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忠亮 廣西中醫(yī)藥大學2013級碩士研究生 530001南寧市明秀東路179號粟勝勇廣西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530023蔣程艷 廣西中醫(yī)藥大學2013級碩士研究生 530001邱 菊 廣西中醫(yī)藥大學2014級碩士研究生 530001
?
刃針結合拔罐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45例
覃忠亮廣西中醫(yī)藥大學2013級碩士研究生530001南寧市明秀東路179號
粟勝勇*廣西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530023
蔣程艷廣西中醫(yī)藥大學2013級碩士研究生530001
邱菊廣西中醫(yī)藥大學2014級碩士研究生530001
摘要目的:探討刃針結合拔罐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方法:選擇符合納入標準的45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采用刃針結合拔罐治療,治療點取相應水平頸夾脊、肩胛骨周圍陽性反應點、肩井穴,每周治療2次,分別于周二、周五進行治療,4次為1個療程,共治2個療程,觀察其臨床療效。結果:治愈32例,顯效8例,有效5例,無效0例,總有效率為100.0%。結論:刃針結合拔罐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療效顯著,操作簡便,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神經根型頸椎?。蝗嗅?;拔罐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指由于頸椎間盤退變、頸椎骨質增生、頸椎關節(jié)或韌帶松動、錯位,刺激或壓迫相應水平的神經根、血管等引起的以頸肩部疼痛,上肢或手指放射性疼痛、麻木、無力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疾?。?]。神經根型頸椎病在頸椎病各分型中發(fā)病率最高,國內人群的發(fā)病率約4%~6%[2],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較大影響。筆者于2014年9月至2015 年9月期間采用刃針結合拔罐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45例,取得較滿意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觀察病例為2014 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間就診于廣西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針灸科門診,符合納入標準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共45例。其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15例;發(fā)病年齡18~65歲;病程3個月~2年?;颊吲R床表現(xiàn)為頸項部疼痛為主,雙臂及手指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放射性疼痛。
1.2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yī)學會2007年發(fā)布的《臨床診療指南:疼痛學分冊》[3]中“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①具有典型的根性癥狀,其范圍與受累椎節(jié)相一致。頸肩部、頸后部酸痛,并沿神經根分布區(qū)向下放射到前臂和手指,有時皮膚有過敏,撫摸有觸電感,神經根支配區(qū)域有麻木及明顯感覺減退。②脊神經根牽拉試驗多為陽性,痛點注射療法對上肢放射痛無顯效。③X線正位片顯示鉤椎關節(jié)增生。側位片示頸椎生理前弧消失或變直,椎間隙變窄、骨刺形成、伸屈動力片顯示頸椎不穩(wěn)。
1.3納入標準①符合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②年齡在18~65歲,性別不限;③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排除標準①有頸部外傷史,有頸部骨折或手術史,神經功能缺損(如肌無力或脊髓神經反射檢查異常),先天脊椎異常,患有系統(tǒng)性骨或關節(jié)疾??;②患嚴重其他系統(tǒng)疾病如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等;③孕婦或哺乳婦女;④不配合治療者。
2.1治療點取相應病變水平頸夾脊、肩胛骨周圍陽性反應點、肩井穴,每次選3~5個治療點,治療點可重復使用。
2.2操作方法
2.2.1刃針治療患者俯臥于床上,額頭頂一小薄枕,胸口下墊一枕頭,雙手放于兩側使頸項部盡量放松,充分暴露頸項部,術者站在患者側方,常規(guī)消毒;選用0.5 mm×40 mm一次性刃針,按照定點、定向、刺入、分離4步驟進行操作:
①相應病變水平頸夾脊:在對應的頸夾脊穴處進行,刀口線與人體縱軸平行,與骨面呈45°角斜刺,先縱行分離,再旋轉刀面,做橫行切割2~3下出針。②肩胛骨周圍陽性反應點:在頸肩部點按尋找結節(jié)、壓痛等陽性反應,如第7頸椎棘突旁、肩峰、肩腳骨內側緣及外側緣,針體和皮面垂直刺入,勿過深入;先縱形剝離2~3下,然后將針身傾斜,再橫型切割2~3下出針。③肩井穴:刀口線與人體縱軸垂直進針,勿深入,先橫行剝離2~3下,再旋轉刀面,做縱行切割2~3下出針。
2.2.2拔罐刃針療法操作時,助手選擇適當大小的火罐,手持火把,蘸上95%酒精,并點燃,待每個治療點出針后,迅速叩罐。頸肩部附近加拔火罐,留罐10~15 min起罐,并用消毒的干棉簽擦拭血跡,常規(guī)消毒。
