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山東農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泰安 271018)
?
馬克思的國家觀研究
王磊
(山東農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泰安271018)
摘要:馬克思并沒有專門著書來介紹他的國家理論,但他在不同時期的著作、筆記及書信中所表達的觀點實際上已構成一個較完整的國家理論體系。通過對馬克思國家觀的理論基礎、發(fā)展歷程、基本內容的梳理闡述,力求全面中肯地理解和把握馬克思的國家理論。
關鍵詞:馬克思國家觀思想基礎發(fā)展歷程基本內容
作為馬克思主義國家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的國家理論在繼承前人國家思想的基礎之上發(fā)展而成,并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不斷趨于完善。今天,對馬克思國家理念進行重新梳理,有助于我們在新的時代環(huán)境中正確認識、把握、運用馬克思的國家思想。
1.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
在眾說紛紜的國家思想中,黑格爾認為,家庭、市民社會和國家是調整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的精神力量的三種形式。其中,國家是第一位的,是高于市民社會的。這種思想對馬克思完成國家觀的唯物主義探索是有積極意義的,但是馬克思堅決反對黑格爾用倫理精神闡述國家與市民社會的區(qū)別,認為其的敘述是“邏輯的泛神論的神秘主義”。馬克思認為,事物本身的邏輯是家庭、市民社會和國家都是“人的存在”、“社會形式”和“人的本質的客觀化”[1]P99。在這里,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黑格爾所說的倫理精神在本質上僅僅屬于人的理性化的認識。至此,馬克思通過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揭露了國家和市民社會的真實關系,奠定了馬克思國家觀的理論基礎。
2.對空想社會主義的批判
19世紀初,隨著工業(yè)革命的不斷推進,資本主義社會空前繁榮。工人在創(chuàng)造巨量社會財富的同時,卻淪為“工資制度的奴隸”。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以圣西門、傅里葉、歐文為代表的空想社會主義者大力批判資本主義制度,對未來理想社會作了不少有益的探索與設想,并認為未來社會可成為純粹的生產管理機構,這都為馬克思在探索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建設方面提供了積極素材。此外,馬克思非常欣賞空想社會主義者的批判精神,認為他們的著作為我們“提供了啟發(fā)工人覺悟的極為寶貴的材料”[2]。
3.對近代資產階級國家理論的批判
馬克思對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的批判,不僅僅局限于對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批判,而是抓住近代資本主義國家的基礎,對市民社會進行剖析[1]P99。在《資本論》中,馬克思通過其獨特的經濟學視角解釋了資本主義市民社會的諸多矛盾,揭穿了資產階級對市民社會抱有的種種幻象,直接動搖了資產階級國家的根基——市民社會。在馬克思看來,相對于資產階級倡導的自由的、平等的、民主的“口號式”的國家理念,革命導致的不僅僅是政治解放,它的終極目標將是消滅資產階級,使國家逐漸失去其政治性、階級性,直到最后消失,進入共產主義社會,最終實現全人類的全面自由的發(fā)展。
1.馬克思國家觀的初步認識——《萊茵報》時期
《萊茵報》時期的馬克思國家觀與黑格爾的國家理念密切相關,處于黑格爾的影響之下。黑格爾認為,國家應超越不同等級的利益,是一種倫理理念的現實,相對于市民社會來說,它是第一位的,它獨立于市民社會并挽救市民社會。馬克思此時同樣認為國家的支柱是理性,并將一個國家是否能夠實現理性自由列為評判國家好壞的標準。但隨著社會實踐的逐漸深入,馬克思陷入深深的苦惱之中。因此,馬克思在進行社會考察后寫下 《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一文,認為市民社會是國家的決定性因素,國家并不是普遍利益的代表,而是已異化為統治階級的工具。但是,此時的馬克思并沒有脫離黑格爾理性國家的思想,認為自己得出的結論只是普遍理性的異化與背離。
2.馬克思國家觀的再認識——《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時期
“要正確地理解現實的人和現實的世界,就不能從思維出發(fā),而應當從存在出發(fā)”[3]。馬克思在研究歐洲社會歷史材料的同時,又大量接觸社會現實,完成《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一書,開始對黑格爾的理性國家思想進行全面清算。馬克思認為,國家和法都產生于“物質的生活關系”,而這種物質關系的綜合就是我們常說的“市民社會”。此外,馬克思對國家與市民社會的關系進行了重新界定,得出了“國家的決定因素在于市民社會”的著名論斷。但是,馬克思此時將市民社會僅僅理解為猶太人爾虞我詐的社會活動,而這些活動與動物相似,并沒有體現人為之人的特征。在物質利益面前,競爭是最好的解決方式[4]。盡管如此,此時的馬克思國家觀萌芽已經產生。
3.馬克思國家觀的形成——《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時期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摒棄了自己先前的哲學信仰,認為人類一切活動的首要基礎是物質生產。馬克思認為,國家是社會經濟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不能和“利益”完全脫節(jié),統治階級利用國家達到維護自身特殊利益(并非全體利益)的目的。此外,馬克思站在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立場上,科學分析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對國家的起源、性質、目的及職能都做了詳細的揭示。至此,馬克思唯物史觀的國家理論走向成熟。
