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榮
(蚌埠日報社,安徽 蚌埠 233000)
新聞采訪中“同理心”的運用
□張 榮
(蚌埠日報社,安徽 蚌埠 233000)
新聞是“七分采,三分寫”。采訪在新聞報道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順利地將采訪進行下去,是每個記者時常思考的問題。諸多采訪技巧中,同理心是很多采訪中不可缺少的?!巴硇摹币辉~,原來是美學理論家用以形容理解他人主觀經(jīng)驗的能力。即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這就要求記者能夠?qū)斒氯藫Q成自己,設(shè)身處地去感受和體諒他人,能與受訪者產(chǎn)生智識上的交鋒、情感上的共振。
新聞采訪 同理心 運用
記者在采訪中,需要突破的第一道關(guān)卡或者最大障礙,就是如何接近采訪對象并得到對方的接納。在新聞采寫業(yè)務(wù)研討中,“突破能力”是被討論最多的話題,也是被記者所看重的最為重要的職業(yè)素養(yǎng)之一。
是否能夠與新聞采訪對象建立起良好的交流溝通關(guān)系,是記者完成新聞采訪工作的前提和保證。但實際情況卻是,很多時候,新聞記者卻要面對很多陌生的人,并要與之進行面對面的一對一的直接交流,甚至有些溝通和交流是比較深入和敏感的內(nèi)容,這些都給新聞記者的采訪工作帶來很大的挑戰(zhàn)。
在采訪的過程中,只要采訪對象在情緒、情感等方面與記者實現(xiàn)角色換位,基本上就可以實現(xiàn)默契、交融和共鳴的效果,從而為良好的溝通奠定積極基礎(chǔ)和營造良好的氛圍。
中央電視臺“面對面”節(jié)目主持人王志說過:“只有職業(yè)的采訪者,沒有職業(yè)的被采訪者?!倍胱尡辉L者吐露心聲,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得到受訪者的信任和認同。記者要使受訪者對你有一種深刻的理解和信任關(guān)系,要在情感上融入到一起,這種情感的融合有助于記者的工作順利進行,采訪到更有價值的內(nèi)容,寫出更有深度的報道,但是,在這方面,如果沒有思想的交流和信任,就失去了兩者之間的親和力。
最好的狀態(tài)就是,能與受訪者產(chǎn)生智識上的交鋒、情感上的共振。這就需要采訪者具有強大的同理心。
在傳統(tǒng)的新聞采寫教程和訓練中,記者都被賦予一種超然、中立的角色,不能過度介入到受訪者的生活中,也不能影響或者被采訪對象的情緒所影響。在這種對比之下,我們也許會感到,在陪同褚時健回憶往事時的田樸,一會兒哭一會兒笑的狀態(tài),顯得非常之不專業(yè),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也許正是這種情感的共鳴與共振,才能營造出與受訪者的和諧氣氛。
新聞采訪是人際間心靈溝通的藝術(shù)。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會用某種姿勢來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記者在采訪過程中也需要利用某種動作或語言來表達自己對新聞事件或采訪者的態(tài)度,或同情,或憐憫,或贊嘆,或反對,從而與采訪對象產(chǎn)生心理共鳴。
穆青被人尊稱為人民的記者,許多人向他討教采訪的技巧,他總說:“有感情,沒技巧”。他采訪被打成“黑勞?!钡娜窝虺?,未等任羊成講完自己的故事,他早已淚水盈眶……這種對勞動人民深深的感情,對采訪對象充滿尊敬的態(tài)度,不僅為他采訪到許多真實感人的材料提供了可能,也為穆青與許多采訪對象結(jié)下深厚感情打下了基礎(chǔ)。
作為一名記者,在日常觀察中,一定要盡可能通過觀察對象的身體語言,準確捕捉到對方最真實的情感和深層心理,并適時調(diào)整自己的語言和非語言符號,進而實現(xiàn)與采訪對象自然、和諧的交流。
筆者曾采訪過某地國土資源局局長受審一事。開庭前一天的晚上,筆者才接到采訪通知。而采訪時間約十分鐘,這么短的時間里,能否讓他開口說話,這很關(guān)鍵。作為一個50多歲的領(lǐng)導干部,即將以“巨貪”的身份走上法庭,他的心情一定是不平靜的,他很有可能拒絕回答任何提問,甚至反感。怎樣做才能讓他盡量平靜,愿意開口講話?這成了筆者思考的重點。筆者運用同理心,決定把他看作一個平常人,而不是一個罪犯來看待,給予他尊重、理解,甚至同情。
看守所里,局長看到筆者的一剎那,筆者朝他真誠地微笑了一下。上了警車,筆者友好地向他做了自我介紹,接著問他吃了早飯沒有,到蚌埠多久了,并問他冷不冷,隨后,才問到貪污的問題。采訪進行得很順利。就是這短短的聊天,讓筆者在同類報道中,有了獨家的精彩內(nèi)容。
災難性和事故性報道因為新聞價值的存在,成為記者報道中必不可少的素材。而新聞人在面臨不幸的人和事時,時常要面對新聞理念與人類良知的抉擇,是及時記錄下災難的瞬間,還是保護不幸的人,如何選擇才能滿足大眾對倫理的訴求,新聞人往往會陷入新聞客觀性的追求和倫理責難的徘徊中。同理心,也許能為記者提供一些參考。
同理心,也可以理解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災難或事故報道中,面對受害者及其家屬,他們不愿接受采訪時,不必強求,免得給他們帶來二次傷害。
幾年前,某報發(fā)表題為《妻子遭聯(lián)防隊員毒打強奸 丈夫躲隔壁“忍辱”一小時》的報道。報道稱,31歲的安徽阜陽人楊武與妻子王娟(均系化名)在深圳寶安區(qū)西鄉(xiāng)街道租房開了間修電器的小店,10月23日晚,楊武的同鄉(xiāng)、西鄉(xiāng)街道社區(qū)治安聯(lián)防隊員楊喜利來到他們家,毒打并強奸了王娟,楊武出于恐懼,在楊喜利對妻子施暴的過程中始終躲在雜物間報警,未敢出來制止。面對后來的責罵,楊武稱自己“軟弱、窩囊、沒用,是世界上最窩囊和最沒用的丈夫”。
這篇報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guān)注。據(jù)報道,為了報道這條新聞,多家媒體的記者找到楊武家,用攝像機、相機、話筒和錄音筆將楊武及王娟團團圍住,一遍又一遍地向他們逼問事件的經(jīng)過,一直逼問到王娟用被子捂住臉,楊武痛哭流涕地下跪哀求。
無疑,這是一種強迫式的采訪。無論新聞元素有多豐富,新聞工作者都應該遵循一條金科玉律,那就是保護受害人的權(quán)利,特別是性侵犯受害人的權(quán)利。因為任何泄露他們身份的做法都意味著第二次傷害。
[1]李圣武.突發(fā)性事件報道的策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6
[2]王志.尖銳的提問[N].生活報,2003-05-25.
[3]王思遠、雷偉.淺論記者的提問方式[J].中國廣播,2012(2).
[4]張申菊.淺談新聞采訪藝術(shù)[J].新聞傳播,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