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保營
(鄭州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01)
?
新媒介時代大學生閱讀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困局及提升策略
孫保營
(鄭州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01)
摘要:互聯網深刻影響并改變了大學生的行為方式與閱讀習慣。經典閱讀、深閱讀已不再流行,代之以碎片化閱讀、淺閱讀和功利性閱讀。在大學生閱讀素養(yǎng)培養(yǎng)過程中存在著利益驅動與知識正能量引領相沖突、功利閱讀與素質閱讀難兼容、管理理性與學生感性相矛盾等困局??赏ㄟ^創(chuàng)造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將信息和閱讀教育納入高校教育體系、提升數字化閱讀能力、加強經典和專業(yè)閱讀教育等措施來提升大學生閱讀素養(yǎng)。
關鍵詞:新媒介;大學生;閱讀素養(yǎng);數字化閱讀;深度閱讀
當前,在校大學生已經全部是“90后”且以“95后”為主體,他們是伴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fā)展而成長起來的一代,是互聯網的“原住民”。面對海量的網絡信息,當代大學生的閱讀載體、內容、時間和特點都發(fā)生了深刻變化,很多人迷茫于各類媒介的海量信息,不知道為何閱讀、閱讀什么、怎么閱讀?成為信息的“災民”,嚴重影響了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和能力的提升。因此,研究大學生閱讀素養(yǎng)現狀和成因,并提出相應對策建議,對于有效提升大學生閱讀素養(yǎng)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閱讀素養(yǎng)是閱讀者為了達到積累知識、開發(fā)個人潛力、參與社會等目的,在學習和生活中積累的理解、利用、反思和使用書面內容的能力,它是人終身需要具備的素養(yǎng)。大學生閱讀素養(yǎng)是指大學生為達到學業(yè)和未來個人發(fā)展目標,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積累形成的個體理解、運用和反思書面知識的能力。閱讀素養(yǎng)是大學生應具備的最重要素養(yǎng)之一??茖W的閱讀素養(yǎng)能夠使大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更自信地融入社會,滿足生活和工作的需要;能夠提高鑒賞能力,接受全方位的信息,滿足個人精神世界發(fā)展的需要。
在新媒介時代,移動互聯網實現了“網隨人走”的革命性變化,網絡越來越受到大學生的歡迎,對大學生的行為方式和閱讀習慣產生了重要影響。很多大學生不分時間、場合,一味沉迷于移動閱讀,成為 “低頭族”。經典閱讀、深閱讀漸行漸遠,碎片化閱讀和淺閱讀成為常態(tài)。大學生的閱讀態(tài)度正從研究性閱讀、精讀、誦讀向娛樂化、消遣式閱讀轉變;從閱讀中獲取的知識、經驗和文化越來越少,獲得文化價值的滿足感也越來越少。大學校園里“潛心讀書”“寧靜致遠”“淡泊明志”等優(yōu)良讀書傳統(tǒng)傳承困難。
(一)在閱讀載體選擇上,紙質閱讀逐步被電子閱讀所代替
紙質閱讀是以紙張為載體的閱讀方式,主要包括報紙、期刊、圖書、雜志等紙質文本的閱讀,也被稱為傳統(tǒng)閱讀[1]。當前,大學生通過紙質閱讀主要進行教課書、考試輔導書等類圖書的學習;而對學術著作、科普著作和學術期刊等專業(yè)知識和科學素養(yǎng)的讀物則閱讀較少。同時,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只閱讀,不動筆”,現在只有少量大學生有記讀書筆記的習慣。有調查顯示,包括考試輔導書、教科書及雜志在內,大學生每學期閱讀紙質圖書僅18本,而平均每學期閱讀課外書在10本以上的比例僅為大學生總數的12%[2]。
電子閱讀是指以電子媒介為載體的閱讀方式,也被稱為數字閱讀。當前,大學生的業(yè)余時間大部分消耗在互聯網上,他們上網的主要目的是獲取信息、網絡娛樂、交流溝通和網絡消費等。由于便于查找、易于攜帶以及成本低等優(yōu)點,電子閱讀已成為大學生閱讀的一種潮流。無論是閱讀時間還是閱讀數量,電子閱讀已遠遠超過紙質閱讀。
(二)在閱讀內容選擇上,經典閱讀逐步被碎片化閱讀所代替
在傳統(tǒng)閱讀形式下,大學生的閱讀內容以經典閱讀和專業(yè)閱讀為主,大多數學生把經典閱讀當作大學階段的重要任務來落實,《資治通鑒》《史記》《中國哲學簡史》《平凡的世界》等是他們的必讀書目。但是,在新媒介時代,互聯網信息傳播具有方便性、快捷性、全民性及世俗性等特點,傳播的內容也更加商業(yè)化、娛樂化、世俗化和表面化。大學生閱讀內容主要涉及各類政治、經濟、文化、娛樂等微信息,具有典型的“知識碎片化”特點,加上當前微博、微信等迅速發(fā)展,各類帖子或微信公眾號所發(fā)內容更成為大學生追逐的熱點。同時,由于網絡獲取的知識具有趨同性,限制了大學生個性化閱讀的選擇。這種快餐式的淺閱讀和碎片化閱讀,大大局限了大學生創(chuàng)新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三)在閱讀目的選擇上,素質閱讀逐步被功利閱讀所代替