此后,特別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創(chuàng)立,使馬克思國家理論日漸完善。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無產階級應該通過暴力革命推翻資產階級國家機器,實現無產階級專政;《哥達綱領批判》一文闡述了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及共產主義需經過社會主義過渡才能實現的理論。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將馬克思的國家理論整理成冊,并于1884年發(fā)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認為:“國家不是從來就有,而是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至此,馬克思的國家觀得到進一步完善。
1.國家的起源與本質
千百年來,“國家”一詞一直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馬克思第一次科學地界定了“國家”的內涵,將國家的本質根植于市民社會之中,從而正確地揭示了國家的起源。國家一直都是“物質的生活關系”的產物。恩格斯說:“國家并不是從來就有的。曾經有過不需要國家、而且根本不知道國家和國家權力為何物的社會。在經濟發(fā)展到一定階段而必然是社會分裂為階級時,國家就由于這種分裂而成為必要了?!保?]同時,國家的起源也與階級對立有著密切的聯系:“國家是階級統治的機關,是一個階級壓迫另一個階級的機關,是建立一種‘秩序’來抑制階級沖突,使這種壓迫合法化、固定化?!保?]這直接說明了國家的本質即“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7],是統治階級進行階級統治的工具。概言之,國家的產生是為了適應市民社會不斷變化的需要,是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fā)展決定的。
2.無產階級專政思想
無產階級專政是馬克思國家觀的重要思想之一,它是一種新型的民主政體和國家政權。所謂無產階級專政,即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無產階級專政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專政”,“除了把民主制度大規(guī)模地擴大,使他第一次成為窮人的、人民的而不是富人的民主制度之外,無產階級專政還要對壓迫者、剝削者、資本家采取一系列剝奪自由的措施”[8]。因此,專政者是占整個人口絕大多數的無產階級,被統治階級是占人口少數的資產階級,是多數人對少數人專政。但是,馬克思總是以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看待無產階級專政,始終將無產階級專政作為解放無產階級乃至人類的一種手段。正是因為這樣,馬克思的國家學說才沒有重蹈前人覆轍,擺脫歷史的局限性。
3.國家消亡理論
馬克思的國家消亡理論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國家并不能被廢除,只能自行消亡。作為一種統治工具,國家的消亡是以階級消滅為前提的,只要不存在階級,國家就沒有存在的基礎。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類終將進入共產主義社會——階級不復存在,權力掌握在全體成員手中并得到自覺運用,到那時,國家將沒有存在的意義;二是社會主義社會是國家消亡的過渡階段。人類在進入共產主義社會之前,會暫時進入一段“中間”時期,就是社會主義社會。這一時期,社會生產力得到更好更快的發(fā)展,社會差別逐漸消失,人們參與社會管理的能力不斷提高,為進入共產主義社會做好充實的準備;三是國家消亡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只有將無產階級聯合起來,通過暴力革命掌握國家政權,摧毀資產階級國家機器,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走向共產主義,最終實現國家的消亡。
在21世紀的今天,世界經濟、政治、社會發(fā)展格局已完全不同于馬克思所處的那個時代。當前,經濟全球化已經形成,政治多極化也日益顯現,國與國之間的聯系不但沒有減弱反而持續(xù)加強。但是,馬克思的國家觀并沒有失去其現實意義,我們應該在新的時代環(huán)境中,進一步加強對馬克思國家觀的認識,深刻理解馬克思的國家理念,用馬克思國家觀的基本原則和基本精神來發(fā)現新問題、認識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努力構建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市民社會”,促進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青.論馬克思的國家理論[J].文教資料,2011(28):98-99.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余源培,吳曉明.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導讀(上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甘俠芳.淺談馬克思的國家觀[J].金田,2014(07):205.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列寧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列寧專題文集(論馬克思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