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鋒
摘要:培養(yǎng)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其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問,學生答”的模式,已經不適合學生素質能力的培養(yǎng)。本文通過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提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論證了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的重要性。沒有提出問題就沒有創(chuàng)新。
關鍵詞:情境創(chuàng)設;引導;鼓勵;善于
新課程教學中要求“必須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客體”,就是要學生學會自己發(fā)現問題并提出問題。但是,長期以來,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常常是“教師問,學生答”的模式,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地位。然而發(fā)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對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具有促進作用;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又是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基礎。新課程教學中也要求學生必須學會提出問題,沒有提出問題就沒有創(chuàng)新。因此,培養(yǎng)學生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根據認知理論,物理課堂教學過程應該是以不斷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式來獲取新知識的思維過程。解決問題首先要提出問題,因此,教師無論是在教學的整個過程,還是在教學過程中的某些微觀環(huán)節(jié),都應該十分重視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實質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體內心的沖突,動搖主體已有的認知結構的平衡狀態(tài),從而喚起思維,激發(fā)其內驅力,使學生進入問題探索者的“角色”,真正“卷入”學習活動之中,達到掌握知識,訓練思維能力的目的。
一、課堂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
1.新課教學中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
新課的問題情境的設置要具有合理的程序和階段性,即問題的設計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遞進。把學生的思維逐步引向新的高度。創(chuàng)設“小步距”問題情境,要善于把一個復雜的、難度較大的課題分解成若干個相互聯系的子問題(或步驟),或把解決某個問題的完整的思維過程分解成幾個小階段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
新課的情境創(chuàng)設,首先必須具有適應性和針對性,即必須針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心理發(fā)展水平和學習材料的難易程度來設計問題,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既要反映物理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如物理概念的生成過程。物理規(guī)律的發(fā)現過程以及物理問題的分析過程等,又要考慮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認識活動過程,如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建構等,使知識的探索過程和獲取過程有機統一起來。其次,必須具有有序性和階梯性,即針對知識的系統性和學生認知發(fā)展水平的有序性。教師設置問題要梯度適當,排列有序,形成有層次結構的開放性系統,并不斷地與外界教學環(huán)境保持信息的交換,這樣才能使問題情境所包含的信息量不斷增加。才能使學生產生“有階可上、步步登高”的愉悅感,也才能興趣盎然地接受知識訓練能力。
例如:在“光的反射”課題的教學中,先讓學生觀察生活中光的反射現象,如:黑板的發(fā)射光線,窗子玻璃的反射光線等,通過生活事例創(chuàng)設光的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對光的反射現象的興趣,然后再提出反射光線所遵循規(guī)律的情境,通過實驗進一步揭示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這“三條線”的關系。分析入射角與反射角這“兩個角”的關系。指導學生圍繞問題情境閱讀課文和動手實驗探究,讓學生交流觀察到生活中的“光的反射”現象,引導出光的反射定律。并研究光的反射定律時的一些思考題,交流研究光的反射定律的過程和結論,最后再深入討論用光的反射定律解釋有關鏡面反射、漫反射的現象并運用光的反射定律作圖等。
2.復習課教學中的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
