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強
〔關鍵詞〕 高效課堂;賞識;平等;主體意識;評價活動
〔中圖分類號〕 G6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16—0081—01
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環(huán)境下激烈的升學競爭影響,在很長的時間里,教師忽視學生主體地位、對知識產(chǎn)生和發(fā)展過程的認識以及科學方法的培養(yǎng),一味地采用傳統(tǒng)的一言堂或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的自主發(fā)展和自主思維活動整體缺失。作為一名教師,在新時代新理念下,反思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重新定位教師角色刻不容緩,我們必須及時地作出敏銳的反應,更新教育理念,研究學生心理,牢牢站在學生角度,采用合適的方式和方法,通過生動直觀、充滿發(fā)現(xiàn)喜悅和探索樂趣的課堂教學使學生動起來、活起來,通過實驗、課堂實踐使學生獲取知識,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加強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以滿足社會進一步發(fā)展對人才的需要。為了使課堂達到高效,筆者認為教師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從尊重和賞識開始
孩子是上帝的禮物,教育是在原有的基礎上讓孩子生長變化和發(fā)展。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深刻理解“原有的基礎”的內涵,遺傳是教育的基礎和前提,孩子生理、心理、認知結構的發(fā)展都是有差異的,我們無條件地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chuàng)設體驗成功的機會和條件,對同一問題進行分類要求,使不同層次、能力和水平的學生都有獲得自我表現(xiàn)和學習上成功的機會。對學生正確回答問題、發(fā)表新見解、作業(yè)做得好時都應該給學生積極的肯定。例如,在實施《環(huán)境保護》教學時,設計諸如環(huán)境污染的分類、常見的環(huán)境污染、污染是怎么造成的、怎么防治等一系列簡單的問題,目的是讓每一位同學有話說,且都能說到點子上。因為現(xiàn)在的學生要求老師有話好好說,有事慢慢談。教師也不能給自己和學校找事,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我們要用放大鏡找學生的優(yōu)點,開展賞識教育。
二、創(chuàng)建相互平等的和諧環(huán)境
當前必須為學生構建一個自主、體驗、探究、合作、交往的學習環(huán)境已成為共識,教師的學生觀、課程觀等都將要發(fā)生根本的轉變,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是核心。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指導者,學生是自我發(fā)展的自主參與者,是積極的探索者和創(chuàng)造者,師生之間是一種民主、平等、合作的交往關系。教師不是萬能的,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助殘婆,在課堂上一定允許學生出錯的,學生對知識認識模糊時、在概括結論之前、在出現(xiàn)錯誤之后等情況時都留些時間給學生思考,讓學生即時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并大膽把問題提出來,圍繞著問題,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交流。
三、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
教師對學生引導、啟發(fā)、講解、點撥等的作用無論有多大,都需要通過學生的獨立自主思考、選擇與運用后才能轉化為他們的智慧和才能。學生的所有學習都是學生通過自我指導或自我調節(jié)來實現(xiàn)的,學生總是控制著自己的學習。要求教師課前必須精心預設教學目標,板書內容,在準備上做到以一當十,課中精心預設探究亮點,搭建思維空間,不要為了一時的主動而造成學生一生的被動,方向比速度更重要,做好以十當一,課后做好教學反思,及時做到以一講一。課堂以探究而精彩,時時刻刻想著給學生創(chuàng)造思考的機會和空間,當學生正準備或正在自主思考最佳狀態(tài)時,教師要學會慢半拍,不要干預,不要著急,要學會等待。
四、開展學生自主反饋評價活動
正如教育家們所說過的一樣,一個孩子,如果從未品嘗過學習勞動的歡樂,從未體驗克服困難的驕傲,這是他的不幸,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喜悅,便會激起無休止追求的意志和力量。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各種形式的反饋評價不斷激勵自我、調控自我、實現(xiàn)自我,在開展學生自主反饋評價活動時應考慮學生的過去,重視學生的現(xiàn)在,更著眼于學生的未來,所追求的不是給學生下一個精確的結論,而要更多地體現(xiàn)對學生的關注和關懷,不但要通過評價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達到基礎教育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發(fā)揮學生的特長,了解學生發(fā)展中的需求,更要在反饋評價中不斷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總之,作為一名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只要把握“教育是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完善和發(fā)展”這樣一個原則,改變我們能改變的,包容和接納我們不能改變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育方法,注重學生心理世界,尊重學生的差異和個性特點,對于任何一個孩子,抱有決不拋棄的決心,就沒有教不好的學生,我們也一定會成為高效課堂構建中的佼佼者。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