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莎莎
【關鍵詞】古詩教學 審美教育 畫面美 音樂美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7A-0076-02
古詩的藝術魅力在于其清新、情趣盎然的語言帶給學生美的熏陶。古詩的審美教育,需要引領學生去充分感受古詩的語言美、形象美和意境美。古詩教學應緊扣古詩“亦畫、亦曲”的特點,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視聽感官,多形式、多渠道地提升學生審美素質(zhì),發(fā)展學生感受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一、畫面再現(xiàn),讓學生感受美
“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惫旁娭谐3A攘葦?shù)字,就勾勒出一幅幅色彩明麗的畫卷。教師不僅是單純地展示圖片,而是要讓文字和畫面溝通,讓想象與感受契合,使學生透過精美的文字,張開想象的翅膀,去再現(xiàn)其中的畫面,獲得悠悠不盡的美的享受。
1用生動的語言去激發(fā)
學生腦海中的畫面,首先需要通過教師的教學語言去激發(fā)。教師的語言越生動,學生在腦海中浮現(xiàn)的形象就越鮮明。詩和畫之間的橋梁是文字,教師通過生動的語言這一媒介,啟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加深學生對畫面的感受。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望廬山瀑布》一課時,在展示廬山瀑布的圖片與視頻前,筆者給學生講了這樣一個小故事,激發(fā)學生的觀賞之情:
楊振寧爺爺是諾貝爾獎獲得者。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他從美國回國到了許多地方講學,途中經(jīng)過廬山,當他看到廬山瀑布時,不由吟起了“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古詩并感嘆著說:“六七十年了,今天我才明白什么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今天我才終于明白了李白真的是詩仙?!?/p>
孩子們,為什么楊振寧爺爺終于明白了李白真的是詩仙呢?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來觀賞廬山瀑布的壯麗景象,體會一下楊振寧爺爺?shù)男那榘伞?/p>
2用具體的經(jīng)驗去喚醒
將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與詩文中描繪的情境連接起來,幫助學生用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去填補詩文中的畫面空白,讓靜止的圖畫在學生的腦海中“動”起來,并且將記憶中的情感代入到畫面之中,使得詩文的畫面之美躍然紙上。
如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小兒垂釣》一課,詩中描繪了一位認真專心且天真可愛的兒童形象。在引導學生理解“蓬頭”和“側坐”的意思后,筆者設計了以下教學環(huán)節(jié):
(1)憶一憶
你和你的小伙伴最喜歡玩什么課外游戲?說一說小伙伴當時的神情。
(2)想一想
如果這時有人打擾到了你們,你們會說什么?會做什么?
(3)演一演
詩中這個學釣魚的小孩給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你在表演中通過什么來表現(xiàn)的?
(4)議一議
釣魚的小孩為什么這么遠招手?他招手的含義是什么?
3用多樣的感官去體驗
讓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去感受詩中的意境,引導學生運用視覺、聽覺、嗅覺和觸覺,全方位地體驗詩中有聲有色、有靜有動的畫面美。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去感受景物。
如駱賓王的《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逼渲小凹t”“綠”“白”“清”等詞能引起視覺上的美感,“歌”有聽覺感受,“浮”“撥”等動詞有觸覺感受。如果教師能指導學生尋找詩中刺激感官體驗的關鍵詞語,學生就能在這些詞語中感受到詩的視覺、聽覺和觸覺美感。
4用靈活的互動去填補
生動的畫面不僅僅是教師預設出來的,更是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生成的。教師搭設一個框架,引導學生挖掘詩中意境,不斷地去填補完善,使得畫面逐漸鮮活靈動起來。
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絕句》一課時,筆者先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式:
(1)表達能力強的同學,可以試著說一說,用自己的話描繪詩句景象;
(2)喜歡朗讀的可以有感情地讀一讀;
(3)擅長畫畫的同學可以畫一畫。
通過三種方式的互相補充,讓學生對詩中描繪景象的細節(jié)愈加明晰,比如:
師:如果我們給這幅畫添上顏色,可以加上哪些顏色呢?
生:柳樹可以添上綠色。
師:什么樣的綠?
生:翠綠。黃鶴可以加上黃色。
師:好,這樣的色彩才夠明快。再看詩句,還有沒有?
