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丹(上海商學院后勤保障處,上海201400)
?
上海高校內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機制探究*
樊丹
(上海商學院后勤保障處,上海201400)
摘要:文章主要圍繞高校內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基本概念展開論述,以上海高校治理體系完善與治理能力提升的制約因素為基礎進行剖析,提出完善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的機制,以期通過一系列的機制設計改善上海高校內部治理。
關鍵詞:高校;內部治理;治理體系;治理能力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study starts with the basic concepts of inter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iscusses the constraints of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in Shanghai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n comes up with the mechanisms to improve the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so as to establish a well-developed inter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in Shanghai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a series of mechanism design.
Key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ternal Governance;Governance system;Governance capacity
*注:本文受上海商學院高等教育研究課題上海高校內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研究資助,課題編號:GJSBS15-02,本文為課題階段性研究成果。
隨著“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國家戰(zhàn)略的提出,高等教育治理體系現(xiàn)代化也成為學術界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但由于高校自身組織體系復雜,傳統(tǒng)的高校管理模式實難適應日益復雜的實踐。高校要想發(fā)展,需要突破原有體制機制的窠臼,探索出一種適合高校自身發(fā)展的新模式。上海作為全國的經(jīng)濟中心,其高等教育的發(fā)展程度直接決定著人才培養(yǎng)質量和整個城市的發(fā)展,茲事體大。因此,如何有效地解決上海高校存在的問題,是上海高校發(fā)展面臨的挑戰(zhàn)和動力。高校內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作為強調多元主體參與的協(xié)作治理模式應運而生,成為我國高校發(fā)展的新思路。
(一)高校內部治理體系理論分析
理解高校內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基本概念,是研究高校內部治理的邏輯起點。高校內部治理體系是對高校內部不同治理主體之間的權力進行分配的制度安排。[1]具體包括:行政治理體系、學術治理體系、學生治理體系。分別負責處理高校的行政事務、學術事務和學生管理事務。
(二)高校內部治理能力理論分析
高校內部治理能力是高校通過合理有效的運用高校治理體系、協(xié)調高校內部主體間利益關系、達到各方獲利目的的能力。包括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的分配、學生與學校的協(xié)調等。
高校內部治理體系是不是完善,治理能力是不是有效,直接決定了高校的發(fā)展質量。合理處理好高校內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有利于優(yōu)化高校發(fā)展環(huán)境,創(chuàng)造高校發(fā)展空間,提升高校發(fā)展質量,推進高校治理現(xiàn)代化建設。
上海共有70多所本??聘咝#斍案鞲咝6荚谕苿痈母?,促進國內外高等教育的交流和合作,完善高校治理體系,提升高校治理能力,但是與高校發(fā)展的實際要求相比,高校內部治理體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尚存在諸多制約因素。
(一)高校內部治理體系完善的制約因素
內部治理結構不明晰。高校內部治理結構是指高校與內部主體之間的關系,包括教職員工和學生。當前上海高校內部治理結構存在諸多問題,如學術權力弱化、行政權力和義務不清晰,民主監(jiān)督權難以實現(xiàn)等。以學術管理為例,教師研究成果、學術水平的鑒定,培養(yǎng)方案的制定等標準是不是合理有效,直接關乎教師和學生的個人發(fā)展,只能由有豐富教學經(jīng)驗和高超科研能力的教師自己制定和修訂,不能靠其他力量。[2]按照現(xiàn)有體制機制應由學術管理委員會負責,但由于教育行政化現(xiàn)象嚴重,目前上海高校中學術標準制定受到人事處、教務處等非教師的干涉太多,學術管理官僚化嚴重,影響學術的發(fā)展。
(二)高校內部治理能力提升的制約因素
高校內部治理能力的提升是高校內部治理主體共同參與高校治理各項活動的動態(tài)過程。雖然近年來受政策大環(huán)境的影響,上海高校內部治理能力有了提升,但與高等教育轉型發(fā)展和人才培養(yǎng)模式升級的目標相對比,高校內部治理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升。阻礙高校治理能力提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高校內部治理合力不強。上海高校內部治理主體間的力量不平衡,合作參與程度不夠,致使治理能力分散,合力不強。教師力量薄弱。教師是高校內部從事教學和研究的主體,在維護學術自由和制定學術標準中發(fā)揮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教育“行政化”的影響,教師在學術管理所起的作用較少。學生作為教育服務的對象當然也有權利就自己所享有的服務發(fā)表意見和建議,但是當前上海高校的管理模式還以約束和管制為主,學生很少參與管理。
