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莉
摘 ?要 現(xiàn)代教育技術為語文教學的不斷創(chuàng)新帶來機遇,同時也存在一些弊端。介紹現(xiàn)代教育技術與語文閱讀教學的融合及應用。
關鍵詞 語文閱讀教學;現(xiàn)代教育技術;微課
中圖分類號:G633.33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5)03-0092-02
現(xiàn)代教育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有機結合,對提高教學效率、更新語文學科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有著積極的作用。它在教育教學領域中的開展涉及師資水平、教學觀念、學科資源的開發(fā)等多個方面,隸屬于教育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教育技術對于教育的核心應用是我國教育教學領域中一個較為復雜的難點。
1 現(xiàn)代教育技術與語文閱讀教學融合的理論依據(jù)
建構主義主張,在教學傳播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成為建構意義的主體。語文學科中建構主義理論與多媒體教育信息技術的結合對語文教學發(fā)展提供了理想的教育途徑,與此同時,教育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為語文教學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發(fā)展空間。
語文課程的教學,要不斷拓寬其教學模式的應用,變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注重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并利用多媒體等現(xiàn)代科技手段的結合,通過不同類型的授課方法,讓學生在語文學科學習中拓寬視野,使學生在現(xiàn)代化教學模式中提高學習能力,獲得語文學習的實踐能力。
教育技術與語文學科課程的整合為語文教學提供了一種全新視角。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授課方式中,學生被動接受教學內(nèi)容和信息,會在傳播者與受播者中產(chǎn)生一種單線性的傳遞關系,阻礙了學生對語文學科豐富信息的學習與積累。教育技術和互聯(lián)網(wǎng)對語文學科的介入,使教學信息的傳播方式由單線性邁向雙邊抑或多邊,學生在語文的學習過程中由被動接受轉變?yōu)橹鲃犹剿?,對于語文信息內(nèi)容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在多媒體技術的支持下進行選擇。傳統(tǒng)的閱讀和寫作與教育技術媒體的有機結合,為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開辟了新的學習途徑。
2 現(xiàn)代教育技術與語文閱讀教學融合的優(yōu)勢
多媒體教育技術對傳統(tǒng)語文學科的介入,為語文教學在不同側面和程度上帶來了一種教學理念的傳統(tǒng)顛覆以及教學實踐的優(yōu)化。在語文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介入,可以對文章的理解更加生動,讓學生仿若身臨其境,極大地增強了教學效果,學生在對文章的理解和學習中也不再是一知半解,而是能夠充分地了解文章作者的背景,進一步理解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提高對課文的感知能力。
在教學中,語文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所提供的音樂、圖畫、影視等多種技術手段,使學生對語文課文的感知能力進一步提高,對課文情境的內(nèi)心體驗也更加深刻。語文教師借助多媒體教學把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較為抽象的講解變得更為具體,使枯燥的內(nèi)容變得生動形象,利用多媒體傳播功能來彌補授課教師口授的不足。學生在學習課文時除了學習知識,也可以陶冶藝術的情操,獲得美的享受。
如在講解課文《十里長街送總理》時,可以剪輯相關紀錄片中與課文有關的歷史畫面導入課文,為學生營造出傷感的氛圍,縮短課文時代背景與學生的時空距離。這樣的導入既突破了教學難點,讓學生能夠迅速地對課文產(chǎn)生共鳴,也最終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效率。
3 現(xiàn)代教育技術與語文閱讀教學相融合的應用
現(xiàn)代教育技術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
1)影視資源可以使學生產(chǎn)生閱讀興趣。
①影視資源具有直觀性和逼真性,可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如學習《肖邦故園》一文,可以播放有關肖邦的紀錄片和肖邦的《波蘭舞曲》等音樂作品,以真實的場景和夢幻般的音樂充實學生的感知,再結合文本體味肖邦對民族獨立的渴望和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
②影視資源的綜合性可以推動學生的閱讀興趣,深刻理解文本。如學習《祝?!贰独子辍贰缎恋吕彰麊巍返任恼?,可以觀看改編的同名電影,借助演員深刻生動的表演引導學生走進名作名著,加深對人物性格、形象的理解,又可以吸引學生主動查找相關知識資料,更貼近那個時代,視角全面地賞析文本。
③影視資源的豐富性可以與文本形成對比,進行對比閱讀。如學習《品質》,可以觀看黃宏、鞏漢林的小品《鞋釘》,通過人物性格和行為的對比,讓學生明白“品質”的內(nèi)涵,懂得不同時代背景下都要堅守職業(yè)操守。