與傳統(tǒng)的提升素質、改善知識結構等閱讀目的相比,當前大學生的閱讀目的更加功利化,他們大多根據實際功效和利益開展閱讀活動,閱讀目的指向比較單一。隨著高校的擴招,當前讀大學對廣大高中學子來說已不再是難事。但是,就業(yè)成為巨大壓力。激烈的競爭環(huán)境,加上來自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多重壓力,使大學生的閱讀更多地呈現出功利化特點。為了提升就業(yè)能力,許多大學生把閱讀重點放在提升自身實用技能上。因此,他們的閱讀主要圍繞考研、考證、期末考試等,純粹以獲取知識和提升文化內涵為目的的閱讀較少。相比于培養(yǎng)思辨精神的哲學、史學類書籍,他們更青睞與未來職場相關的內容。
(四)在閱讀體驗選擇上,品位閱讀逐步被刺激閱讀所代替
閱讀活動是一個復雜的神經生理過程,是由多種心理因素參與的認知活動,其效果極易受閱讀心理的影響[3]。通過經典閱讀和專業(yè)閱讀,使人能獲得寧靜致遠的閱讀體驗,或有獲得深厚專業(yè)知識的成就感。在市場經濟大潮下,各行業(yè)都以利益和利潤為中心,紙質出版商為了獲得經濟利益,出版大量能吸引人注意力的書目及文獻,以獲得讀者的青睞,出現重復出版、跟風出版。各商業(yè)網站及網絡出版商為了能提升點擊率,增加廣告投放量,“標題黨”新聞、暴力色情內容充斥網絡。對于20歲左右還缺乏足夠判斷力的大學生而言,在閱讀體驗上更追求刺激,以帶來短時快感。他們更傾向于反主流文化內容的逆反閱讀,娛樂八卦、游戲交友的獵奇閱讀,沉迷網絡的戀網閱讀等。這些刺激性閱讀的廣泛存在使大學生的閱讀注意力分散、想象力降低、思維深度缺乏、創(chuàng)造力減弱。
在新媒介的快速發(fā)展對每一個人的思維方式、生產生活與學習方式產生革命性影響的時代背景下,當代大學生閱讀習慣和閱讀素養(yǎng)存在的突出問題,既有學生個人的原因,也有社會和學校的原因,存在著多重困局。
(一)信息生產者追求利潤最大化,存在利益驅動與知識正能量引領的困局
從紙質信息生產商來說,作為市場主體和市場競爭者,每家出版社、書店等信息和知識載體的生產者、售賣者都會把利潤最大化作為經營的主要目標。因功利性的評價機制及利益約束,這些生產商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因此,多數出版社已不再把出版經典書籍作為提升聲譽的重要手段,無論是新華書店還是高校大學生書店,相當比例的售賣書籍是考試輔導書和名人成功學。對于商業(yè)網站,更是以追求點擊率為目的,海量的負面信息、獵奇信息要比正能量信息吸引眼球并創(chuàng)造廣告效應。比如2015年12月27日鳳凰網的“寧夏自治區(qū)副主席白雪山被雙開:長期搞迷信活動”;騰訊網的“湖南研究生卷入情殺案坐冤獄12年,獲賠127萬”等信息。大學生每天閱讀大量的這類信息,滿足了獵奇需要,強化了其對社會的負面認識,也浪費了大量寶貴時間。
從媒介的利益主體屬性來說,應該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從信息傳播的社會公益屬性來說,應該傳遞社會正能量,引領社會發(fā)展潮流,以追求社會效用的最大化。
(二)大學生追求就業(yè)質量最優(yōu)化,存在功利閱讀與素質閱讀兼容低的困局
就大學生來說,相當一部分人上大學的目的是為了就業(yè)。大學生為了追求就業(yè)質量,獲得好崗位、高工資,其學習和閱讀主要就圍繞提升就業(yè)競爭力展開。殘酷的就業(yè)競爭壓力,迫使很多大學生要取得好成績,拿到獎學金,考過英語四六級,獲得普通話和計算機等級證書等,以通過用人單位的入職門檻。對于擬考研的同學來說,多數人從大二就開始備戰(zhàn),沒有時間閱讀“素質能力類書目”。過于功利性的閱讀導致大學生知識結構單一,動手能力差,缺乏文化底蘊和創(chuàng)新精神。大學生的功利閱讀也成為“錢學森之問”的答案之一,嚴重阻礙了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建設進程。
(三)高校追求管理和服務普惠化,存在管理理性與學生感性相矛盾的困局
在互聯網時代,高校的管理更加科學,服務更加到位,辦學更加公開、透明,也更具人性化,以期盡可能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服務需求。但是,在實際操作層面,在學校管理和學生感性認識之間存在很大的矛盾,這給大學生科學閱讀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帶來了很大困難。首先,學校宿舍管理服務的普惠和學生普遍的不自律存在較大矛盾。隨著各高校硬件設施的不斷完善,多數高校為學生宿舍配備了暖氣、空調,以及24小時供電與互聯網絡服務,為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提供了優(yōu)越的條件。但是,由于當代大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很多學生缺乏自我約束能力,不能科學認識和規(guī)劃大學生活,好的硬件條件反而影響了他們的正常學習和生活?!巴砩蠠狒[鬧,早上靜悄悄”的場景成為多數高校校園的真實寫照。經典閱讀、專業(yè)閱讀成為大學校園的美好回憶。其次,學校教室服務的普惠與學生聽課效果的異化存在較大矛盾??紤]到服務師生信息查閱的需要,多數高校在教室提供了24小時網絡服務,但是,很多大學生在教室長時間利用手機等移動終端在網上徜徉,嚴重影響了課堂和自習學習效果。最后,教師對教材和經典書目的推薦與學生的逆反選擇形成矛盾。課堂上,多數學生“既不帶教材,也不記筆記”已成一種習慣。很多學生非常“任性”,寧愿一次生日花掉200元,也不愿花30元購買一本權威教材。借閱老教材、復印教材成為一種時尚,美其名曰“節(jié)約”。對專業(yè)書目和教師推薦的重要參考書目“熟視無睹”,導致大學生專業(yè)閱讀素養(yǎng)的嚴重缺失。