復習課可以把整章、整節(jié)的知識點進行系統的梳理,通過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喚起對事物過程的回憶,向學生揭示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知識塊與知識塊之間內部的本質聯系和區(qū)別,讓學生掌握一章一節(jié)教學內容中的重點、難點。俗話說:“溫故而知新”,就是把過去的情境梳理、整合,從局部走向整體,從簡單走向綜合,從知識的認知過程走向能力的靈活運用的過程。因此,復習課的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定位要廣泛關聯,及時地對每章、每單元知識加以歸納和比較,將知識點組成知識鏈,將知識鏈組成知識網。幫助學生挖掘出各知識點之間的“關鍵點”,如某個定義或公式在本單元以及整個物理知識中處于什么位置。它的成立條件和適用范圍是什么。它包含的每個物理量所代表的含義是什么,使用時要注意哪些問題,哪些地方極容易混淆和引起錯誤等等。這樣的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了一種“定而未完”的教學心理境界,讓學生迫不及待而又興趣盎然地去繼續(xù)學習。使課堂教學具有延伸性,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減少復習過程的知識斷層和思維障礙,使學生能夠準確地學會運用學過的知識進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初中電學這部分內容主要包含電流、電壓、電阻、電功和電功率這幾個基本物理量,兩個重要定律:歐姆定律和焦耳定律,兩種基本電路: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三個常用的電學儀表:電流表、電壓表和滑動變阻器,兩個重要的實驗伏安法測電阻的實驗和測定小燈泡電功率的實驗,通過創(chuàng)設這些知識單元的問題情境,進行梳理、整合和再現,使學生弄清這些基本物理概念和定律,并能熟練應用這些知識。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每堂課寶貴而有限的時間,精心構建問題情境,啟發(fā)學生發(fā)現問題,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樂于提出問題。
二、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的方法
1.引導學生敢于提出問題
教學中,結合教材適時地向學生介紹古今中外著名專家、學者的多思多問、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事例,從歷史的角度說明提出問題的重要性。平時只要多思考,凡事換個角度去想想,往往應有很多問題被提出,從實際的角度說明提出問題的可能性。
2.引導學生善于提出問題
引導學生在自我反思、自我發(fā)現中提出問題,可以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周密性和嚴謹性。例如在電學解題中,一道題目往往有多種解法,教師在講解過程中可以讓學生自己解答,然后讓同學互相討論對照,讓他們發(fā)現問題,并提出問題。
3.利用悖論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悖論情景要產生認知沖突,使學生的思維處于激烈的不平衡狀態(tài),從而迫使學生提出問題并解釋其原因。
(1)從“理論——理論”相悖中提出問題。例如在電流教學中,課本上規(guī)定正電荷移動的方向為電流方向,我們發(fā)現導線中正電荷幾乎不會,這樣通電時導線中就沒有電流?
(2)從“理論——實驗”相悖中提出問題。例如,在講解伏安法測電阻的實驗時,讓同學們去發(fā)現有電流表、沒有電壓表時如何測電阻;或有電壓表、沒有電流表,如何測未知電阻。
(3)從“經驗——規(guī)律”相悖中提出問題。例如,在講“音調、響度、音色”課時,讓學生自己分析教室附近噪聲的來源,讓學生自己提出減輕這些噪聲可采取哪些措施;講“影響蒸發(fā)快慢因素”時,讓學生自己列舉生活中加快(或減慢)蒸發(fā)的實例;講“質量”時,讓幾個同學向大家說說自己的質量是多少。對這些學生很感興趣,個個爭取發(fā)言,既活躍課堂氣氛,又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三、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的基本途徑
1.教育學生發(fā)現和提出問題
學生掌握物理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學好物理的基礎和前提。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講清概念的內涵、外延,以及與之相關聯的概念之間的關系,然后由學生結合對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提出問題,師生互動會取得較好的效果。
2.教師示范提出問題
教師能否巧妙提出問題,直接影響學生提問。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多設問、發(fā)問或者明確指出本段中可以提出許多問題,從而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激發(fā)學生提出問題的興趣。
3.鼓勵學生提出問題
教師除了對敢于提出問題的學生表揚外,還應鼓勵一些性格內向的學生,基礎較差的學生提出問題。在教學中應捕捉時機適時激發(fā)學生提出問題,并與學生們共同討論,做實驗加以驗證,創(chuàng)造融洽的學習氛圍。
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新課程改革的主題。學生能否提出問題?能否提出標新立異、別出心裁的問題?對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師要在教學的全過程堅持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中學物理教學概論》閻金澤 田世昆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2]《物理課程標準》教育部 北師大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3]《新課程 新理念》陳旭遠主編 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