高校內部治理動力不足。上海高校內部治理動力不足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一管理體制僵化。由于受國家大政策環(huán)境的影響,上海高校管理多是在執(zhí)行官方制度安排,缺乏原創(chuàng)動力。二是高校治理主體的積極性不高。教師、學生等治理主體對參與高校治理缺乏積極性。比如上海高校的重大事務一般是由校長、副校長、黨委書記、副書記、行政部門負責人、學院負責人等組成的校長辦公會來決定,教師和學生幾乎沒有參與途徑,更沒有參與動力。
高校內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實現(xiàn)需要一套系統(tǒng)的機制設計加以保障,綜合上海高校內部治理的實際情況,文章認為上海高校內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基本機制應包含以下幾方面:
(一)分工機制
高校內部治理的關鍵在于去行政化,而去行政化的基礎在于建立合理的分工機制。首先要明確教師治學。由資深教師組成的學術委員會全面負責學術工作,具體包括教學培養(yǎng)方案、課程內容、學位要求的制定;學術水平和研究成果的認定;教師的聘用、職稱評定等。
其次,高校要想高效運行,需要職業(yè)化的行政管理來支撐。當前上海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有很多是由教師擔任的。其弊端在于教師將一部分精力投入行政管理工作影響教師的學術研究和教學,同時行政管理工作也不一定能完成好。為了保證管理效果,行政管理者的主體應該是職業(yè)化的職員,專門從事學校的管理和服務工作,這支隊伍從市場招聘,按照公司模式進行管理。這樣不僅解決了高校普遍編制不足的問題,也能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和質量。
(二)溝通機制
高校內部治理是涉及多元主體的協(xié)作治理,各主體之間能否有效溝通決定著治理預期是否達成。為確保溝通的有效性和常態(tài)性,當前高校應當設立一個由校黨政領導、教師、學生代表共同組成的委員會,教師代表和學生代表均通過所代表的群體民主選舉產(chǎn)生。定期召開聯(lián)系會議,共同探討事關學校發(fā)展的重大事項。開拓多樣化的溝通渠道,如師生座談會、學生反饋會等,促進治理效果的達成。
(三)協(xié)商機制
高校內部治理協(xié)商機制應該包括以下內容:一是參與主體在協(xié)商過程中應當具有平等的地位和代表性,特別是學生和老師,在對學生管理上,高校應廣泛征求學生意見、激發(fā)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校定期組織座談會,聽取學生對培養(yǎng)方案、教學內容、教師授課水平、就業(yè)指導、后勤服務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并限時改進。二是協(xié)商過程和結果應該確保公開透明;[3]三是確保協(xié)商結果的執(zhí)行和落實。對于由各主體共同做出的決定,應指定相關部門限期落實和執(zhí)行,以保證協(xié)商效果。
(四)監(jiān)督機制
高校內部治理是涉及多元主體的治理,監(jiān)督機制的建立是保證各主體間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重要手段。除了要發(fā)揮教職工代表大會和工會的作用外,學生也應是高校監(jiān)督者。作為教育服務對象,學生在加強對學校監(jiān)督的同時,也可以提高自身的自主管理能力和水平。學生可以通過校長郵箱、官方微博、微信等向學?;蛘卟块T提出意見和建議,學校定期整改,并對整改結果對學生予以公布。以上海商學院為例,學生組織學生維權家園每月會定期向分管副校長發(fā)送郵件,反映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分管副校長直接將郵件發(fā)送至各相關部門并要求限期整,反饋結果,回復學生。這樣做不僅提高了學生自主管理的積極性和能力,也有利于學?!耙陨鸀楸尽苯逃砟畹嫩`行和學生訴求的滿足。
(五)評估機制
設置評估機制,對各主體的績效進行進一步評估,是完善治理成效,推動治理發(fā)展的動力和手段。對于行政人員的評估按照公司運行標準,實行有效的競爭與淘汰機制,不合格者予以減薪、辭退,有能力、成績突出者加以提拔、委以重任。教師的能力從教學與科研兩方面考核,摒棄唯論文數(shù)量是從的功利主義,以師德為基礎,注重創(chuàng)新能力,實行有效績效考評機制,對不合格者一律予以解聘。[4]
高校內部治理作為強調多元主體參與的協(xié)作治理,以高校發(fā)展為出發(fā)點,超越了狹隘的管制模式,彌補了高校內部治理的缺陷,成為未來高校內部治理現(xiàn)代化發(fā)展和變革的主流方向,是促進高校內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有效治理工具。
參考文獻
[1]胡春華.高校內部治理結構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8.
[2]錢穎一.學院治理現(xiàn)代化:以清華大學經(jīng)濟管理學院為例[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5(2).
[3]張成福,李昊城,邊曉慧.跨域治理:模式、機制與困境[J].中國行政管理,2012(3):103.
[4]楊文芳.論我國高校治理機制的改革[D].湘潭大學,2012.
作者簡介:樊丹(1987,12-),女,山西呂梁人,碩士研究生,上海商學院后勤保障處,研究方向:高校行政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6)08-00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