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艷玲
【摘要】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所學校。為充分挖掘學校、家庭和社會資源,湖南省桑植縣澧源鎮(zhèn)第二小學走出了一條學校個性特點的課程建設之路。本文重點談談校本課程建設的基本認識、基本策略和初步成效。
【關鍵詞】校本課程建設;基本認識;基本策略;初步成效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所學校。尊重差異、放飛個性是教育發(fā)展的需要。新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就是調整和改革課程體系,實行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把課程的一部分權力下放給學校和教師。近年來,桑植縣澧源鎮(zhèn)第二小學在嚴格執(zhí)行國家課程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學校、家庭和社會資源,走出了一條符合學校個性特點的課程建設之路。
一、校本課程建設的基本認識
(一)校本課程建設的實質是辦學的特色化
校本課程是以學校為基地進行課程建設,強調由學校發(fā)起,根據(jù)學校自身制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目標,進行課程的編制、實施和評價,形成具有個性特色的課程結構,并在學校中加以實施,強調對學校及當?shù)厣鐓^(qū)課程資源的利用,是學校辦學特色的基礎和保障。
(二)校本課程建設的立足點是教學的生活化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真教育是在大自然與大社會里辦”。校本課程建設關注“人”的生活,更多地從挖掘學校自身和周邊環(huán)境、社區(qū)教育等資源出發(fā),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讓學生直接接觸生活,盡可能地溝通校內校外,增加學生實踐的機會。
(三)校本課程建設的追求目標是師生共同成長
校本課程建設必須引領教師專業(yè)成長和促進學生綜合能力提高,圍繞“為學生成才而奠基”的理念,為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找到一條有效的途徑。著眼通過“生活·能力”的相互砥礪,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社會實踐能力。
二、校本課程建設的基本策略
我校剛剛建校30周年,是一所朝氣蓬勃的城鎮(zhèn)小學,學校一直非常注重校本課程建設,走出了一條“二小”特色之路。
(一)教育為本,德育為魂
我校實行班級輪流升旗、值周制,讓四至六年級的每位學生都能感受到升旗的光榮與神圣,擔負起全校值周的使命。學校每周一最后一節(jié)課為“班隊會”。2012年秋季,大隊部分批培訓中隊輔導員和中隊干部并提供主題班隊會示范課,讓每一個中隊都熟練掌握主題隊會的流程,讓每個隊員都能成為活動課的主人。我校的主題班隊會得到了縣教育局的高度贊揚,為許多兄弟學校提供觀摩。本期開學,大隊部研發(fā)校本教材,將17個主題班隊會編印成書,分發(fā)到各班。
(二)安全教育,警鐘長鳴
安全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中之重。我校校園面積僅22公頃,而學生高達3056人,安全教育面臨嚴峻挑戰(zhàn)。我校綜治辦成立了身心安全教育網絡,開展身心安全課題研究,開發(fā)了身心安全校本教材,建立了心理咨詢室,聘請“青青果教育”來我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講座。這樣數(shù)管齊下,為學生的生命安全撐起一片藍天。
(三)挖掘人文元素,構建精神家園
桑植是土家族、白族聚集之地,又是紅二方面軍長征出發(fā)地,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為校本課程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本土作家寫了一本《愛我桑植》,詳細介紹了桑植的風土人情和秀麗風光,成為每個中小學生一手一冊的校本課程。桑植的山水都長歌,桑植是民歌的海洋,是民歌之鄉(xiāng)。桑植民歌被編成各種書籍,廣泛傳唱。土家族歌手向佐絨、白族歌手黃道英、星光大道2012年總冠軍劉賽將桑植民歌唱到了中央電視臺,宋祖英將《馬桑樹兒搭燈臺》唱到了維也納金色大廳,張杰等年輕歌手也來桑植采風。桑植民歌、土家擺手舞、白族仗鼓舞等民間藝術走進全縣各中小學,民族文化永駐校園。
同時,讓學生參與一些實踐活動,在活動中,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去挖掘生活中的人文元素,使之更好地內化成為自己成長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如我們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考察,開展名為“親近傳統(tǒng)文化”“某某姓氏的由來”“遠離毒品,珍惜生命”“我為環(huán)保出份力”等為主題的調查研究,撰寫調查報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得到進一步強化,人文元素更加濃厚,精神家園更加多彩。
(四)凸現(xiàn)學科特點,提高綜合素質
墨香浸潤成長,文化放飛心靈。我校狠抓大量閱讀,著力打造書香校園,每班的藏書量均不少于三百本。同時,我校語文學科“互文性研究與運用”被列為國家十二五重點課題,老師們大力開發(fā)互文性文本,這樣以讀促寫,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習作水平。僅2013年,我校在湖南省“續(xù)寫雷鋒日記,傳遞中華正能量”網絡征文比賽中獲一等獎一人,三等獎兩人。在湖南省“我的中國夢”童謠征文活動中,又喜獲一等獎一名,三等獎兩名。學生習作在《小學生導刊》《小溪流》《張家界日報》等刊物上公開發(fā)表。
我校建有全縣最完善的實驗室和電腦室,有力地保證了實驗教學和信息技術教學。我校擁有16位音、體、美專職教師,為藝體科目的校本課程研發(fā)提供了人力資源。
(五)整合實踐元素,開拓發(fā)展空間
生活,是一本無字的教科書,林林總總,包羅萬象,是學生學習、鍛煉、成長的極好天地。生活中,有陽光,也有陰霾,有坦途,也有坎坷。只有讓學生投身于社會生活、增長才智,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對生活有用的人。
學校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更多的學習、探索、實踐、展示的機會,成立了慧萃文學社,組建了合唱隊、管樂隊、舞蹈隊、書法班、籃球隊、田徑隊等各種學生社團。我校大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近自然,走進工廠,服務社區(qū),緬懷先烈。2013年下學期,學校以年級為單位開展“明星閃亮30分”,一批批小明星在成長。在班級文化建設中,我們號召學生自己設計班名班徽班歌班訓、組名組徽組歌組訓,小組成員合作養(yǎng)好自己的組花組草。
三、校本課程建設的初步成效
校本課程建設使學生人文底蘊、綜合能力得到長足進步,促進了課堂教學質量,我校教學成績令人矚目,抽考、調考成績穩(wěn)居桑植小學前列。教師專業(yè)能力、科研意識得到迅速提升,加快了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速率。現(xiàn)有市名優(yōu)教師1名,縣名優(yōu)教師10名,縣課改名師18人,被《中國教師報》認定的課改標兵5人。
學校先后被評為“全國少先紅旗大隊”“全國五好小公民主題教育先進單位”“湖南省紅領巾示范學?!薄昂鲜⌒@安全先進單位”“湖南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單位”等。
我校的校本課程建設正在努力地探索,我們會結合學校自身的特點,走出一條具有二小特色的校本課程建設之路。我們相信,二小的校本課程建設一定能不斷發(fā)展,不斷壯大,不斷完善。
(編輯:龍賢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