2.3療程每周治療2次,分別于周二、周五進行治療,4次為1個療程,共治2個療程。
3.1療效評定標準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進行療效判定。治愈:頸、肩、臂疼痛消失,上肢無麻木;顯效:頸、肩、臂疼痛及上肢麻木感明顯減輕;有效:頸、肩、臂疼痛及上肢麻木感緩解,但仍有酸痛無力感;無效: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至惡化。
3.2治療結果共治療45例患者,其中治愈32例;顯效8例;有效5例,無效0例,總有效率為100.0%。
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認為,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當前多認為頸椎結構及椎間盤等的退變對神經根的機械壓迫是本病的發(fā)病基礎,局部非特異性炎性滲出對神經根的刺激是本病發(fā)病的主要原因[5]。對本病的治療主要有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兩種方法,除了少數(shù)有典型手術指征的患者采用手術療法外,大多數(shù)患者選擇非手術保守治療。
神經根型頸椎病在中醫(yī)學屬“痹癥”“頸肩痛”“項痹”“眩暈”等范疇。責其外因,多由頸部遭受風、寒、濕邪外襲或外傷、長期姿勢不良,使頸部脈道痹阻不通或經氣血不能順利運行以濡養(yǎng)筋骨,導致“不通則痛”或“不榮則痛”?!端貑枴ぶ琳嬉笳摗吩唬骸爸T痙項強,皆屬于濕。”《類證治裁·痹證》中言:“諸痹,風寒濕三氣雜合……風寒濕乘虛內襲……氣血凝澀,久而成痹?!本科鋬纫颍酁楦文I虧虛、氣血不足,使筋骨失其濡養(yǎng)?!吨T病源候論》言:“此由體虛腠理開,風邪在于筋故也。春遇痹,為筋痹,則筋屈,邪客關機,則使筋攣……肝通主諸筋……其經絡虛,遇風邪則傷于筋,使四肢拘攣,不得屈伸?!?/p>
刃針是田紀鈞教授借鑒于古代“九針”,結合現(xiàn)代醫(yī)學外科手術原理發(fā)明的一種“帶刃”的針具[6]。刃針在針刀的基礎上在針形、術式上有所改進,可松解局部粘連、攣縮、疤痕、堵塞的組織,解除頸肌緊張、痙攣等對神經、血管的刺激、壓迫,同時改善局部循環(huán)代謝,有效地消除炎性致痛物質在局部產生的效應[7]。本研究按“腧穴所在,主治所及”原則,取相應病變水平頸夾脊、肩胛骨周圍陽性反應點及肩井穴等作為治療點,每次選用3~5個治療點,諸穴合用,可祛除外邪、調和氣血、疏通頸項部經絡、通絡止痛,從而有效治療脈絡瘀阻或經脈失養(yǎng)所致的神經根型頸椎病。術畢配合治療點拔罐放出適量血液,以疏通經絡、活血化瘀?,F(xiàn)代研究認為,刺絡拔罐放血可促進小血管壁的舒縮功能,改善神經根周圍的微循環(huán),加快炎性反應物新陳代謝,使炎癥、水腫消退,恢復神經生理功能[8]。諸法合用能有效的松解粘連,改善神經根周圍的微循環(huán),消除炎性及致痛因子,從而減輕或消除神經根炎癥、水腫、促進血液循環(huán)和加快局部新陳代謝,恢復脊柱動態(tài)平衡。
從本臨床觀察結果看,應用刃針結合拔罐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初步取得滿意的臨床療效,豐富了中醫(yī)針灸對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治療手段,且操作簡便,值得臨床推廣。刃針療法作為一種新的治療手段,雖不斷發(fā)展,但仍有不足之處,如操作規(guī)范化、作用機制等需深入研究,也是今后臨床進一步研究方向之一。
參考文獻
[1]王魁,劉敏娟,鄭蘇.隔藥灸配合梅花針叩刺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觀察[J].天津中醫(yī)藥,2014,31(11):660-663.
[2]唐福宇,王繼,婁宇明,等.熱敏灸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觀察[J].廣西中醫(yī)藥,2013,36(4):32-33.
[3]中華醫(yī)學會編著.臨床診療指南:疼痛學分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98-99.
[4]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9.
[5]蔡國偉,李靜,陳玉婷,等.熱敏灸熱敏化大椎穴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5,34 (6):559-561.
[6]田紀鈞.刃針療法(1)——刃針療法的歷史淵源[J].中國針灸,2005,25 (2):139.
[7]孫豐孝,劉慶,許濤.刃針配合龍氏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跩].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4,14(22):158-160.
[8]王樂榮,于志強.刺血拔罐配合中藥治療血瘀型腰椎間盤突出癥60例的臨床觀察[J].世界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5,10(9):1252-1255.
(2015-11-04收稿/編輯劉強)
·治驗集錦·
*通信作者,男,(1976-),醫(yī)學博士,主任醫(yī)師,主要研究方向:針灸治療痛證與腦病的研究,E-mail:1037097555@qq.com
基金項目: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衛(wèi)生廳重點課題(編號:重2012050);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藥科技專項課題(編號:GZPT1217)
中圖分類號:R681.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19(2016)02-00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