā)出45份,回收40份)顯示,67.5%以上的學生均能接受工作坊教學模式,認為該模式課堂效果優(yōu)于傳統課堂教學,能夠激發(fā)學習熱情,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及學習效率,加強團隊協作及人際溝通能力等。見表1。
表1 學生對工作坊模式理療學實踐教學效果的反饋[n(%)]
盡管這種探索取得一些成效,但實際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少,如果這些問題處理不好則很難獲得預期的教學效果。
學生們已經習慣了長期的灌輸式教學,養(yǎng)成了被動學習的習慣,一部分學生面對這種以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為主的模式變得無所適從。這一情況較為普遍,同樣存在于其他初次接受工作坊模式教學的學生[7]。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開課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詳細向學生們介紹這種教學模式的特點以及學生應做的思想轉變。在對學生分組時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成績、性格特點及人際交往等情況;工作坊組長應選擇自主學習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及表達能力均較強的學生,這樣才能組織好本小組成員的合作學習。
工作坊模式下的學生學習是主動探索、尋找、獲取知識的過程,教師發(fā)揮著引導學生學習方向的重要作用。這要求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精心設計,使學生的學習圍繞教學目標逐步展開,既能突出重點、難點,又能與所學的相關課程的知識、技能融會貫通。
工作坊是教學活動的載體或組織形式,不是具體的教學方法,要提高教學效果,需要根據課程特點、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將多種教學方法(如基于問題的教學、情景模擬、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有機融入到課堂內外的小組合作學習及課堂成果分享過程當中。
工作坊作為一種以培養(yǎng)能力為核心的實踐教學形式,不僅需要從教學方法上進行探討,還要從硬件環(huán)境上予以保證[8]。工作坊課堂學習形式復雜多樣,往往融分組討論、實踐操作、課堂演講等多種形式于一體,普通的教室或實訓室很難滿足這一要求,因此為提高課堂學習效果,需要根據專業(yè)及課程特點設計工作坊專用的教室[9]。
總而言之,工作坊教學模式實踐性、合作性、愉悅性、以學生為核心、注重綜合素質的特點契合了高校大學生培養(yǎng)重實踐、重能力、重綜合素質的要求。康復治療學專業(yè)尤其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工作坊教學模式用于理療學實踐教學的探索表明,這種模式非常適合在康復治療學專業(yè)相關課程實踐教學中推廣。但由于工作坊模式一改以往以“教師講、演,學生聽、練”的被動學習的模式,很多學生開始還難以適應,這需要授課教師提前做好充分應對工作,一方面要對教學過程進行精心設計,同時還要引導學生思想的轉變,形成根據學習任務自主學習的習慣。
[參考文獻]
[1]武艷.英國舞團工作坊教學模式啟示[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 2009(2): 64-68.
[2]王雪華.工作坊模式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教育論壇, 2011(8): 29-30.
[3]黃越.工作坊教學模式下的大學教師角色——以翻譯課堂教學為例[J].大學教育科學, 2011(6): 56-60.
[4]林書兵.基于工作坊的實踐教學模式的應用與探析[J].現代教育論叢, 2014(3): 67-71.
[5]史艷麗,程清洲,羅健.基于工作坊的康復護理實踐教學模式的應用探討[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 2014, 29(7): 659-660.
[6]郭朝暉.工作坊教學:溯源、特征分析與應用[J].教育導刊, 2015(5): 82-84.
[7]姚成杰,錢春榮,程紅纓,等.護理本科生實施護理程序工作坊的效果評價[J].護理學報, 2013, 20(5): 13-14.
[8]嚴玲,霍雙雙,鄧嬌嬌.基于能力導向的工作坊實踐教學研究——以天津理工大學工程造價專業(yè)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 2014, 24(6): 114-121.
[9]葛樺.“實踐教學工作坊”的設計與應用[J].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1, 31(6): 45-47.
·經驗交流·
Application of Workshop Mode in Practical Teaching of Physiatry in Rehabilitation Therapy Specialty
ZHENG Jie
College of Acupunture and Moxibustion, Shaanxi Universtiy of Chinese Medicine, Xianyang, Shaanxi 712046, China
Correspondence to ZHENG Jie. E-mail: 15005178161@163.com
Abstract: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hysiatry teaching of rehabilitation therapy specialt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rkshop mode, which is a kind of teaching mode popularized i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was analyzed. The workshop mode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physiatry, and the main organization form of practical teaching was put forward and put into practi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orkshop mode improved the students' abilities of practice, self learning, expressio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etc.
Key words:workshop; physiatry; rehabilitation therapy; practical teaching
(收稿日期:2015-07-09修回日期:2015-09-25)
作者簡介:作者單位:陜西中醫(y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康復醫(yī)學教研室,陜西咸陽市712046。鄭潔(1978-),女,漢族,陜西華縣人,醫(yī)學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四年制康復治療學專業(yè)理療學及臨床康復學課程的教學改革。E-mail: 15005178161@163.com。
基金項目:1.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3年度課題(No.SGH13433);2.陜西中醫(yī)學院2013年校級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No.2013jg17);3.2014年陜西中醫(yī)學院課程綜合改革項目。
DOI:10.3969/j.issn.1006-9771.2016.02.025
[中圖分類號]R49-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9771(2016)02-02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