作為社會未來的骨干力量,大學生將來要引領社會發(fā)展。社會、學校要為現在的他們創(chuàng)造良好的閱讀條件,開展好閱讀教育。要教育大學生克服惰性,從思想層面認識“讀書好”的意義,彰顯讀書的精神價值。
(一)用教育引導和硬性規(guī)定結合的策略方法,為大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
針對高校宿舍、教室、教材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應采取果斷措施予以糾正。首先,針對大學生普遍生活作息不規(guī)律的現狀,應在加強教育引導的前提下,硬性規(guī)定晚上23:30前斷電熄燈,只保留應急用電,使學生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作息規(guī)律,按時休息,規(guī)律鍛煉,正常上課,這樣才有足夠的時間進行系統(tǒng)閱讀。其次,針對教師授課時多數學生玩手機的現象,應明確規(guī)定,教學區(qū)域在上課時間關掉所有移動網絡,只保留教師使用的有線網絡,使學生做到人隨心走,心隨教師走,在教師指導下進行深度和專業(yè)閱讀。最后,針對大量學生不買教材的問題,應明確規(guī)定,學生必須購買教材(通過學校、書店或網絡都可以,自行購買)。在廣大教師普遍使用PPT授課的背景下,大學生必須閱讀和掌握教材基本的系統(tǒng)知識結構。
(二)把信息和閱讀教育納入高校的教育體系,提升大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能力
信息素養(yǎng)教育是提升閱讀技能的前提和基礎。當前,高校開展的信息素養(yǎng)課程多是通過講座和培訓形式,具有非常大的時空局限。高校院(系)、圖書館、學生處等部門應將信息素養(yǎng)教育滲透于大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利用多種形式,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完成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獲得更高的閱讀能力。
因高中及以前階段的應試教育,大學低年級學生普遍缺乏閱讀素養(yǎng),因此有必要把閱讀教育納入高校的教育體系。在課程體系中增加閱讀教育模塊,把閱讀素養(yǎng)作為大學生學業(yè)評價的一項指標。對于高年級學生,應開設文獻閱讀研討課,規(guī)定大三及大四學生必須進行文獻閱讀和討論,以調動其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提高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把移動與數字閱讀素養(yǎng)的提升作為重點,大力加強大學生數字閱讀能力
媒介形態(tài)的迅速演變,使得以手機和網絡閱讀為主要形式的數字化閱讀成為當代大學生學習知識、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進行移動和數字化閱讀素養(yǎng)教育,對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信息道德規(guī)范意識,提升其識別、分析、評價并有效利用數字化閱讀信息的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4]。首先,高校應打造數字化校園環(huán)境,營造良好的數字化閱讀氛圍。其次,對大學生普及數字化閱讀常識,幫助他們認識和理解數字化閱讀的本質內涵,提高其駕馭數字化閱讀的能力,督促其堅持文明閱讀。再次,加強對大學生數字化閱讀的引導和指導。定期或不定期了解大學生的移動閱讀情況,及時發(fā)現其數字化閱讀中存在的問題,針對網絡沉迷、網絡依賴者要及時進行科學的心理輔導和干預。最后,培養(yǎng)大學生的數字甄別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促進其形成數字化閱讀自我效能感,使數字化閱讀習慣、觀念和閱讀質量得以全面協調發(fā)展。
(四)以經典閱讀與深度專業(yè)閱讀教育為核心,強化大學生的綜合與深度閱讀能力
經典著作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倫理、歷史和審美價值。閱讀經典可以使大學生從閱讀中盡快汲取知識,洞悉世界,認知自我,在美妙的閱讀中求學益智,明理增慧。加強大學生的經典閱讀,必須堅持“深化話語、知識和價值三位一體”的原則[5],轉變經典閱讀模式,堅持本土化、通俗化閱讀方法,使大學生愿意讀、可讀懂、易消化、能創(chuàng)新。同時,要豐富閱讀途徑和形式,增強閱讀效果。學校要經常開展各類經典著作讀書活動和讀書社團活動,使大學生閱讀經典著作成為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