生:天要畫成藍色,白鷺和積雪是白色的。
生:船是土黃色的。
生:房子是……
這樣的設計,學生在靈活地交流、互動中感受詩的魅力,體會詩的意境。
二、音樂渲染,讓學生想象美
詩與樂有著不解之緣。古詩中的意境,經(jīng)過恰如其分的音樂渲染,既能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氛圍,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投入,又可以給學生帶來心靈上的觸動,觸摸詩中的美感,從而心為之馳、神為之往。
1發(fā)掘詩文的音樂美
古詩本身就具有語言的音樂美,詩是用于吟唱的歌,故稱詩歌。韻腳的合轍、平仄的搭配,使得古詩在誦讀中就可以讓學生產(chǎn)生鏗鏘和諧的節(jié)奏美,悅耳順暢的音韻美。
(1)音步。古詩中的五言詩每句三個音步,如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七言詩每句四個音步,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把握古詩中的節(jié)奏,體會其中的疏密相間、緩急交替,學生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樂感,百讀不厭。
(2)語調(diào)。突出語調(diào),在于體察詩中所表達的感情色彩,通過語調(diào)的升降、高低變化,與詩人的情感產(chǎn)生共振,感受詩中的深刻韻味。如陸游的《冬夜讀書示子聿》中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前一句要讀得平緩,“絕知”開始上揚,“要躬行”達到頂點,引導學生讀出正確的語調(diào),激起心中的共鳴,領會讀書與實踐的關系。
2搭配文、樂的和諧美
(1)打磨細節(jié)
古詩中描繪的一些細小的音效,在課堂上再現(xiàn)出來,讓學生屏息傾聽,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王維的《鹿柴》一詩,可以在靜寂的課堂環(huán)境中播放輕微的腳步聲、樹枝搖擺的聲音以及小蟲鳴叫的聲音,讓學生理解輕微的聲響更反襯出環(huán)境的幽靜。
(2)搭配意境
音樂的的風格要與古詩的意境相搭配,比如王安石的《元日》配以歡快激昂的《春節(jié)序曲》,柳宗元的《江雪》可以配以低沉悠緩的二胡曲,而白居易的《池上》則可以配以簡潔明快的兒童歌曲背景音樂。文境和樂境的契合,能夠?qū)W生很快地代入情境,體驗詩中流露出的美感。
(3)音畫整合
音樂與畫面的整合,對于幫助生準確感受、把握全文的基調(diào)很有幫助。在樂聲中觀察,在畫面前傾聽,更讓學生迅速把握住詩中的美。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黃鶴樓送別》一課時,筆者用多媒體展示了送別時的場景: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畫面下配上古詩的字幕,再配以悠揚動聽的古箏曲,讓學生透過景色描寫感受詩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3激發(fā)文、樂的情感美
詩文是詩人“情動而辭發(fā)”的結果,在教學中以樂而入情,通過音樂的襯托和渲染,領會詩人的情感,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振,從而領悟詩中的情感美。
(1)啟情
用教師的情感去喚醒學生的情感,去撥動學生情感的琴弦,通過音樂的渲染帶著學生一同進入或欣喜或悲傷的情態(tài)。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自己去品味音樂,把握文、樂之間的共通之處,讓自己的情感沉浸到音樂、詩文共通構建的情境中。
(2)入情
“入情”必須“披文”,扣住文中某些詞句中所蘊含的強烈感情色彩,配以恰如其分的背景音樂,引導學生細細品味。如《贈汪倫》一詩中描繪了李白乘舟欲行時,汪倫踏歌趕來送行的情景。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選取二胡曲《送別》作為背景音樂,音樂中舒緩的韻律表現(xiàn)了離別之情,也襯托出汪倫對李白真摯深厚的友情。
(3)悟情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在音樂聲中讓學生抒發(fā)自己的感悟,將學生的主觀情感與詩中顯露的客觀景象互相融合,從而領悟詩中的意境之美。比如在教學賈島的《尋隱者不遇》一詩時,筆者配以輕音樂《山水》,讓學生展開想象并思考:
①詩人向童子問了什么?
②從童子的回答中,我們可以想象到什么?
③詩人聽了童子的回答,心里會想些什么?
在樂曲聲中放飛想象的翅膀,讓學生體會詩人對隱者的敬佩和羨慕之情,在欣賞了山中美景之后沖淡了悵然若失的心態(tài),深刻感悟到詩中的情感美。
小學語文中的古詩教學為發(fā)展學生審美能力提供了豐富且形象生動、具體且理性深刻的良好素材,通過形象的感知和心靈的觸碰,向?qū)W生散播美的信息,滲透美的哲理。(責編 韋 欣)