2)音頻資源可以充實聽說內(nèi)容,提高聽說能力。
①音頻語言生動、準確,能夠更好地讀出文本情義,讀出文字的畫面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地方教師普通話不標準,部分教師誦讀缺乏感染力的缺點,有利于學生從情感上體悟和把握文本。如《致橡樹》的經(jīng)典誦讀,深情款款,學生充分感受到了愛的堅貞,并鍛煉了誦讀能力。
②音頻語言溫暖貼切,特別是許多經(jīng)典的誦讀與對白,能讓觀眾展開遐想的翅膀,自由自在地想象。如《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誦讀安靜有情,學生在聆聽品讀中,似乎與海倫·凱勒共同暢游博物館、劇院、樹林,在生動的語言情境中,學生感同身受,體會到盲人對光明的渴望,健康者應該對生活倍加珍惜。
3)微課資源可以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①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有些文章內(nèi)容龐雜,課堂上教師的講解不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某幾個重點。未探討的知識點有些也很有價值,不能棄之不理。微課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如學習《林黛玉進賈府》,林黛玉戴孝初入賈府時各色人等的哭泣也很有人性的探討價值,筆者將相關內(nèi)容錄成微課,利用課前十分鐘時間播放,就很好地展示了這一情景,加深了學生的認識。
②拓寬學生理解文本的途徑。如學習《春江花月夜》,利用微課《十分鐘教你背誦<春江花月夜>》,學生不僅很快地掌握了背誦的竅門,而且更好地理解了本詩。有時,對某個知識點的疑惑,學生可以通過網(wǎng)絡查找資料,看教師錄成的微課自行解決,既節(jié)約了課堂時間,又促進了學生的理解,拓寬了知識面。
現(xiàn)代教育技術應用于閱讀教學的教學模式endprint
第一步:閱讀經(jīng)典原作。教師尋找合適的劇本,或是課文原文,讓學生進行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找到課文中需要進行探討的核心問題。
第二步:小組合作學習討論。學生閱讀后,教師匯總學生找到的可以討論的核心問題,然后劃分類別讓學生分組或逐個進行討論,進而讓學生對所學課文加深了解以及進一步掌握。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作為課堂的引導者,要盡力去引導學生開發(fā)他的思考能力,并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在欣賞影視作品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因為學生之前的學習中已經(jīng)對作品有了很多的了解,所以教師給學生播放影音是讓學生發(fā)揮發(fā)散式思維,使作品有深度的了解和掌握?;蚶镁W(wǎng)絡查找疑問處;或與同學在群內(nèi)討論分析,解疑釋難;或針對某個知識點,由教師提供微課或資料,學生加深認識。這個環(huán)節(jié)既需要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也需要發(fā)揮學生的自主作用,摒棄錯誤的認識,形成大致相同的結論。最后由教師進行文本點撥,點評學生表現(xiàn),進一步促進學生的理解和認知。
4 語文教育技術使用的隱患
盡管多媒體教育技術對課程改革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但在這些積極作用的背后,在未來的教學中也不能忽視多媒體教育技術所帶來的諸多隱患。語文教師的教育技術離不開多媒體課件,倘若課件質量不好,加之教師存在操作不當、過度使用等不良現(xiàn)象,語文課的質量就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同時,一些學校對使用多媒體進行語文教學不夠重視,只是為了應付上級領導的審查,并沒有真正做到物盡其用,甚至成為一種擺設,成為公開課上裝樣子的工具,成為獲取教學榮譽的首段。美國內(nèi)華達大學的教育技術學教授麥德克斯在《交互多媒體:教育的未來和問題》一書中也指出:“只有當教師真正把交互多媒體同學校的教學目標、教學組織過程以及學生的學習過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時,它才會發(fā)揮出巨大的教育價值?!?/p>
5 結語:語文教育技術的應用前景
不能因為一些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模式有缺點就全盤否定,也不能因為多媒體教學有優(yōu)點就不加區(qū)分、濫加應用,應該看到傳統(tǒng)教學與多媒體教學尺有所長、寸有所短,將兩者有機結合,才能夠真正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真正推動語文教學改革的總趨勢良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周慶元.語文教育研究概論[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2]周慶元.中學語文教育心理研究[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3]周慶元.中學語文教學原理[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4]程達.語文學科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5]程達.教學目標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6]張楚廷.教育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