專業(yè)閱讀和綜合閱讀對于培養(yǎng)專業(yè)化的綜合性人才至關重要。當前,大學生的淺閱讀、碎片化閱讀已成其主流閱讀方式,高校應主動適應這一新常態(tài),通過教務、宣傳、學工、圖書館等共同努力,特別是專業(yè)教師的正確引導,使大學生認識到專業(yè)閱讀、綜合閱讀及深閱讀對自身發(fā)展的重要性,能夠排除干擾,集中精力拓展閱讀的廣度和深度,培養(yǎng)自己閱讀中的鑒賞力、思考力和想象力,完善自身知識結構,提升綜合素質,成長為高素質的專門人才和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
參考文獻:
[1] 李國武,李玲玲.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的紙質閱讀與電子閱讀 [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2(2):48-53.
[2] 季亞娟,王醒宇.國內外大學生閱讀情況比較及高校圖書館閱讀教育與推廣的反思[J].圖書館雜志,2014(8):65-69.
[3] 王逸明. 新媒介環(huán)境下大學生閱讀問題研究:以北京地區(qū)六所院校為例[J].編輯之友,2014(7):15-18.
[4] 王健,張立榮. 新媒介時代大學生數字化閱讀素養(yǎng)的內涵和培養(yǎng)[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1(6):73-77.
[5] 王榮.當代大學生傳統(tǒng)經典著作閱讀現狀探析 [J].思想教育研究,2015(2):95-98.
(責任編輯:王蘭鋒)
收稿日期:2016-04-06
基金項目:鄭州大學2016年學生工作項目(成長成才服務類)“提升大學生閱讀素養(yǎng)的對策及實施”(2016-GR-015)
作者簡介:孫保營(1973—),男,河南商丘人,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為網絡經濟、大學生教育與管理。
中圖分類號:G258.6,G64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44(2016)04—00106—04
The Predicament and Promoting Strategies of College Students’ Reading Qualities in New Media Era
SUN Baoying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1, China)
Abstract:Internet has been influenced and changed the behaviors and reading habits of colleges students profoundly. Classics and deep reading has been lost popularity and replaced by fragmentation reading, shallow reading and utility reading.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reading qualities,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ten suffer the hard situations in which interest is in conflict with the pure desire to seek more knowledge, utility reading can’t coexist with quality reading and the management rational contradicts students’ perceptual. There are plenty of measures to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reading qualities, such as creating an excellent reading surrounding, bringing information and reading education into the education syste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rengthening the digital reading capacity, enhancing the education on classics reading and professional reading, etc.
Key words:new media; college students; reading qualities; digital reading; deep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